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RMIN」,這個名詞,我想很多人一定不陌生。最常接觸的大部份都是導航為主,到現今的穿戴裝置,都可以看到「GARMIN」這個名字。而「GARMIN」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我想大部份的人應該不是那麼清楚明瞭。「GARMIN」是由兩位創辦人Gary Burrell、高民環(Min Kao)名字結合在一起而成立的公司品牌。

(以上圖片,官方提供)
「GARMIN」自1989第一台導航機開始,GARMIN持續應用科技數據改善人類生活,不論是出門旅遊,登高還是深潛的極限挑戰,或是有氧健身的運動生活,每一個產品都是獻給熱愛生活的消費者。

(以上圖片,官方提供)
這次我們來了解一下,為何GARMIN產品始終超越競爭對手,那它的致勝關鍵是什麼?除了品牌外,一定還有其他的秘密是大家不為所知。那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秘密基地,了解一下「GARMIN」產品的關鍵科技。
「GARMIN」在全球世界各地都有工廠,而高品質的產品有98%是來自台灣。不管是導航、車機或是穿戴裝置都是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 」。GARMIN的一條龍垂直整合,囊括設計、研發、生產、銷售至售後服務等。創造出極高的顧客滿意度,讓消費者使用更滿意更安心。
穿戴市場中,Apple、Samsung、小米及其他不知名品牌等智慧穿戴裝置當紅,各家都強調自家商品的優勢。而GARMIN的優勢在哪?它如何戰勝其他對手。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在穿戴裝置商品方面,GARMIN不斷推陳出新,運動相關智慧功能更趨於成熟,包含追蹤心跳、內建訓練課程以及傳輸功能,能夠將運動紀錄上傳並進行訓練分析,展現物聯智慧! 在多年努力耕耘之下,GARMIN儼然從原本的導航巨頭漂亮轉型為現今全球運動穿戴裝置前三大品牌,其推出的產品橫跨各類運動領域,包含跑步、高爾夫球、自行車、游泳還有鐵人三項等等。
話不多說,現在就為你撕開GARMIN TECHNOLOGY的秘辛
1. 精準洞悉,每次跳動
有戴過智慧穿戴手錶的人都知道,智慧穿戴手錶一定會有幾個功能,例如:量測心跳或是計步,晚上睡眠狀況等一些監測功能。那您是否有想過,這些穿戴裝置是如何知道我們的身體狀況?心跳多少下?走多少步?睡眠狀況如何呢?
目前所有的穿戴裝置都是採用光學式心率偵測,透過光電二極體偵測心臟收縮與舒張反射光線,藉以計算出心跳速率。

動脈中的血流量會隨心臟收縮、舒張呈現週期性的規律變化。收縮時,血紅素密度高,會吸收較多綠光;舒張時,血紅素密度低,反射較多綠光。
但有時會因為汗水、震動、溫度、使用者姿勢、體能狀態起伏,甚至裝置與皮膚的距離,都會對於光學式心率產生大小不一的雜訊干擾。因此GARMIN透過「自家演算法」即時濾除雜訊,克服上述種種挑戰,大幅提升精確度。GARMIN不斷精進,追求過濾時間更短、更快,顯示數據更精準。

除了「自家演算法」,另外就是「雙頻覆蓋」。利用自動偵測高強度運動,已更密集頻率進行探測、降低激烈運動可能造成偵測干擾。

透過以上的兩種方式,將光學式心率偵測方式準確度提升不少。
此外,GARMIN的最新研發出一種功能-"Pulse Ox 血氧感測",可通過感測器得知血氧飽和度,掌握血液中氧濃度含量 (SpO2),使用者能即時評估體能狀態、擬定健身訓練目標,以合理的強度進行鍛鍊,為戶外活動增添一分保障;當從事海拔變化快速的戶外訓練時,可獲知身體反應的變化情形,進一步搭配心率值,能推算出更多生理數據,有助檢視運動訓練成效。使用者更可藉此了解自身睡眠趨勢,包含睡眠時間、快速動眼期與翻身次數等歷史統計資料,掌握個人睡眠紀錄。

透過血紅素對紅光、紅外線的不同吸收程度,血紅素含氧量的多寡,會影響紅外線與紅光兩種不同光線的吸收程度。穿戴裝置會發射紅外線與紅光兩道不同光線,由感測器收集脈搏訊號。然後再依據收集的資料,GARMIN會依據不同條件建構的演算法,就能估算出使用者的血氧值。
- 血紅素對各種光源之反應_含氧少

