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lorite wrote:
不是說只要規範水的濁度就好?現在又變成只要規定透光率?
增加UV強度沒問題啊!但確認水中微生物有接收到足夠劑量,就是NSF55認證主要的目的。


濁度 和 透光率 是一樣的意思



chlorite wrote:
也有民眾認為絕對濾心無法過濾病毒的事實,選用有UV的淨水器。否則怎麼益之源怎麼會有幾百萬台的銷售量?


因為有幾百萬台銷售 所以 你認為這幾百萬買的消費者都是主要因為要 加了UV光 這個功能嗎? 還是它是0.2微米孔徑的絕對濾心又整機NSF認證?


chlorite wrote:
如果安麗沒說謊,1992年安麗是第一個把UV整合入淨水器的廠商。現在,除了安麗,還有我之前提到的3M、Panasonic、飛利浦和其他數十間小廠商有,看起來你的越來越稀少的定義和別人不同。


同樣是非RO的濾水器
請問世界上 絕對濾心+照射UV光 這種濾水器 和 只用絕對濾心 這種濾水器 的款式 哪一種比較多? 絕對超過 1:10 的懸殊差距



chlorite wrote:
一開始說NSF測益之源不是整機測試,只測UV;後來說是破壞性檢測;現在又說是整機測試,你一個人就有三種說法,哪一種是真的?


我沒有說NSF測試不是整機測試的 而是說 照射UV光 它沒有實際丟病毒下去測試

且即使NSF想要單獨測試 照射UV光也不行, 因為安麗的設計 就是把 絕對濾心和UV燈組 綁在一起, 安麗益之源 整機測試沒有多強,
是因為它的UV燈組 無法單獨做測試





chih_haohung wrote:
濁度 和 透光率 ...(恕刪)


對你來說是一樣的,但對水質分析來說是不一樣的。濁度會影響UV在水中穿透率;水中溶解的鐵、錳、鈣、鎂不一定會造成濁度的差別,但會造成UV透光率的差別。如果更嚴謹一點,穿透率和透光率是不一樣的東西。

chih_haohung wrote:
因為有幾百萬台銷售 所以 你認為這幾百萬買的消費者都是主要因為要 加了UV光 這個功能嗎? 還是它是0.2微米孔徑的絕對濾心又整機NSF認證?

不是每個人都是為了UV買益之源的,但也不是每個人都是因為紫外光很炫就買單的。
我的意思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要否定別人的看法應該要拿出證據,而非只是說:你的看法跟我的不同,所以你不對。


chih_haohung wrote:
請問世界上 絕對濾心+照射UV光 這種濾水器 和 只用絕對濾心 這種濾水器 的款式 哪一種比較多? 絕對超過 1:10 的懸殊差距

你是說因為廠商認知到UV華而不實,所以越來越稀少。但就數量來看,沒有越來越稀少,各大廠還是持續推出UV機種!淨水器有太多組合可能,就款式比例來看並不能代表甚麼,否則蘋果手機一定是快要被淘汰的機種。


chih_haohung wrote:
我沒有說NSF測試不是整機測試的 而是說 照射UV光 它沒有實際丟病毒下去測試

你怎麼知道的?你的根據是什麼?我已經提出我的證據了,換你了。

chih_haohung wrote:
且即使NSF想要單獨測試 照射UV光也不行, 因為安麗的設計

破壞濾心後單獨測試是你提出的,無法單獨測試也是你說的,照這樣看來,你當初提出破壞性測試的用意為何?
chlorite wrote:
對你來說是一樣的,但對水質分析來說是不一樣的。濁度會影響UV在水中穿透率;水中溶解的鐵、錳、鈣、鎂不一定會造成濁度的差別,但會造成UV透光率的差別。如果更嚴謹一點,穿透率和透光率是不一樣的東西。


