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好美盤到以身入局,一個七年茶消費者的經驗談

大家好,我從在碩士班讀書時期就開始喝茶,可以稱呼我為胖茶蟲。目前消費購買茶已經七年了,幾經輾轉本身也有在經營少許的茶葉買賣也算半個茶商,但根本文無關就不多提及。希望我的一些經驗跟想法能夠幫助到剛開始接觸茶的茶友們。

為什麼開始喝茶?
其實一開始我是因為喜歡喝手搖飲店的無糖茶才會去接觸茶葉這個嗜好的,當時就想著我每個月花這麼多前喝飲料,如果拿來買茶應該可以買到不錯的吧,又好喝又省錢。不過現在回首當時想的還是太天真了,現在越喝越貴以至於要以販養茶

對於新手選購茶的建議
錶界常要新手「直上勞」,在茶葉這塊我個人的觀點也是建議這樣。這個建議看似好像要新手花大價錢或是要推坑新手,其實不然。這樣的消費方式可以讓大家在選購時少走很多彎路,若能先喝過所謂”高品質”的茶,才知道大家說的有性價比的茶長怎樣。舉我個人的例子,前陣子入手了一些零售價一斤6000元的茶葉,聽起來好像很貴。不過,我卻覺得很有CP值,原因是因為喝起來像是一斤12000元的茶。

對於新手茶友看到這邊可能會認為上述說法看是看得懂,具體怎麼做呢?其實方法也不難,可以選購指定農會的比賽茶,至於要買到什麼等級的可依不同茶種跟各自荷包量力而為。爾後再根據這個茶作為基礎去選購對應種類的茶,這可以讓茶友們少走很多彎路。如果預算有限的話,也可以考慮去每年10月初南投世界茶葉博覽會有一個展館叫做黃金品茗館,裡面只需花150元可以喝到當年度各茶區比賽茶的前幾名,對於建立對該種茶的認識是有幫助的。

對於選購沖泡器具的建議
對於有心想要深入了解茶葉的茶友們,無論沖泡任意種類的茶我推薦的第一個入手茶具就是評鑑組。評鑑組是一種基於ISO 3103:2019製作出來的一種泡茶器具,用以感官品評使用。
建議選擇評鑑組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 評鑑組的設計很方便我們喝茶的時候使用五感來觀察茶葉
  2. 評鑑組的材質較不易受到前次沖泡的茶葉風味影響
  3. 使用評鑑組沖泡茶葉非常容易清理
那麼選購評鑑組有什麼要點呢?雖然路邊隨便一個五金行就能夠購買到評鑑組了,不過個人建議茶友們可以根據以下方向去選購評鑑杯:
  1. 建議選購經營較久的茶具品牌,方便未來繼續購入
  2. 建議購買2個或以上,方便未來橫比不同隻茶
  3. 建議全部購買同一間廠商生產的,減少公差
  4. 預算建議至少放在200元至400元,個人經驗上合理的價格


從上好美盤到以身入局,一個七年茶消費者的經驗談
甚麼是好茶呢?
很遺憾的是,多半我們選購茶葉產品對於品質的評判是為主觀的,所謂客觀的好茶其實是很難被量測的。所謂的感官品評測定的也不過是知覺品質,來自於我們自己對這個實體產品優越程度或優越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是相當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響的,特別是對產品已知的訊息。這也是在葡萄酒評鑑裡面<巴黎審判>的故事會發生的原因,這個故事是關於專業品酒人員在盲測葡萄酒之後跟自己主觀認定有誤差的故事這邊不多贅述。
那麼我們是不是沒有辦法尋求到好茶呢?以我個人的觀點來說,是這樣沒錯。寫到這邊茶友們可能會說「你就給我看這個?」然而,我實際上是希望告訴大家,大部分所謂的好茶都是主觀認定,也就意味著這茶對你來說是好的那就是好的。所以大家大可不必被商家或是所謂的自稱老師或是茶人的人牽著鼻子走,而是建立自己對於茶葉品質的認知並選出適合自己的茶。
如何建立自己的品味?
看到這邊許多茶友便會開始有疑問,那怎麼找出自己喜歡的茶?這邊我給出一個誠心的建議,最快的方式就是找一個懂得品茶的人帶你。還有一點就是你需要擁有足夠的樣本才能夠幫助你建立屬於自己的茶葉資料庫。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建議一開始去選購比賽茶的原因之一,在身邊沒有人帶但是需要知道所謂的"好茶"時,經過許多專家共同篩選的比賽茶是一個捷徑。經過這樣的過程之後再去挑選非比賽茶的產品會有很大的幫助。

