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變頻空調技術的奠基者---簡介張鈺炯博士

這邊有冷氣如何選擇的詳細說明:
http://docs.google.com/viewer?a=v&q=cache:OovrF2mbWEYJ:ftp.hvac-net.org.tw/970415/C/97C-2.pdf+%E5%BC%B5%E9%88%BA%E7%82%AF%E5%8D%9A%E5%A3%AB&hl=zh-TW&gl=tw&pid=bl&srcid=ADGEESjDn8p8mKilO-MB6UjF-IFDDw5CqKg-zftnhTaLylMv6HF_AlD1IMfvskdlMHlZiZ9WXYqFrz1sRyEaVbxxuUjR0xxwdNuCdub0204FfPOrqn0npwAWXoz3tCVT4XbWrRegQ6P8&sig=AHIEtbQ3cUUSWR8ZznIUwLuraStxdp9Sew

瑞智總經理劉金錫:瑞智變頻壓縮機應用於變頻空調,較傳統壓縮機的空調EER(能源效率比)提升40%以上。經日本空調廠商測試,瑞智變頻壓縮機SEER(季節能源效率比)值為5.65,大幅超越中國變頻空調SEER1級國家標準5.20近10%。
2009年瑞智在青島廠產能開出,可擴大供應海爾、海信、TCL等大陸五大空調廠。
除了良峰外,目前聲寶(Sampo)、禾聯(Heran)的變頻冷氣已有部份機種,採用瑞智的變頻壓縮機上市,今後在大同、東元(Teco)等品牌加入使用行列,將可拱大台灣市場的需求量,每年替代台灣市場至少1成


[轉載]技術創新者類 永磁無刷馬達團隊


遠見雜誌2010年1月號 第283期
作者:文∕呂愛麗

工研院能源與環境所永磁無刷馬達團隊 可讓台灣年省100億度電

堅守一項技術十年,工研院「永磁無刷馬達與驅動器實用化」技術團隊,就是現代版十年寒窗終於熬出頭的代表。一組人於十年前開始研發永磁無刷馬達,不但讓馬達產品可達到70%節能效率,還帶動台灣上、中、下游產業結盟,打破美、日近乎壟斷的局面。

張鈺炯博士是這項技術和團隊的靈魂人物。他回憶說,當時台灣因為大舉發展3C產業,使得永磁無刷馬達在人才和資源方面嚴重不足,「廠商紛紛出走,只有我們還留守。」但是他看準了馬達是耗電「大戶」,節能潛力很大。

例如2007年台灣全國用電2422億度,工業用電1190億度,其中馬達用電就占七成,約833億度;住商耗電中,馬達也占了35%,約296億度。「如果國內每一組馬達用品設備效率提升一成,每年可節省約100億度電,相當於核一廠的發電量!」

技術創新 更為客製實用普及
這兩、三年節能減碳風氣興盛,比傳統馬達更節能的永磁無刷馬達終於有了發揮的舞台。

永磁無刷馬達的應用範圍也很廣,可用在壓縮機、風機、發電系統等,橫跨了冷凍冷藏、車輛、空調、能源等產業。日常生活中大家耳熟能詳的DC變頻冷氣,正是採永磁無刷馬達。更重要的是,張鈺炯等人所研發的是客製的永磁無刷馬達。不同產品必須搭配不同馬達,才能達到最高效率。

張鈺炯以生產壓縮機的瑞智公司為例,團隊協助他們開發專用馬達,促使這家公司生產的冷氣壓縮機,成功進入日本市場,打破過去被日系廠商壟斷的局面。瑞智現已是全球第四大小型冷氣機的壓縮機供應商。

據張鈺炯透露,協助瑞智開發的永磁無刷馬達可使一台冷氣一年節省86%用電,效果驚人!