用更強幾倍的UV強度 cover不了這些變數?
這些本來就不是重點


chlorite wrote:
不是每個人都是為了UV買益之源的,但也不是每個人都是因為紫外光很炫就買單的。
我的意思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要否定別人的看法應該要拿出證據,而非只是說:你的看法跟我的不同,所以你不對。


我有說 安麗益之源 非RO 可直接生飲的濾水器(0.021微米~0.5微米孔徑絕對濾心+照射UV燈) 不對嗎?
我一直說 後面加裝一個 照射UV燈 的步驟 只是要商人要騙錢而已 實際上毫無效益

chlorite wrote:
你是說因為廠商認知到UV華而不實,所以越來越稀少。但就數量來看,沒有越來越稀少,各大廠還是持續推出UV機種!淨水器有太多組合可能,就款式比例來看並不能代表甚麼,否則蘋果手機一定是快要被淘汰的機種。

3M 的 非RO 可直接生飲的濾水器(0.021微米~0.5微米孔徑絕對濾心+照射UV燈) 有幾款? 手指數得出來?
愛惠浦的 非RO 可直接生飲的濾水器(0.021微米~0.5微米孔徑絕對濾心+照射UV燈) 有幾款? 我目前沒找到

廠商發現這種 非RO 可直接生飲的濾水器(0.021微米~0.5微米孔徑絕對濾心+照射UV燈) 越來越不好騙消費者了, 當然會越來越少

chlorite wrote:
你怎麼知道的?你的根據是什麼?我已經提出我的證據了,換你了。


安麗益之源 官方網站自己寫的 性能要求: UV照射的劑量, 如果真的有測試 實際丟病毒下去, 性能要求會寫: 細菌/病毒 零檢出

chlorite wrote:
破壞濾心後單獨測試是你提出的,無法單獨測試也是你說的,照這樣看來,你當初提出破壞性測試的用意為何?

1.有些濾水器的廠商 只要認證 他們自己專用的飲水用的UV燈組 能否符合 NSF認證的要求 或是
2.專賣 飲水用的UV燈組 的廠商, 他們賣的 通用型飲水用的UV燈組 能否符合 NSF認證的要求
幹嘛要測試全機

例如今天假設 安麗益之源 想要只單獨測試 UV燈組 也可以啊, 前提是允許NSF可以把 絕對濾心+UV燈組 給拆了, 單獨取 UV燈組來做相關的測試
chih_haohung wrote:
用更強幾倍的UV強度 cover不了這些變數?
這些本來就不是重點

沒有人這樣設計東西的,不然的話車子只要用20公分厚的鋼板就很安全了,其它都不重要。
UV裝置怎麼設計,並不是我要討論的重點,只是從你以上發言來看,更凸顯了你常對不了解的內容信口開河的問題。
所以你的言下之意,也認同只要劑量足夠,UV是可以殺微生物的,否則何必提到用更強的UV來彌補穿透率和透光率的不足?


chih_haohung wrote:
我有說 安麗益之源 非RO 可直接生飲的濾水器(0.021微米~0.5微米孔徑絕對濾心+照射UV燈) 不對嗎?
我一直說 後面加裝一個 照射UV燈 的步驟 只是要商人要騙錢而已 實際上毫無效益

我分別用不同方式回應你這段話好幾次了,你既然提不出資料反駁我提出的證據,又何必重複發類似的內容打迷糊仗呢?

1)被汙染的自來水內可能有病毒,而且有致病案例。
2)絕對濾心無法過濾病毒
3)濾心會長菌

這些是加UV的理由,你可以認為發生機率很低,影響不嚴重,所以不用加UV。但你一方面強調這個不能妥協,是0與1的差別;一方面又認為加UV是毫無效益的。你如果兩者都要堅持,就要提出數據來證明以上三項都是錯的。目前為止,你只提出了"一點點點點點點點氯"的論點,而且這個說法已經被美國CDC的數據反駁了。


chih_haohung wrote:
3M 的 非RO 可直接生飲的濾水器(0.021微米~0.5微米孔徑絕對濾心+照射UV燈) 有幾款? 手指數得出來?

