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對"Garmin"的第一印象是車上導航機,其實它的產品有航海、航空導航、穿戴裝置、行車記錄器...等等;有98%的產品都來自台灣製造,從設計、研發、生產、銷售至售後服務等一條龍整合。這次很榮幸可以參觀位於桃園的"GARMIN"生產線基地,探索GARMIN TECHNOLOGY的極致黑科技。
先在台北車站集合,搭小巴前往生產線,同行參觀的有來自日本的女跑者。

"GARMIN"大大的LOGO印入眼簾。

比昨天更好,超越昨天的自己(Garmin主打的精神標語)。

GARMIN名字是由二位創辦人Gray Burell 和 Dr.Min Kao的名字各取一個字而成的。

飛行員的指定裝置,因為可以測量座艙氣壓、海拔高度、偵測心跳和血壓,避免遇到事故。

因為專精跨界多種產業,所以獲頒NMEA最高榮譽:2018年度最佳製造商與技術。

讓我們一同探索GARMIN的致勝關鍵。

血液中含有血紅素,因含氧量不同、所吸收與反射光線的程度也不同。以綠光照射,透過光電二極體偵測收縮和舒張的光線,計算出心跳。心臟收縮時血紅素密度高,吸收較多綠光;舒張時,反射較多綠光。(經實驗結果,綠光最能穿透皮膚)

因汗水、震動、溫度、姿勢的不同,會使得數據不準確,可以透過特别的演算去除雜訊、干擾。


因血紅素對紅光、紅外線有不同的吸收程度,所以透過感測器收集訊號、搭配GARMIN演算法,能估算血氧值。因為血液含氧濃度不只會決定運動表現,也能影響睡眠品質。GARMIN率先搭載Pulse Ox血氧感測,讓使用者更能了解身體的變化。


GARMIN把各種精密的元件微型化,整合在小小的穿戴裝置中;採用多合一電子式感測器,不僅體積小、功耗低,搭配軟體的整合,讓數字更完美真實的呈現。

根據雙腳每秒跨出的步數、身體垂直震動的高度、單腳腳掌接觸地的時間,來修正跑步的姿態,以達到有效的訓練。

選用高純度鈦合金製造錶圈與錶帶;同時選用類鑽石鍍膜,實現高強度抗刮和耐磨的保護。

CHROMA反射式螢幕,以環境光、太陽光為主要光源、反射外部光源,不額外耗電反而更省電。因續航力提升很多,可以讓從式各類運動的使用者,在呈現精準數據外,更無後顧之憂。

進入生產線前先穿防靜電衣。

光亮整潔的實驗室。

各種精密的元件和各式錶帶。

拉力扭力測試機,產品會先經過這些測試,出貨前再隨機抽查,以保證優質的品質。

耐摩測試,會先讓錶帶濕乾分別測試,避免使用者的衣物、包包或是飾品因接觸摩擦而掉色。

CT機可以掃描產品的內部結構,找出問題點,避免拆除破壞結構。

產品在量產前會先組裝測試,防止些微的差距影響了生產進度。

使用新的APP傳輸運動資訊。
腳踏車超過一定的功率輸出會有隱藏的小動畫。

跑步機APP設計很多數據也有各種代表的意思。

先前在車上每人先發一支智慧型手錶,來體驗它的功能。

一般的智慧手錶功能它都有,除此還具備電子錢包(GARMIN PAY)和一卡通,讓您可以不用帶錢包即可出門。

馬上到便利商店做測試,可以即時顥示扣帳金額和餘額。

經過半天的參訪,知道Garmin在產品設計時就會貼近消費者,而且在研發時就會對產品作嚴苛的測試,以確保消費者不在任何環境使用,都能擁有一個極好的耐用度。
而它們的產線投入不少的自動化,在製造產品時有著相當精準的產出,再投入一些人力上的檢測及品管,只能說這真的是"精準的"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