由於台灣馬達產業規模較小,張鈺炯等人於四年前推動「高值高效率馬達整合技術研發聯盟」,也試圖結合上、中、下游產業,提升產業鏈價值。例如瑞智所需的高品級電磁鋼片,過去必須倚賴日本進口,在張鈺炯等人的穿針引線下,中鋼發現原來下游產業有這個需求,而且頗具規模,於是願意投資20億元協助開發。
技術的前瞻性和協助提高整體產業競爭力,成功為張鈺炯的團隊於2009年贏得院內的成果貢獻金牌獎。張鈺炯的最終目標是將永磁無刷馬達的技術與再生能源結合,追求更高層次的節能境界。


一般人聽到「永磁無刷馬達」這個專有名詞都會覺得很陌生,但其實日常生活中使用這種馬達的電器產品不勝枚舉,像市面上常見的大廈扇、變頻冷氣機室內機裡面的風扇……,而這些電器風扇中的「馬達」正是榮獲98年成果貢獻獎得主,工研院能環所張鈺炯博士手中所經營的寶貝。

張鈺炯首先提到,「永磁無刷馬達」是因應綠色產業而產生的。目前的汽車是燃油引擎,使用石化燃料,而為了減少了石化汙染,改用電來帶動馬達。他說:「以目前市面最夯的電動車來說,一台車子裡面所用到的馬達甚至多達三十個以上,包括電動窗、雨刷、冷氣……,那麼如何讓馬達體積小,力量大?永磁無刷馬達是一個重要的選項。」

採用磁力無刷的技術,能夠讓馬達感應力快,操控更自如。張鈺炯表示,磁鐵之所以會有磁力,表示說有能量在其中,因此只要稍微導引,就可以產生能量帶動東西。而磁力的產生是跟能源的置入有關。張鈺炯解釋,地球是一個有磁場的環境,磁力能夠帶動整個地球運轉,代表著其具有相當大的能量。當能量越大的時候,所能夠產生的磁力就越大。電會生磁,磁會生電,電生磁就是馬達,磁生電就是發電機。

張鈺炯更進一步說明,永磁無刷馬達其實只是一種泛稱,用途廣泛,從日常生活到國防高科技,處處都有它的身影,特別在先進國家早就已經應用在國防科技或者是新興科技上,稱為叫作伺服控制馬達,它可以很精準的定位,配合了加工製造的需求;而國防武器要精準的控制速度和位置,更需要這種馬達。

從壓縮機到冷氣機、冰箱產業,工研院用「永磁無刷馬達」鏈結產業邁向國際,甚至連IC設計業都因此受惠,設計出可帶動馬達的IC。然而這是一段經過十年佈局的艱辛路。張鈺炯說:「其實在十年前,我們就看到這個技術,但是這個技術曲高和寡,因為所有的原物料都很貴,做出的產品無法與國際競爭。」此外,由於地域氣候的差異,各國家電產業著重的項目各有差異,例如:日本重視暖氣,而台灣則重視冷氣。因此張鈺炯作為產業的中介者,要進行跨領域的人才整合,並把傳統機械領域的知識轉化成可控制的產品,這一路的波折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用永磁無刷馬達與驅動技術成功完成建構生活家電領域的產業鏈這件大事,現在張鈺炯將眼光轉向產業最迫切的「省電」問題上。他說:「以全國耗電的比例來講,工業耗電占了蠻高的比率,而工業耗電裡面,有70%都是因為馬達設備所耗的電。」這就是張鈺炯接下來的使命--協助工業設備領域節能,包括:空壓機、真空幫浦、傳統機械……等這些使用馬達的產品。

張鈺炯更期待永磁無刷馬達未來能結合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等替代能源,讓人類真正享受到節能又便利的生活。他充滿感性的表示:「上帝賜給人相當的智慧,也賜下了紅色的太陽、藍色的天空、跟綠色的大地,並把綠色的大地交給人類來管理,該如何用綠色的技術讓人們回到原始的綠色大地? 」無疑的,張鈺炯這位工研人將繼續用他的專業,為國內的傳統動力機械產業裝上了翅膀,飛向綠色產業的未來。

張鈺炯(工研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
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博士(精密工程與模擬實驗室-2007年畢業)
博士論文:渦卷式壓縮機族群設計最佳化之研究

