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的發展是不是走錯方向了???

溫柔香菇頭 wrote:
續航力還是正確的方向,以台灣來說要普及充電樁很困難,要大面積的充電站更難,所以最好推出3000公里續航的,一個月充一次的,去專屬充電站,放一整天汽車美容加充電一次搞定還比較有搞頭

我也認同此想法。
蓄電量大,就可以減少充電次數。
假設車子有500公里續航力的電池,車主每週平均需要到超充站,充電兩次。

而車子續航力提高到1000公里,車主就有可能每週平均,只需到超充站1.5次,甚至只要1次。
這樣便可以減少超充站擁擠的程度。

如果500公里的續航力,減少400公里以下,車主的里程焦慮必然會提高,一週可能不止三次,四次或五次都有可能。

沒有人想開一台,天天或很頻繁,必須去超充站充電的電動車。

先不要說充電速度多快,只想到要去為數不多的超充站,然後,依序排隊,塞車排隊到路邊,如同好市多的盛況,這就不適合,家中沒有充電樁的人購買。

除非車子很便宜,如同五菱宏光電動車,但是這車沒快充,也就是必須在家充電。

因此,電池容量越大(續航力長),就越能超充或超超充。

而電池容量小,
連快充都不給。

所以,容量為先,
超充次之。
家用充電才是王道

當全台灣都是電動車

充電車位肯定不夠用

更會有浪費國家土資資源情況

所以家用充電讓每個人睡覺做車輛充電

或者一台車兩副電池一副使用中一副充電中

跟以前手機一樣

也可以避免高人口密集區買汽車沒車位亂停

當大家都使用電動車時候,家用充電有一個好處

全台灣開始居家必要消費,就是大電流充電配線

會掀起一波經濟活動
個人覺得
最終發展結果大概會跟目前台灣電動機車一樣
換電為大宗
家中充電為其次

在類似台灣這種高度密集居住的區域
這大概是必然的結果
畢竟自家充電在怎麼便宜或者是有條件
你還是需要花時間與相較於換電更多的成本
(專屬停車格 充電樁 其他住戶的同意之類的一堆有的沒有的.....

至於車載電池的跟換要怎麼做
是像GOGORO那樣一組一組進行抽換
還是像左岸現在正在發展的
停車停到定位之後 靠其他系統自動拆裝
最終市場會做出決定的

海外的狀況則不太一樣
就跟GOGORO在台灣很多
海外很少一樣
特例未必會成為通例
但是通例也未必在任何地方都能通用

當然 這只是個人亂猜罷了
其實我押寶的是燃料電池氫氣動力車
實際使用上跟現在的汽油車沒有多大差異
但是儲氣槽的建置與安全性方面的問題
還有觸媒轉換器成本都沒有解決的話
誰勝誰負看來還很難說呢
家家戶戶都用電動車?電哪來?台灣要增加幾座發電廠?
惡魔的右手 wrote:
電動車的死穴太多了...以下尤其是兩個根本無解!
1.要消耗大量電池,但是製造電池的材料原產地很少,幾乎是壟斷狀態
壟斷=價格攀升,而且還連帶影響到所有行動裝置的電池一起變貴!....(恕刪)




價錢明明是像記憶體那樣越來越跳水好不好
我也認為電力供應才是最大的問題。
目前台灣的電力供應並不寬裕。
如果百分之60的車輛換為電動車。
可以想像電價會變得有多貴~

真正正確的研發方向,
應該是讓電動車更省電。

在電力供應不虞匱乏的時代來臨前,
燃油車是不會被淘汰的。
攝影人的份量來自於作品 而不是相機與鏡頭 My Flickr http://www.flickr.com/photos/frank_photos/
快充很難設計
簡單的概略計算一下
假設電池容量是10KW(這樣好計算)
這個用充電來看
就是用10KW的電力要充1小時才會滿電(假設化學能,充電機都是100%效率)
如果要30分鐘充滿,就要提供20KW的電
如果要10分鐘充滿,就要提供60KW的電
如果要5分鐘充滿,就要提供120KW的電
120KW是個什概念?
假設所有連接器無損耗,充電無損耗,用110V充電
那麼要提供120000/110=約等於1100A的電流
家用插座電流為10A
要流過1000A以上的電流,銅線要像小手臂一樣粗!
而且絕對是工業級用電!
這個真的有技術上的問題
1. 你可以代表大宗消費者,那你說了算~

2. 你是領先那幾家電動車製造商之一,那你說了算~

啥?你都不是~ 那大家茶餘飯後扯扯淡就好~ 什麼方向都跟我們無關,買得起再說吧~
simonhuang12345 wrote:
家家戶戶都用電動車?(恕刪)


台灣人如果都像現在這樣用電~夏天隨時要開冷氣?漲點電價就哀哀叫~

給你十座核能發電都不夠用啦~
在沒有核能的國家,電動車是笑話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