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不吐不快
很久沒接觸桌球了
最近一個月重拾球拍
也複習了近年台灣桌壇情況
對岸乒乓國球的發展
以及日本這幾年的振興運動
以彌補過去20年的片段空白
只有一個感想
世界正在進步
台灣卻面臨青黃不接的窘況
如果說某商品的價格越賣越親民
那表示這種商品接受度高
有許多人都會使用或需要它
所以會有很多業者投入
進而壓低生產成本
譬如台灣國球-棒球用品
一二十年來價格似乎沒什麼變化
甚至降低了
20年前一個阿里布達牛皮手套要價2000元
現在品質更好的全牛皮手套(滾邊也是喔)卻是一千元有找
===>這樣表示這個運動在台灣還有救
熱潮過後的單車相關用品也都稍稍降價了
(除了某些產能不足的高階零件)
===>所以台灣發展單車運動也還可行
只要政府之前的口號沒有保存期限的話
反之
越沒人使用的東西
就越不會有製造商或代理商跨入
價格就容易居高不下或水漲船高
就是我們的桌球
固然日幣升值及Bu**erfly的微調價格有推波助瀾之嫌
但20年前幾百元就能入主的閃光一號
到現在變成兩倍以上花費也是事實
更別說膠皮價格的狂漲了
大環境強大的支持力量
參與者就會不多
使用者變少業者生存就不易
整體價格就上升了
一旦兵器都買不起了
如何能上場打仗呢
相對於對岸乒乓器材的百家齊放
這項曾經輝煌的運動
台灣似乎快要點名不到了
似乎政府只有在奧運/亞運時才記得我們有奪牌希望
比完了之後召見拍照
再來又是兩年後四年後的寵幸
殊不知這段期間
官場大人忙著募款對決廝殺時(算不算內憂)
這些到時又要披國家戰袍奮戰的選手們(應該算攘外吧)
正自掏腰包巡迴挑戰訓練中
系出同門的網球也有這種隱憂
網壇一哥盧彥勳肯定是台灣之光
但政府曇花一現的熱情
卻令人心灰意冷
更可憐的還有同門的羽球
佳績不斷卻更少人關懷
高爾夫的曾雅妮出現了
這小女生也算替國內高爾夫爭了一口氣
高球界十餘年的斷層危機算是挺過去了
回過頭來看桌球
看到今年初男桌的國手名單
竟然還有半退休的蔣澎龍
只想說一聲"蔣澎龍,您辛苦了"
培養接班人這個課題似乎又被遺忘了
還好這次亞運由莊智淵領軍
加油了
另一個新聞
稱霸國內女單8年的黃怡樺被打下來了
這也是一個警訊
代表不只男桌有接班人危機
女桌也一樣有青黃不接的問題
對岸的新人是前仆後繼
每年的排名更替的都很厲害(今年是王朝馬漢年了)
這是人才濟濟良性競爭的象徵
日本近年積極培養青少年選手
成績已慢慢出現
福原、松平、丹羽...都不容忽視
反觀台灣在政治紛擾下
寥寥出現的世界級選手
我們都應該致上最敬禮
也希望這些運動都能得到有力的支持
尤其是桌球...應該要復興了
aquarius1 wrote:
文長,不吐不快很久沒...(恕刪)
同感
不過先說器材好了
桌球拍也有玩具拍一支幾十元而已
而且價格親不親民我覺得也是因人而異
曾經幫系桌學妹配一隻拍
才幾百塊還被嫌貴~

以前跟現在器材價格我覺得是無法比較的
因為物價還有匯率的問題
20年前的所有的物價跟現在比起來
我看現在都是貴很多
如果要比器材的價格
在歐洲他們桌球器材才是貴到嚇死人
不過他們國民所得高所以當然買得起
而且大廠的器材都在國外生產
我覺得在歐洲或日本的人工製造的成本絕對是比較高
價格操之在他人手上
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
樓主有提到棒球手套
我是不了解棒球手套在哪裡製造
不知道是不是大陸製的所以比較便宜
回到正題
如果沒有對某品牌有特別的偏好
我覺得大陸的產品已經越來越好了
大陸皮的海綿已經不太像古早以前的硬度厚度不均
也不像以前都是黏性膠皮
現在仿日系德系的也出了很多款
拍子很多大牌也是給他們代工
我想有價格上壓力的話選用大陸貨應該是沒甚麼問題
台灣目前也有自製拍子
一把檜單或是刀板也是幾百塊
好不好打是另一回事
有人覺得好打有人覺得不好打
說到桌球運動的推廣
我只能說...就政府沒心企業沒心囉

在國外像VW還有LIEBHERR都會贊助舉辦公開賽
雖然台灣早期很多銀行都有贊助
但是到現在也是幾乎都沒了
再說到政府
其實我覺得要推廣不難
錢可能不是最大的問題
問題是沒有一個真正懂得行銷的人才來主導
不過這種是應該不會發生在台灣

最後談到新生代的訓練
現在大家越生越少
小孩是越來越寵
要能夠接受長時間刻苦的訓練
我覺得很困難
尤其現在小孩自我意識都很強
稍稍念一下可能就北宋了
哪經得起操
以前重點學校
球員打不好就青蛙跳還是爬桌子
比賽打不好教練就直接飆了(雖然我覺得這不太好)
不過沒有刻苦的訓練無法出頭這也是事實
再者政府又不補助
你繼續打下去如果打不上去的話就甚麼都不是
家長怎麼可能會全力推小孩繼續走這條路
除非家長自己也是教練之類的
也因為如此現在甲組一上大學
可能只有大一打比較勤
接下來就不太打球了
這樣不斷的惡性循環下去台灣桌球要復興真的很難

不過心底還是深深的希望可以看到台灣桌球發光發熱的這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