成果介紹:
建構國內首套中文化齒輪軟體系列(MIGEAR),提供50多家齒輪廠使用。運用同步工程而鏈結國內外資源,建構國內從無到有的渦卷式壓縮機產業基盤,促成兩家壓縮機廠(瑞智、復盛公司)投產商品化。建立國內DC變頻壓縮機應用自主化關鍵技術,並鏈結上中下游產業,推動跨領域產業聯盟與業界科專執行,促成兩家新創公司(新唐、廣閎)、兩項新產線投資(瑞智、誠岱)、五項節能新技術開發(空壓機、冰箱、空調機、螺旋冰水機與天吊車等變頻控制化)。以國際合作模式導入CO2冷媒熱泵多功應用創新研究,為國內開創嶄新的節能環保產業。帶領團隊分別獲得:成果貢獻團體佳作獎(80年)、研究成就團體銀牌獎(86年)、成果貢獻團體銀牌獎及品質衡量典範獎(92年)、成果貢獻團體金牌獎(98年)。各項研究成果揭露於104篇國內外論文及34項國內外專利。業餘則在基督教會學習社區單親子女成長環境開拓,默默參與社會價值工程推動。
神通廣大!
連張 鈺炯博士的文章都上榜了,
看來張 副組長責任重大,可得再加把勁幫台灣的空調產葉多爭一點生機啊!

巨象車很大 wrote:
瑞智總經理劉金錫:瑞智變頻壓縮機應用於變頻空調,較傳統壓縮機的空調EER(能源效率比)提升40%以上。經日本空調廠商測試,瑞智變頻壓縮機SEER(季節能源效率比)值為5.65,大幅超越中國變頻空調SEER1級國家標準5.20近10%。
...(恕刪)



真假???

宏達電=台灣的驕傲 中華電=台灣的恥辱 (避免破財,儘量不交或提防用中華的朋友)

poker face wrote:
真假???...(恕刪)


變頻壓縮機應該沒有人會去談SEER或APF的,頂多也只是壓縮機各個操作點的性能曲線,
真正的SEER或APF是呈現在空調機上,全看空調機在該壓縮機所採用的操作點在哪轉速?
以及變頻機本身其他零組件的搭配......
如果全部採用國造的變頻機來說,
零件可以用哪一些廠商的?

請各位先進賜教...



大陸那邊是有賣:
美國IR的變頻控制模組
廣州松下萬寶變頻迴轉式壓縮機
瀋陽華潤三洋變頻渦卷式壓縮機...這個賣來台灣很多
日本不二工機(Fujikoki)電子膨脹閥---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002050.SZ)製造
日本太平洋工業電子膨脹閥---宏豐集團製造
海亮集團銅管...看看台灣的住友銅管是哪裡來的吧~
熱交換器台灣製的就很強了
塑膠射出台灣也很強

日本本土銷售的高性能空調全部使用的是電子膨脹閥而不是毛細管!
即使在大陸EER超過4的變頻空調同樣幾乎都使用電子膨脹閥而非毛細管!
所以說電子膨脹閥是高效變頻空調無法替代的核心部件!也是台廠的致命傷所在...

---------------------------------------------------------------
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002050.SZ)成立於1994年9月,前身為三花不二工機有限公司,是三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與日本國株式會社不二工機、日本國三菱商事株式會社、日本國東方貿易株式會社共同創立的中外合資企業。2001年12月公司整體變更設立為三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控股、浙江中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日本國東方貿易株式會社等參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空調閥門等配件。

三花公司是一家生產經營家用和商用空調自動控制件為主的專業公司,包括截止閥、電子膨脹閥、電磁閥、單向閥、球閥、方體閥(原名“北美截止閥”)等家用和商用空調系列配套產品,與國際家電製造商LG、三星、松下(Panasonic)、開利、三菱重工(MHI)、富士通(Fujitsu)、日立(Hitachi)、大金(Daikin)、夏普(Sharp)、三洋、美國艾默生、約克(York)、ALCO、義大利OPDELONGHI、土耳其VESTEL、以色列TADIRN、MV、德國LAUDA等配套。公司構建了以青島、天津、廣州、上海、珠海、韓國釜山、泰國曼谷、日本大阪、美國OHIO等國內外事務所/行銷點為網點的全球性行銷網路。

