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家用3D HDV時代來臨了!

http://blogs.suntimes.com/scanners/2010/02/the_morality_of_deep-focus_and.html

Avatar, the French New Wave and themorality of deep-focus (in 3-D)

當影片S3D化後,還需要淺景深嗎?理論上要保持深焦才能給畫面多一點細節,
⋯⋯
但是阿凡達也有淺景深,問題現實生活中,人眼有看過淺景深嗎?我有點好奇!
I support the domestic film industry,but who would support me?(Google翻的)
老CRT的第二春-3D藍光

順便一提:魔戒前傳:哈比人歷險記正在用red epic 3D拍攝,

而且格速達每秒48格(放也是48格),為求3D畫質的穩定...
I support the domestic film industry,but who would support me?(Google翻的)
Andy84 wrote:
http://blo...(恕刪)
當影片S3D化後,還需要淺景深嗎?理論上要保持深焦才能給畫面多一點細節,
⋯⋯
但是阿凡達也有淺景深,問題現實生活中,人眼有看過淺景深嗎?我有點好奇!

1.人眼本來就有景深問題, 當你focus某一焦距下, 根本就不清楚其他焦距外的狀況(細節)
有一種就是單一眼睛的收斂, 試著用單眼看極近端的物件...(大光圈,長焦距,近距離之近距離效應)
2.鏡頭的景深要素表達並模擬人眼, 但無論如何"單眼"跟人類的雙眼視差是不一樣的.
3.立體化後仍會存在某種程度的淺景深, 景深公式中可辨識的單位距離的線數, 就是一種統計後的結論,
所以理論上無限遠(畫面上幾乎無限小)雖然在景深內, 但卻無法辨識.
4.立體程度不單單是雙眼的水平視差, 因為"深度線索"很多, 以前後景產生的視差立體感只是其中一種,
如以前文阿凡達照片, 背景在景深之外,但avatar的 face之左右影像仍存在"深度", 也就是存在視差
一樣可以表達出其立體深度, 但通常於背景模糊下比較沒有辦法表達前景(Avator)和背景之間的深度的.

ps1.參考深度線索(depth cues)您將發現更多, 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ps2.我用兩千多元的相機就可以玩3D照片(而且有都教學試驗過了,大家很容易上手的), 效果甚至比W3好...當然問題就是動態影片和動態被攝的問題...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tzou wrote:
1.人眼本來就有景深問題, 當你focus某一焦距下, 根本就不清楚其他焦距外的狀況(細節)
有一種就是單一眼睛的收斂, 試著用單眼看極近端的物件...(大光圈,長焦距,近距離之近距離效應)
2.鏡頭的景深要素表達並模擬人眼, 但無論如何"單眼"跟人類的雙眼視差是不一樣的.
3.立體化後仍會存在某種程度的淺景深, 景深公式中可辨識的單位距離的線數, 就是一種統計後的結論,
所以理論上無限遠(畫面上幾乎無限小)雖然在景深內, 但卻無法辨識.
4.立體程度不單單是雙眼的水平視差, 因為"深度線索"很多, 以前後景產生的視差立體感只是其中一種,
如以前文阿凡達照片, 背景在景深之外,但avatar的 face之左右影像仍存在"深度", 也就是存在視差
一樣可以表達出其立體深度, 但通常於背景模糊下比較沒有辦法表達前景(Avator)和背景之間的深度的.

ps1.參考深度線索(depth cues)您將發現更多, 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ps2.我用兩千多元的相機就可以玩3D照片(而且有都教學試驗過了,大家很容易上手的), 效果甚至比W3好...當然問題就是動態影片和動態被攝的問題...