*附註:我個人的學習道路並非如此而是在被盤了幾年之後找到能帶我喝茶的前輩指導後才建立起自己對茶的品味。以上為我自己復盤學習經驗後給出的合理建議。

聲明
本篇算是這個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未來會佛系更新,希望能夠提供給茶友們在了解茶上有一些幫助。以上的內容如有不足還請見諒。

參考文獻:
ISO 3103. (2019). ISO 3103:2019. ISO 3103. https://www.iso.org/cms/render/live/fr/sites/isoorg/contents/data/standard/07/32/73224. html
Boris Snoj, Aleksandra Pisnik Korda, Damijan Mumel;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erceived quality, perceived risk and perceived product value. 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 1 May 2004; 13 (3): 156–167. https://doi.org/10.1108/10610420410538050
各品評界都差不多 …台灣茶葉比賽也發生過…最近才會有土壤重金屬的指紋圖以及DNA檢測這些事,至於品評茶具我個人是覺得還好 當初為了考試也是買了也借朋友的用了
不然一字排開少說得8-10組

另外真正的比賽特等茶要試喝 其實也是所費不貲
記得某年某個茶界朋友貼個茶席會廣告給我…
入場6k6 囧 
ppfrog84427953 wrote:
大家好,我從在碩士班...(恕刪)

評鑑組顧名思義就是茶葉比賽評審用的標準茶具,

但是這水量與出湯時間固定而且就是評鑑一泡喔,

其實跟你平時出湯多次用不同茶壺事體驗不同的,

茶葉的種類與茶壺的種類搭配後茶湯會千變萬化,

建議平日可去茶行與展場當場試喝最準確最直接,

要買價錢合理好茶請直接去各地農會就可以買到,

茶葉與茶壺博大精深有興趣後可慢慢累積經驗喔。
我家親戚有種過特等獎的茶葉
大概40年前一斤可以賣到3500
後來家裡是拿同一批沒封起來的茶來喝XD

除了品質之外,後續處理也要做得好,才會讓味道加分
只能說茶葉的知識不比咖啡少
這些個人接觸到的飲品界 水 咖啡 茶 葡萄酒
水算最省 一個iso 杯就搞定,覺得要耍帥就去買個riedel手工杯,也不大會有騙這種事
咖啡也還好,豆子除了被炒作的野生麝香咖啡外大多都有其公定價,品鑑就準備幾個品鑑碗跟湯匙,器材倒是蠻燒錢的
葡萄酒嘛? 其實愛喝就要花不少 去個品酒會千來塊其實也還好,只是酒莊多到爆炸…. 喝不完啦 … 至於大酒莊 那個花下去也不少,而且開瓶後的保存期限,開瓶前的儲存環境…
最凶的應該是茶,水太深,樓主目前您接觸的應該大部分還是台灣茶… 如果再去接觸大陸茶或是東南亞茶區的茶… 那也真的更深也喝不完,而且更難去建立標準,光是一件事 苦澀味….. 
在台灣苦澀大概會被界定為爛茶
但是苦澀在印度、斯里蘭卡茶、大陸某些茶卻是要素之一

其實一直還想搞一些飲品興趣
像啤酒、烈酒 有的沒的
只是無奈銀彈不夠
興趣還是不要太多的好
warwickwang wrote:
ppfrog...(恕刪)

對喔忘了 那種品鑑法對某些茶種是硬傷 像紅玉泡那麼久真的很難喝 囧
warwickwang
[笑][笑][笑]
感謝先賢們的分享。補充一下,這篇會建議新手茶友選擇評鑑組入手,但不代表是唯一的茶具。同時,使用評鑑組沖泡也不一定要使用評鑑泡。品鑑的部分後續若有詳細的撰文會再補充給有需要的茶友閱覽。至於個人接觸的茶類挺多的並不限於台灣茶,然而因與主題無關故不在這篇文章展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