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是要你選擇一項家電作為家中清掃的主力,你會選擇吸塵器還是掃地機器人呢?吸塵器能夠就使用者直接看到的髒污進行視覺直觀的清潔,掃地機器人則不需自己動手,只要設定讓它自己清掃即可,雖說兩者各有優勢,但清掃後必須自己倒垃圾這點倒是完全相同。而這次小編所要開箱的 iRobot Roomba掃地機器人S9+ 就是在針對這項清掃家電的共同痛點所誕生的機種,不僅在機身還有主、側刷的設計上做進一步改良,藉此達到更好的打掃效果與效率,更透過所搭配的自動集塵座,讓使用者不需動手,就能輕鬆完成居家環境的清掃與垃圾的傾倒。
|
- 外箱正面
- 外箱背面
- 外箱側面
- 外箱頂端
- 開箱
- 機器人外盒
- 機器人開箱
- 配件外盒
- 隨附配件
- 替換側刷
- 使用說明與安裝圖卡
- 安裝圖卡
|
- 主機正面
- 主機前端
- 主機背部
- 定位攝像鏡頭
- 功能按鍵
- D型外型設計
- 雜物感應器
- 沿牆清掃感應器
而除了雜物與沿牆清掃感應器,雜物感應器上方的凸起裝置則是 iRobot 機器人 都會配置的
Rcon 感應器,用於接收擊塵座和虛擬牆的訊號。
- 開啟上蓋
- 主機內部(上蓋開啟)
- 集塵盒安置
- 取出集塵盒
- 集塵盒
- 傾倒垃圾按鍵
- 清潔提醒
- 集塵盒開啟狀態
- 濾網斜放設計
- 取出濾網示意
- Aeroforce高效濾網
此外,若是以每天都打掃的頻率使用機器人,品牌會建議使用者大約2個月替換一次濾網。
- 主機底部
- 毛刷與集塵孔
- 充電接點
- 側邊毛刷
為了增強主機整體的清潔效果, S9+ 也搭載了全新的邊角側刷,五爪的單邊結構不僅可避免雙刷互打影響打掃效果,還可以更深入空間的邊角縫隙,這次研發團隊還縮短了集塵口與側刷之間的距離,讓主機的清潔表現獲得近一步的提升。
- 毛刷框架開啟鍵
- 毛刷框架開啟
- 安裝提示
- 提示對照
- 彈性主輪
- 彈性主輪
- 後腳輪與地板追蹤感應器
- 後腳輪多角度特性
|
- 自動集塵座
- 集塵座上蓋
- 集塵座底部
- 自動集塵座背面
- 電源線收納設計
- 集塵袋安裝前
- 集塵袋安裝後
不少人或許會因為多了集塵袋這項耗材而感到排斥,但根據品牌測試,一個集塵袋大約可以使用3到6個月,集塵袋售價也不過250元,小編自己覺得,以這樣的小錢能省下頻繁倒垃圾的麻煩,其實頗為划算。
- 打開集塵座
- 集塵袋安裝處
- 安裝集塵袋示意1
- 安裝集塵袋示意2
|

- App頁面
- 型號選擇
- 連結
- 完成連結
- 主頁面
- 新工作
- 建構地圖
另外在搭配App使用時,S9+ 這代已經具備斷點回充續掃的功能,甚至可以判定剩餘的打掃空間進行回充再續掃,當然像是主機清潔提醒這類的基礎功能也會透過 App 提醒使用者。
- 喜好設定
- 各項吸力模式
- 紀錄
- 紀錄數據
- 排程
考量現代人時長在外沒時間手動設定, S9+ 還能預先約定打掃時程,App也會記憶該主機打掃的相關歷程,像是打掃時間、排空次數以及打掃面積,以客觀的數據幫助使用者確認主機的使用情形。
|

- 一般平面打掃前
- 一般平面打掃後
- 地毯打掃前1
- 地毯打掃前2
- 地毯打掃後1
- 地毯打掃後2
- 掃除1
- 掃除2
- 貼合牆面
- 角落脫困

- 細部清掃音量
- 靜音清掃音量
- 自訂清掃最強音量
至於自訂模式中最高強度,全機都以最強的出力進行所有打掃流程,音量表現自然也最大,根據實際測量,最大音量會來到80分貝左右。

- 返回集塵座
- 自動吸塵
- 吸塵音量
- 掃除後集塵盒
- 抽塵前集塵盒
- 抽塵後集塵盒
不過,根據小編反覆的測試,若出現集塵盒中髒污太多太滿,且有部分髒污顆粒較大的極端狀況,初次集塵可能無法這麼徹底,這時,小編建議可以輕敲集塵盒,讓盒內髒污分散,抽塵效果才能完全被釋放。
- 集塵袋內部
- 取出集塵袋
- 集塵座內部
|

-------------------------------特別感謝-------------------------------
攝影協助: A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