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我們每年都會做的「夏日特別企劃」都是以防水相機為主,但近年小型相機的領地大舉的被手機攻佔,就連防水性這個僅存的小市場也被手機快速拿下,以至於我們今年的夏日特企正式加入手機。但相機市場正有另外一股新的力量崛起,而且是以完全不同的拍攝方式呈現,記錄的方式也是以錄影為主。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人在決定花錢買相機之前,會考慮到另外一種特別的選擇--運動攝影機。
運動攝影機的拍攝方式多半都不是放在眼睛前構圖拍攝,而通常是綁在手腕、纏在腳踝、固定在安全帽上,或者是鎖在自拍棒上,這種拍攝前不構圖、能夠隨著你上山下海、體積輕巧卻強悍的小相機已經逐漸的攻佔初階相機/攝影機的市場,成為新一代的生活記錄工具,隨手拍、輕巧、能夠擺在任何地方等等都是運動攝影機最吸引人的地方。小編趁著今年的四台重點機型上市後,決定著手寫一篇集評,讓大家看看各家的強打機種到底有何差異,誰的畫質最好?誰的防手震效果最強?誰又是最值得購買的運動攝影機之王呢?
本次的集評,我們選擇了四台運動攝影機,依照品牌名稱排序分別是:
- Garmin Virb Ultra 30
- GoPro Hero5
- Olympus Stylus Tough TG-Tracker
- Sony FDR-X3000
◆簡介與規格比較

小編知道市面上運動攝影機的選擇非常多,會選擇這四台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們都具備了4K的錄影畫質,而且這些廠牌我們大多接觸過,至於其他有特殊功能的運動攝影機,像是具備全景攝影的,或者是設計上比較偏重行車記錄器的,小編就沒有收錄進來。
我們先簡單的個別介紹一下這四台運動攝影機,做個規格上的比較之後再進行實測。
▶Garmin Virb Ultra 30

一改過去Garmin必裸機防水的設定,Virb Ultra 30是Virb第一台碰到水就會壞掉的機器。這也是第一台可以錄製4K影片的Virb、第一台有觸控螢幕、可直接預覽影片的Virb。對於Garmin來說應該算是台可以與「列強」一同上台廝殺的機種。雖然要下水必須要裝防水殼,但殼本身還有開一個收音孔,所以並不會影響到錄音的品質,而且支援語音操作。除此之外,當然少不了Garmin琳琅滿目的感應器,以及可以將這些資訊用相當個人化的方式加入影片的編輯軟體。
但最神奇的地方還是莫過於裝上防水殼後依然可以觸控,每次操作我依然覺得相當高科技。
▶GoPro Hero5

雖然不是第一款的運動攝影機,但GoPro的第一代的確是第一款消費者就能買到的運動攝影機產品,事實上底片時代GoPro就已經存在(Hero 35mm 0001),創辦人Nick Woodman還上電視購物,推銷一台能綁在手上的水底相機要17.73美金。GoPro是將運動攝影、隨身攝影發揚光大的最大功臣。數位化後的第10年發表了第五代產品Hero5。有別於過去數個版本看起來有點過時的造型,Hero5在外觀與功能上都有大幅度的更新,最重要的就是做到了裸機防水、可以在水下10米正常拍攝,同時還加入了三顆麥克風,Hero5也是GoPro首度加入電子防手震的機種。同時它的螢幕也是本次集評的四台中最大的,另外它也支援聲控。
▶Olympus Stylus Tough TG-Tracker

長期在防水、防摔、防凍這類「三防」相機耕耘的Olympus,今年毫不令人意外的宣布將加入運動攝影機的市場,TG-Tracker以正面有一顆超亮LED燈與難以置信的204度超廣角鏡頭現身,除此之外他們也像Garmin一樣搭載了各種感應器,而且機身耐候性也是各產品之尊,裸機可以直接到水下30米,同時也耐摔防凍。另外它的翻轉螢幕也是運動攝影機首見,是各個層面與細節都顧及到的一台機種。
▶Sony FDR-X3000