三花公司為世界產量最大、品種最齊全的截止閥生產基地之一,其中的電子膨脹閥填補了國內空白,各項性能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被韓國LG、廣州松下(Panasonic)、天津LG、上海富士通(Fujitsu)、青島海爾、四川長虹、珠海格力(Gree)、廣東美的(Midea)等空調主機廠評定為優秀供應商/最佳分供應商。憑著優良的品質和誠信的服務,“三花”牌產品遠銷歐洲、美洲、韓國、日本、東南亞及我國香港、臺灣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際著名家用電器製造商全球採購的長期合作夥伴。公司將在現有空調部品的基礎上,向工業控制及自動化方向延伸。

截至2009年上半年,公司主要產品空調閥門佔營收96%,冰箱配件業務則在起步階段,在空調配件中,四通閥和截步閥占大部份,分別占公司營收的49%和17%左右,公司主要競爭者為"盾安環境",二家公司形成了空調閥門雙寡頭壟斷地位,在截止閥和四通閥的市佔率達70%左右。
盾安環境集團新一代電子膨脹閥問世
一個不到200克重的小小電子膨脹閥,國內國外加起來竟然有近3000項專利。盾安冷配進入高端製冷元器件市場的突破口在哪?盾安環境電子膨脹閥開發團隊歷經9年的不懈探索,給出了精彩答案。
在國外競爭對手設置了2000多個知識產權保護壁壘的情況下,全體團隊成員經過持續不斷的跟蹤研究,研讀國內外數千件專利文獻,翻閱無數的專業資料和無數次的技術攻關,終於一舉打破國內外專利技術壁壘,設計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電子膨脹閥產品。該產品公司已經申請22項國家專利,其中6項為發明專利。盾安環境開發團隊以堅定的信心和艱苦的努力,建立起了盾安在電子膨脹閥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為盾安冷配二代產品的成功佈局奠定基礎,開闢了盾安環境冷配事業發展的新天地。今年盾安環境參加了由美國暖通、空調及製冷產品協會(ASHRAE)和美國空調製冷學會(ARI)主辦的「2011美國製冷展」,推出近一兩年來開發的電子(熱力)膨脹閥、感測器等二、三代全新產品,引起業內關注。


電子膨脹閥的技術突破與量產
寶劍鋒從磨礪出——記首屆盾安集團創新發展功勛團隊「電子膨脹閥開發團隊」


近日,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發佈的《中國家用電器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建議》勾勒出新時期家電業的發展藍圖。其中提到,家電業在變頻技術、新能源技術等高新技術方面將取得突破。
早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國內已有廠家開始研製生產變頻空調,因為相對於直流空調而言,變頻空調不僅製冷效果好,而且耗電量低,實現了高效節能。而變頻空調的核心配件——電子膨脹閥在當時幾乎都從日本進口,不僅價格高,而且供貨週期長。盾安環境公司領導在調研到這個信息後,敏銳地看到了這個市場的巨大潛力。2001年,在國內國外設置了眾多專利技術壁壘的研發背景下,盾安環境開始了對電子膨脹閥的全面佈局,歷經9年時間,電子膨脹閥團隊打破了國內、外四千多項專利技術壁壘,建立了盾安電子膨脹閥自有知識產權體系,並建成先進的生產線,成功實現電子膨脹閥的量產。
一方面打破國外幾千項的技術壟斷十分艱難,另一方面,中國變頻空調市場真正啟動還有待時日,盾安環境前身——盾安精工的電子膨脹閥研發在最初的幾年時間裡一直處在實驗室研究階段。期間,伴隨著企業發展的需要,盾安精工組織機構幾經調整,並於2007年底和盾安環境實現重組。可是不管組織機構、領導如何調整,公司高層一直關注該項項目,電子膨脹閥的研發工作始終沒有停止,也一直都排在以蔡培裕為核心的技術團隊的工作日誌中。
這份堅持正是來自團隊成員對市場的正確判斷與把握。蔡培裕告訴記者說:「當時,我們的信息調研部門對整個冷配產品的方向都做了調研,電子膨脹閥作為自動控制的節流元器件,對於空調節能降耗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認為未來的市場空間巨大,只是這個市場的培育還需要加以時日。因此,無論如何,我們必須要堅持突破,並且等待時機。我們一開始就很明確,這個項目的開發成功,將對盾安冷配進入高端製冷配件元器件市場具有戰略意義。」

