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EZ1簡易心得

這台車上市已經有一陣子了,外型及配備不再贅述,簡單分享幾個優缺點及決策點,供廠商及購車用戶參考。

需求:
每個事物都有所謂的可及性,也就是你為何需要此樣東西,為達到何種目的(及效能)。
以及達到此項目的最低標準為何。
此次需求為短程代步車,單程騎乘距離90%皆小於3km。

決策點:
1. 牌照
看車看過很多台,也看過隔壁棚的K牌,以入門價格區間,CP值算高。
但考量為綠牌,可以選擇對象就較少了。
除EZ1外,就G牌跟P牌。
令人玩味的地方,三牌的基礎都是一樣的(馬達和電池等)
差別就在車體設計上而已,像你選了不同的筆記型電腦,內部主要部件(CPU、顯示卡及晶片)都是一樣的
又或者像早期油車多牌(多款)共用一顆引擎


2. 價格
家中有一台已經不會動的50cc,符合補助款適用,外加其他促銷,以新二輪來說價格是無敵的。
價格方面,G牌是拔得頭籌,至於為何選擇中華,則是配備的關係

3. 配備
1. 雙前置物:這點很重要,尤其對於原本就有在騎機車(油車)的用戶來說,要改變這點習慣是不太容易的,光前置物放塊抹布,放杯飲料都是很大的便利

2. 掛勾:三牌唯一原廠附設掛勾,買東西都用得到的(聰明的都懂...笑)。

3. 後座固定式踏板:牽車有被自己或別人機車飛旋踏板傷過的都知道,沒有(飛旋踏板)對自己或他人都比較好。

4. (可能)較差部分:此車沒有同步煞車系統(*BS),但我喜歡這台車沒有(笑),「如果是選配,我會換椅背。」(笑)


其他建議
1. 大燈尺寸較小,夜晚在其他車照後鏡辨識度較差(三款綠牌應該都有這個問題),建議出燈具放大配件,或斜板第二定位燈配備(此款斜板有預留孔)

2. 後輪鼓有馬達,電池也在中間處,立中柱還是得花點力氣,可考慮採用更省力的中柱。
文章關鍵字
媽呀繪圖卡 wrote:
2. 後輪鼓有馬達,電池也在中間處,立中柱還是得花點力氣,可考慮採用更省力的中柱。


看來你技巧較差或力氣較小,這台在平穩的地面是可以踩起來的,手只要扶著、不用幫忙拉XD

若手有幫忙上提,輕鬆到不行,車重真的太輕了,80公斤~
2018.04 購入 Gogoro 2 的車主~
1. 女生騎的車,前台車是油車,重102kg,駐車是沒問題的。
2. 今天有重新看了駐車的動作,主要是後面有椅背,手扶的位置不太對,施力無法轉換到車上,矯正姿勢後有成功。
3. 買東西代步車,比對當年50cc油車60kg左右的重量,其實還有可以進步的空間,尤其是對於女性用戶而言。

駐車倒是其次,重點是這三台綠牌電車的大燈,看似都是同一個單體,在別人照後鏡下,真的很容易被忽略。
怕講得不清楚,再補充一下。

傳統油車或者如樓上的G牌二號車,其實還是中置式引擎。

而綠牌三兄弟(姊妹),都是後置式引擎(因為是駐車,此處還暫不提"簧下荷重"問題)。

既然配重有別以往,中柱設計就不能舊觀念出發。
設計一台18~80歲男女性都能騎的車可能比不上一台青壯男生能騎的車容易,
但會比較受歡迎。
(當年如意125就是靠一個省力駐車架,多賣了很多台)

所以考慮點應該是檢討中柱的力矩力臂,及中柱的位置
最簡單的部分,是先修正腳踏處的力臂。
Vespa PX(老偉士牌),就是很典型的後置式引擎
中柱還沒有腳踩的力臂

但人家的設計其實很聰明
(1:43起)
1. 中柱前移
2. 駐車時,其實選擇抬起重心較輕的前輪,而非後輪





供大家參考<以下空白>
樓主立中柱還是得花點力氣
我覺得很好立啊
不須很用力踩
前把手和後扶手也不用特意拉
倒是坐墊感覺有問題
坐墊前半部偏軟中後偏硬
我剛好的坐姿
屁股位置一半在軟一半硬硬的
坐起來常感覺怪怪的
還是我的坐墊是有問題的
qwzxopnm wrote:
樓主立中柱還是得花點(恕刪)


他坐墊真的偏軟

但我體重輕做起來還好

我最不滿意的反而是他的方向燈跟爛死的app


最近聽聞要出ez2了,希望app能整個回歸gogoro版


不要自己寫一個爛死的app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