跨入相機界後幾乎是每一角都要參一咖,而且每一項都還做得有聲有色的Sony,終於誕生這台最可怕的運動攝影機,除了4K畫質已經是Sony現代每台相機的基本款項目之外,最強大的賣點就是把Handycam的B.O.S.S.(Balanced Optical Steady Shot)手震補償技術放到運動攝影機裡面。小編曾經測試過的HDR-PJ790,它的B.O.S.S.就能達到13級的手震補償效果,邊跑邊錄的畫面穩得像架滑軌一樣。至於FDR-X3000是不是也能夠達到相同的效果?我想機身大小有所限制應該不太可能跟Handycam一樣,但本次同時上場較勁的另外三台可就真的要小心了。
我們來做個詳細規格的比較:
Garmin Virb Ultra 30 |
GoPro Hero5 |
Olympus TG-Tracker |
Sony FDR X3000 |
|
![]() |
![]() |
![]() |
![]() |
|
最高畫質 |
4K 30P 60Mbps |
4K 30P 60Mbps |
4K 30P 約80Mbps |
4K 30P 100Mbps |
1080P最高fps |
96fps |
120fps |
60fps |
120fps |
最高fps |
480 300fps |
720 240fps |
720 240fps |
720 240fps |
感光元件大小 |
1/2.3吋 |
1/2.3吋 |
1/2.3吋 |
1/2.5吋 |
鏡頭最廣角度 |
148.5度 |
未標示 |
204度 |
約103.4度 |
鏡頭最大光圈 |
f/2.6 |
f/2.8 |
f/2.0 |
f/2.8 |
防手震 |
電子式 |
電子式 |
電子式 |
光學式+電子式 |
本體防水性 |
無 |
水下10米 |
水下30米 |
防撥水 |
防塵 |
無 |
有 |
有 |
無 |
防摔 |
無 |
無 |
2.1米 |
無 |
防凍 |
-15度C |
無 |
-10度C |
有 |
防壓 |
無 |
無 |
100公斤牛頓 |
無 |
螢幕尺寸 |
1.75吋 |
2吋 |
1.5吋 |
只能顯示選單 |
螢幕可觸控 |
有 |
有 |
無 |
無 |
內建感應器 |
GPS(10hz) 加速度計 陀螺儀 壓力計 電子羅盤 |
GPS |
GPS 加速度計 壓力計 溫度計 陀螺儀 電子羅盤 水感應器 |
GPS |
週邊連接方式 |
Wifi ANT+ 藍牙 |
Wifi 藍牙 |
Wifi |
Wifi 藍牙 |
語音控制 |
有 |
有 |
無 |
無 |
內建麥克風 |
1個 |
3個 |
2個 |
2個 |
4K續航力 (官方資訊) |
約1小時 |
約1.5小時 |
約1.5小時 |
約1小時 |
重量 |
87.9克 |
117克 |
180克 |
114公克 |
操作介面 |
多國語言+ 繁體中文 |
多國語言+ 簡體中文 |
英文 |
英文 |
◆實測比較

本次的測試,除了為了測試防手震,某些機器需要降畫質到1080P以外,其他所有的測試都是使用4K的畫質錄影。而有需要碰水或下水的部分,則沒有裸機防水的Garmin與Sony就必須上防水殼,而需要下水就一定開啟水下模式。
而擺放的方式,則是依照下面的圖片:

我已經試過各種排列組合,這是唯一的一種四台相機都能夠開機/錄影操作無虞的擺放方式,下方的支架攝影器材行200塊就買得到。最下面的握把則是Olympus TG-Tracker的專屬配件「雲台耦合器」,這實在是我用過最棒的運動攝影機握把了。
不過這種擺放方式會有視覺上的差異,所以在拍攝稍近的物體時,最左邊與最右邊的相機會有一些構圖上的落差,如果遇到這種情形我會移動構圖以求都拍攝得到,但多數的影片都是距離主體5公尺以上,所以基本上不用擔心構圖差異的問題。
▣ 畫質表現-靜態風景 |
我們先從畫質來看好了,四台攝影機都有4K的畫質,但這純粹代表它們都有4K的解析度,卻不能代表會一樣的清晰。各位的螢幕如果不是3840 x 2160也不用擔心,實際看一次你就知道差別。
當然,別忘了把影片畫質點到4K,然後使用全螢幕觀看。
Olympus的畫質最明顯,我不敢說其他三台都一定有到超精細的4K解析度,但我很肯定TG-Tracker的畫質表現非常不像4K。我確定鏡頭上沒有裝保護殼、防水殼或任何東西,在拍攝之前也有將鏡頭擦乾淨,但它的畫質就是如此,與我先前在單機測試的時候一樣,4K畫質的部分是TG-Tracker最大的弱點。另外三台的表現則是差不多,但我們下一個章節再用更嚴苛的條件來做個比較。
你也跟我一樣是用1080P的螢幕所以覺得不夠清楚嗎?小編特地換了一台4K螢幕,然後再截圖,下圖是3840 x 2160的照片,各位可以點開看原始大圖:

如果你想看上面的原始影片也可以參考下面連結:
[Garmin] [GoPro] [Olympus] [Sony]
▣ 畫質表現-動態物體 |
小編不太清楚原理,但我的經驗告訴我在錄影的情況下,正在動的物體會比靜止的模糊,最常見的就是路旁被風吹動的樹葉,這則影片請各位注意細節,特別是畫面中央不斷晃來晃去的那棵樹,請你仔細看上頭的樹葉。
Garmin、GoPro與Sony,你看得出來差異嗎?請各位細看到單一片樹葉的尺度,可以發現Sony的細節最多,即便是樹枝中間那一大片樹葉,在晃動時依然能夠保有細節。Garmin Virb以非常接近的影像畫質緊追在Sony後面,但晃動的樹葉稍微模糊了一些。GoPro的細節則是再更少一點。相較來說Olympus比較像是沒對到焦(TG-Tracker的鏡頭是不可對焦的單焦點設計,所以這種距離絕對不會有「沒對到焦」的問題)。
這是上面影片的4K截圖,各位可以點開大圖看實際的畫質表現,記得檢視樹葉的部分:

原始影片連結:
[Garmin] [GoPro] [Olympus] [Sony]
但各位也別因為Olympus TG-Tracker的畫質就嗤之以鼻,我想畫質並非它的強項,其他表現就不一定會輸了,我們再繼續往下看。
▣ 防手震效果-4K所造成的差異 |
防手震又稱手震補償,分成光學式與數位式兩種,而目前運動攝影機的市場超過99%的防手震都是數位式,光學防手震的機種一隻手數得出來,其中之一就是這次加入的Sony X3000。數位與光學式防手震的原理完全不同,數位防手震的原理是把畫面的四周拿來作為晃動的緩衝區,所以實際的拍攝畫面會犧牲掉一些鏡頭的廣度;而光學式防手震則是利用鏡片的位移減少畫面的晃動感,不會裁切畫面。
而小編為了讓比較更不公平一點,我在Sony X3000上還開了主動式防手震,亦即光學+數位防震同時開啟。只是為了讓大家看看攝影機最終極的防手震表現差異。
不過大家一定要知道一件事,就是GoPro Hero5與Garmin Virb Ultra 30在開啟4K的時候沒有防手震。我會先讓大家看一則全部都是用4K拍攝的影片,不用說你也會發現GoPro與Garmin會有明顯的晃動。然後第二則影片我會讓大家看全部都開防手震,直接做防手震的對決。至於第一則影片,只是讓各位想買Hero5跟Virb Ultra的朋友享受一下4K與防手震必須擇一的痛。
四則影片都是4K,右邊兩台的Olympus與Sony都能夠在4K的畫質下開防手震,左邊兩台則無。
雖然早就知道結果如何,但實際看還是能夠清楚看得出來差異。在使用Garmin與GoPro之前,各位就應該要知道4K與防手震必須擇一。事實上,Garmin Virb Ultra只有在1080P或以下的情況能開防手震,而GoPro Hero5則是2.7K或以下能開啟(不過我這次拍攝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所以GoPro測試防手震都還是開1080P。)
▣ 防手震效果-越野腳踏車 |

小編特地跑到彰化找一位前自行車國手John,我請他替我在美利達盃的越野賽場地(其實就是社頭的童軍露營場)騎一圈,這個震動會很明顯的大於前面我在教堂散步的影片,我們來看看這四台運動攝影機會如何處理這些大大小小的震動。
你不要看John騎起來很順很穩,其實場地凹凹凸凸的,坡度也是上上下下。但每一台運動攝影機的防手震功能都已經過濾掉非常多的碎震。
即便有開防手震,我們還是能夠看到四台的差異,很明顯的GoPro的晃動是最明顯的,尤其是每當有比較大幅度跳動的時候,GoPro的畫面震幅會最明顯,而Garmin還是會有一些碎震。Olympus與Sony的表現較佳,但同時具有光學+數位式防手震的X3000依然較為穩定,震動後拉回穩定畫面的速度也最快。
▣ 防手震效果-在移動的車上 |
我跟著機車版同事Rick一起去拍重機,在貨車的後斗我用徒手的方式握著四台攝影機。不過因為貨車使用的是葉片式的避震器,所以只要遇到路面凹凸我整個人就像要跳起來一樣,非常晃。
前面第一個影片是走路的小震動,越野腳踏車是大量的碎震,這則影片則是大型的晃動,上下起伏可能會有15~30公分的差異,各位可以參考下面影片:
雖然是較大起伏的晃動,Sony X3000依然遊刃有餘,整部影片並沒有太多的震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相當穩定的移動。而Olympus TG-Tracker表現得也相當不錯,左邊的Garmin與GoPro依然有比較明顯的晃動。在30秒處有一個相當明顯的震動,你可以注意到最右邊的Sony幾乎聞風不動,而31~40秒的橋上GoPro的畫面則是不斷的左右搖擺。
防手震的部分做個小節。如果你時常在晃動的條件下錄影,很在乎晃動對影片造成的影響,那麼Sony FDR-X3000是首選,而且四台中只有這台具備光學防手震,Garmin與Olympus表現很相似,但細看似乎是TG-Tracker在碎震的處理上會更好一點點。至於第一次做防手震功能的GoPro則是有些落後。
▣ 水下表現-鯨鯊(海平面以下1米) |
員工旅遊去菲律賓宿霧玩,小編當然也趁這個機會帶著四台運動攝影機下水去了。
本次測試的四台相機中GoPro Hero5與Olympus TG-Tracker可以裸機防水,而Garmin Virb Ultra 30與Sony FDR-X3000則需要使用防水殼。能夠裸機防水的方便性自然是不在話下。
在水下操作的部分,而TG-Tracker與Sony是全按鍵操作,所以在水中與陸地上操作完全相同,但Sony的螢幕實在太小,在水中很難辨識;而Garmin雖然是觸控為主,但也是能夠過實際按鍵操作。GoPro也可以在水下操作,不過是要兩個實體按鍵同時按才能開啟選單。