攻破專利壁壘
研發的道路佈滿荊棘。一個不到200克重的小小的電子膨脹閥,國內國外加起來竟然有近三千項專利,同行競爭對手不僅從產品的整體性申請專利,而且對任何一個細節,哪怕一個形狀,都劃入了自己專利的範圍內。競爭對手搶先一步製造的專利壁壘,使電子膨脹閥開發團隊在研製過程中常常受到阻擾,研發進度產生巨大影響。即使在知道有些專利是無效的情況下,團隊成員也需要花很多精力去收集證據,請求宣告專利無效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針對這種複雜的研發背景,盾安精工在2004年成立了知識產權部,設立信息調研崗位,派專人收集製造電子膨脹閥各個企業的信息,並建立了技術中心相關體系,這其中也包括了產品論證。在此基礎上,蔡培裕等人陸續攻克了諸多技術難關,並成功申請了部分專利。
與此同時,盾安環境加強了高端技術人才配置,一個個技術專家被請進了盾安環境,研發團隊的專業能力迅速得到提升。現任盾安冷配研究院院長的張勝昌博士就是其中一位。張勝昌初到公司時,擔任研究院的副院長,他重新排查和分析了國外的幾千件電子膨脹閥專利,提出自己的改進優化設計方案,並著重對線圈和閥體的專利進行突破。
「對現有專利要有所突破,必須規避現有的專利,電子膨脹閥那麼小的一個產品,寫了那麼多專利,可以說該保護的點都保護掉了。在這樣一個保護的情況下,我們所做的任何一個創新都有可能是別人做過的,所以在研發之前,我們要先掌握3000多個專利的保護要點,分析權利,才可以做一些工作。」
為了規避電子膨脹閥其他知識產權,在正式開發之前,研究院做了大量的前期分析,張勝昌作為研究院副院長,承擔起梳理3000多項專利的重擔。「我一直在關注電子膨脹閥這個產品,對它各項部件的專利都比較瞭解,可是要對大大小小3000多項專利進行分類,還是花了我整整兩個月的時間。」
在這兩個月期間,張勝昌翻閱了大量的專利資料、手冊,並運用先進的監測手段針對電子膨脹閥建立了一個系統的「專利數據庫」,其中涉及到特別相關的線圈專利就達兩百多個,閥體專利一千多個,並建立了一千多項相關分類的查找方法。對照這個龐大的「數據庫」,電子膨脹閥團隊一個產品一個產品進行梳理,一個一個部件進行分析。
「電子膨脹閥開發成功後,我們研究院在做自己設計的產品同時,也一邊在查看是否有『觸碰』到別人的專利,如果有,馬上改變設計方案,我們要確保在產品對外銷售之前,必須完全規避別人的專利,在擁有自己的專利情況下才能銷售,這個在研究院已經形成了制度。」張勝昌的「數據庫」帶動了一個全新的工作方式,而對電子膨脹閥的3000多項專利,張勝昌現在一看圖就知道是哪個專利。
在這個基礎上,項目組自主研發了電子膨脹閥閥體和線圈的聯結結構及電子膨脹閥、磁鋼與芯軸螺桿連接結構、線圈連接結構及電子膨脹閥,申請了7件電子膨脹閥專利,3項發明專利, 並在2010年年初完成了對電子膨脹閥外觀的發明專利。截止到目前,盾安環境研製的電子膨脹閥已申請了22項國家專利,其中6項為發明專利。
在蔡培裕、張勝昌等人看來,攻破專利壁壘是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不僅僅是個研製的過程,專利對於一個公司來說,其實更具戰略意義。」

