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6947tww wrote:
環保議題不說,你知道197x年就已經有一個傢伙叫做Stanley Meyer創造了一個叫做Meyer Water Fuel Cell

但他不想賣專利給石油輸出還是啥的,最後就......GG惹

菲律賓有一個老頭也發明了加水的汽車,石油輸出給了他一大筆錢。

這個資料應該都查得到......

改變世界買買Telsa是不錯啦,但是


關於Meyer Water Fuel Cell,好像跟你的敘述不一樣吧?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anley_Meyer%27s_water_fuel_cell
尤其是這一段刊載在「自然」期刊的內容:
"It's not easy to establish how Meyer's car was meant to work, except that it involved a fuel cell that was able to split water using less energy than was released by recombination of the elements ... Crusaders against pseudoscience can rant and rave as much as they like, but in the end they might as well accept that the myth of water as a fuel is never going to go away."


另外,號稱加水的汽車,經常聽到包裝上什麼被打壓被石油公司買走有的沒有的謠言與假象。
但讀過化學的人,大概就能想到有非常高可能是騙局的可能性。
畢竟水的化學性質是相當穩定的,要拆開成氫氣跟氧氣可是要吸收能量的。

但如果就「加水就能跑」這件事,的確有可能來做成交通工具。
比如說把水加進含有某種化合物(比如電石)的反應器,生成的可燃氣體導入燃電或直接導進內燃機,這樣的確會有動力產生。
但背後反應器耗材的更換,反而是不會突顯的核心問題。


還有一點我要指出來:專利=保護發明不被仿冒/盜用的法律措施。
這代表就算這個發明根本沒有實際作用,一樣可以去拿去申請專利。

比如周星馳電影中曾出現,要有光照才會發光的太陽能手電筒,這也是可以拿來申請專利的。
不是說有專利就是這玩意有效,這根本是兩回事,但有很多人誤會。

geniusx wrote:
那你為何想不到商人可以多賺幾年就多賺幾年,中間的油電車根本是可以跳過的?


理論上是可以跳過,而且真的有廠商做出產品。
不說別的,第一台電動車的產出年代,可以去搜尋看看。

但問題是這種產品在鋰電池這種高容量體積/重量比的電池,還未被發明的年代,EV通常不會很好的駕駛體驗...
這也是為何只需要較小電池的Hybrid,能在現在有一席之地的根本原因。

cross R wrote:
就是潮!

我認為要邁入電動車時代至少還要15年吧
樓主的車漂亮⋯⋯但現在要說是為環保貢獻而買我倒認為就是滿足自己買個玩具吧,家裡可能還是得有台汽油車才行

Tesla 的雄心壯志值得鼓勵也方向正確,但是我不認同有大大說的傳統車廠將式微的言論。
我反而認為Tesla 挑戰傳統車廠只會愈來愈辛苦。
各家車廠早已在準備電動車時代的來臨,技術上大家都還不算成熟(包含Tessa) 更別說基礎設施
所以傳統廠還有大把時間能追近與Tesla的差距,或透過合作或併購等
這時傳統廠還有其它的優勢,那就是基本盤,銷售、售服、保修等等完整的數十年的後勤支援體系存在。
破壞式創新的時代下,搶得先機的人未必會是最後贏家,假設還要15年市場才會成熟,那Tesla只能拼命的燒錢開發與搶市⋯⋯傳統車廠還能賣賣油車填補家用維生


1.沒有15年那麼慢。
有注意產業新聞的話,就會發現有很多廠商都在準備大量生產EV。
[1]Nissian:聽過Leaf這台賣最多的電動小客車吧?二代要出來了。
[2]Chevrolet: Bolt,不要告訴我沒聽過這台車
[3]Toyota:原本死抱FCV的Toyota決定雞蛋不該放在同一個籃子,EV開發確認。
而且很快(2020年之前)就會Production。

其他車廠也都有相關的生產量產計畫

2.EV技術核心,說穿了就是電池管理這個而已。
其他部份傳統車廠在Hybrid的經驗,已經累積相當多的能量了。

不過我也不諱言指出Tesla作法,有的時候實在太過激進。
比如自動駕駛這一塊就是一個例子。當然現在Tesla有收斂一點是真的。

andy0406andy wrote:
另外有個小問題
110v 5A 可以提供5km
220v 12A 可以提供12km
為什麼不是220v 12A可以提供110v效率的24km呢?
110v*5A=550w
220v*12A=2640w
2560/550=4.8倍*5km=24km


很簡單,因為輸入功率越大,就表示轉換損耗會越大。

有興趣可以找一下其他EV/PHEV的充電資料,就會發現高輸入功率同時也會拉高損耗,這是普遍的現象。

尤其在高功率輸入狀況下,電池廢熱會是個問題,也因此會需要散熱機制運作。
這也會造成部份應該要拿來充電的能量「不務正業」,由散熱機制使用的狀況。
去展示中心了解了一下,東摸西問的,內裝質感先不說,有些遺憾的地方:
1.車側後視鏡沒有三角盲點警示!可惜了方向燈撥桿定速和排檔那一整個回娘家的感覺.
2.AEB自動緊急煞停目前只到28mph.
3.車道狀態只有自己一線,不像先前的可以顯示左右車道,也不會分車種,一律是汽車圖示.
不過不管怎樣,現在開的汽油車保固到期後應該是會換成Model S,簡單乾淨省麻煩!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1.沒有15年...(恕刪)

你大概沒有懂我說什麼吧
我說我認為全面進入純電車時代(EV)要至少15年
何必跟我扯現在幾乎很多車廠都有EV這種大家都知道的事?
德國政府宣布2030年起只能販售EV 
英國政府宣布2040年起只能販售EV 
其它大國或許也會陸續宣布類似的方案
你覺得15年算不算合理?


在全面進入EV時代前,所有車廠將會開始增加販售油電車(PHEV或 HEV) 的比例來渡過這個轉型期,純油車漸漸變少⋯⋯
很難懂嗎? 


cross R wrote:
你大概沒有懂我說什麼吧
我說我認為全面進入純電車時代(EV)要至少15年
何必跟我扯現在幾乎很多車廠都有EV這種大家都知道的事?
德國政府宣布2030年起只能販售EV
英國政府宣布2040年起只能販售EV
其它大國或許也會陸續宣布類似的方案
你覺得15年算不算合理?


這個部份我個人是覺得要看各國政府的態度。
但以目前的尾氣法規來說,大多數國家正逐漸朝零碳排走的方向是確定的。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某川普領導的美國。不過洲政府有權自訂法規就是了)

另外也可以觀察美國加州的狀況。
(通常加州推行的汽車尾氣標準法規,大多會推廣到全美各周,然後再被歐盟借鏡)
就以目前他們的獎勵措施與之前的歷史來看,立法強制車輛不能有碳排尾氣的法規生效,個人看法是應該不需要到15年。

各車廠不斷推出EV新車,也跟這有關係。

devinhalsey wrote:
文章分享擁有Tesla...(恕刪)


不知道Tesla在台湾购车有没有优惠的金融方案?我在上海也是开 Tesla,下个月回台湾工作,有考虑买部车代步,没办法开过电动车就回不去了....
weiyu99 wrote:



不知道Tesl...(恕刪)

目前台灣Tesla有跟星展合作 貸款利率很低0.88% 可貸金額很高 詳情請再跟台灣特斯拉確認 
也有公司租賃選項  ⋯
現在購買特斯拉的金融方案是5年期低利貸款0.88%,貸款260萬的話等於每個月大約45000左右!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