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很多電自的銷售數量並未記錄,因為沒有上牌,你知道嗎?
你以為看那個掛牌數的統計,就認為睿能大獲全勝嗎??
哈 哈 哈
你自己不考慮充電,為什麼要把自己的腦袋套在別人身上呢?
有充電的地方,每天通勤距離50km內,周末有其他的交通工具,這也是ie125的客群
我覺得狗迷真的不需要四處叫囂,只會顯得自己很低能
farside wrote:
看來我的討論有很多回文,可喜可賀
代表大家對電動車很有興趣
可惜如果喜歡自充的人有理的話
過去幾十年早就電車賣得的嚇嚇叫了
有人以為60公里實測很夠用
實際上是要拆成去程與回程來看
也就是說只能在30公里之內
舉例來說
我去台中三井,單程是24公里
沒很遠
但來回就是48公里
但如果我逛完三井
忽然想去東海吃雞爪
這樣我就只能在那裡找能充電的場所
要不然就只能改天
這樣叫做方便嗎?
不過說這麼多也沒用
銷售量會證明一切
chanp wrote:
iE的車價不含電池...(恕刪)
我算錯了,ggr電池2.74度,9kg一個,一共18kg, 這個是3.15度,也就25kg最多了,按比例算才21kg不到一點。
做電動車的非常忌諱把電池的詳細參數高告訴大家,比如電池正極材料,能量密度,電池包能量密度,電芯的外包形式,几串几並。gggr是18650鋼殼電池,現在又改成21700電池,其實和tesla的方式一樣,就是爲了把單個電池做大一點,這樣能量密度會高一點,因爲一個個圓柱體之間浪費的空間變小了。
用tesla方式做動力電池的絕對是少數,你看看大陸電動汽車幾百萬部,大部分都是軟包的電池,因爲電芯每個都有鋼殼,成本就上去了,而且電芯數量增加,電池包的pack成本也上去了,bms的開銷也上去了,tesla的大部分專利可以免費授權,但是tesla的bms是秘而不宣的。
emoving連外面充電都用時間結算而不是用電量結算,就是爲了避免告訴你花了多少成本。
其實兩輪和四輪的電量決定了能跑多遠,功率決定了能跑多快,充電功率決定了平時的使用方式。這些都是廠家非常忌諱直接告訴你的。
chanp wrote:
iE的車價不含電池...(恕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