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下情境脈絡裡的《沒出息》,當權者的辯解被看穿是「睜眼說瞎話」後,只會「哽咽」、只會「哭」,也就是訴求中華民族的「百年國恥」(「抗戰」竟能從八年變成十四年),希冀透過喚起民眾情感,記起「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而能共同勒緊褲腰帶,面對失業、減薪……等種種困難,並繼續維持中共的統治合法性
不合時宜的沉思 2025年10月18日 06:00:00《沒出息》的爆紅,或是表達了對中國改革開放告終的憤怒,與對當權者的不屑與蔑視?(合成畫面/取自抖音、王侑聖攝)
C2-內頁文前
中國網路音樂人王搏將立委王世堅以往質詢內容掐頭去尾、東拼西湊,配上音樂後,沒想到竟成了瞬間爆紅的《沒出息》。
關於《沒出息》的純粹形式分析
有立委呼籲別中了統戰技倆,也有人認為它反映了這一代人的普遍處境。前者的陰謀論固不足取,而後者超越地域的、普世的、純粹個人經驗式的解釋雖言之成理,卻忽略中國改革開放後與全球化聯動的事實(才能描述這一代台灣人的處境),及其產地中國的特殊性,和網路跟風下的蔓衍狀態(現已有日韓版)。
歌詞一開始強調今非昔比(「本來是……」V.S「現在是……」), 並指責對這種狀況的辯解是「睜眼說瞎話」,批評用「哭」或「哽咽」面對這種狀況,是「沒出息」的表現。言下之意是,要「有出息」,就不能再「睜眼說瞎話」,才能改變今非昔比的狀態。
「這樣不好嗎?」,他山之石的另類參考
這種解釋會不會太過牽強?也許同樣一夕爆紅的「這樣不好嗎?」(ええじゃないか/Ee ja nai ka)可以提供另類的參考:江戶幕府末期時,1867年7月至隔年4月,近畿、四國和東海地方,成千上萬群眾在街頭著奇裝異服,說上天會降下「御札」(神符),一邊跳舞、一邊唱著「這樣不好嗎?」,甚至衝進討厭的人家裡要求招待,還過激地撒野搗毀店家。
這場騷動源於伊勢神宮參拜:江戶時期由於「御師」宣傳伊勢神宮的神力,加上前往參拜不需「往來手形」(通行證),沿途百姓還會免費提供食宿,因此前往伊勢神宮參拜蔚為風潮。而1867年時有人至伊勢神宮求到「這樣不好嗎?」的簽語,一時間這句話到處盛行,進而演變成「這樣不好嗎?」的騷動。
但這場騷動並非沒有歷史脈絡:幕末兩次征伐長州藩失敗,戰爭加重賦稅,引發被稱為「百姓一揆」的民眾暴動。相較之下,「這樣不好嗎?」則是隱晦的、變相的對幕藩體制的質疑與挑戰。因為當時幕府既無力對抗外國勢力入侵,又無能對抗西南雄藩,搖搖欲墜的狀況早看在眾人眼裡;唯一缺的,就是何時成為事實而已。
當時的日本人已知舊時代必然消逝,卻未知新時代何時來臨。在無法推斷未來的狀態下,當下的混沌動蕩是難以忍受的,所以他們發出了「這樣不好嗎?」的吶喊與質疑。代入當時環境後,「這樣不好嗎?」就變成「沒有幕府/將軍不好嗎?」、「改變現狀不好嗎?」,等等一系列對現狀的否定、質疑與挑戰。
中國當下情境脈絡裡的《沒出息》
從這個角度看,同樣突如其來的《沒出息》也有其脈絡。前兩句原本是王世堅針對柯文哲市長任內辦理世大運的質詢,但當它被抽離原本的脈絡,而被置入中國的情境中,就變成了對中國政經體制的隱涵批判:面對西方(特別是針對美國)的改革開放,怎麼就變成了當下的兩強衝突?而原先前者的遊刃有餘,怎麼瞬間就變成了後者的連滾帶爬?
灰頭土臉之餘,當權者的辯解被看穿是「睜眼說瞎話」後,只會「哽咽」、只會「哭」,也就是訴求中華民族的「百年國恥」(「抗戰」竟能從八年變成十四年),希冀透過喚起民眾情感,記起「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而能共同勒緊褲腰帶,面對失業、減薪……等種種困難,並繼續維持中共的統治合法性。
但很清楚的是,歌名狠狠地打了它一巴掌,說明這種作法「沒出息」。而威權體制最怕的不是被挑戰,而是被蔑視,被不當一回事。之前論者說中共「潰而不崩」,是因為經濟雖不佳,但人民還把統治者當一回事。但一旦被蔑視就代表權威消失,相繼而來的則是高壓恐懼統治的失效,而最終離崩潰只剩一線之隔。
《沒出息》:中國群眾心理的一種普遍想像
那麼這首歌不就像中國古代改朝換代前,民間流傳的預言式讖緯或歌謠?齊澤克(Slavoj Žižek)在《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The 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裡寫過一段故事:早在鐵達尼號(Titanic)沉沒14年前,就有人寫過一本叫《徒嘆奈何》(Futility)的小說,除了內容與鐵達尼號沈船事件高度吻合外,更令人驚奇的是,小說中的輪船還叫鐵達號(Titan)!
這種巧合很容易被視為預言,但齊澤克認為它代表的反而是在幻見空間(fantasy-space)、社會想像(或群眾心理)中,早就為這種不可能的事件創造出且預留下空間。或者說,時代精神(Zeitgeist)早就預見到一個已然發展到高峰之時代的即將告終。因為鐵達尼號既巨大又華麗,匯集當時的尖端科技(因而當時普遍認為它不可能沉沒),活生生象徵著一戰前高度發達且井然有序的西方社會。那麼,它最終的沉沒不就象徵著這個特定時代的終結?而小說裡的相似情節不就代表著,在時代終結之前,人們早就想像到,並預期這個終結的到來?
從這個角度看,《沒出息》不就表達了對中國改革開放告終的憤怒,與對當權者的不屑與蔑視?它所預期的會不會就是,對當下這個扼殺改革開放的時代之終結?那麼,對它最適切的回應,難道是「這樣(終結)不好嗎」?
※作者為教育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