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就看其他國家會怎樣站隊。
(可以肯定的是,至少短期來說,要尋找替代俄國能源的國家,必須要承受更高的價格,其生產成本,生活成本將會大升,不單人民生活質素會下降,其產品的全球競爭力亦會下降,進口廉價俄國能源的國家情況則會相反)
"德國財政部長希望未來幾天徹底停止俄油進口
據彭博社4月26日報導,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表示希望能夠在未來幾天為德國煉油廠找到新油源,以徹底停止進口俄油。彭博社稱這一做法為整個歐洲的俄油進口禁令奠定了基礎,並將顛覆全球石油貿易。
哈貝克週二在華沙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德國進口俄油的份額已從俄烏衝突前的35%降至12%左右。德國已經大幅減少了對俄羅斯石油的依賴,以達到對俄油的全面禁運。
2月底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前,德國東部的Schwedt和Leuna煉油廠每天加工約50萬桶原油,其中絕大多數來自俄羅斯。據煉油廠網站消息,Schwedt供應柏林和勃蘭登堡90%的汽油、噴氣燃料、柴油和取暖油。Leuna則是圖林根州、薩克森州和薩克森-安哈爾特地區(包括德累斯頓市和萊比錫市)的主要燃料供應商。
哈貝克表示,政府計劃用德國西部的儲備來補充這兩家煉油廠,以推動盡快實現完全禁運俄羅斯石油。他說,Leuna煉油廠已經設法找到替代供應商。
除此之外,德國已簽署歐盟發起的對俄羅斯煤炭的禁運協議,並正在擴大液化天然氣產能以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德國外交部副部長上週表示,德國的目標是在2024年結束向俄羅斯採購天然氣,並最遲在今年年底前結束對俄石油進口。"
"歐盟還未制裁先放狠話:要在6年內將進口俄羅斯油氣降至0
諷刺的是,歐盟對俄油下禁令的消息頻出時,歐盟國家還在悄悄增加進口。媒體發現,本月俄羅斯港口出口歐洲石油不降反增,超過1110萬桶屬於模糊原油來源的未知目的地出口。
歐盟要對俄羅斯石油下禁令的消息甚囂塵上之際,歐盟高官亮出了擺脫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脫俄”遠大目標。
當地時間4月26日週二意大利報媒刊發的報導顯示,歐盟委員會經濟事務委員Paolo Gentiloni接受采訪時表示,歐盟的目標是,到今年末,將對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度減少三分之二,在2027年末之前、也是六年內,逐步地徹底消除所有對俄油氣的依賴。
Gentiloni的表態給歐盟此前製定的計劃提供了更清晰的時間框架。今年3月初,歐盟委員會提出“REPowerEU”能源獨立計劃,旨在到2030年前,逐漸擺脫對俄化石能源的進口依賴,爭取今年年內將俄氣進口量削減三分之二。
今年2月下旬俄烏衝突升級後,西方對俄製裁一再加碼。3月美國、英國和加拿大都宣布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歐盟雖然還未針對俄羅斯石油下禁令,但本月一再傳出可能追隨英美行動的消息。
中新網援引美國媒體日前報導指出,歐盟成員國歷來是俄羅斯原油的最大買家。俄烏衝突爆發後,俄羅斯對歐盟的石油出口量在3月曾一度降至平均130萬桶/日。本月卻不減反增。據油輪追踪機構TankerTrackers統計,截至4月17日,4月從俄羅斯港口運往歐盟成員國的石油數量較3月明顯增加,已增至平均160萬桶/日。其中俄羅斯對羅馬尼亞、愛沙尼亞、希臘和保加利亞的石油出口量較3月的日均水平增加了一倍以上,同時,對歐洲最大買家荷蘭和芬蘭的出口量也出現大幅上升。
媒體發現,目前俄羅斯向歐盟出口石油的運輸手段極其隱蔽,“一個不透明的石油市場正在形成”,追查石油來源變得困難。TankerTrackers數據顯示,4月以來,已有超過1110萬桶石油被裝入沒有規劃路線的油輪,而在俄烏衝突前,運往未知目的地的石油幾乎為零。“未知目的地”意味著,貨運中途可以將俄羅斯原油和其他貨物混在一起,模糊原油來源。
還有媒體估算,截至4月22日當週,俄羅斯港口出口原油裝船約2800萬桶,平均海運原油量為400萬桶/日,較此前一周、4月15日當周環比增長25%。4月22日一周,俄羅斯政府獲得的原油出口收入約為2.32億美元,環比前一周增加4600萬美元。
歐盟尋求“脫俄”的同時,俄羅斯也在轉移市場重心。
本月稍早,環球網援引媒體報導稱,普京對歐洲發出警告,稱“來自不友好國家的所謂合作夥伴承認,失去了俄羅斯的能源,包括天然氣,他們將無法生存。現在歐洲沒有(俄羅斯天然氣)的合理替代品。”
