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追根究底還是看分開成兩個事業體,對未來營運發展有沒有幫助?
個人認為GGR是目前帳面上看來虧錢,但未來肯定發大財的過程
甚至目前的虧錢叫做資本的投入(投資)
目的在於創造新的商業模式(新平台)和奠定市場地位(搶市占)
以手機通訊業來做例子好了!(手機製造商好比造車廠,電信業者就是電網供應商)
從2G->3G->4G->5G,每次的平台建置成本都是上百上千億的投資,但台灣電信三巨頭有虧錢嗎?
答案是股民笑哈哈!荷包滿滿吧!
有人會說:不一樣,GGR是造車兼電網供應商,跟電信業不能比,細節差很大
但就商業模式而言,平台和載具的共同獲利原則是恆久不變的道理
你看看!這不就要拆分事業體,造車歸造車,電網歸電網了嗎?
回到GGR本身,這一路走來,慢慢的把這個新的商業模式建立起來!
“傳統油車(載具)+加油站(平台)”VS. “電動車(載具)和電網(平台)”
隨著GGR市佔和自家電網覆蓋率的持續上升,也讓傳統機車業者感受到威脅,進而尋求合作
然而GGR深知,想要做大!必須在載具和平台上各自專精。
因此拆分事業體對於造車技術,和未來推廣電網平台的使用率,都是必然的過程
再來説説GGR電網的事業體到底是虧錢還是賺錢? 大家吵翻天

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改成:電網事業是真虧損還是假虧損?
羊毛出在羊身上,要是真的虧損,那就朝破產倒閉去了,不是嗎?
換個更專業的問法應該是:投入的成本要如何攤提及回收?
電動車的電網事業簡單說由三個單元組成:電池,充電站和電力
以Tesla來做借鏡,Elon Musk很貪心,想通吃!包含製造高效電池,設置充電站和生產綠色能源
Tesla的財報幾乎都是虧損的,而且帳面上虧得一塌糊塗
但投資人還是一直砸錢投資,不怕虧錢嗎?為什麼?因為趨勢!
要挑戰的是每年上兆元產值的傳統油車商業模式呀!
成長都來不及了說!

然而目前帳面的虧損,是因為對這個新產業所投入成本的攤提及回收還沒有精確的模式
就像大家在吵的電池成本,只能說用25K來算一顆GGR電池的成本實在誇張...
如果有興趣的話,我在算給大家看看

Anyway好消息是,跟Tesla相比,GGR雖然只有專注在電池和充電站
但目前拆分了造車和電網事業體,對各自的發展都是非常正面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