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奶茶 wrote:
最底層都是 linux 那有什麼轉換的問題
重點是在市場的接受度
android 一開始也是沒看好 後來策略對了 市場接受 windows phone就死了
鴻蒙 只是在重演(Android 取代 win phone) 鴻蒙取代Android 的機率是高的
因為連 google也不認為 android是未來 (Fuchsia )
再者 市場對中國而言 自己養自己就夠讓鴻蒙活下去了
就目前的資訊來看,鴻蒙的概念是在底層建構一層虛擬服務稱為HiLink。這個架構的野心不只在手機,而是更大跨度的平台整合。隨著華為揭開面紗,細節應該會逐漸明朗。
資訊產業價值鏈裡,異化代表利潤。每切出一個新的服務層,往往會創造出驚人新產值,這個概念如果能普及,以資訊界先佔先贏的慣例來看,真正的受威脅的會是安卓陣營。一旦HiLink概念變為標準,則蘋果陣營的優勢範圍就被築起的高牆擋住,跨不出來。
鴻蒙的名字取的也很有意思,英文叫Harmony,意思是協奏曲,強烈暗示了本身的特性是協調各異質平台(大概是以作業系統的作業系統自居)。而中文的鴻蒙跟英文的意思剛好相反,指的是盤古天開前的渾沌世界,雲端的極致,大有一統江湖的企圖。
虛擬化概念是近十幾年來資訊技術爆發的重要關鍵,從Linux延伸的Android成功經驗來看,服務層標準比作業系統來的重要得多,作業系統本身的難度並不很高,安卓充其量是精簡的arm based Linux,而Linux則是開放資源。建構在Linux開放架構之上的Andriod大部分也是開放架構,但Google在開放架構外也構築了封閉的服務層(用來掌握獲利)。
利用新的虛擬層避開Google控制,可能是華為的目標之一,這跟UI套件的層次不同,而是更深層的解構,在虛擬環境中甚至運算核心,甚至其他OS也可以視為一個服務,效能損失則可以由硬體克服。鴻蒙的技術應該可以很容易整合到安卓底層,就如同華為宣稱,其手機其實早已使用了鴻蒙技術。
與其說是作業系統之爭,不如說這可能會是下一個世代的虛擬化標準之爭,安卓陣營要面對這樣的對手,估計很快會推出自己類似服務架構。不過google本身的硬體整合經驗不如華為,可能會是它的短版,而完全開放對google而言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商業選擇。至於蘋果陣營,則可能連上牌桌的機會都沒。
真的是一流公司做標準,二流公司做品牌,三流公司做服務,四流公司拚價格。
不過逐鹿中原,鹿死誰手猶未得知,在資訊時代看樓起樓塌,有時候真讓人怵目驚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