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大家好久不見啦!今天來介紹個新產品 Mio MiVue R850D 電子後視鏡。說起電子後視鏡,不敢自稱專家啦!但是我確實做了不少功課。我是在2018年3月買了現在的這台車之後才開始使用電子後視鏡產品,當年度國內也只有PaPaGo Ray單一個產品,不過在中國,這類的產品已經是相當成熟的了。所以我在交車之前也已經做了一些功課,當初選擇的是捷渡D820,並且在交車後自己摸索安裝成功。承蒙車友支持前後也幫50組車友裝了電子後視鏡,這期間因為要幫車友安裝,前前後後也測試了好幾款電子後視鏡,一路從捷渡的D820-->D820s到PaPaGo的GS980、GS980plus、GS990(2K)、GS990WiFi(4K),最後一支裝在我車上的是GS990WiFi(4K)搭配GS980plus的後鏡頭(SONY 星光夜視CCD)。
由上面介紹其實可以發現電子後視鏡分類真的是五花八門,有無WiFi、影像大小、後鏡頭有無星光夜視這些差異,其實後來臺灣這類的產品就多了起來,看過很多業務牌如HP、XX者之類的產品,其實比較起來其實就是公版產品,最神奇的事就是在去年什麼晶片都缺的時候,PaPaGo的這類的產品居然整個從淘寶上消失了?其實我現在用的PaPaGO 990WiFi雖然規格到了4K,但是還是有著幾個使用上不方便的地方,所以我在去年年底開始做功課,準備要來更換電子後視鏡時,Mio推出了全新一代的電子後視鏡也就是今天要介紹的這台Mio MiVue R850D。
解決痛點
電子後視鏡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後視鏡,所以第一個要點就是視野。視野要廣、要清晰、畫面不能延遲,這幾點是很基本的要求,Mio MiVue R850D 後鏡頭有140度雖然不是最廣,但是我個人認為是在廣度與變形間的中間值,更換後並沒有視野變小的感覺。除了第一個基本要求外,電子後視鏡的第二個重點就是行車記錄器功能了,這邊就要看你對行車記錄器的認知了,我個人的認知是行車記錄器除了要能記錄發生事故當下的情況外,我還希望能記錄到一些極為誇張的聰明用路人的行車模式,以供大家參考學習(誤)所以我認為要符合上面我認知的行車記錄器,它的影像偵率 (Frame Rate) FPS 會比影像大小重要,Mio MiVue R850D 有 1080p 60fps,這就是我選擇它的最主要原因。這五年來我一直在尋找支援60fps的電子後視鏡,Mio MiVue R850D是第一隻出現 60fps 的電子後視鏡產品(可能有其他的啦!但是我作功課都沒找到)。你知道的,在夜間要凍結畫面顯示清楚的數字,FPS比畫面大小更重要
第三個重點就是電子後視鏡畫面的顯示了,這邊可分為後視鏡大小、亮度、後鏡頭炫光這幾個部分來說。後視鏡這個東西我認為是越大越好,而且這個東西是回不去的,當你用過12吋的你就回不去9吋的時代了。另外一個部分我覺得非常重要的是亮度,我這一年來都是晚上開車時候都要手動將後視鏡亮度調暗,早上時候再手動將後視鏡亮度調到最亮,Mio MiVue R850D 居然支援自動亮度調整,我感動到快哭了!__! 。最後來說一下炫光部分,由於一般我們都把後鏡頭安裝在車牌位置,然後現在新車的LED又打的特別高,所以後鏡頭常常正對著後方車輛的大燈,之前使用的PaPaGo後鏡頭常常顯示糊成兩團的燈團,而Mio MiVue R850D 支援前後HDR數位防眩,這部份要親眼所見比較準確。
第四個我認為解決我目前的困擾的是,Mio MiVue R850D 錄出來的檔案就是H.264的MP4檔案了,我前一個後視鏡儲存的檔案是影像raw data (ts格式),所以我在電腦上並沒有辦法即時預覽,都要將影片下載下來後用播放器觀看,然後確定是哪一個檔案之後再轉碼成一般通用的mp4格式。有時候我實在是很想趕快學習"聰明用路人",這樣還要下載轉碼的動作常常讓我的熱情冷卻一大半。
小結一下Mio MiVue R850D 紮紮實實解決了我目前使用電子後視鏡的幾個痛點
一、有60FPS錄影
二、有自動調整螢幕亮度的功能
三、錄影直接編碼成H.264 MP4檔案
四、HDR數位防炫光功能
優點缺點
除了上面講的解決我使用上的一些痛點外,Mio MiVue R850D 還有其他什麼優缺點嗎?底下我條列幾項介紹優點:
一、支援5G WiFi,5G傳檔就是快,雖然目前還是習慣整張SD卡拆下讀取,不過試用過App傳檔,真的快!
二、亮度達100nit,白天也一樣清楚,夜晚亮度自動降低後螢幕也一樣清楚
三、後鏡頭是金屬機身,耐候度應該是比一般的塑膠外殼好,這部份還需要長時間驗證。目前我安裝過這麼多隻後視鏡,最常發生問題的就是後視鏡進水的問題,這部份大多發生在洗車用強力水柱沖鏡頭或是長時間下雨後。
四、標準盒裝內附GPS,可在影像檔案上加入座標資訊,在取得聰明用路人位置時很有用。
五、提供全台測速照相機提醒,並且可以加入自定義的測速位置。
六、測速提醒還包含區間測速,會顯示區間內的平均速度
七、可自行定義要加入影像的OSD內容(速度、座標、自定義文字)。
吧、臺灣製造Made In TAIWAN!!
缺點:
使用這幾個月下來,我覺得最大的缺點就是緊急錄影功能,記憶卡中有一個Event資料夾是用來儲存緊急錄影的影像。我的認知是這樣啦!當我按下緊急錄影時候,應該是要按下當時前跟後至少15秒的影像都要儲存下來才對,而Mio MiVue R850D 的儲存往前面儲存的秒數不夠長,往往都需要去一般錄影資料夾去尋找相關的錄影檔。第二個比較困擾的是我已經使用256G記憶卡了,不過錄影長度似乎不是那麼長,不過重點影片都是在Event資料夾,所以這點其實對我而言來說是還好。稍微計算一下空間,跟網路上所提到的一樣,前後鏡頭總共只使用到110G左右的空間,就會覆蓋最開始的影像了,大概是10小時不到的總錄影長度。
選單
這邊我介紹幾個比較特殊的地方儲存配置:系統根據你的SD卡大小推薦你不同的空間分配模式,基本上沒有用到停車監控功能,所以讓事件儲存空間大一點。