你的意思是,3M也認為UV沒有用,所以出比較多款沒UV的濾水器,但同時也出有UV的出來騙錢?不然3M到底要算是認同UV的,還是不認同UV的廠商?


chih_haohung wrote:
愛惠浦的 非RO 可直接生飲的濾水器(0.021微米~0.5微米孔徑絕對濾心+照射UV燈) 有幾款? 我目前沒找到

愛惠浦沒有出"絕對濾心+UV",就能代表UV毫無效益嗎?法拉利也沒有出卡車啊,所以卡車毫無效益?
本來廠商間就會有產品區隔,某家廠商沒有"絕對濾心+UV"的產品並不能代表什麼。


chih_haohung wrote:
安麗益之源 官方網站自己寫的 性能要求: UV照射的劑量, 如果真的有測試 實際丟病毒下去, 性能要求會寫: 細菌/病毒 零檢出

這是你自己片面的解讀,從資料來看,你的解讀與事實情況不同。測試法千千百百種,沒有規定一定要直接量測才算數。兩地間的直線距離,我可以直接拉皮尺量測,也可以間接用幾何方式計算出來,但得出的結果都是兩地間的直線距離。事實上,間接測量是常態,許多數據都不是直接量測而來的。我已經提出資料來說明NSF 55的認證方法了,你如果覺得不對,應該也提出資料來反駁,而不是一直重複同樣的話。


chih_haohung wrote:
1.有些濾水器的廠商 只要認證 他們自己專用的飲水用的UV燈組 能否符合 NSF認證的要求 或是

UV燈組如果是整合在濾水器中的,那就不能單獨測試,因為水流模式不同,微生物所吸收的UV劑量也不同。
chih_haohung wrote:
2.專賣 飲水用的UV燈組 的廠商, 他們賣的 通用型飲水用的UV燈組 能否符合 NSF認證的要求
幹嘛要測試全機

這種是可獨立運作的UV模組,對NSF而言,這就是整機,NSF不會單獨幫你認證UV燈管發光強度、襯套透光率.....等參數,他只認證整體UV劑量。

chih_haohung wrote:
例如今天假設 安麗益之源 想要只單獨測試 UV燈組 也可以啊, 前提是允許NSF可以把 絕對濾心+UV燈組 給拆了, 單獨取 UV燈組來做相關的測試

NSF不會這麼做,因為測到的數據沒有代表性。你不能把車子拆到只剩引擎和傳動系統,然後來測油耗。


沒有人這樣設計東西...(恕刪)

chlorite wrote:
沒有人這樣設計東西的,不然的話車子只要用20公分厚的鋼板就很安全了,其它都不重要。
UV裝置怎麼設計,並不是我要討論的重點,只是從你以上發言來看,更凸顯了你常對不了解的內容信口開河的問題。
所以你的言下之意,也認同只要劑量足夠,UV是可以殺微生物的,否則何必提到用更強的UV來彌補穿透率和透光率的不足?

穿透率和透光率 是最重要的要求 其他都微不足道(影響有限) 大可以用UV強度來補足 綽綽有餘


chlorite wrote:
我分別用不同方式回應你這段話好幾次了,你既然提不出資料反駁我提出的證據,又何必重複發類似的內容打迷糊仗呢?
1)被汙染的自來水內可能有病毒,而且有致病案例。
2)絕對濾心無法過濾病毒
3)濾心會長菌


1)被汙染的自來水內可能有病毒,而且有致病案例。
拿這種極特殊的案例, 那乾脆
1.持續100%煮沸5分鐘=>100%可以殺死水中所有病毒
2.裝RO濾水器=>100%可以過濾掉所有水中所有病毒
3.裝0.020微米以下的絕對濾心濾水器就好了=>100%可以過濾掉所有水中所有病毒

