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市售 有RO系列、逆滲透、麥飯食、活性炭..該選哪種呢及效果如何呢???


maxwell_huang wrote:
多餘的鈣質儲存在長骨兩端的組織中以備不時之需。 ...(恕刪)


感謝您提供的資料,我以前不知道這件事。如果可以儲存,偶而多吃一點高鈣食物會不會比喝水有效一點?還可以順便吸收其他營養素。

chlorite wrote:
台灣自來水鈣的濃度約40ppm,鎂約10ppm...(恕刪)

謝謝您的指正。

這是自來水廠對硬水的處理方式,給大家參考:
http://www5.water.gov.tw/02nvents/02_a_main.asp?no_g=1343
自然水平均只有 40ppm 的鈣,所以 2 公升的自來水可以補充 80mg 的鈣,硬水區應該可以到 100 mg。
雖然只有每日建議攝取量的 1/10,但這是上天給我們免費的禮物。

chlorite wrote:
高鈣食物會不會比喝水有效一點...(恕刪)

基本上我同意,但是有其他必須要注意的事情。
吃的營養科學觀有提到:
1. 成人每天必須攝取 1000 mg 的鈣質,大約是四杯牛奶的量。
2. 鎂不足時,會使大量的鈣經由尿液流失,並且常容易形成腎結石。所以鎂對於防止蛀芽、骨骼發育不良骨質疏鬆症、骨折復原太慢都有間接影響效果。
3. 鈣:鎂的理想比例是 2:1,但是食物中的鎂在經過浸泡或燙過之後就會流失。而化學肥料的使用,也導致鎂無法為植物所吸收。

所以,補充鈣的同時,也要補充鎂。
maxwell_huang wrote:
自然水平均只有 40ppm 的鈣,所以 2 公升的自來水可以補充 80mg 的鈣,硬水區應該可以到 100 mg。...(恕刪)

為何你一定要舉這種極端的例子呢? 台東雲林自來水廠供應全國人口的多少趴?
之前提到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大台北直潭淨水場而言,鈣含量平均為:8.7 mg/L怎麼不說?
哪請問要喝多少公升水才有建議攝取量的 1/10?
還是說大台北的人都普遍缺鈣?

secrets wrote:
為何你一定要舉這種極端的例子呢?...(恕刪)


也沒有啦,他是用平均值來估算的。不過您讓我想到一個問題,前文有提到楊院長的研究結果。會不會因為是台北人生活壓力大,飲食作息比較不規律,所以心血管疾病比較多。台北人多,喝的又是軟水,所以統計出來的結論,就是喝軟水的比較容易得心血管疾病。
我們這邊的水是硬水
隨便碗裡的水乾掉,都會看到沉澱物
想要喝這種水補鈣??
算了吧
超難喝的,很多人都是外面買水喝
papagoer wrote:
我們這邊的水是硬水
隨便碗裡的水乾掉,都會看到沉澱物
想要喝這種水補鈣??
算了吧
超難喝的,很多人都是外面買水喝

沒錯,硬水的口感很不好
不然為何那些區域加水站的生意特別好?

鈣質的攝取不是由日常飲食中攝取嗎?
魚 肉 奶 豆 蔬菜...隨便吃一口就抵過喝硬水2公升了
竟然還一直強調說要喝水補鈣?
不然長期飲用沒有礦物質的窮水會造成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
根本是 本 末 倒 置 嘛!
chlorite wrote:
你的說法有失公允且一直在兜圈子,我上一篇就說過,我沒有把你說的細胞滲透作用排除,反而還拿出數據、理論,重複說明純水、礦泉水對細胞的滲透效果一樣;而擴散太慢,影響範圍太小,微不足道。你沒針對這兩點反駁,倒以唾液為例來佐證礦物質會被純水擴散出來。你不能因為我也有反駁你的唾液理論,就無視我對細胞滲透、擴散作用的看法。不理會其他人對你的滲透、擴散理論的質疑,而另外提出唾液理論的是你,怎麼現在變成是我把整個口腔定位為只剩一條唾腺。你如果不提唾液,打死我,我也想不到唾液會跟純水流失礦物質有關。.

以上的描述我大致同意,除了"相同的力"。不論是種類或大小,這兩個力絕對不是"相同的力"。純水的滲透壓不會因為製造方式不同而有大小的差異。當然,物質的擴散速率更是跟純水的製造方式無關。最重要的,純水和礦泉水,對人體細胞內礦物質的影響幾乎一樣,都很小。.(恕刪)

我都已經回覆得很清楚了, 你當人是"塑膠"製的嗎?
純水礦物質含量愈少,細胞內礦物質滲透出的速度就愈極端,這沒那麼難理解吧?
明明你就硬要扯成只有"混合作用"沒有滲透作用!

怕你假裝沒看到, 又要再貼一次
---------
唾液+純水在口中「混合在一起」,因唾液是液態鈣,這只是純水影響到蛀牙的比例,還影響不到心血管。
純水經過口腔、舌頭、食道細胞時,細胞本身就是水+有機物+高濃度礦物質+滲透膜(細胞膜)組成的,
口腔、食道會有黏膜都是細胞分泌的,你說會不會有擴散+滲透作用?

---------

你前面寫的: 200ppm的自來水,10ppm的RO水,
ppm差了幾倍? 差了20倍! 你認為細胞內的礦物質滲透出去的速度不會被影響嗎?
就算有細胞膜的保護機制,讓滲透擴散作用減少了一半,但還是差了10倍。

純水/礦泉水對人體細胞內礦物質的影響當然很小,
若長期影響到累計很小的ppm,當然還是會出問題!所以才是"長期"喝純水會出問題嘛!
我不知已說過幾次了,從來沒人說喝純水會立刻葛屁! 若喝純水會像吃農藥一樣,早就禁賣了!

