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你的茶杯,茶杯裡的LV—建盞

杯茶無語 wrote:
而且土胎也不對喔!...(恕刪)

那這種的土胎呢?

pje39535 wrote:


那這種的土胎呢?...(恕刪)

看看這個
pje39535 wrote:


那這種的土胎呢?...(恕刪)

一般來說「供御」是宋代提供給皇宮使用的,多為兔毫居多,因為那個時間流行的是兔毫,重點是皇帝喜歡,然而燒成這個樣子的也是有但是不可能是完整品,因為皇宮使用的只要不入選現場一定管控砸毀,何況燒成這樣,通常只有殘片了。這是概述想深入有問題可以在問。
你看看下面的圖片比較一下,這些是複製宋代的調配方式三七胎

杯茶無語 wrote:
你看看下面的圖片比較一下,這些是複製宋代的調配方式三七胎...(恕刪)

雖然還是看不太懂

還是感謝指點
pje39535 wrote:


那這種的土胎呢?...(恕刪)

幾點研究討論
一、這個杯子落款「供御」明顯的仿製,而粗糙的土胎反而弄巧成拙,宋代「供御」沒錯土胎粗糙,但是沒有那麼粗。
二、釉面沒有析晶釉,這是建盞鐵胎的一個特色,你這兩個盞都沒有。
三、建盞一次上釉一次燒成,溫度1300度左右仰燒,通常都會有些許干口、芒口的狀況,而你的盞卻完美的讓人驚艷,可以說非常不可能,唯一的情形就是溫度不夠,減低釉的留動。
四、綜合以上幾點,小弟不才,你這個只有兩種情形:
1瓷胎底部抹上化妝土。
2底部是宋代殘片,重做重燒,再做舊。
我來講解一下好了

柴燒窯要燒出藍色其實很難得的,我個人也比較喜好藍色跟烏金,就以此盞來看看毫絲的密度跟分明表現很好。

也有到底部,唯一就是口延釉燒的乾了,這是美中不足的,但是這已經算是精品了,畢竟如果完美那價錢就不完美了。

從這個反光應該可以看到氣孔了,柴燒跟電燒最大的不同在於氣孔跟釉面,也可以明顯看到施釉是很厚的,仰燒時的釉向下滑落。
杯茶無語 wrote:
從這個反光應該可以看到氣孔了,柴燒跟電燒最大的不同在於氣孔跟釉面,也可以明顯看到施釉是很厚的,仰燒時的釉向下滑落。


在我入這行時,台灣的窯跟大陸的都是柴燒!!
我做的是大宗通路鋪貨! 工廠只要一延遲交貨,藉口都是窯溫不夠~倒窯!!
天天出貨在倒窯...氣得要死!!
還我那時天天坐飛機!!
常常今天飛進去工廠,第二天再回台灣這樣顧著貨....

後來為了出貨穩定,工廠拼命購入電窯!!
在過去的十年,已經很少看到一般的真正柴燒了!!
甚至這趟武夷山之行,在那堆竹林裡的工廠,
都很少看到柴燒了!!
看到你這氣孔,落灰,跟釉面,還頗真懷念!!


早知道當初應該打包一堆回來堆著!!
資深大嬸 wrote:


在我入這行時,台...(恕刪)

我接觸建盞其實只是一個偶然,我一直有泡茶的習慣,茶壺也是收了一大堆,那是都用一個幾十元的杯子,有天我老婆去鶯歌老街逛,說要買個好一點的杯子,給我買了2個花了數千元大鈔,我看一下買回來的東西,差點吐血身亡。
我想想我喝茶這麼久久沒有一個像樣的杯子,開始投入研究,建盞也算是茶具類有名的了,所有接觸了,從電燒開始慢慢的研究,邊收藏邊研究,我知道建盞成品率很低,就算是電燒成品率也沒有高到哪裏去,所有我常常會跟燒窯的師傅要一些砸壞的殘片回來研究(有名的師傅通常不會外流不好的作品,畢竟品質等同他的財富),現在建盞有銷路了,柴燒畢竟成本大,每一個柴燒盞的價錢都是很不美麗的,久久收購一個而已。
對我個人來說柴燒盞是一種藏品,所有保留宋代原味的技藝很重要,如同書法名家一樣,同樣是毛筆、墨汁、宣紙,王羲之寫的是名作價值不凡,我寫的是鬼畫符,只有丟在垃圾桶的份。
杯茶無語 wrote:
有天我老婆去鶯歌老街逛,說要買個好一點的杯子,給我買了2個花了數千元大鈔,我看一下買回來的東西,差點吐血身亡。


沒錯!!!
我想到我父母居然帶我兒子們,
去鶯歌花上千元,做一個陶瓷手拉坏~~

我帶妳們去工廠,拉一個月的坯還可以賺工資!!!

資深大嬸 wrote:
在我入這行時,台灣...(恕刪)




你到武夷山去了喔
沒買點牛肉、馬肉回來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