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空茶坊嘆:對比20年前「泡茶人口剩下百分之一」

我也去過汐止山區的食養X房,有夠山上、有夠荒涼,但是一樣一堆人,沒預約還沒位子,喝一杯茶+茶點,也沒什麼特別就3000了,一個人喔!還是不少年輕人專門去那裡拍照、喝茶,所以改變自己比較快,不能適應環境就只能被淘汰
a1030522834449 wrote:
我也去過汐止山區的食(恕刪)


一個人3000是高了點
如果喝得還爛(在台灣是可能的)就不會想去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一個人3000是高了(恕刪)


個人認為
現在咖啡店是營造一種氛圍
但茶飲店始終沒有營造出來
走古色古香風格 市場未必買單

喝茶的人一直都有
只是一直沒有大型連鎖茶飲店出現
因為 新與舊 快與慢 很難調合這些元素
狗子2008 wrote:
個人認為現在咖啡店是(恕刪)


咖啡店有喝裝潢和真的喝咖啡的
美國咖啡那是喝感覺(廣告)
茶如果變成生活必需品
那就不用你說的那樣

英國人的下午茶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台灣人對茶幾乎只喝台灣烏龍茶
甚至連台灣烏龍茶也不是多了解
也不會想把喝茶變成生活一部分
產量也不足以支持
不用強求啦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我覺得那只是"流行"而已
剛好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下,喝茶去貓空成為年青人的流行文化罷了...
就跟現在的人流行喝咖啡相同概念,如此而已...
至於這流行會不會再回來,誰也說不準....
以前流行的保齡球跟撞球館不都倒光了

就流行趨勢而已
20多年以前在高雄, 茶藝館很流行, 服務生都是很漂亮的女生, 年輕人喝茶聊是非享受美女沖茶倒水的服務. 沒有做黑喔
從大部分人的討論就知道,要讓喝精品茶成為年輕人所謂的風潮,目前還沒有機會。

咖啡館文化喝的根本就不是咖啡,是那股氛圍。星巴克自己都說了,他們主打的是第三空間的延伸,累積了很多年加上資本家的投入才讓他有能力帶起這股咖啡浪潮。

而這些茶從業者,老是以為茶做得好、好喝就"必須"要有人買單,不買單就說年輕人錢都花到別的地方云云,實在有失公允。

台灣市場現在的優勢就是,年輕人已經很習慣喝手搖茶了。 那之後呢?
要如何讓他們願意"被吸引"去消費比較高階的茶;去比較有質感的茶館(茶館這部分倒是沒幾間有所謂的質感)甚至是以喝茶為品味的象徵。這個才是我認為的下一步!

最後,茶能賣多少錢跟茶的本質沒有必然關係。高階茶的市場一直都在,也賣得很好。只是熱賣的是高山茶而不是這些烘焙茶。
30公分 wrote:
茶農世家第六代的張福(恕刪)


現在的人沒錢沒時間。

泡茶是要時間的,等水開,茶點,跟一些人。如果只有一個人會泡茶嗎?
vincent.chen06065115 wrote:
從大部分人的討論就知(恕刪)


茶好要賣得好得先有基本的品嘗能力
喝不出來那真的也別買高價的
省得被騙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