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認為,現今時代習慣使用手把在電腦玩遊戲的玩家
扣除遊戲支援操作產品限制後有兩種人
第一種人習慣手把的操作感
第二種人則是離不開情懷,而我就是第二種人
本次開箱的產品是「XBOX無線控制器 20週年特別版」
「XBOX Wireless Controller - 20th Anniversary Special Edition」
控制器、手把、把手、搖桿,都是他們的稱呼
而我習慣將其稱之為「遊戲手把」
此文主旨在基本開箱,以及個人長期使用遊戲手把的心得
同時開放噓文抱怨,我完全懂想要卻沒買到的那種遺憾

▲
我始終覺得玩遊戲就是用遊戲手把
而這大約是來自孩童以及求學時期的遺憾
幼時家中管教嚴格,雖然依舊不妨礙我貪玩的個性
但舉凡屬於我孩童年代的「紅白機、SEGA DC、PS1~3、XBOX 360」
任何一台我都未曾擁有過,想玩只得去親戚、鄰居或同學家
國、高中時期我沉迷於網咖,當時線上RPG遊戲依舊盛行
我玩著不知道是第幾代的「極速快感NFS」跟數不清的線上RPG
一路到我擁有了屬於自己的電腦主機
當時的NFS版本是「超熱力追緝」開發公司是「Criterion Games」
同時我有了屬於自己的「XBOX 360有線手把」
按下「RT扳機鍵」看著坐駕緩步向前開始加速
那瞬間我就明白自己這輩子永遠都是遊戲手把的用戶

▲
買到「XBOX無線控制器 20週年特別版」的過程也有段小故事
當時讀著媒體資訊2021/11/15正式販售,並註記了行事曆
第一眼就決定必須入手收藏
而到開賣幾天前才發現「X!根本全在網路上預售額滿結束了」
套對岸一句很有感觸的形容詞,是我買了個寂寞
我這人很難抗拒燻黑色的半透明外觀
心想無論透過任何方式也要取得收藏
一路心灰意冷到前些日子,驚見官方再次釋出一批
成功以官方定價1890元搶購幸運入手,可謂得償所願


▲
「XBOX Wireless Controller 20th Anniversary Special Edition」開箱
除外包裝與本體不同,內容物與常態市售版本相同
三張說明書,內附兩顆「金頂AA電池」
但沒附「Type-C傳輸線」這部份令我挺納悶
無論是環保或是品牌附加價值,傳輸線應該不輸電池吧?
沒附無線接收器,連線方式採用有線、無線接收、藍芽
非必要情況下我個人不建議使用藍芽連線
另購的無線接收器在連線品質與延遲上都完勝藍芽連線
早期的「XBOX ONE無線接收器」亦能支援使用
就是那款體型比打火機還要大一點的初代版本


▲
「20週年」版本配色為XBOX的代表色「黑、綠色」
除了燻黑半透明的上蓋以及單一色系的「A、B、X、Y鍵」
綠色點綴在手把後持握處、「D-Pad」十字鍵彈片、Logo鍵
「XBOX」的品牌配色與「RAZER」同為黑綠色代表
而「RAZER」本次也有推出「20週年紀念版本充電底座」


▲
「A、B、X、Y鍵」與右類比搖桿旁有「20週年紀念版」標誌
本人的微距設備拿去推坑朋友了,因此只能用一般鏡頭留影
燻黑半透明的設計可將內部機構一覽無遺
右下方的震動機構堪稱遊戲體感進步的重要歷史
當年無論是「XBOX 360、One」對於震動回饋的推出都有相當好評
而半透明的外蓋設計永遠都會有一群愛好者願意收藏
這點在現今主流遊戲主機「XBOX、PlayStation」都是相同情形



▲
「RB、RT、LB、LT鍵」、「配對鍵」與Type-C傳輸線接座特寫
我會將「RB、LB鍵稱為肩鍵」而「RT、LT則稱扳機鍵」
肩鍵與扳機鍵採用與上蓋相同的磨砂表面並附止滑紋路
配對鍵與上代「XBOX ONE」版本手把沒什麼差異
傳輸線則從「Micro USB」更變為「Type-C」傳輸


▲
「XBOX無線控制器 20週年特別版」
下半部同樣有「3.5mm音源插孔」以及「充電底座插孔」
「充電底座插孔」也能裝設其他支援類型的配件
「20週年特別版」與常規市售版本不同的是握把處的部分
有大面積的綠色咬花防滑紋路,材質為橡膠類型
而常規市售版此處材質通常是塑料
這個咬花防滑紋路的特色基本只存在於「XBOX菁英版手把」
持握感相當舒適,可惜我個人會流手汗
大多時間遊戲手把都會一併搭配保護套使用



▲
電池蓋內部的彩蛋「When everybody plays, We all win.」
來自「XBOX」在足球超級盃時的廣告標語
及品牌負責人「Phil Spencer」的簽名
但簽名研究了半天,始終看不出哪邊像「Phil Spencer」
無線續航部分使用「AA三號電池」或是另購「XBOX專用充電電池」
「AA三號電池」不會因插線就能幫「非XBOX專用充電電池」進行充電
搭配電池則是我本人慣用的「ENELOOP」
耐用性無庸置疑,使用數年至今仍未感受到蓄電能力衰退
個人習慣備用三組共六顆,高強度使用環境大致如下:
「Forza Horizon極限競速:地平線」最大震動回饋強度
玩甩尾長時間維持在車輛高轉速,並持續全力震動回饋
電池續航約三天,或換算15個小時以上基本穩定輸出
如果是震動強度偏低的遊戲使用環境則有更長的續航時間