我們先從海平面的浮潛開始。任何人只要不怕水,穿上救生衣就可以開始浮潛。所以這有可能是最多人接觸到的水下拍攝。
在顏色的部分,你可以注意到Olympus很明顯的偏紅。小編與同事討論,發現Olympus最不像當天的肉眼所見。至少從水面透下來的光線不應該是紅色的。其實會這樣的原因相當明顯,那就是TG-Tracker的水下模式會讓畫面偏紅,但偏紅的程度似乎不會因為深度而調整,所以在水面下1公尺內的這種依然有相當充足太陽光的光線下就很容易偏紅。小編推估Olympus的水下顏色表現要到更深的地方,也就是太陽的紅光較難到達的深度,才看得出來這個偏紅的優點。
至於另外三台的顏色都非常相似,以至於小編無從分辨到底哪一台比較接近肉眼所見的顏色...
各位應該都會注意到:Sony裝上防水殼音量會變很小。由於Olympus與GoPro都做裸機防水的設計,所以不會有收音阻隔的問題;而Garmin雖然有防水殼,但它的殼上有特地開一個收音孔,專讓聲音進入,所以也ok。但Sony X3000的防水殼就沒有特地為收音做設計,所以在水下的聲音被大幅度的阻隔了,音量與其他三台差非常多。
接下來我們要背著氣瓶下水...

水中攝影有個意外,因為小編沒有潛水執照,只是導潛員帶我潛水,一般來說沒執照不可以超過10米,但等到我發現GoPro Hero5的選單已經開始亂跳的時候,才發現壓力計上頭顯示是15米的深度。我完全沒有預料到導潛員會帶我到10米以下,而GoPro不裝防水殼的深度極限就是10米。所以下水後錄製12分鐘的GoPro就這麼故障了,水下的壓力讓GoPro無法按下任何按鍵。而在15米深的當下,我眼睜睜的看著GoPro自己把我的設定從4K改成2.7K、把錄影改成縮時攝影,這個狀況一直到我接近水面的時候才解決。所以各位如果想要帶著GoPro Hero5去潛水,請時時注意你的深度狀況。
▣ 水下色彩-珊瑚礁(5米) |
水中攝影的色彩表現是很重要的,因為當深度越深的時候,陽光會越來越難穿越水中,特別是紅色光線會隨著深度大幅度的衰減,所以水下攝影很多人會裝紅色濾鏡。但小編這裡只有使用內建的水底模式,看看水底原生的色彩表現如何。同時,只有Olympus TG-Tracker與Sony X3000的選單裡有水底模式,GoPro與Garmin都沒有這樣的選項。
我們先從近水面的地方開始看,下面影片大約是水下5公尺的地方,各位可以看看四台攝影機在色彩上的表現。
▣ 水下色彩-小丑魚(10米以下) |
我們再往更深處前進,這是約莫在水下10米的深度,導遊說這是小丑魚一家人在玩珊瑚礁,正好可以讓我們看看色彩的表現。這裡的深度更深,所以紅色光譜的顏色會更少,通常顏色會更偏藍或偏綠色。
如果你單看其中影片的話可能無法察覺,但四則影片同時放在一起比較就能夠很明顯看得出差異。剛剛在水面與水下5公尺左右的表現會稍微偏紅的Olympus,在10米到15米左右的色彩就很不錯,小丑魚身上的條紋就是白色,而Sony則是稍微偏綠,Garmin則是較明顯的偏藍,GoPro則是有非常嚴重的綠色色偏。
水下的部分做個小結。各家攝影機在水下的色彩表現與「深度」有非常大的關係,如果是像浮潛的水面下1公尺,Garmin、GoPro、Sony都沒問題,因為太陽光的各種顏色在淺水的地方都還能完整保留,反倒是Olympus開啟水下模式會過度修正,畫面看起來偏紅(事實上如果你把白平衡設定為Auto,TG-Tracker一樣會偵測到你在水下,如果要避免過度修正的問題,最好一開始就依照陸地上的光線指定白平衡,例如陽光或陰天等等。)
但如果深度再往下,大約是5公尺到15公尺這段距離,就可以發現Gamin與GoPro沒有水下模式的兩台開始會出現明顯的藍色或綠色色偏,深度越深越明顯。Sony的有修正效果,但依然是Olympus最明顯。
另外,Sony的防手震系統在水下也看得出優勢,海流所造成的微震會讓人覺得有點不舒服,Sony的畫面相對穩定許多。
▣ 鏡頭廣度 |
我們回到陸地上,來看一些機身的基本功能。這裡我要看的是這四台攝影機所能得到最廣的畫面,如果你對運動攝影機的要求是要盡可能的把眼前的一切拍攝下來,這個章節會是你需要關注的地方。


VIRB Ultra 30 15mm ISO100 f/2.6 1/275s HERO5 Black 15mm ISO100 f/2.8 1/280s


TG-TRACKER 14mm ISO100 f/2.0 1/320s FDR-X3000 3mm f/2.8 1/125s
如果把上面的畫面放在同一張圖裡面做視角比較的話就會變這樣:

Olympus毫無疑問的最廣,其次是Garmin與GoPro,最窄的是Sony,但別看它好像很窄,實際上依然是超廣角。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Olympus與Sony的畫面比例是16:9,而另外兩台是4:3。
如果你要的就是最最最廣的畫面,那選Olympus就對了,204度(沒錯,超過180度!)的視角甚至很容易把你的手拍進去。
但各位也請注意到,這是我用相片拍攝的最廣角度,使用錄影並且開啟防手震的話會再犧牲掉一點周邊的畫面,如果再開啟一些特別的功能,畫面還有可能會再更窄。但如果你只有開Sony的光學防手震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 低光雜訊表現 |
這個部分也是在菲律賓測的,我們在宿霧的某個地方晚餐,吃飯的地方相當陰暗,正好能夠測試在低光環境下各台相機雜訊的表現。畫面只裁切中間的部分,並且四個畫面並排同時比較。不過也請各位注意,這算是滿極端的環境,目的只是為了比較明顯的看出來各家的雜訊表現,如果是一般的城市夜景則比較不會有這樣的成績。
如果你要單靠雜訊來說的話,GoPro的雜訊最明顯,但同時也保留了一些細節。最左邊的Garmin也有些許雜訊,但不如GoPro來的清楚。Olympus雖然是四台中光圈最大的(f/2.0),但畫面依然稍暗,看起來沒有什麼雜訊,但如果你細看的話可以發現細節少很多。至於Sony...細節多同時雜訊也少。我想很明顯的Sony在低光雜訊的表現上是相當出色的贏家。
▣ 收音效果 |
這裡指的是裸機的收音效果。拍攝的標的是在菲律賓某條河岸邊的小朋友。我們在竹筏船上用餐,河岸的中途會停在這裡看許多小朋唱歌跳舞,所以你可以聽到來自正前方大面積的音源,絕大多數都是人聲的中頻,還有許許多多的烏克麗麗,也算是在聲音的中間頻段。唯一有低音的部分,是在畫面的右上方有一把藏起來的Bass。我都有開啟風切抑制的功能。建議各位使用耳機聆聽下面這段影片:
小編聽起來的感覺是這樣:
- Garmin:主要分佈在中音,但細節不足。
- GoPro:低頻很足,但中高音細節還好。
- Olympus:主要分佈在中音,低頻比Garmin更少,細節不足。
- Sony:沒有任何低頻,但其他的聲音細節相當多。會有風切聲。
GoPro則是另外一個極端,低頻非常足夠,聲音是溫潤的,但相對Sony來說也有較少的聲音細節。Garmin與Olympus就比較中規中矩,可是細節依然不足。
另外,GoPro在這則影片的白平衡表現偏藍,而Olympus測光偏亮。
▣ 耀光、鬼影與紫邊 |
耀光與鬼影是我們在評價鏡頭的其中一個指標。鏡片如果沒有上特殊的鍍膜或處理,那麼遇到強光時,光線在鏡片之間跑來跑去就很容易出現反光。耀光是畫面中除了太陽以外,其他地方也出現泛白的情況;鬼影是出現奇怪的斑紋,又被稱作光斑。這沒有所謂的好與壞,有些人甚至喜歡這些鏡頭的缺陷,但有些人會覺得這會阻擋掉他們想拍攝的東西。小編把四台相機裝在架子上,同時移動面對強光。
紫邊是各種色彩的光線無法匯聚在一個點上的現象,通常好發於面對強光下的畫面四周,物體在強光附近會產生不存在於畫面中的紫色邊緣。用紫邊來要求運動攝影機的鏡頭似乎有點太過,但如果能夠表現得好也是可以列入一個參考的指標。
從影片來看各位可能沒什麼感覺,因為四台相機還是會有距離上的差異,所以陽光不會在同一時間出現,而且各台相機的高度也不同。所以我把各台相機在遇到最強光線的畫面截圖下來:




GoPro的耀光非常嚴重,整個畫面都已經變白了,Sony與Garmin也有相同的問題,反倒是Olympus表現異常的好。但如果是鬼影的話,每台相機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Garmin的最明顯。而Sony的畫面甚至還出現了Red Dot Flare,這是感光元件上微透鏡的反射,並非單獨由鏡頭所產生。
我想耀光與鬼影對於使用運動攝影機的人來說並不是非常重要的議題,不過如果你錄製的情況常常面對強光,這或許會是你需要知道的一個重點,至少不要讓耀光與鬼影覆蓋掉你想要拍攝的主題。
至於紫邊的部分則是Garmin與GoPro比較明顯。
▣ 鏡頭廣度對測光判定的影響 |
小編先前在測試TG-Tracker的時候,發現在逆光時除了天空以外的物體都會很黑,可能是測光的範圍出了問題。但這次在集評的時候我發現這種狀況並不明顯,後來才意識到原來是鏡頭的廣度造成的。
因為Olympus TG-Tracker鏡頭的拍攝範圍比其他四台都廣(就連最右邊的Sony X3000都被拍進去了),所以即便四台相機是一樣的拍攝角度,但TG-Tracker畫面天空的比例就是佔得會其他產品來得多,所以相機為了不讓天空爆掉就讓整個畫面暗一點,下方的建築物自然就會比較黑。各位可以注意到如果TG-Tracker與其他相機是相似的天空/建築物比例,那麼畫面的亮度就會是差不多的,唯獨構圖多帶到一點天空的時候才會出現TG-Tracker看起來過暗的問題。各位在拍攝逆光時也請注意極亮處與暗處的畫面比例,請記得先用螢幕預覽,以免影響到拍攝主體的曝光。
▣ 單顆電池續航力 |
由於每台運動攝影機都有不同的功能,所以我只能盡量取大家都有的功能來測試電力。四台攝影機都使用4K拍攝,並且是以最廣的角度錄製,防手震、GPS或Wifi、藍牙等附加功能全部關閉,純粹只看錄影的耗電程度。
雖然4K相機都有GPS,但功能都不太一樣,例如Garmin是每秒更新10次的規格、GoPro的GPS只記錄相片,四台都開自然不公平。而其中兩台的防手震則是會跟4K抵觸,Wifi與藍牙等等我都沒辦法同時使用,所以乾脆全部關閉較公平。
為了更接近實際使用的情況,小編採用長距離行走的方式來測試電池續航力。本來想說4K錄影的續航力通常是1小時,我從內湖瑞光路的仁寶電腦出發,走一個小時差不多到大湖公園(下圖右上)就可以了,結果沒想到...

其中有一台的電池硬是要讓我走到南港,將近8公里的路程。

就這樣握著四台攝影機從內湖走到南港,小編有影片,但接近2個小時、四台機器共超過200GB的走路畫面你真的想看嗎?小編索性就不貼了,如果各位對這個實測的真實性有懷疑,小編之後再另行補上。
至於是哪一台的電池續航力這麼猛,答案在此:
戶外實際行走測試 |
室內靜止畫面測試 |
|
Garmin Virb Ultr 30 |
1:20:29 |
1:27:26 |
GoPro Hero5 |
1:26:51 |
1:25:23 |
Olympus TG-Tracker |
1:48:21 |
1:50:22 |
Sony FDR-X3000 |
1:05:45 |
1:10:08 |
這四台中Sony的續航力最短,剛過1小時就沒電,而最長的Olympus只差12分鐘就能達到2小時,Garmin與GoPro的表現則是不相上下。不過拍攝時GoPro遇到了一點小問題,在37分的時候出現了記憶卡錯誤而停止錄影。而後的靜止畫面測試也出現過3次必須停止錄影的狀況,機身顯示的理由是「記憶卡錯誤」,真的讓小編有點抓狂。反正我Hero5沒有一次成功錄完一顆電池就是了。
其實不難理解為什麼Sony的續航力最差,因為它的4K擁有最高的位元率,每秒100Mbps的流量讓它成為四台中最挑記憶卡的機種,Sony具備4K錄影的家用級產品都必須要使用UHS-I U3的規格,也就是最低寫入速度要達到30MB才行。所以續航力較差是可以理解的。
▣ 誰可以當行車記錄器? |
這個問題每次我在寫單篇評測時都會有網友問:「這台可不可以當行車記錄器?」不過你該怎麼定義行車記錄器呢?撇開我們前面講過的畫質與夜間雜訊的部分,小編認為行車記錄器必須要有兩個基本要件:
- 必須能夠邊充電邊錄影
- 必須能夠「整張記憶卡」循環錄影
條件/機型 |
Garmin Virb Ultra 30 |
GoPro Hero5 |
Olympus TG-Tracker |
Sony FDR-X3000 |
是否能邊充邊錄? |
是 |
是 不會顯示充電中 |
否 充電優先 |
是 |
是否能整張記憶卡循環錄影? |
否 指定時間長度切檔,錄滿就停止 |
否 指定時間長度切檔,錄滿就停止 |
否 指定時間長度切檔,錄滿就停止 |
是 在指定時間長度內循環。不因記憶卡滿而停止。 |
64G預計能錄製的時間(4K最高畫質) |
2小時09分 |
2小時08分 |
1小時50分 |
1小時21分 |
其實這幾台相機都能夠循環錄影,但循環的方式不一樣,Garmin、GoPro與Olympus都是指定時間長度就切檔,也就是說5分鐘切一個檔案,一直切到記憶卡滿了停止。但Sony的是選定5分鐘的循環錄影,它就1分鐘切一個檔案,整張記憶卡最多只錄得到5分鐘的內容,你也可以選30分每個檔案6分鐘、或者是60分鐘每檔12分鐘,或者是120分,你喜歡的話也有個∞的無限時間選項可以選,相機會以15分鐘切一個檔案,錄到記憶卡滿就會從最開始的開始覆蓋
其實Garmin在Ultra 30以前的循環錄影就是類似Sony X3000一樣的設計,而且它是錄完一組5分鐘會再開新的一組,一直到記憶卡滿了才會覆蓋最開始的第一組,但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次改掉了。
◆結語與建議
■每家廠商都有不同的優勢,消費者應視需求來挑選產品,而非單從規格
雖然本次小編想要找出「運動攝影機的王者」,但實際測試後發現沒有一個產品能夠通吃所有的情境、能夠適用於所有拍攝狀況,每間廠商都有特定的特別價值所在。
其實大家在看本文之前如果稍微對這幾間廠商有一點了解的話,就稍微可以預估到這四台相機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 如果你要各種精密的運動感應器的話,Garmin就是做監測系統起家;
- 如果你要水下與耐候的性能,那麼在這塊長期耕耘的Olympus就應該是你優先考慮的對象;
- 你知道嗎?這次的四台感光元件可能都來自Sony,而且他們自己也有夠長的數位相機製造歷史;
- GoPro則是把運動攝影機推向高峰的重要廠商,所以會有大量的配件支援性。
▶平衡的選擇 Garmin Virb Ultra 30