這種加裝照UV燈組濾水器 號稱可以濾病毒 但卻限制只能用在合格的自來水, 這是天下最矛盾的事情
上面123都可以用在非自來水的應用 不限於只能用在合格的自來水

2)絕對濾心無法過濾病毒
可以改用
2.裝RO濾水器=>100%可以過濾掉所有水中所有病毒
3.裝0.020微米以下的絕對濾心濾水器就好了=>100%可以過濾掉所有水中所有病毒

這種加裝照UV燈組濾水器 號稱可以濾病毒 但卻限制只能用在合格的自來水, 這是天下最矛盾的事情
上面23都可以用在非自來水的應用 不限於只能用在合格的自來水

3)濾心會長菌
那還真恐怖 那RO濾水器應該都要加裝才對
哪一個人家, 過濾完後的鵝頸龍頭有在一年換一支的? 鵝頸龍頭內的管壁也一定都有細菌甚至病毒

chlorite wrote:
這些是加UV的理由,你可以認為發生機率很低,影響不嚴重,所以不用加UV。但你一方面強調這個不能妥協,是0與1的差別;一方面又認為加UV是毫無效益的。你如果兩者都要堅持,就要提出數據來證明以上三項都是錯的。目前為止,你只提出了"一點點點點點點點氯"的論點,而且這個說法已經被美國CDC的數據反駁了。

我認為這種合格自來水中出現的機率是幾乎等於0 因此不需要加裝這種UV燈來自欺欺人 要加加不完 要換換不完 毫無實質上的意義

病毒的體積遠比細菌小 對於"氯"的抵抗力更弱, 這根本不需要數據, 這是科學知識, 你拿出的數據 有幾種病毒 有幾種細菌
能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病毒 和 細菌嗎?

chlorite wrote:
你的意思是,3M也認為UV沒有用,所以出比較多款沒UV的濾水器,但同時也出有UV的出來騙錢?不然3M到底要算是認同UV的,還是不認同UV的廠商?

知識越流通, 民智大開, 廠商的立場當然可以從中騙錢就可以騙錢, 不能從中騙錢當然另闢戰場, 廠商沒有所謂認不認同, 可以從中騙到錢獲利才是最重要的

chlorite wrote:
愛惠浦沒有出"絕對濾心+UV",就能代表UV毫無效益嗎?法拉利也沒有出卡車啊,所以卡車毫無效益?
本來廠商間就會有產品區隔,某家廠商沒有"絕對濾心+UV"的產品並不能代表什麼。

從中騙不到錢 廠商當然也就不需要搞這種產品

chlorite wrote:
這是你自己片面的解讀,從資料來看,你的解讀與事實情況不同。測試法千千百百種,沒有規定一定要直接量測才算數。兩地間的直線距離,我可以直接拉皮尺量測,也可以間接用幾何方式計算出來,但得出的結果都是兩地間的直線距離。事實上,間接測量是常態,許多數據都不是直接量測而來的。我已經提出資料來說明NSF 55的認證方法了,你如果覺得不對,應該也提出資料來反駁,而不是一直重複同樣的話。

大家都比較喜歡用直接測試的方式
因為如果是間接方式 測試 0.021~0.5微米絕對濾心 甚至RO逆滲透膜, 就是直接量測孔徑(最大不能超過標示值)了, 不需要丟細菌或病毒下去測試, 那還要NSF認證幹嘛, 在我眼中NSF認證就是要實測而非用間接方式去認證

chlorite wrote:
1.UV燈組如果是整合在濾水器中的,那就不能單獨測試,因為水流模式不同,微生物所吸收的UV劑量也不同。
2.這種是可獨立運作的UV模組,對NSF而言,這就是整機,NSF不會單獨幫你認證UV燈管發光強度、襯套透光率.....等參數,他只認證整體UV劑量。
3.NSF不會這麼做,因為測到的數據沒有代表性。你不能把車子拆到只剩引擎和傳動系統,然後來測油耗。


