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擔心自己被AI取代,不如問問自己跟創作的關係。

創作是刻在靈魂裡的本能。每個人還是小孩的時候,才不管唱得對不對,畫得像不像,跳得美不美。即使不是每個小孩長大後都能靠唱、畫畫、跳舞吃飯,但小時候誰不是在塗塗畫畫唱唱跳跳中覓得快樂和建立自信呢?

與其擔心自己被AI取代,不如問問自己跟創作的關係。

創作藏著太多美好。喜歡畫畫的人最幸福的時刻,莫過於把抽象的想法具體地呈現於紙上的瞬間。其他藝文範疇亦如是,多少人在寫文、填詞、作曲、編舞、攝影、錄像的過程中跨過了他們人生中以為再也跨不過的坎,藉著創作面對了不堪的經歷,甚至撫慰了傷痛。是創作把支離破碎的秘密交織成富有力量的作品,並回頭賜予創作者力量。有些故事,文字難以言喻;但幾個音符譜成的旋律猶勝萬語千言,鏡頭捕捉的剎那的神態就融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這一種個人與創作的關係無關市場需求,也未必造福人群。這種關係也許對社會不重要,但它對「你」很重要。我們從小被教育要貢獻社會或追求聲望,甚麼虎死留皮,人死留名。此無不妥,但需求和成就不是也不該是創作的唯二目的。若依社會需求創作,就一直遷就社會變遷(好像蠻合理又勵志唷~)。若為聲望創作,會發覺不同時、地、人、事等機緣巧合孕育出來的審美和價值觀,比作品本身更影響創作者的聲望。因此,追求這唯二目的等於意圖穩定變數。

最終能引領創作人走下去的,只有以自我成長為導向的創作。有別於容易被聲望、獎項和收入量化的增長,以自我成長為導向的驅動力來自內在的核心價值,成就感沿於實踐心中願景。因此創作動機不僅遠離或凌駕於外部因素,而且穩定而持久。這是一條難走卻又讓人感到幸福的路。難走因為大部分人都是平平凡凡,有多少個Picasso既精畫又精商?回想讀書時的所謂創作已經悄悄迎合考試制度,畢業後配合客人和老闆。生理沒飯吃,心理覺得被世界遺棄。搵到兩餐又鬱鬱不得志。而最可怕的,莫過於認為自己無法成為知名創作者後,就不再畫畫,不再編劇,不再寫曲了⋯⋯

想放棄時,請問問自己創作予你為何物。創作本身就是創作,它沒有改變;改變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與創作的關係。如果曾經有幸享受為創作而創作,請盡力別讓自己失去創作 — 享受創作 — 的能力,因為其實你擁有了或擁有過值得一輩子享受的事。要生存,AI要學,認知要提升,洞察力要加強,精神世界要豐富⋯這些都是為自我成長和願景持續創作的資本。

選擇很多,願你永不迷路。

***節錄自《沒轉外框的學藝股長》<老設計人聊聊ai和吉卜力之亂,和一個在道德與常識變換過快的年代,你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東西 — 第三種價值體系>(https://youtu.be/cqksVQ6uMSE?si=0-JoYo_AzefpDeVz)並稍稍調整。

個人Instagram
藝模Instagram
OnlyFans
Gumroad
Patreon
文章關鍵字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