Garmin Virb Ultra 30在畫質、雜訊的表現上與Sony X3000相當接近,以一個並非專做相機的廠商來說表現相當出色,同時4K錄影的續航力也有不錯的水準,雖然防手震的成果普普,但它依然是台稱職的運動攝影機。同時小編也認為Virb Ultra 30擁有最好的操作介面,你可以選擇使用觸控或按鍵操作,而且非常有趣的是加裝防水殼之後依然可以觸控。
Virb在過去一直都是主打裸機防水,不過Virb Ultra 30開始卻放棄了這個做法,改偏向GoPro Hero4以前需要加裝防水殼,在造型上也看得出許多雷同,我認為相當的可惜,因為裸機防水是過去Garmin支持者堅守Virb的原因之一。結果令人發噱的是新一代的Hero5卻開始裸機防水了。針對這個問題小編詢問過Garmin,他們表示Virb Ultra並不是Virb XE的下一代,而是完全不同的產品線,所以未來還是有看到裸機防水攝影機的可能。
如果你是要多樣的感應器、衛星定位、高度計與速度計,特別是以運動為主的攝影內容,那麼還是選擇專精在衛星導航的Garmin才是明智的選擇,Virb系列甚至可以告訴你在空中轉了幾圈、目前的速度與高度、跳躍滯空的時間有多長,全部都會被Virb記錄下來。而且Virb與Virb或其他Garmin之間並不需要藍牙或Wifi連接,而是用相當省電且穩定的ANT+介面,而且可以一次控制多台Virb同時開始錄影,對於同時需要加掛多台運動攝影機的朋友會是非常好的選擇。不過這並不是這次集評可以相互評比的內容,但些這卻是Virb幾年來最重要的功能。
如果你喜歡運動或者紀錄各種多樣的軌跡,Garmin的任何一台Virb功能都會比本次介紹的另外三台強大許多,而Virb Ultra 30是他們首款具備4K錄影的產品,再加上非常直覺好用、反應快速的觸控螢幕、同時具備實體按鍵,小編認為Garmin Virb Ultra是相當全面泛用的運動攝影機。
▶表現中規中矩但有強大的配件支援度 GoPro Hero5

如果你在乎的是最多樣的配件、盡一切可能的能夠在各種情況下使用,那麼最好還是選擇運動攝影機界最頗負盛名的GoPro。新一代的Hero5除了直接內建觸控螢幕外,也新增了裸機防水,這對舊有的GoPro用戶來說是相當棒的更新,因為過去總是要裝個保護殼才能夠使用,裝上保護殼之後錄音的品質又很糟糕。
GoPro Hero5內建3顆麥克風,它會自動去抓聲音品質最好的一個來使用,而且經小編實測,不僅是中高頻能夠收錄,就連一般相機、攝影機都很缺乏的低頻也能夠被記錄到。所以拍攝現場的聲音品質對你來說是很重要的,GoPro Hero5非常值得考慮。
GoPro在畫質上的表現來說依然略遜於Sony與Garmin,但僅僅只有非常細微的差異。而在防手震的表現上的確是落後於其他三個產品,在水下10米的表現也出現了較嚴重的色偏,幸好這些都還有辦法可以修正,例如使用三軸穩定器(目前市面上的穩定器多半都還是設計給GoPro使用),或者是紅色濾鏡等等。GoPro Hero5在本機的表現上算是比較中規中矩的選擇。但各位可別忘了周邊配件的支援度,那才是讓GoPro在今日依然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原因。
▶水中攝影的首選 Olympus TG-Tracker

