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yaani wrote:
85/1.4這顆有玩...(恕刪)
看hoyaani兄文字,應該是受對岸那邊之語所迷惑!
ED 的結構卻會吸收掉一些色光,特別是紅光色域?
當然鏡片確實會有吸收,折射與反射現象,但鏡頭發色可是從鍍膜與光學設計整體而來,這部份是可以根據需求而取改變,而不是單單用ED或UD或螢石等單鏡片就可以知道。
這裡面還有摻雜數位色彩的詮釋等。
補充:
實際上CaF2可是很常見玻璃助熔劑,在很多玻璃材料都有,像在SCHOTT K系列就是以crown玻璃為基底都是含有相當CaF2!
CANON螢石珍貴是在於可以做到達到光學可以使用純度大小與加工各方面配合,天然大都會混有較多其他雜質與缺陷,這個也是寶石鑑定合成和天然差異,否則其大部分數據都是一樣或接近!
材料吸收可見光某些波長,反射出來就是所看到的顏色,所以一般玻璃是在UV光吸收最大,所以對UV無法穿透,但可見光區塊是不吸收,所以玻璃才會是透明!
很多有色寶石大多是用這樣吸收光譜來鑑定,所謂透明就是不吸收叫透明,這裡面涉及電子結構可以參考材料科學導論或KITTLE固態物理!
diffusionless wrote:
看hoyaani兄文字,應該是受對岸那邊之語所迷惑!
ED 的結構卻會吸收掉一些色光,特別是紅光色域?
當然鏡片確實會有吸收,折射與反射現象,但鏡頭發色可是從鍍膜與光學設計整體而來,這部份是可以根據需求而取改變,而不是單單用ED或UD或螢石等單鏡片就可以知道。
這裡面還有摻雜數位色彩的詮釋等。
補充:
實際上CaF2可是很常見玻璃助熔劑,在很多玻璃材料都有,像在SCHOTT K系列就是以crown玻璃為基底都是含有相當CaF2!
CANON螢石珍貴是在於可以做到達到光學可以使用純度大小與加工各方面配合,天然大都會混有較多其他雜質與缺陷,這個也是寶石鑑定合成和天然差異,否則其大部分數據都是一樣或接近!
材料吸收可見光某些波長,反射出來就是所看到的顏色,所以一般玻璃是在UV光吸收最大,所以對UV無法穿透,但可見光區塊是不吸收,所以玻璃才會是透明!
很多有色寶石大多是用這樣吸收光譜來鑑定,所謂透明就是不吸收叫透明,這裡面涉及電子結構可以參考材料科學導論或KITTLE固態物理!
到底哪些理論是正確的,會有更多研究者做實驗證明,這個部分就不是我能力所及的了。我真正關心的是我站在應用者角度,購入哪些器材能讓我在器材操作上得到哪些經驗才是最重要的,當然也希望不要一直買錯東西啦。
Canon EOS 500N + EF 35-80mm F4-5.6
Canon EOS 300D
EF 28-105mm F3.5-4.5
EF 50m
這麼快就出35mm了~
他之前有一顆14mm UMC的解晰度和抗紫光的確非常嚇人!!!!
http://www.photozone.de/canon_eos_ff/532-samyang14f28eosff
本來想說一萬多買來玩看看...後來爬文↓
但是變形方面就弱了...竟然有波浪型的...

波浪型↓

原文出處↓
http://photography-on-the.net/forum/showthread.php?t=861171&page=3
35mm 1:1.4 AS UMC and Nikon D7000範例圖..
目前看樣圖...背景還是二線性重了點...


紫光的控制沒14mm那顆好....

等測試出來在看看吧...

hoyaani wrote:
第一張說明文:裡面說...(恕刪)
官網第二段↓
http://www.samyang.pl/article,8,news
中間第二段...
Samyang 35mm 1:1.4 AS UMC is an optically sophisticated 35mm f/1.4 wide-angle lens, which was designed for full-frame reflex camera.Nevertheless, it may be also used with APS-C/DX and Four Thirds cameras.
這是專為FF相機設計。不過,它也可用於APS-C/DX和4/3相機...
所以他是可用在全幅的!!
我雖貼上佳能對焦晶片,但只能有合焦顯示功能,還是無法光圈連動,只能在相機上設定最大光圈,EXIF資訊無法正確紀錄,雖然有很多EXIT軟體可以編輯,但有多少人還會記得拍攝當時使用的光圈快門ISO值?
這顆鏡頭最大的特色(缺點?)是發色偏冷色調,對習慣C家鏡頭色彩穠麗的用者來說會不太習慣
這裡也有一篇測評
放開肚皮吃遍四海美食,抖擻眼目賞盡天下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