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課關稅後,台灣企業要怎麼找生路?

最近看到白宮公布對台關稅20%,身邊做傳產的朋友全都臉綠,說今年不倒就算神蹟想問大家,關稅衝擊下,政府有哪些節稅政策是真的能幫到企業?
你提到因為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 對台徵收約 20 %(或另加「N」)的互惠關稅,讓許多傳產業者臉色沉重。事實上,雖然關稅衝擊真實存在,但在台灣政府確實也推出一些「節稅/轉型支援」的政策,可協助企業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以下整理幾項較為具體、且「真正可申請」的節稅或轉型誘因(以你從事傳產為主、出口受關稅衝擊的情況為前提),你可先檢視是否符合條件,再進一步與會計/稅務顧問配合申請。

---

## ✅ 可考慮的節稅/誘因政策

下面列出幾項政府目前主打、對出口、製造、技術升級有利的方案。

### 1. 研發(R&D)投資稅額抵減

* 根據台灣的 Statute for Industrial Innovation (SII),企業進行合格的研發支出,可申請「研發支出稅額抵減」。例如:可抵減為當年所得稅額的 **15 %**(選擇當年抵減)或 **10 %**(分3年抵減)。([Acclime Taiwan][1])
* 2025 / 2026 年新版本還擴大「先進製造設備」或「智慧化轉型設備」投入亦可抵減。比如:購置新機械、5G、AI、節能減碳裝備,在2025–2029 年期間可依規定申請投資抵減。([PwC Tax Summaries][2])
* 對傳產來說:如果你投入「智慧化機械改造」、「節能製程改造」或「新產品/流程開發」可視為研發支出,就有機會利用此方案。

### 2. 中小企業/薪資提高誘因

* 若你公司的規模符合「中小企業」定義(你提的是傳產,多半可能符合中小企業但也要視人數、資本額而定),有條件下可就「雇用增加」或「薪資提高」取得扣除優惠。([STLI][3])
* 例如:增聘國籍員工、新僱用24 歲以下青年員工,或提高薪資,可使可扣除的薪資費用提高至 130 % 或 150 %。([Invest Taiwan][4])
* 傳產若擴大人力或提高薪資水平,可搭配這項節稅誘因。

### 3. 特定產業/地區投資優惠

* 在科學園區、加工出口區、自由貿易區、保稅區等「特定區域」設廠或擴廠,可享有進口設備關稅/營業稅/製造優惠。([Acclime Taiwan][1])
* 若你的傳產企業考慮「在台升級轉型或移往適合區域」可列為中長期策略。
* 而依報導,政府為因應關稅衝擊也提出支援方案:如「擴大適用研發及設備支出稅額抵減」等。([Executive Yuan][5])

### 4. 政府針對出口關稅衝擊所做的支援措施

* 政府已表態:在面對美國對台關稅情況下,將針對產業推出「財務協助」、「提升國內產業競爭力」、「市場多元化」及「穩定就業」等措施。([Executive Yuan][6])
* 雖然這些可能是補助/貸款性質,但有些亦牽涉節稅(例如設備升級改造、研發投入)可配合上述稅務優惠。

---

## 🔍 傳產企業特別建議的節稅側重點

鑑於你朋友所處「傳產、出口受牽累、關稅壓力大」環境,我建議以下幾個重點方向:

* **評估出口美國的產品分類**:如果你出口的是美國已加徵關稅的項目(如非半導體、電子配件、金屬零件等),那麼「關稅成本上升 →利潤壓縮」這條鏈條成立。這時候,更要看內部成本能否通過稅務優惠、設備升級、流程改善來化解。
* **加碼投入智能化、節能、減碳設備**:政府目前鼓勵製造業進行智慧製造、節能減碳改造,並提供稅額抵減。傳產若能依此做「升級改造」不管是節稅還是提升競爭力都有利。
* **提升研發與新產品開發、轉型**:儘管傳產可能不是典型「高科技業」,但若能針對產品/流程作改良、開發或導入新技術,就可納入研發支出範疇,申請研發稅額抵減。
* **擴大雇用或提高薪資**:若公司有能力在這環境下仍增聘或提升薪資,可同步考慮「薪資提高稅扣」誘因。
* **考慮轉市場、多元化出口**:雖然這是經營策略面,但因政府也已提出「市場多元化」支援,轉向東協、歐洲、南美等可能減少對美出口單一風險。出口轉向也可視為企業長期節稅+競爭力提升策略。

---

## ⚠️ 注意/限制事項

* 稅務優惠雖好,但需先確認「企業是否符合條件」:例如是否為合格研發、設備是否列入規定、是否先經主管機關認定、是否有違法紀錄等。R&D 稅額抵減就有這些要求。([Songjer CPA | Taiwan][7])
* 稅額抵減多數為「抵減」而非「退稅」,需有實際稅額可扣。
* 如果關稅成本佔比非常高,僅靠節稅可能無法完全抵消影響,需從成本結構、產銷策略上同步調整。
* 建議「及早規劃」:許多抵減項目需在年度報稅前、或於該年度支出前就有規劃/審核流程。
* 稅務優惠是輔助工具,不是唯一解:出口環境變動、關稅風險、匯率風險、供應鏈重組都需要同步因應。

---
https://ace0156.pixnet.net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