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用不用 都需要一個基本費
是以能源(資源)概念為出發點的產業
水,電,電信 有網路到你的裝置,有唯一連接性。
這些能源性的產業 多以國家資源為主, 需要特別執照與監管.
睿能 是在創造一個能源產業, 著眼點是電能網, 建立在 "電池" 這個痛點之上.
電池的進展跟人們對機車的使用需求上, 不在一個對等線上.
續航力要足, 速度要夠快, 因此電池會太大, 電池會快速衰減能量, 電池因此很重不易攜帶, 電池的充電品質與安全...etc, 這些痛點不是今日電池科技可以解決, 因此電能網(交換)成為睿能的突破口與賣點.
但 睿能面對的是 油車, 買油是一種能源賣斷的模式, 因此給同樣一群消費者(機車族群)以機車使用方式為比較點的一個錯誤比擬的商業場景.
可以買油 當然可以買電.
買油車 就是要管理車與油的使用 (大家很習慣)
但買電車 要管理的除了車與充電的使用上, 還有就是電池.
說穿了 電池就是一個大重點. 看看那些買了 中華已自充為主的車主體驗, 可以明顯知道 電池的衰退與壽命 是很關鍵的因素. 而電池的強大與否 也決定的續行力與引擎的能力.
我們都不滿足於小買菜車 事實也證明 白牌才是主流 (享受好的/用了就回不去的概念)
看透了這個電動機車產業, 供與需是明顯的. 大電池 強電池 強引擎 長續航 高安全 不擔心衰退 不擔心搬重電池 電池不能太貴...etc 都是剛性需求.
既然需求在這 能源網與交換方式 就是目前最佳的解決方法. 但對使用這來說 還是要面對 為什麼騎車要綁月租 這種新的能源使用方式, 尤其是由 油車的根性族群 要轉移到 新能源的使用方式, 可能用"便利性"跟更好的"車" 來吸引並建立新的電源使用習慣.
單獨講電池 消費者是不會有感的
為了解決電池的種種問題 有了電能網 有了這種新模式 當然 電池的公規與永續性就是營運的根本.
光陽的ionex, 是夾帶著以用油車者的思維 來表現自己, 並成功地抓住了油車消費者的習慣性與思維來進行演說. 充電為主 換電並行(?).
光陽的戰術看似正確 但是以自身利益來看. 充電是合乎一般邏輯, 充手機,充小電池,隨充隨用的電子用品...etc, 就是這種消費習慣,早已建立的日常習慣.
但 行車大電池 可能就不適合這樣的習慣. 重量,衰退,價格貴...etc, 不適合隨充 隨拿隨走 隨買...etc.
所以光陽在會上推小電池 推小車. 來儘量迎合自己的論點. 甚至推平均13公里的日騎乘長度, 來佐證自己論點.
可以, 光陽的論點適合鄉下 農村 單一住宅 小代步工具.
但如果希望成為主流並超越睿能, 那光陽需要的是 創新時代獨一無二的電池技術, 又小 又輕 又不易衰退 電量雙倍以上 及短時間充電 然後還要便宜 不用收月租費...
這樣可以打敗睿能 也可以稱霸世界
cbeck wrote:「電動機車能源補充設施」申請補助作業流程
公規沒下文了,1:9...(恕刪)
在3/27不是已經公告了?人人有獎!
三、能源補充設施類別、規格與補助認定基準
本基準所定義之能源補充設施係指提供電動機車能源補充之設施,類別包含「交流充電設施」、「直流充電設施」、「電池交換系統設施」等。其規格與補助認定基準,說明如下:
(一)交流充電設施:指設置交流(AC)充電插座,得含充電管理系統。
(二)直流充電設施:指設置直流(DC)充電插座,得含充電管理系統,且充電器需固定於充電設施內;充電設施亦得含交流(AC)充電插座。
(三)電池交換系統設施:可使電動機車使用者快速交換電池之設施,包含乘載電池組之櫃體、充電設備、充電管理系統及交換管理系統等,但不包含供交換之電池組。
(四)能源補充設施與施工應符合「屋內線路裝置規則」及「屋外線路裝置規則」等電工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