1.NSF可以測試/量測水流 測試強度 測試UV燈管和水之間的距離 即可知道UV劑量
2.如果只是要UV整體劑量 也只能用整機 無法單獨測試UV模組, 所以整機沒有比較厲害, 是因為NSF無法單獨測試 UV模組
3.同上面第2點




chih_haohung wrote:
穿透率和透光率 是最重要的要求 其他都微不足道...(恕刪)

看起來你同意不只濁度,其他水質參數如硬度、TOC、和錳鐵濃度也會影響UV劑量,因為這些會影響穿透率和透光率,所以認證時需要對水質條件有限制,不是隨便什麼水都可以。


chih_haohung wrote:
拿這種極特殊的案例, 那乾脆

那你為甚麼要用絕對濾心?自來水被細菌汙染也是極特殊的案例啊!


chih_haohung wrote:
1.持續100%煮沸5分鐘=>100%可以殺死水中所有病毒
2.裝RO濾水器=>100%可以過濾掉所有水中所有病毒
3.裝0.020微米以下的絕對濾心濾水器就好了=>100%可以過濾掉所有水中所有病毒

是啊!這三種都有人用啊!但百分之百是你說的,廠商和科學家都不敢如此宣稱。

chih_haohung wrote:
上面123都可以用在非自來水的應用 不限於只能用在合格的自來水

找一家大廠的家用淨水器,在適用水質方面不加限制的來瞧瞧。


chih_haohung wrote:
那還真恐怖 那RO濾水器應該都要加裝才對

當然會長菌,底下就是長菌的圖片,第一張是RO膜,中間那個是電子顯微鏡影像,第二張是活性碳。RO會長,其它濾心也會長,有很多科學實驗就是在研究這些細菌對過濾效果的影響。RO膜出水端的細菌算長得少的,因為RO濾得比較乾淨,微生物可以利用的營養比較少。






chih_haohung wrote:
哪一個人家, 過濾完後的鵝頸龍頭有在一年換一支的? 鵝頸龍頭內的管壁也一定都有細菌甚至病毒

沒錯啊!但大家都喝得很開心,只有你一直堅持不能妥協,是0和1的差別。

chih_haohung wrote:
病毒的體積遠比細菌小 對於"氯"的抵抗力更弱, 這根本不需要數據

怎麼不需要數據了?實際實驗得出來的數據就有"大細菌"比"小病毒"抵抗力更弱的結果啊!人比細菌大那麼多,有些環境毒得死人,但毒不死細菌啊!


chih_haohung wrote:
你拿出的數據 有幾種病毒 有幾種細菌
能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病毒 和 細菌嗎?

我列出的那些是水中常見病毒和細菌,而且是致病微生物。你宣稱自來水中只要有一點點點點點點點氯,就不可能有病毒。我只要舉出一種,就可以推翻你的理論,不需要列舉所有種類的微生物,況且,我列的還是水中常見的致病微生物。


chih_haohung wrote:
知識越流通, 民智大開, 廠商的立場當然可以從中騙錢就可以騙錢, 不能從中騙錢當然另闢戰場, 廠商沒有所謂認不認同, 可以從中騙到錢獲利才是最重要的
從中騙不到錢 廠商當然也就不需要搞這種產品

知識越流通,廠商越不容易騙錢。但有很多所謂的知識,是廠商刻意傳播的,一般人不一定分得出來。


chih_haohung wrote:
大家都比較喜歡用直接測試的方式

這不是你喜不喜歡的問題,NSF的測試方法也不是根據你個人的喜好去做的。很多情況直接測試並不可行,間接測試結果一樣有代表性。
chih_haohung wrote:
不需要丟細菌或病毒下去測試, 那還要NSF認證幹嘛, 我眼中NSF認證就是要實測而非用間接方式去認證

