忍者革命 全副武裝 Kawasaki Ninja H2 日本試駕


Maedatsun wrote:
在美國沒看過H2,...(恕刪)

美國沒有只進 H2R,他們也有進 H2 Kawasaki U.S.A

不可能只有進 H2R,因為原廠的 H2R 不可能通過任何一個國家的 On-Road 法規。

我聽說的是,原本 Kawasaki 預估全世界賣 900 台,結果現在是美國、歐盟、日本、亞洲各 900 台。
就成績來看,似乎全世界各地有那個財力而且腰還趴得下去的玩家還不少。

其實換個角度來想就好了,
車廠為什麼要開發廠車,不論是為了比賽或是能力表現,總是有車廠的目的存在。
而最終,在廠車的科技能力也多多少少會下放到市售車,既有噱頭又可以回收一點研發成本。

H2 的出現也是一樣,Kawasaki 開發這台 H2R 就像其他車廠在開發廠車,
而 H2 就像是廠車的科技能力下放到市售車的概念。
與其問為什麼推出這種性價比相對低的昂貴車款,
不如說是因為研發出了高性能賽車,而順勢推出這種推出這種昂貴車款,我覺得比較合適。

chiang wrote:
也許是為了留下一個...(恕刪)


這倒是沒錯,許多車廠推出新科技有許多是有拋磚引玉的用意。

但H2的主要賣點機械增壓並不是新科技,也沒有提升馬力及扭力。

以數據來看,現在市場上頂級公升超跑的馬力及扭力:

KAWASAKI H2: 200 - 133.5nm
DUCATI 1299: 207.92 - 144.6nm
YAMAHA R1: 200 - 112.4nm
APRILIA RSV4: 203.83 - 115nm
BMW S1000RR: 201.84 - 113nm

基本上各家都不相上下,證明以現代引擎科技,把市售車調校出200馬力不是難事。所以多加個機械增壓卻只搾出跟對手一樣的性能表現,但售價卻因此高出對手一大截,這才是我說就市場策略而言不了解的地方。


事實上若是把以上車款以他們的馬力重量比做個比較,性價比會更明顯:

KAWASAKI H2: 0.84 ps/kg
DUCATI 1299: 1.091 ps/kg
YAMAHA R1: 1.005 ps/kg
APRILIA RSV4: 1.000 ps/kg
BMW S1000RR: 0.989 ps/kg

H2有了機械增壓,但卻是在眾兄弟裡馬力重量比最小的,因為它車重最重。若是把這種性能及這種車重直接投入MOTOGP,很難想像H2會增加任何勝算。

所以他以機械增壓的號召來進入市場,在真正比較性能數據後,很難不讓人有行銷噱頭的感覺。
01的試駕文竟然沒有清涼辣妹,稀奇了~~~這個
不能同意你更多了。
很多天才跟偉人做事情不是為大凡人怎麼看怎麼想。

很多時候只是他想這樣做,因為他爽。


啥都談市場談錢。


夢都沒了…
chiang wrote:
也許是為了留下一個...(恕刪)
小薛 wrote:
屌炸了這篇 :D
目前小薛在日本的重機出租店上班
公司也正在討論引進H2的話
到底該怎麼處理 XDDD
車價非常高是一個問題
更重要的問題是保險
你知道會租這車的人
不太可能只是照限速跑啊.. XD
感謝Rick分享!
(平常用AU網路上不了01啊...)


難得看到小薛前輩出現,真是失敬
下篇文章將會分享關於這台車的保險以及交車過程唷~

DC10 wrote:
在含氧感知器後面那個不是膨脹室,二行程機車才需要膨脹室產生大量回壓,將部分排氣壓回燃燒室再燃燒,四行程機車回壓太大會出問題的,那個應該是觸媒,因為公升級的觸媒大顆是很正常的


那個...小編本文內就有寫到那邊包含觸媒...

nov06 wrote:
但儀表指針怎麼都還是最復古的那種
連最基本的自發光都沒有啊??


不知道是否可請您舉例自發光定義的車款呢?