客製化顯示資訊:可以自定影像的文字資訊要包含哪些資料

安裝
安裝部分的邏輯是相同的,主要分為前面供電部分及後鏡頭走線部分。前端供電部分又分為保險絲供電及點煙器孔供電,一般來說我個人是推薦保險絲供電,不過有些思想很奇特的原廠會視為影響保固(反正有什麼問題就先推說車主亂裝些有的沒有的那種技師),所以點煙器插孔供電也是必要留下的選項。
這邊借用網路圖片講解一下,點煙器走線可以走副駕駛這邊,保險絲供電看車內保險絲座在哪邊(通常在駕駛座腳邊),可以整個方向鏡像即可。
- 這邊是最後接出來到後照鏡部分,現在車子這個位置通常是AEB自動煞車系統的攝影機位置,通常會有一個盒子,走線極致的話可以把線埋進去盒子裡面,只露出最後的miniUSB接頭,底下照片可以看到漂亮的走線就是從後照竟支架那邊走出來,醜一點的
走線就是直接從蓋板上面直接拉過來
- 這一段塞進天蓬與玻璃間的空隙裡頭,有一點要注意就是,R850D的線很粗,所以要很用力塞(用力把天蓬拉開夠大的縫隙)
- 這段可能要拆A柱的外蓋....通常是卡扣拉開即可,這邊可能會有氣囊要注意。
其實也是可以不拆A柱,直接拉開膠條把線塞進去就可以
因為我要把R850D的外接GPS天線放到前檔下,所以我還是拆開A柱,並且把線綁好
- 過了A柱要拉開門的膠條把線放進去並走到手套箱底下
- 5跟6是手套箱,5那邊(腳邊)也有一個蓋板要拆開
- 手套箱下面應該有一個蓋板,拆掉把線繞過去再把蓋板扣回去即可

保險絲供電的話其實也是用內附的點煙孔插頭,搭配底下這種保險絲取電器最簡單
要注意每種車的保險絲大小不同,要買相對應的保險絲大小。
然後通常直接接上原本的點煙器保險絲,一定要接到那種車子關電門就斷電的保險絲,不能接到永久電源保險絲。
另外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如果你是舊的行車記錄器已經接好保險絲電源,想要沿用的話要注意電流大小,這類的電子後視鏡需求電流通常要大於2.5A,所以如果電流不夠你就會看到你的R850D一直在重新開機....

安裝的另外一個重點就是後鏡頭的拉線了,一樣網路圖片解釋一下
1跟3 部分都是拉開車門膠條把線塞進去即可,注意側簾氣囊即可,2跟4通常是天蓬與塑膠件的交接處,一樣塞入即可。

底下就是所謂天蓬與塑膠蓋板的縫隙,直接把線塞進去即可

最後就是安裝後鏡頭的部份了,這邊也分為兩派,一種是安裝於車內派跟另外一種是安裝於車外派的,這部份比較大的原因都是在下雨會影響後視鏡頭視線,但是安裝在車內又容易受到隔熱紙影響亮度。
我個人是車外安裝派的,如果你是住在南部,那麼我會強烈建議你安裝在車外,因為南部比較少下雨,裝在車外亮度高清晰度也更好。底下稍微介紹一下我安裝在車外的步驟
我的車是休旅車,所以尾門跟車內是分開的,通常都會有兩個這種塑膠管套跟尾門連接
裡面的線就是車尾的燈跟電動尾門或是後雨刷的電跟訊號,後視鏡頭的線就是要從這個塑膠管套走線到尾門外,所以要把尾門內的蓋板都拆掉

我是從牌照燈殼那邊走線出來,左邊的氣管是我自己DIY的吹氣裝置,因為還沒做好導氣蓋,先用膠帶黏起來

後面裝好之後就來黏前面後照鏡本體,使用盒裝內附的安裝輔助卡把座黏在原本後照鏡上(黏貼前請使用去漬油把原先後照鏡清潔乾淨),注意左方前鏡頭會不會卡到即可

裝好之後調整上下角度

接下來就快樂使用啦!(照片由後座乘客拍攝)

後記
耶!拖搞4個月成就達成.....不過也有很多實際長時間的使用心得可以分享基本上這幾個月沒有任何當機發生(接下來看夏天的溫度影響),也沒有檔案消失或是斷秒的情況,至少要看聰明用路人的表現時候都正常 ,不過夜間影像雖然有60fps但仍然離我的理想影像有差距,我的理想影像是要跟手機一樣的清楚,希望電子後照鏡的進步能快點到來....要不然我看很多用路人一到晚上都特別的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