五工廠成立了
伴隨著盾安電子膨脹閥技術的日益成熟和中國變頻空調市場的日益擴大,盾安環境認為盾安電子膨脹閥大發展的時機終於到來了。
2009年,公司進行組織機構的優化工作,時任研究院院長的蔡培裕主動請纓,負責電子膨脹閥量產工作,同年9月份,盾安環境冷配事業部五工廠成立,蔡院長變成了蔡廠長,從原本主抓技術,到全面負責電子膨脹閥的生產,蔡培裕的壓力可想而知。
本著集中優勢資源高舉高打的原則,蔡培裕在公司高層領導全力支持下,一方面從公司內部調集精兵強將充實管理隊伍,將原先開發四通閥時的合作夥伴王冠珺、湯國權等人引進到五廠負責技術和品質保障工作,從日本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並裝備了防差錯系統保證產品品質;另一方面,又開始了對電子膨脹閥核心部件的自主研發,為大批量量產做準備。
電子膨脹閥的核心配件有兩個,一個是閥體,另一個就是線圈,在2009年之前,線圈一直是由外部供給的,出於降低成本和確保產品性能的考慮,2009年2月,盾安環境開始投資自己做膨脹閥的線圈,技術部部長王冠珺和技術員沙海建便一頭紮進了線圈的研製過程中,「這個產品最大的難點是注塑成型,由於一開始參考的材料流動性太差,導致產品在注塑時受力不均,以至於做出的產品良莠不齊。」
沙海建回憶起當初測試注塑工藝的3個月時間,感言領導的支持是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我們開始一直嘗試把握模具和材料性能之間的配合,大概試了三四千個模,而每個產品的成本價就在10元左右,可是領導很支持我們,說儘管試,只要能找出解決的方法就好!」
「當初電子膨脹閥亟待批量生產,膨脹閥產能提上去了,可線圈的產能等於零,大家都很急,哪怕晚上加班加點也想盡快把線圈這個項目試製成功。」就這樣,沙海建等開發小組成員不斷進行試驗,調整注塑的壓力、速度、射程,以及分段壓力的參數,後來五廠的領導們也加入到解剖的工作中,並且從不同角度對參數獻計獻策。功夫不負有心人,一組完美參數組合終於被技術部成員們「抓住」了,線圈生產迎刃而解。
之後,電子膨脹閥開發團隊又解決了磁性轉子、螺紋、模具精確度等問題,2009年9月盾安環境集中優勢兵力開始進行電子膨脹閥量產,幾套方案同時實施。當時蔡培裕的辦公室就設在車間裡,一出現問題,蔡培裕第一時間就能到現場瞭解情況。
「很多工藝參數,都是蔡廠長自己做出來的。」車間一位技術人員告訴我們。在蔡培裕的帶動下,電子膨脹閥開發團隊加班加點,不斷對工藝進行改進。在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電子膨脹閥這個小小器件也在不斷充實著各種新工藝——激光焊、螺距焊、點焊、閥體的免酸洗等18項工藝均在很短時間內試制完成。
為提升生產效率,引進先進的設備和加工工藝迫在眉睫,製冷配件事業部領導帶領蔡培裕等團隊核心成員,從2007年開始對先進製造業國家進行設備考察,並向公司決策層遞交了採購方案。在方案中,蔡培裕提到新設備上線後,將大大提升產品的一致性和精度,有效縮短閥體的生產線。兩台設備千萬元,對還未大規模量產並取得豐厚利潤的五工廠而言,公司決策層會點頭同意嗎?
「周總很有魄力,他看到了電子膨脹閥廣闊的市場前景,同意引進這兩台設備。」拍案定奪的那一刻,蔡培裕同時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那時候從來沒想過引進那麼貴的設備,我壓力也很大,晚上常常睡不著,因為這個項目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不過對電子膨脹閥的工藝,蔡培裕和他的團隊胸有成竹,高端設備的引進,以及先進的生產線設置,將形成電子膨脹閥的核心競爭力,將大大拉開與競爭對手的距離,2台設備結合現有的設備,預計到2011年8月底將能滿足400萬產能。