- 血紅素對各種光源之反應_含氧多

除了新一代的穿戴裝置能測血氧量之外,還可以幫您算出運動時所消耗的「乳酸閾值」、「最大心率」、「安靜心率」來換算「燃脂區間」,協助進行有效運動

2. 一靜一動,全面掌握
GARMIN的最新一代穿戴裝置除了搭載脈搏血氧感測功能外,也提供MEMS 微機電系統技術,垂直整合奈米等級元件,如陀螺儀、加速度計、電子羅盤、氣壓計縮小到奈米等級大小,再封裝成電子晶片。透過不同感測元件再搭配軟體,將數據轉化為一項又一項的便利服務。讓運動愛好者及車友們可以即時看到目前位置

3. 硬的堅持,直逼鑽石
GARMIN的最新一代穿戴裝置選用高純度鈦合金製作錶圈與錶帶,同時在表層塗佈僅見於高級精品腕錶的 ADLC (Amorphous Diamond-like Coating) 非晶體類鑽碳鍍膜,以更高的表面硬度,實現抗刮耐磨的極致保護。


4. 持久省電,清晰展現
我相信有使用過穿戴裝置的消費者,應該都有過一個經驗就是~~當太陽底下時,會看不清楚錶面所顯示的狀況,或是電力續航力不佳,導致使用沒幾天就必須要充電。
GARMIN的最新一代穿戴裝置採用光學貼合技術,透過注入液態光學膠在於錶面,維持高度光學穩定性,在高地溫差大或潮濕的環境下,維持相同折射率並避免錶面不起霧,保持畫面清晰。
此外,GARMIN的最新一代穿戴裝置採用Garmin Chroma反射式螢幕,以環境光、太陽光為主要光源,反射外部光源,陽光越強、螢幕越清晰,不額外耗電;僅在暗室或光源不足時開啟背光源,兼具輕薄、低功耗的優勢,不論豔陽下或暗處畫面都清晰。因此在電力方面能提供高達數週、甚至一個月以上的驚人續航力。

大致介紹完GARMIN最新的科技及關鍵科技後,我們即將前往GARMIN的華亞廠區,這個廠區算是研發中心,還有一些生產線進行生產。

工廠內乾淨明亮。一點都看不出哪有啥秘密?進入眼簾的是氣派的大廳及GARMIN所有商品的展示櫃

從GARMIN所有商品的展示櫃中可以看到,在『運動健身』與『戶外休閒』產品所需要的導航、穿戴裝置,幾乎都包辦了。
因生產現場的部份,有礙於商業機密的考量,因此無法拍攝。只能大概敘述生產線的狀況~
進入生產現場,並須要更換無塵服及防靜電鞋,廠內都是一些精密的電路版,因此必須有防靜電措施,以免影響產品的品質


為何GARMIN產品始終超越競爭對手,除了軟體硬體設計外,最重要的是品質。在每一項產品從研發→量產製造→出貨,都是經由嚴格的品質控制。才能有今日的GARMIN。
GARMIN自己本身也有TAF認可的實驗室。因此在研發新的產品,會先經由小量試產後,開始進行一些可靠度測試。確定品質及各方面都沒問題了,再進行大量生產。進而銷售。

所謂的可靠度測試是藉由不同的機器去進行模擬測試,舉凡:溫溼度測試,拉力測試,磨擦測試、摔落測試,研磨測試..等等一些測試來進行。以利產品銷售到外面去時,可以接受不同的挑戰。而這些測試的條件是除了GARMIN自己本身的訂定之外,同時也會依照客戶的需求去執行。但GARMIN自己對本身的產品都很要求,所以他們的測試條件都會比客戶來的嚴格。

若是遇到有問題的產品時,他們也有類似X光機的機器(三次元量測機),在以不破壞產品的情況下,去做產品掃瞄,進行問題故障分析,以利在未來的產品中進行改良或是故障排除。

生產線的部份,電子零件的部份是採SMD(Surface Mount Device表面貼焊零件),減少人工出錯。每一筆工單都是採用電腦化資訊,可以清楚掌控生產過程。此外每一個關卡會經由人工檢視及故障排除,以降低不良品的產生。
在成品生產過程中會經過一些高溫低寒的測試,及初步的簡單測試後,確認都沒有問題了,再進到最後流程→封箱包裝。
參觀心得
經過了半天的時間參訪,終於知道GARMIN產品為何始終超越競爭對手?除了產品的用心外,對於每個小細節都是用心對待。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將產品不斷的進行測試及改良。此外,在生產過程中,也是以最嚴格的檢測方式去進行生產,將不良率降至最低。在這樣生產及研發的努力下,讓GARMIN產品銷售海內外。一講到穿戴裝置及導航時,大家的唯一想法就是"GARMIN"。但GARMIN不會因此而感到驕傲,唯有戰勝自己,才能不斷的努力往前邁進。"beat yesterday 贏過昨天的自己"

以上心得是本人參與「 EXPLORE GARMIN TECHNOLOGY極致探索」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