據央視報導,本週二,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秘書帕特魯舍夫表示,俄羅斯正在從歐洲市場轉向非洲、亞洲和拉美,並將解決與製裁相關的問題。在當前情況下,歐亞經濟聯盟對俄羅斯非常重要。"
俄羅斯是能源大國,天然氣、煤炭、原油三大能源出口量佔世界總出口量都長期超過10%,天然氣、煤炭的出口份額佔比更是超過15%。而對於歐盟而言,俄羅斯的能源供給則更加重要,整體上佔歐盟能源的進口超過30%。
地緣衝突與能源安全、碳中和疊加,新能源的價值更加凸顯。
俄羅斯地大物博,自然資源極其豐富。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俄羅斯的三大主要能源儲量都居世界前列。截止2018年,俄羅斯的石油探明儲量約150億噸,佔世界總量的6%左右,居全球第六位。天然氣探明儲量35萬億立方米,佔全球儲量的18%左右,位居全球榜首。煤炭探明儲量超1600億噸,佔全球儲量的16%左右,位居第二,僅次於美國。
龐大的能源儲量是俄羅斯經濟發展的根本,根據CEIC的數據顯示,2018年俄羅斯聯邦預算收入約40%來自石油和天然氣,俄羅斯每年的GDP中,超過30%的經濟增長由能源相關活動構成。而在疫情發生之後,由於能源價格的大幅度上升,這一佔比變的更高。
在能源禀賦方面的優勢,使俄羅斯在石油加工的上下游產業都有較高的技術水平,更是個產油、產氣、產煤大國,相應的能源出口量也居世界前列,在全球能源供給格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石油為例,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俄羅斯是世界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僅次於美國和沙特阿拉伯。截止2022年1月,俄羅斯石油總產量為1130萬桶/天,與之相比,美國的石油總產量為1760萬桶/天,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產量為1200萬桶/天。因此其能源供給大國的地位不言而喻。
根據EIA(美國能源信息署)數據,俄羅斯在石油、天然氣、煤炭三大主要能源的出口分別世界總量的16%、17%和11%。可以說,一旦俄羅斯的能源斷供,影響的絕對不僅僅是歐盟,而是全世界的能源價格都會隨之起舞。
而除了能源之外,俄羅斯的有色金屬與農產品也同樣是全球重要的出口國。如用作催化劑和特種合金的金屬鈀,在全球出口中佔比近20%,農產品如小麥、大麥,在全球出口份額中佔比也超過15%。
如果說俄羅斯對全球能源的供給是重要參與者,那俄羅斯可以說是掌握著歐盟能源的命脈。
按照能源的形態看,一次能源的消耗最終可以歸結為主要的石油、天然氣、煤炭。國內對於煤炭的消耗佔比較大。而在歐盟國家一次能源結構中,石油和天然氣則是主要的能源,二者合計佔比約為60%,且主要依賴進口。其中,俄羅斯是歐盟最大的天然氣和原油供應國。部分國家如芬蘭、拉脫維亞、波黑等國對俄天然氣的進口占比更是超過90%。歐盟的主要國德國、意大利在天然氣方面的對俄進口也超過40%。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能理解為何“北溪二號”這一個能源輸送項目能在俄烏衝突的背景下,頻頻被提及。原因就在於,這樣一個項目既是歐盟的“能源命脈”,也是俄羅斯的“經濟命脈”,停止這一項目,也就變相的製裁了俄羅斯經濟的發展。當然,另一方面,這也是對歐盟自身的“制裁”,可以說是典型的“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對於歐盟而言,在疫情的影響下,經濟復甦帶來了能源需求快速增長,歐盟整體的天然氣庫存本就處於10 年來最低水平,天然氣的價格在不斷突破新高。民眾承受著不斷上漲的能源價格壓力,經濟也因此受到成本上升的通脹壓力。
一旦受到俄烏衝突帶來的能源短供影響,本就高漲的通貨膨脹,很有可能進一步加大,經濟壓力也就不言而喻。
在當前的技術水平下,如何找到一條自主可控的“能源安全”道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歐洲大國的重要命題。受制於自然條件的限制,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成為歐盟重要的發展對象。因此歐洲是全球對於風電、光電推廣應用最早的一批國家,早在2001年就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後續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有法律約束力的可持續能源發展目標,如《2020年氣候和能源一攬子計劃》、《2050年能源路線圖》、《2050年邁向具有競爭力的低碳經濟路線圖》等。目前風電、光電在電力系統中的份額雖然低於天然氣發電,但已經超過了煤電。