Maedatsun wrote:
在美國沒看過H2,他們只進H2R,300匹馬力版本。一台5萬美元。


美國是 H2 與 H2R 都有上市唷,H2 MSRP USD$25000 不含領牌保險手續費等。



Maedatsun wrote:
這倒是沒錯,許多車廠推出新科技有許多是有拋磚引玉的用意。
但H2的主要賣點機械增壓並不是新科技,也沒有提升馬力及扭力。
以數據來看,現在市場上頂級公升超跑的馬力及扭力:
KAWASAKI H2: 200 - 133.5nm
DUCATI 1299: 207.92 - 144.6nm
YAMAHA R1: 200 - 112.4nm
APRILIA RSV4: 203.83 - 115nm
BMW S1000RR: 201.84 - 113nm
基本上各家都不相上下,證明以現代引擎科技,把市售車調校出200馬力不是難事。所以多加個機械增壓卻只搾出跟對手一樣的性能表現,但售價卻因此高出對手一大截,這才是我說就市場策略而言不了解的地方。
事實上若是把以上車款以他們的馬力重量比做個比較,性價比會更明顯:
KAWASAKI H2: 0.84 ps/kg
DUCATI 1299: 1.091 ps/kg
YAMAHA R1: 1.005 ps/kg
APRILIA RSV4: 1.000 ps/kg
BMW S1000RR: 0.989 ps/kg
H2有了機械增壓,但卻是在眾兄弟裡馬力重量比最小的,因為它車重最重。


若以上述例子舉例,並且比較的是原廠出廠設定車輛,H2R 的勝算會高出非常多。
Kawasaki H2R
馬力為 310ps (with Ram-Air 326ps) @ 14000rpm
扭力為 16.8kgf-m ( 164.75Nm ) @ 12500rpm
馬力重量比則為 310ps / 216kg = 1.43519 ps/kg
再將此數據套用到上方引言內的數據進行比較,不論馬力或者扭力,甚至馬力重量比都高得驚人,機械增壓的效果顯而易見。

關於這點,其實日本 Kawasaki 有說明為何 H2 馬力較小,最主要是因 H2 為道路市售車款,並不是賽道用途,因此特別將馬力與扭力"下修"至常人於普通道路較能控制的情況;H2R 的動力及噪音過大 ( 120dBA ),並需要靠空氣動力輔助以及全複合胎面 (光頭胎) 才可將車身抓牢,故不可能通過任何國家市售道路車輛法規。
看看本田怪老頭還在的時候玩了多少怪東西,再看看本田現在的地位,

展現技術能力是為了吸引技術能力。


nov06 wrote:
但儀表指針怎麼都還是最復古的那種
連最基本的自發光都沒有啊??

難不成要像阿帕器頭盔那樣?
之前有提過,只看最大馬力和最大扭力,是看不出H2的點,要看曲線圖才知道怎麼一回事。
他廠那幾台1000跑車,沒有能夠像H2四千轉就暴衝的特性。
motolove wrote:
寫了一堆字 懶的看...

沒錢的年輕人 很哈這台車 ++> 買不起

有錢的中年人 看不上這種車 ++> 不想買

(恕刪)


首先建議

雖然文很多、不過編輯也是花了番心思去打、

就當成是可以免費吸收知識也不錯。



以下才是回文重點

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我是年輕人

我是年輕人

我是年輕人........XXXXXXXD

******************************
沒錢的年輕人 很哈這台車 ++> 買不起

有錢的中年人 看不上這種車 ++> 不想買
******************************


當然我也不覺得我有錢、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看過您對各大車廠的岀廠新車嗤之以鼻的、「20年後還不是一堆廢鐵」之見。

但環肥燕瘦各有喜好、各種車都有其特性與偏好者。

PRIUS 環保+節能 Goldwing 氣派 可惜它門都不是我的菜。

但對於您騎乘多年的 Goldwing 、難道也覺得已經是半廢鐵嗎??


在下覺得、雖然自身血液中終沒有流著過多的辛烷值(Octane Number)

不過與其擔心20年後車子變成一堆廢鐵、我反而比較擔心2個月後就變成廢鐵XD。

去年玩死豬腳、今年剛半玩死 i-ROAD......Onz



14男 wrote:
High大 真的high...(恕刪)


您若由美國殺來日本、記得帶好翻譯本或是可在日本騎車的駕照、

H2 您可以騎去玩、很好玩的一台車XD




【首酸】H2? H2 有什麼了不起! 我小學就買過H2!

正式H2交車前幾個月、在下就已經先去體驗了30年前Kawasaki Gpz750 TURBO 的技術

驚死!以前人怎麼有辦法忍受這些OOXX!!

然後又遇上日本交車延期、所以發此酸文時特別有個「幹」的感覺....Onz

「馬力」與「如何掌握馬力」、以及最重要得「如何讓一般人可以掌握?」

PS'美國足足比日本早了一個月 H2交車!!!



不過有了上些基礎概念、所以我很清楚這台車不要被它的馬力給障眼法了(38樓正解)、

真正騎過它就會發現川崎這句話是有意義的。


「低轉速時就開始作用」




就跟

女人的鞋櫃永遠少雙鞋..