黑心起雲劑的塑化劑才那麼一點點ppm,人體也會排出去,對人體影響也很小,
出了什麼毛病也無法直接證明與塑化劑有關,你吃不吃黑心起雲劑的產品?
業代殺手,斷人財路!
flycode wrote:
我都已經回覆得很清楚了, 你當人是"塑膠"製的嗎?
純水礦物質含量愈少,細胞內礦物質滲透出的速度就愈極端,這沒那麼難理解吧?
明明你就硬要扯成只有"混合作用"沒有滲透作用!...(恕刪)


感謝您,讓我贏了一頓大餐,我跟朋友打賭,你一定會繼續跳針,說我忽略你提的滲透擴散作用。果不其然,你又兜了一個圈子。

我已經屢次拿出數據,分別說明人體內的滲透和擴散作用了,你仍然能宣稱我否認體內有滲透作用。我針對滲透擴散作用提出的看法你不接受,也不反駁,每次就只會說我"硬扯成沒有滲透作用",這種無限迴圈式的無敵辯論法,實在看不出有什麼意義。






flycode wrote:
怕你假裝沒看到, 又要再貼一次
---------
唾液+純水在口中「混合在一起」,因唾液是液態鈣,這只是純水影響到蛀牙的比例,還影響不到心血管。
純水經過口腔、舌頭、食道細胞時,細胞本身就是水+有機物+高濃度礦物質+滲透膜(細胞膜)組成的,
口腔、食道會有黏膜都是細胞分泌的,你說會不會有擴散+滲透作用?
---------


我有看到,也回應了,你有意見,請針對我回應的內容來討論。重複貼同樣的內容,卻不理會別人針對該內容的回應,這招在其它方面也許有用,但在科學議題的討論上,一點意義也沒有。


flycode wrote:
你前面寫的: 200ppm的自來水,10ppm的RO水,
ppm差了幾倍? 差了20倍! 你認為細胞內的礦物質滲透出去的速度不會被影響嗎?
就算有細胞膜的保護機制,讓滲透擴散作用減少了一半,但還是差了10倍。


不是這樣算的,是要跟細胞內的離子濃度去比較。人體不同部位鈣離子濃度相差很大,如果把骨骼忽略不計,鈣離子濃度可以差到兩萬倍,平均來說,細胞內約是40ppm左右。假設水裡面溶的全都是碳酸鈣,TDS 200ppm的水鈣離子濃度是80ppm;TDS 10ppm的水,則是4ppm。擴散作用的效率,是跟"濃度梯度"成正比,在同樣的條件下,自來水的濃度梯度是(80-40)/某單位長度。RO水則是(4-40)/某單位長度。兩者效率僅相差1/10,但是方向相反。

我不知道怎麼用倍數關係去描述兩個方向相反的擴散作用,但以上面的數據來看,如果長時間喝RO水會造成細胞鈣流失的理論成立,那長時間喝自來水就會造成細胞鈣中毒。




flycode wrote:
若長期影響到累計很小的ppm,當然還是會出問題!所以才是"長期"喝純水會出問題嘛!
我不知已說過幾次了,從來沒人說喝純水會立刻葛屁! 若喝純水會像吃農藥一樣,早就禁賣了!

黑心起雲劑的塑化劑才那麼一點點ppm,人體也會排出去,對人體影響也很小,
出了什麼毛病也無法直接證明與塑化劑有關,你吃不吃黑心起雲劑的產品?


要討論這個問題,量很重要。人體很複雜,有很多作用同時發生,各種物質在體內來來去去,但正常的人體都會維持其恆定。就算不考慮細胞內各種防止礦物質流失的機制,純水把體內礦物質"擴散"出來的量,不到我們從食物中所攝取的百萬分之一,如果這樣會對人體造成損害,那我每天被蚊子咬一次,長期可能也會因為失血過多而死。有害物質如塑化劑也是一樣,攝取量低到一定的程度,本來就不需要緊張。我不喝黑心起雲劑產品是因為裡面塑化劑含量超過標準,且已經有各種研究證明超過這個量對人體有害,符合標準的我照吃照喝。我們喝的水,吃的食物,都含有鉛、鎘、汞、砷等重金屬,甚至含有鈾、鈽等元素,只是量都很少,照你的標準,那不就都不能吃不能喝了。另外,ppm不是"量"的單位,而是濃度,不能直接累計。
我很想知道舌苔上,有沒有未被人體吸收的微量元素......

這就是喝純水為什麼會有味道的原因

還有,

人嘴裡24小時都有口水,

純水第一時間進嘴裡就和口水混合了

請問口水有沒有微量元素

是否

口水和舌苔的微量元素不足以使純水收到足夠的微量元素

以致於純水還要吸收人體的微量元素

我完全不需要看期刊

就可以巴死你所謂

"純水吸收人體的微量元素"的論點

鬼扯
========
"純水礦物質含量愈少,細胞內礦物質滲透出的速度就愈極端"

照你的理論,再請問

純水要混多少礦物質,才叫剛好?

井水的水質算不算少?

山泉的水質算不算多?

河水的水質算不算過量?

所以喝井水死的比河水快?
無吾能為之事,無吾能解之謎,無吾能為之利,無吾能勝之爭
一個是工程師性格,一個是跳躍式的律師性格
律師的辯才並不一定是真像越辯越明,而是主導議題,贏得目的為主
工程師性格的話通常來說,就事論事,未見到一翻兩瞪眼的數據是不可能下絕對定論的
而通常較常以顯著與不顯著的比較級來論事

看到這裡,其實大家心中各有一把尺來看待討論內容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