而在俄烏衝突的能源安全威脅下,歐盟的新能源發展之路極有可能再次加快,進而帶動對於風電、光電、生物電等新能源的需求。"
"烏克蘭|美媒:美方提供實時情報 成功協助烏軍抵禦俄軍進攻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在初期受挫,無法攻陷基輔之餘損失慘重。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報道,這是美國協助的功勞,讓烏克蘭成功抵禦俄軍攻擊,並將損失降至最低。
NBC引述美國官員指出,美方雖然未有派遣士兵協助,但給予了烏克蘭大量軍援及情報協助。其中包括提供實時的衛星圖像,告知俄方的什麼樣的軍隊在什麼位置,同時在哪裏進行活動。烏軍在美國情報的協助下,不斷遷移防空系統和飛機,躲避俄軍追擊,讓俄軍一直無法有效轟炸目標並取得空中優勢。有美國官員指出,美方的協助讓俄軍實質在「炸空地」,因為烏軍的防空設施已在他們到來前撤離。
報道又指在兩軍開戰時,美國限制了部分情報分享,但很快隨戰事持續而解禁。這包括了一些暴露俄軍薄弱的位置,讓烏軍能有效進行反擊。其中包括在早期攔截俄軍的空中突擊行動,擊落俄軍運輸機,拖慢俄軍進佔基輔附近機場的時間。儘管機場最終還是被佔領,但已打亂俄軍快攻節奏,無法短時間湊合大量部隊,導致進攻基輔以失敗告終。"
economic wrote:
不可能兩個陣營的
俄羅斯不是世界主要經濟的一部分
有找幾個自己的小弟自己玩
但中國是世界經濟重要的組成
尤其歐洲在中國的投資相當大
也可以說是歐洲企業最大的海外市場
且中國完全沒有想與世界經濟脫鉤
尤其是歐洲
如果不是有美國有敵意
中國也沒有想與美國有任何脫鉤
現在只是美國有敵意
但美國自己又剛性的需要中國生產
想找印度之類的替代又做不到
只是這樣而已
俄羅斯也是世界能源重要的組成,一旦打起來,還一樣被搶劫被制裁。
現在問題不只是老美,是整個西方已經無法維持二戰後近百年來對世界的優勢(就如這十多二十年來的香港人,已經無法再維持對內地的優越感一樣)。結果就是,先是不信(覺得是造假),然後是埋怨(沒有我們幫你,你怎麼有現在的繁榮),然後到某一天,就會"覺得"這樣做交易,做生意,原來是自己虧大了,為何之前不要求多點利潤?我們肯定是被你們騙了,否則為何會你們賺得比我們還多這麼多?這不公平,生意不能這樣做,我們要修改遊戲規則(這就是貿易戰,制裁,打壓,重訂貿易協議的緣起),你們不用我們的新規則跟我們做生意,我們就要用各種方法去脅迫你們,到最後,若仍無法可施,我們就不跟你們做生意了(這就是世界新秩序)。
中國是沒想與世界脫鈎,正如俄羅斯曾跪求加入北約一樣。但西方各國本就是一群強盜。他們不會懂得甚麼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就如塔綠班只會以為是大東亞共榮圈那麼幼稚),幾百年來,他們也只懂得炮艦外交,經濟搶掠,和剪羊毛而已。與其要他們腳踏實地努力工作,他們就寧願駕船出海去幹沒本錢的買賣。
這樣的一群人,一旦發現被搶的人快要強過自己,就快甚麼也搶不到了,就會發起瘋來。
看著俄羅斯的待遇,你是中國的廠商,你敢去歐洲設廠嗎?你是中國的高官富人,你還敢去老美處買大屋泊遊艇嗎?同一道理,老美歐洲人也會開始部署從中國撤走資產。
現在老美是依賴MIC沒錯,正如中國依賴台積電。但只要台灣問題仍橫梗在中間,只要老美仍然覺得中國是威脅,雙方都會想方設法掙脫這種依賴。這個世界,沒有誰沒了誰會死。但誰能首先掙脫對對方的依賴,誰就能制裁對方。到最後,必然是兩個陣營的結果。
economic wrote:
現實是世界主要經濟結構走向專業分工
那是市場力量造成的
絕對不是政治力量可以改變的
美國要製造業回去起碼20年以上了
完全做不到
期待印度取代中國
也是完全做不到
政府的想法那只是不切實際
沒有多大的意義的
俄羅斯只是提供能源和部分原物料
說的不客氣一點那是其他相關產出國家也配合
今天如果中東配合美國超大量生產石油
那俄羅斯只有天然氣的剛需
日子會難過很多的
今天的世界經濟結構那主要還是利益和效益導向的市場力量造成的
政府能改變的很有限
沒多大意義
還是那句,世界誰沒了誰也不會死。如果專業分工的威力這麼大,老美不會把稀土和晶片的生產想方設法搬回本國,中國也搞不起晶片生產。而且問題還是那樣,你不搬回來,日後就可能會被人打壓涷結沒收,誰想做下一間中興?
老美擺脫不了MIC,到中國搞起了內循環,就輪到中國因為台灣問題而制裁老美。這沒有甚麼好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