男人的D槽永遠少部片...

男人的錶盒永遠少隻錶....

男人的冰箱永遠少個鏡頭....

男人的車庫永遠少台車..........................Onz

由左到右
Subaru Impreza WRX STI Turbo > NISSAN GTR R35 Turbo > TOYOTA 新86



Gran Turismo 跑車浪漫旅

H2 GET










超速先生

Burt never gave up making his bike go faster

He returned to Bonneville nine times

setting numerous land speed records.

Burt's 1967 record for streamlined motocycles under 1000cc's still stands。

Burt Munro 正港血液中流著辛烷值的人!!




夢想是什麼??

現在的我還不知道、不過就當成是個藉口吧!

買自己人生努力工作後的慰勞品!!!

跟大家一樣、在下目前也還是少很大、

所以共勉之努力工作吧!!!

highalive wrote:
首先建議雖然文很多...(恕刪)


年輕人 大叔已哭 看來要準備一台滷豬腳 請您來美國玩
highalive wrote:
首先建議雖然文很多...(恕刪)


沒有特別想酸 H2 的意思
只是小弟講話比較直,容易把現實情況講出來而以 , 有些人可能會聽了不悅


約20年前,小弟是標準川崎車迷 , 最喜歡騎 ZXR750 , 當時台灣重車還是無牌
當時決對是川崎的全盛時期 1990 年代 750CC 四缸跑車,銷售量,機乎是,川崎 鈴木的天下



當年的車 用料扎實 粗壯 , 有經過那個年代的 才會知道那才叫重車
10幾二十年過去了 , 單價越來越高 ,車越做越小台 , 馬力是越加越大, 美其名輕量化 , 行偷料之實


然而 , 在各大車廠一味追高馬力 , 發展極速破 300 的 巡航跑車 競賽後
從 XX 隼 ZX12 .. 沒多久 , 全球消費者意識的改變 , 大馬力性能跟本不等於實用



XX 很好騎 , 也是一代馬力之王 然而 ..
車廠再強悍性能的車 ,要加幾顆蝸牛, 那有做不出來的道理 , 只是在經典也好, 展現實力也好
恐怕都只淪為 紙上,嘴上的包裝


HONDA 從 10 年前就體認到 , 賺錢跟實用性比較實際 , 不再跟進無謂的馬力競賽
必竟普羅大眾 誰跟你每天 上 200km 誰跟你每天賽車

市售車的走向 都以 "人" "實用" "節能" 為主導 , HONDA 沒有展現實力嗎 ?
展現實力可以當飯吃嗎 ?



1992 NR750 .. RC45 .. CBR900RR , XX 一直到 GOLDWING ,RUNE , 後來的 DCT 雙離合

或許演變至今 ,大家都會笑 現在 HONDA 的車是廉價車跟菜市車 , 連我也這麼覺得
但銷售數字會說話 , HONDA 仍是全球銷量最大的車廠 , 雖然我一點也不想再騎 HONDA 了

更別說是川崎 , 這十年來的菜色 , 實在很難令人下嚥


當川崎 H2 想借 渦輪跟性能再引起話題時

現在的時空背景不同了, 資訊也發達了 , 大家騎過的車也多了

車廠想什麼 不如量少 利潤抓高 省事又賺錢 , 消費者也很容易看穿

了解自己環境需求 , 做夢歸做夢 真正叫你掏出 130 萬買一台 只能趴著的車

你叫伊衍樑來 , 他也不見的願意買單 .. 這不是錢 跟 買不買的起的問題




高單價大排量 ,仿賽銷售量嚴重下滑是事實
北美在全盛時期 , 重機年銷量 破百萬台 , 現在呢 ?

從過去的經驗跟例子 ,我很懷疑 這樣的車 , 能為川崎帶來什麼益處 ??


對於傳統內燃機 , 說真的 , 很多人都膩了, 變不出把戲了 ,
不管你幾顆渦 , 什麼缸內 , 幾缸 , 它一樣要吃油 , 它一樣是 萬年不變的聲浪 或 噪音

也才造就, 現今各大頂級超跑都要轉形搭油電

特斯拉的成功驗證了, 吃電的, 才是王道 , 免機油 高扭力, 無聲無息 , 無廢氣

哈雷都要出電動了 , HONDA 也有無限神電了 , 雖然沒市售




或許 , 等 川崎 ,還是 鈴木 還是本田 , 可以市售一台 ,強悍馬力的純電動仿賽時

才會給它們拍拍手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