NSF一直都是丟病毒去實際測試UV劑量是否有達到標準。你眼中要怎麼看別人管不著,你可以有你的看法,但把自己的看法強加在別人身上,或用來否定一個事實就有點過頭了。NSF的認證規範是A方法,不會因為你認為應該要用B,NSF就變成用B方法來認證。

chih_haohung wrote:
1.NSF可以測試/量測水流 測試強度 測試UV燈管和水之間的距離 即可知道UV劑量

你的看法不一定是對的,如果這麼簡單就可以知道劑量,那些UV設計工程師算流場,跑電腦模擬難道只是為了殺時間。


chih_haohung wrote:
2.如果只是要UV整體劑量 也只能用整機 無法單獨測試UV模組, 所以整機沒有比較厲害, 是因為NSF無法單獨測試 UV模組

整機是沒有比較厲害,因為單獨測試UV燈沒有代表性,所以要一整台一起測試。我也不曉得你為什麼會提那些破壞性測試之類的東西。

chlorite wrote:
看起來你同意不只濁度,其他水質參數如硬度、TOC、和錳鐵濃度也會影響UV劑量,因為這些會影響穿透率和透光率,所以認證時需要對水質條件有限制,不是隨便什麼水都可以。

但其他因素影響有限 用一倍以上的UV光強度 足可以cover


chlorite wrote:
那你為甚麼要用絕對濾心?自來水被細菌汙染也是極特殊的案例啊!

細菌比病毒更容易孳生 因為它的抗氯能力更強

chlorite wrote:
是啊!這三種都有人用啊!但百分之百是你說的,廠商和科學家都不敢如此宣稱。


NSF測試出來的數據就是100%, 在數據上的科學數字就是100%

chlorite wrote:
找一家大廠的家用淨水器,在適用水質方面不加限制的來瞧瞧。
當然會長菌,底下就是長菌的圖片,第一張是RO膜,中間那個是電子顯微鏡影像,第二張是活性碳。RO會長,其它濾心也會長,有很多科學實驗就是在研究這些細菌對過濾效果的影響。RO膜出水端的細菌算長得少的,因為RO濾得比較乾淨,微生物可以利用的營養比較少。


RO逆滲透膜會長菌 進水口那一面還是出水口那一面?

chlorite wrote:
沒錯啊!但大家都喝得很開心,只有你一直堅持不能妥協,是0和1的差別。
怎麼不需要數據了?實際實驗得出來的數據就有"大細菌"比"小病毒"抵抗力更弱的結果啊!人比細菌大那麼多,有些環境毒得死人,但毒不死細菌啊!
我列出的那些是水中常見病毒和細菌,而且是致病微生物。你宣稱自來水中只要有一點點點點點點點氯,就不可能有病毒。我只要舉出一種,就可以推翻你的理論,不需要列舉所有種類的微生物,況且,我列的還是水中常見的致病微生物。


綜合世界上在水中可以存活的細菌 和 病毒
細菌的抗氯能力平均來說遠比病毒強的多 這也是事實

chlorite wrote:
知識越流通,廠商越不容易騙錢。但有很多所謂的知識,是廠商刻意傳播的,一般人不一定分得出來。
這不是你喜不喜歡的問題,NSF的測試方法也不是根據你個人的喜好去做的。很多情況直接測試並不可行,間接測試結果一樣有代表性。

是不可行 還是嫌太麻煩? 這兩者有差

chlorite wrote:
NSF一直都是丟病毒去實際測試UV劑量是否有達到標準。你眼中要怎麼看別人管不著,你可以有你的看法,但把自己的看法強加在別人身上,或用來否定一個事實就有點過頭了。NSF的認證規範是A方法,不會因為你認為應該要用B,NSF就變成用B方法來認證。
你的看法不一定是對的,如果這麼簡單就可以知道劑量,那些UV設計工程師算流場,跑電腦模擬難道只是為了殺時間。
整機是沒有比較厲害,因為單獨測試UV燈沒有代表性,所以要一整台一起測試。我也不曉得你為什麼會提那些破壞性測試之類的東西。


有人要驗證 單純的應用在飲水用的殺菌/殺病毒的 UV燈組,
其實NSF只要規範 水流, UV光和水之間的距離, 透光率 的條件, 足可大致算還精準地出 UV光照射劑量

NSF不是很喜歡用 合格自來水 做測試嗎?