雖然我在前幾個月的評測中就提到:「4K畫質看起來不太像4K」的TG-Tracker,這次到菲律賓下水我才知道,原來TG-Tracker的戰場不在一般生活環境,而是在地平線以下。TG-Tracke在水中的顏色表現就是比另外三台顏色正確,而且前端還有一顆LED手電筒可以提供水下的照明(陽光的紅色無法穿透水底),很明顯是一台有完整考慮到水下拍攝的攝影機。
而為什麼TG-Tracker會如此思慮周詳?因為Olympus做防水相機的經驗有10年以上,2006年就做到IP8、可在水底3米拍攝的µ720SW就是Olympus水底攝影的濫觴,Olympus自然在這四家廠商裡面自然是最清楚水底相機該怎麼做、如何才能夠呈現正確的顏色。也因為TG-Tracker是Tough的一支,除了防水自然也少不了防塵、防凍、防壓等功能。這些都是另外三台沒辦法比的地方。
同時,TG-Tracker也讓小編認為在水中有最直覺的操作方式,雖然螢幕小但圖示很大,按鍵也都有獨立的功能。而且浮出水面後Garmin Virb電力已經奄奄一息的時,TG-Tracker的螢幕上依然顯示有2/3電力。在實測上TG-Tracker的續航力也是四台中最強的。
TG-Tracker在防手震的表現上僅次於Sony,但並非因為鏡頭特別廣所以看不出來震動(其實開啟防震模式之後畫面裁切了不少),而是TG-Tracker也具備了五軸的電子式防手震。但在暗部的表現並不突出,極暗處的地方亮度甚至拉不上來,細節也有明顯的漏失。但鏡頭的質素很明顯的優於其他三款,在抗耀光與鬼影的表現都是最佳,紫邊的抑制也相當不錯。另外TG-Tracker也能夠邊錄邊紀錄各種運動資訊,但比較可惜的是僅限於手機瀏覽,無法像Garmin Virb一樣自由編輯。
我認為如果你最愛的是水下運動,而且沒有堅持一定要有「4K畫質的」錄影(雖然它有,但表現比較像1080P而非4K),我認為TG-Tracker絕對是水下運動攝影最好的選擇。
▶畫質與防手震就是重點 Sony FDR-X3000

畫質會說明一切,Sony FDR-X3000的細節就是比其他三台更多、更細緻,而且低光源雜訊的表現也是相當明顯的優於其他產品。對於畫質相當要求的朋友就必須要選擇Sony X3000。
而且讓所有運動攝影機都覺得難堪的是:它搭載了Handycam的光學防手震系統,因此在所有的影片中,不管是走路、騎越野腳踏車、坐在車上,甚至是浮潛,X3000的畫面就是比較穩定,就光學防手震這點小編就足以大力推薦這台運動攝影機給大家,這絕對是Sony在運動攝影機領域最大最大的優勢。
水中色彩的部分,如果是距離水面近的話,Sony也有相當漂亮的顏色表現,但如果再更深潛下去,到達約莫15米的深度時,即便有水下模式的X3000也開始會有一些色偏。我認為在水下顏色的表現X3000會比較適合淺水的區域,如果要再繼續下潛還是需要尋求濾鏡配件。另外,Sony在水中所展現的細節,包含水中的微小氣泡與雜質都一清二楚。
在收音的部分,如果是裸機使用的話,大家可以發現雖然聲音的細節表現比另外三台多很多,但低頻嚴重不足,聽起來很乾澀,風切聲聽起來也會很明顯。而如果裝上防水殼的話,音量會降非常多,遠遠低於另外三台在水下的音量。
而在4K電池續航力的部分,X3000則是敬陪末座,約莫能錄1小時,但4K錄影高達100Mbps的流量會耗電小編是不太意外,各位就當這個續航力是最高畫質的交換條件好了。
最後,Sony的Action Cam本體都沒有提供畫面預覽的螢幕,所以都要透過類似手錶的小控制器來預覽畫面,如果缺乏控制器的話,在陰暗的環境下是很難看到X3000機身上的小螢幕的。但在操作上X3000已經比前面幾代來的好多了。
再重申一次,如果你尋求的是最高的畫質、雜訊、防手震與錄音的細節,Sony FDR-X3000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如果要把各家最大的優勢,而且是其他三家贏不過的優勢列出來的話,小編可以列出下表:
|
|
Garmin Virb Ultra 30 |
[操作方式] [運動數據支援度] [電源/錄影指示燈亮度] |
GoPro Hero5 |
[配件支援度] [螢幕尺寸] |
Olympus TG-Tracker |
[4K單顆電池續航力] [鏡頭廣度] [鏡頭耀光與鬼影抑制] [耐候性] [水下色彩] |
Sony FDR-X3000 |
[錄影畫質] [防震效果] [低光源雜訊] [錄音細節] |
這張表僅能顯示特色,但並不代表那台運動攝影機就比較好。列得多的表示特色多、夠特別。列得少的產品也不代表差,只是表現並不是最出色的那一個而已。但我想足以針對有特定需求的朋友做個參考。

以上是小編的集評測試報告,希望各位在看過本文之後,也能選擇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攝影機。
接下來大家還想要看什麼樣的集評呢?請你們留言告訴我,對於本篇文章有任何意見或鼓勵也非常歡迎提出,謝謝大家。
-------------------------特別感謝-------------------------
單車越野好手John Pai,謝謝他義不容辭地答應參與這場拍攝。
Yves剪接, Dennis攝影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