謝謝指點迷津,歡迎多多分享3D實戰心得,讓我們長長見識。
I support the domestic film industry,but who would support me?(Google翻的)

Andy84 wrote:
謝謝指點迷津,歡迎多多分享3D實戰心得,讓我們長長見識。


不曉得3D還可以怎麼玩? 有點等待又有點焦慮,
3D曠時...日本有人玩, 我也試過, 好像不怎麼好...
3D快動作和慢動作, 也試過, 好像也還好

Sony的新款攝影, 基本上個人歸納於雙鏡頭+單感應器的方式,和P牌的很像
而W3則是雙感應器吧?!
另外紅外現測距的可能性(深度圖)不知是否會進入消費市場? (類似Xbox360)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tzou wrote:
不曉得3D還可以怎麼玩? 有點等待又有點焦慮,
3D曠時...日本有人玩, 我也試過, 好像不怎麼好...
3D快動作和慢動作, 也試過, 好像也還好

Sony的新款攝影, 基本上個人歸納於雙鏡頭+單感應器的方式,和P牌的很像
而W3則是雙感應器吧?!
另外紅外現測距的可能性(深度圖)不知是否會進入消費市場? (類似Xbox360)


在應用上3D跟2D是一樣的東西,但是更為逼真,有在看舞台劇的感覺。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11/04/25/james-cameron-picks-up-50-red-epic-ms-high-fives-peter-jackson/

繼魔戒大導演 Peter Jackson 大手筆添購 30 台 RED EPIC 攝影系統來拍攝電影 The Hobbit 後,另一位專拍大片的 James Cameron 秉持輸人不輸陣的精神,在日前正式向 RED 下了整整五十組 EPIC-M;這一組要價 58,000 的攝影系統,50 組則是超越大家想像的 290 萬美元,不過相較於整部電影(應該就是拿來拍 Avatar 2 吧!)的預算,這類的『消耗品』,大概也只是皮毛而已。

至於 RED EPIC-M 有啥驚人之處,各位可以在跳轉後的介紹影片看個明白...



因為數位化的精進,機身較以往的機身小到只剩1/3,

但是30mmx15mm的比例有點怪...13.5檔的寬容度,已經逼近底片的寬容度,

柯達底片才14檔而已,以往這是數位最詬病的地方。
I support the domestic film industry,but who would support me?(Google翻的)
不用再想裸視3D了,那個技術至少還要十年才會出來,

工研院裸視3D要求九個視角,換句話說要九台攝影機一起拍才有可能,(CG無這問題)

就算是雙視角好了,等於同樣面積解析度要DOUBLE,

1920X1080影片要用3840X2160才能營造與FHD等同的解析度,

現階段主動式快門才是最佳的選擇,以前我也覺得戴眼鏡違反人體工學,

但是我忘記人的適應力很強,大家都戴眼鏡習慣了,

頂多就加掛一點重量上去,暗度會衰減些,但是3D的真實感是瑕不掩瑜,

就製作端來說彩色影片可以變黑白,但是逆轉回來效果就不好,

3D也是,用3D拍攝抽掉一邊就是2D,但是2D轉3D要費工夫且效果也不好,

由於阿凡達已經鼓吹一堆戲院改裝成數位3D戲院,在老闆們還沒回本之前,

他們就可以打著數位3D的名號漲票價而且不打折扣,所以...去怪喀麥隆吧!

誰叫他要把技術拉前到這個世代...



如果沒有3D技術,2D只會朝解析度一直發展下去,

現在有了3D不只訊量加倍,就連格速都要加倍了,

未來"哈比人歷險記"將成為第一部每秒48格速的商業放映電影,

接著家用藍光單片50G又裝不下了,

廠商就會開始推BDXL(不過48FPS我也很懷疑裝不裝得下?),

HDMI1.4a又絕對不夠用了,所有的影音器材又得全部更新一次,

這就是影音市場奢侈品的遊戲...
I support the domestic film industry,but who would support me?(Google翻的)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11/05/13/dell-xps-15-and-xps-17-announced-in-taiwan/



XPS 17:

顯示器:17.3吋Full HD、B+RG LED背光,w/ 3D-eDP
處理器:Intel Core i7-2630QM
記憶體:8GB DDR3 1333MHz x 1
GPU:Intel HD Graphic(內顯) + NVIDIA GeForce GT555M 3GB(獨立顯示)
硬碟:1TB,轉速未標
光碟機:Blu-Ray Combo
電池:9 Cell

建議售價57,900元,附贈NVIDIA 3D眼鏡

=====================================

這應該是最划算的3D筆電了,主動式3D,SONY F系列價格可以買兩台DELL。

I support the domestic film industry,but who would support me?(Google翻的)
I support the domestic film industry,but who would support me?(Google翻的)
I support the domestic film industry,but who would support me?(Google翻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