然後可以加上 合格自來水作為條件, 即可做規範了!


chih_haohung wrote:
但其他因素影響有限 用一倍以上的UV光強度 足可以cover

...(恕刪)


你所謂影響有限的根據是什麼?一萬倍也是一倍以上,究竟要高多少?
以下兩張圖是水質不佳時,鐵錳氧化物沉澱在套管上的狀況,嚴重的時候,透光率只剩1/10不到。如果加上碳酸鈣結垢,甚至可能到幾乎不透光。





chih_haohung wrote:
NSF測試出來的數據就是100%, 在數據上的科學數字就是100%

那你舉一個NSF宣稱100%值出來。這種微生物去除率測試,任何測試都不會給100%的數據。測試規範都是用2log、3log......來描述,分別代表99%、99.9%,4log(99.99%)已經算是非常好的值了。

chih_haohung wrote:
RO逆滲透膜會長菌 進水口那一面還是出水口那一面?

兩面都會長,但菌相可能不同。出水口的那一面長菌,不需要科學家去測試就可以知道,有些使用時間長,又沒更換儲水桶和RO膜的機器,流出來的水裡都有肉眼可見的生物膜。


chih_haohung wrote:
綜合世界上在水中可以存活的細菌 和 病毒
細菌的抗氯能力平均來說遠比病毒強的多 這也是事實

平均比較強,但差距不大。我把美國CDC的資料(#61)畫成圖,橫軸是去活性所需的氯濃度;縱軸是所需的時間。如果細菌的抗氯能力平均來說遠比病毒強的多,那藍色的點就會落在橘色點的右上方,而且兩者離很遠。但實情並非如此,顯示你的說法並沒有得到科學證據的支持。



chih_haohung wrote:
是不可行 還是嫌太麻煩? 這兩者有差

麻煩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不可行,有些狀況是根本無法做到。月亮和地球的距離難道是嫦娥飛過去的時候順便量的?當然是用各種間接方法量測的。

chih_haohung wrote:
其實NSF只要規範 水流, UV光和水之間的距離, 透光率 的條件, 足可大致算還精準地出 UV光照射劑量
NSF不是很喜歡用 合格自來水 做測試嗎?
然後可以加上 合格自來水作為條件, 即可做規範了!

我在上一篇回過了,UV劑量的估計遠比你想的複雜,不是每個UV專家都是笨蛋,如果像你講的,很簡單就可以做到,他們為什麼不這麼做?


chlorite wrote:
你所謂影響有限的根據是什麼?一萬倍也是一倍以上,究竟要高多少?
以下兩張圖是水質不佳時,鐵錳氧化物沉澱在套管上的狀況,嚴重的時候,透光率只剩1/10不到。如果加上碳酸鈣結垢,甚至可能到幾乎不透光。


你也幫幫忙
我都說 把 透光率, UV燈管和水之間的距離, 水流速度 的三大前提要求 寫出來 即可規範 UV光強度
即使這種水沒有細菌和病毒, 但這種水的顏色 誰敢喝?


chlorite wrote:
NSF測試出來的數據就是100%, 在數據上的科學數字就是100%

那你舉一個NSF宣稱100%值出來。這種微生物去除率測試,任何測試都不會給100%的數據。測試規範都是用2log、3log......來描述,分別代表99%、99.9%,4log(99.99%)已經算是非常好的值了。

chih_haohung wrote:
RO逆滲透膜會長菌 進水口那一面還是出水口那一面?
兩面都會長,但菌相可能不同。出水口的那一面長菌,不需要科學家去測試就可以知道,有些使用時間長,又沒更換儲水桶和RO膜的機器,流出來的水裡都有肉眼可見的生物膜。