營銷團隊並駕齊驅
很快,電子膨脹閥市場取得了突破,2010年8月,格力正式認可盾安環境生產的電子膨脹閥,9月份即開始批量供應,數量逐月劇增。蔡培裕告訴記者:電子膨脹閥量產的信心,很大程度上來自當時負責營銷工作的趙校軍。
在趙校軍營銷團隊的帶動下,五工廠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客戶,每當客戶踏進明亮整潔的車間,看到整齊劃一的生產設備,無一不頷首稱讚,訂單紛至沓來。短短半年時間,盾安生產的電子膨脹閥獲得了國內外大客戶的認可。國內外主要變頻機生產企業已進入批量生產,電子膨脹閥開發團隊為每個客戶設立專人,一對一進行技術服務,對客戶提出的要求,立即就能給予反饋。每一次接待,每一個回覆,每一個技術要求,電子膨脹閥團隊傳遞給客戶的都是一種專業和高度負責的精神。
生產量上去了,如何確保品質如一成了關鍵問題。技品部、製造部成員圍繞外漏和產品靈活性兩方面對生產過程進行全程監測,並運用防差錯系統對每個閥的信息進行跟蹤。在出廠之前,電子膨脹閥要經過水檢、全關流量特性、最大開閥壓差、流量特性等多道檢測工序。
如何確保不漏檢,如何在第一時間能發現不合格產品?在國內國外沒有任何可借鑑設備的情況下,張勝昌提出並帶領研究院成功開發了防差錯系統,在測試任何一個產品之前掃一下條形碼,然後再測試,就能實現測試與記錄同步進行。通過無線裝置,測試的數據將自動記錄在電腦裡,在完成每個工序的測試後,測試結果就會在第一時間自動發送到主控電腦裡。
張勝昌介紹說:「任何一道工序漏檢,或檢驗不合格,那麼下一道工序就會自動報警,防止人為差錯。」這個系統還能協助電子膨脹閥開發團隊不斷完善產品工藝,「假如客戶提出想要進行更精確化的調節,他只要報出條形碼,我們就能追溯到產品的生產日期、當時測試的性能,進行組合分析,在這個基礎上根據客戶的需要就可以做出進一步的改進。」
技術研發的道路充滿坎坷,正如最早參與電子膨脹閥開發的何國平所說:「其實電子膨脹閥項目開發過程並不艱辛,艱辛的是壓力,因為一直看不到最終結果,不知道這個項目能不能上,能不能產生效益。」在這九年時間裡,無論是技術品質部,還是檢測中心、試制車間、設備動力部等多個項目支持團隊,都始終密切關注著電子膨脹閥項目的進展。2009年,電子膨脹閥部變成電子膨脹閥工廠,批量生產的成功,讓參與到這個項目的每個人都感到發自內心的喜悅,「我們最大的滿足,就是看到開發的產品能創造效益,這是最值得高興的事情,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9年的艱辛,9年的努力,9年的堅持,無數個夜晚伏案和實驗操作,終於換來了今天盾安冷配二代產品的成功佈局。天高任鳥飛,電子膨脹閥團隊這只荊棘鳥,從逆境中找到了突破口,2010年11月,電子膨脹閥開發團隊被評為盾安集團創新發展功勛團隊,蔡培裕作為代表在領獎台上做了獲獎感言,他引用了狄更斯的一句話:「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對於循規蹈矩、墨守成規、害怕風險的人而言,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對於一個有創業理想,有創業激情,踏實肯幹的人而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對於我們團隊,這就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團隊成員們紛紛表示,今天獲得的成功,與公司內部開放的團隊氛圍有關,與領導的充分放權分不開,與團隊中每個成員的分工協作密切相關。「自主掌握的權利大了,我們肩上的責任也就重了!」「基於這樣一個開闊的領導思路,怎樣對產品有用、對公司有用,我們就可以大膽去做,不管從測試、生產、工藝、佈局上,我們都做了大膽的創新。」
通過電子膨脹閥項目建設的長期合作,電子膨脹閥這支團隊也被鍛造成為一支富有激情、勇於挑戰、敢於創新、敢於承擔責任的團隊,在9年的不懈探索中,克服萬難、沉著應戰,從不輕言放棄,為盾安環境冷配事業的發展開闢了一番新天地!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