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ro初期的目標絕對不是量, 因為整個營運模式沒辦法在實驗室完成, 得經過pilot run的小量試產淬煉. 這時候的目標客群絕對不是每天靠機車為生的龐大族群. 所以初期打造一台大部分人買不起的車, 在電池交換站尚未普及狀況下, 也算是以價制量.
電池交換站的硬體要經過風吹雨打, 軟體要能夠滿足使用者需求, 後勤支援服務也要時間淬煉.
也許兩年後交換站數量夠了, 順勢推出價格具有競爭力的版本, 也算是水到渠成.
仔細看gogoro做了哪些事?
1. 找到大咖的資金提供者.
2. 得到雙北市長跟政策的支持.
3. 打造出一台性能優異的機車, 証明團隊實力.
有人說gogoro活不過兩年, 甚至活不過一年?
要當Game changer燒錢跟被冷嘲熱諷是必然的, 但是大資金的玩家看到可能跟大家討論的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