你別忘記 鵝頸龍頭的水管壁 也會有細菌
因此不需要無限上綱,

chih_haohung wrote:
綜合世界上在水中可以存活的細菌 和 病毒
細菌的抗氯能力平均來說遠比病毒強的多 這也是事實

平均比較強,但差距不大。我把美國CDC的資料(#61)畫成圖,橫軸是去活或所需的氯濃度;縱軸是所需的時間。如果細菌的抗氯能力平均來說遠比病毒強的多,那綠色的點就會落在紅色點的右上方,而且兩者離很遠。但實情並非如此,顯示你的說法並沒有得到科學證據的支持。
CDC的資料裡面有多少種細菌 多少種病毒?


chih_haohung wrote:
麻煩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不可行,有些狀況是根本無法做到。月亮和地球的距離難道是嫦娥飛過去的時候順便量的?當然是用各種間接方法量測的。
把病毒丟進去 不會 是不可行的方式(直接測試)


chih_haohung wrote:
其實NSF只要規範 水流, UV光和水之間的距離, 透光率 的條件, 足可大致算還精準地出 UV光照射劑量
NSF不是很喜歡用 合格自來水 做測試嗎?
然後可以加上 合格自來水作為條件, 即可做規範了!

我在上一篇回過了,UV劑量的估計遠比你想的複雜,不是每個UV專家都是笨蛋,如果像你講的,很簡單就可以做到,他們為什麼不這麼做?


沒有人送測給NSF....因為全世界製造這種 家用 飲水用的UV燈座組 一年也賣不出幾組(沒有商機), 幹嘛花錢去NSF送測


chih_haohung wrote:
你也幫幫忙
我都說 把 透光率, UV燈管和水之間的距離, 水流速度 的三大前提要求 寫出來 即可規範 UV光強度
即使這種水沒有細菌和病毒, 但這種水的顏色 誰敢喝? ...(恕刪)


你也幫幫忙,硬水有顏色嗎?但會造成水垢沉積在UV燈的襯套上。水中溶解的鐵錳也是無色的,要沉澱出來才看得出顏色。
是你自己說其他因素影響有限,只要增加UV強度很容易就可以應付。如果因為水質使透光率降到10%,就要提高10倍的強度,提升UV強度不像打電動那麼容易,打怪升級就可以提升攻擊力。


chih_haohung wrote:
你別忘記 鵝頸龍頭的水管壁 也會有細菌
因此不需要無限上綱,

你一下說有沒有細菌病毒是0和1的差別,不能妥協,一下又叫我不要無限上綱。我從來都沒有說飲用水一定要無菌無病毒,也沒有說一定要用UV不可。是你堅持自來水中不可能有病毒,堅持100%滅菌才能喝。無限上綱這句話還是留給你自己吧!

chih_haohung wrote:
CDC的資料裡面有多少種細菌 多少種病毒?

前面說過了,只要有一種就可以推翻你的理論了,沒有必要全部列出來。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列的這些是跟飲用水相關且常見的病毒和細菌,你的自來水一點點點點點點點氯理論,如果連飲用水中的病毒都不合用,那還有什麼好說的?


chih_haohung wrote:
把病毒丟進去 不會 是不可行的方式(直接測試)

說了好多次了,NSF就是把病毒丟進去測試啊!我連測試用的病毒學名都找給你了,你到底還在糾結什麼?

chih_haohung wrote:
沒有人送測給NSF....因為全世界製造這種 家用 飲水用的UV燈座組 一年也賣不出幾組(沒有商機), 幹嘛花錢去NSF送測

這跟NSF怎麼測試UV劑量有什麼關聯?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