▲
長按「Logo鍵」約一秒即可開啟「XBOX無線控制器 20週年特別版」
「Logo鍵」恆亮白燈,網路上看過國外玩家使用透光片對其進行改色
電腦使用可按下「Logo鍵」查看剩餘電量以及開啟「XBOX快捷選單」
早期在電量偏低時「Logo鍵」會閃爍提示,不過大多不會察覺
個人通常是電量偏低停止震動機制後進行電池更換
而不得不說,自己真的是非常喜歡「D-Pad」下方那綠色彈片
點綴的效果奇佳,與燻黑半透明外蓋相得益彰


▲
「XBOX Wireless Controller - 20th Anniversary Special Edition」
同時也是「XBOX」按鍵代表的「A、B、X、Y鍵」採用黑底灰字
有別於標準市售版的「A綠、B紅、X藍、Y黃」
特別版大多會對應不同配色按鍵
對於「XBOX手把」用戶而言,大多遊戲也預設習慣「A鍵」為「確認鍵」
讓我想起官方規定「PS5」的按鍵指令設置時玩家曾有過一番討論
「PS5」統一規格「X鍵為確認、O鍵為取消」
有不少用戶或相關從業人員認為將「X鍵定為確認」有些反人類
但我個人認為主要還是肌肉記憶,順手即可
雖然我至今也仍未摸到「PS5遊戲手把」


▲
並附上我本人的慣用手把合照
「XBOX無線控制器 20週年特別版」與「XBOX菁英版一代無線控制器」
兩者最大差別在手把背面
「菁英版」多了「P1~4自訂鍵」,以及「半行程扳機」功能
前者可對應成任何手把按鍵,如「肩鍵」或「左右類比蘑菇頭LS、RS鍵」
後者則可限制「RT、LT扳機鍵」按壓動作幅度上限
使用方式因人而異,也不見得適用所有遊戲
如賽車競速時可限制剎車力道,因此不至於卡鉗咬死無法作動
或是空戰飛行時減少完全關閉後燃器造成失速的情境
另我個人選購手把時有個很重要的考量
「我不希望我的手把內建不可替換式電池」
簡言之是不希望手把使用壽命只能依賴內建電池


▲
我個人非常喜歡「XBOX」系列手把針對類比搖桿的咬花設計
蘑菇頭位置的橡膠咬花止滑紋相當漂亮,可惜對我並不適用
在高頻率使用的環境下,我已經磨平不少蘑菇頭了
所以現役菁英手把換成「金屬蘑菇頭」
操作感基本上沒受影響,而耐用度直接提升到新的境界
對此我推薦給同樣是「愛好使用手把的玩家」
同時也期待未來的遊戲手把製造可以將「金屬蘑菇頭」列入標配

▲
文近尾聲,抒發些個人長期使用遊戲手把的感觸與想法
近幾年遊戲操作的精緻度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我認為手把應考慮設計「複合式按鍵」
該窘境是我在玩「Forza Horizon 5」時遇到的
因遊玩習慣是手排駕車的關係,當所有按鍵都設定完後
我沒有多餘的按鍵可設定「敞篷車開蓬、特定車種切換模式的選項」
也沒有其他的預設按鍵配置可將其取代
因此當FH5封面車「Mercedes-AMG One」想變換賽道、街頭模式時
我必須有點蠢的將左手騰至鍵盤使用方能轉換
我不知道用「XBOX Series」主機遊玩的玩家會不會遇到按鍵不足的情形
但此時若有個專屬「複合鍵」搭配「A、B、X、Y鍵」
相信操作性更好,也幾乎不會改變過往的舒適持握外型基礎
同時我也感受到身為「手把」玩家對於實力追求的天花板
精細的FPS射擊類型遊戲,手把輸給滑鼠並不意外
即便近年都有「搖桿輔助瞄準」的功能
在槍枝後座力的影響下,鎖頭瞄準在滑鼠的操作門檻上顯得相對低
然而載具駕駛類型,鍵盤與手把較勁
等同為「數位訊號」與「類比訊號」之間的搏擊
如果將駕駛載具類型的遊戲當成基準
在實力成長期間,面對各類實力水準的玩家
大約在10%~80%之間,手把都能有相當優異的學習與操作體驗
然而在實力階段99%或甚至逼近100%的頂尖操作而言
基本仍舊難與鍵盤穩定單純輸出的「數位訊號」抗衡
在幾個以遊戲手把為大眾主流遊玩方式的PVP遊戲中
切實的體會到「蘑菇頭」類比操作的容錯率相對低
但手把的操作感、回饋感,也非鍵盤滑鼠可以將其取代


▲
我會持續使用手把遊玩任何我喜愛的遊戲
就像我覺得玩遊戲用遊戲手把操作是天經地義
也許是為了彌補少時的缺憾,也許是沉迷於類比訊號分毫間的操作
如果你不曾體驗過遊戲中的愛車或槍枝,甚至戰鬥機
全靠自己手指按壓力度決定載具速度或武器射速
那我十分推薦入手任何順眼或順手的「遊戲手把」體驗一下
雖說得償所願的入手收藏真的很高興
但本文仍舊開放沒買到充滿悔恨的玩家發洩不滿
「XBOX Wireless Controller – 20th Anniversary Special Edition」
21/12/01,記錄就此告一段落,感謝你的閱讀
我是MLA,預計下次是30th Anniversary Special Edition,如果能買到的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