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之戰 2 : 世界將會迎來新秩序

Block Anti wrote:
氮肥中國是生產大國,有大量出口..


氮肥太多了啦. 而且天然的氮肥多到跟山一樣.

種黃豆就會讓泥土有滿滿的氮肥了,

氮肥就是尿素. 台肥跟沙國合資的工廠朱肥, 月產能也有30萬噸. 很夠台灣用. 而且當年投資朱肥30.5億, 現在每年獲利竟然超過30億, 簡直就是台肥的金雞母. 這麼好賺, 台灣當然不可能依賴中國尿素. 尿素產量如果不夠, 擴產就好, 不需要去跟中國買.

前幾個月不是說中國管制氮肥出口? 南韓還被搞到貨車無法出車.中國生產的尿素, 近年還是坑賣中國人為主, 不太追求出口.

所有重要工業國都不需要靠俄國中國提供氮肥, 只有貧窮落後國家蓋不出尿素廠的, 才會進口氮肥.

至於鉀肥, 其實就是植物灰燼就有. 另一種鉀鹽, 大概就是內陸乾旱鹽湖去開採就都有. 中國土地貧乏, 很缺鉀肥, 但是貧窮國家農民哪會貴貴跟你俄國買一堆鉀肥? 放火一燒就有了. 買最多的仍是中國, 漲價被坑最多錢的當然是中國囉, 誰叫你人多又土地貧脊

==========

台肥(1722)轉投資朱肥首季獲利達10.33億元,即使國內因肥料價格政策凍漲,首季EPS 0.79元,優於去年同期0.76元;台肥指出,五大事業中,肥料本業持續與主管機關協調提高補助額度,化工、電子化學、朱肥、不動產持續成長,另,近年綠能中新興的「氨能」,台肥是國內少數阿摩尼亞供應商,未來商機看好。

去年起國際尿素、異辛醇報價上漲,由於朱肥擁有低成本優勢,帶動台肥業外獲利大幅成長,去年第一季朱肥獲利貢獻3.68億元,第四季達11.16億元,今年首季也達10.33億元。

台肥指出,今年第一季平均國際尿素價格每噸680美元、4月為每噸781美元;4月單月朱肥獲利可望達5.7億元,前四月朱肥對台肥獲利貢獻達到約16億元,今年仍持續看旺。

朱拜爾肥料前三季獲利貢獻約30億元,已與去年全年的轉投資獲利相當。
Block Anti wrote:
氮肥中國是生產大國,...(恕刪)


肥料有的是石化產品
中國這在化工又不小
當然有關的產量不會小

俄羅斯也是阿
自己產油又有石化
價格競爭力會更好

中國自己雖然也產油
但自己用都不夠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watching-guy wrote:
氮肥太多了啦. 而且...(恕刪)


連生物氮使用限制都不知道就會鬼扯而已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俄國央行: 改用人民幣結算有風險

俄羅斯央行日前發表報告指出,由於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且缺乏對沖工具,因此向人民幣結算過渡「存在風險」。

俄羅斯央行研究和預測部4月10日發表題為「俄羅斯金融部門和金融工具審查」的報告,重點大致為3項。一是向人民幣結算過渡「存在風險」;二是風險的主要原因是不能自由兌換、缺乏對沖工具;三是俄羅斯因此今年來一直在拋售人民幣,買進西方貨幣。

報告提到,在西方制裁的背景下,改變俄羅斯出口業者的結算結構,並調整外部交易對手的組成,「並不能消除貨幣風險」。若能保留「不友好貨幣」(指西方貨幣)的舊合約,俄羅斯央行鼓勵業者「可以加強它們」。
號外!! 烏軍收回5個鄉鎮. 分別是: 馬爾福波爾、斯捷潘尼夫卡、列舍季利夫西克、梅日里奇、洛布科夫

烏軍收回札波羅熱附近5個鄉鎮, 俄軍被打到連滾帶爬的逃走, 網友笑俄軍, 俄軍輸得跟蔣介石一樣

烏軍大部隊開始推動了, 俄軍又逃跑了, 正所謂是, 我軍轉戰千里, 敵軍追我不及..... 哈哈

=====================
Newtalk新聞 |謝宜哲 綜合報導
2023年4月17日

最近一條重大消息傳出,那就是烏軍解放了扎波羅熱東南 4 個小鎮,可說是大逆轉。

推特用戶 Alex Chen 今(17)日發文表示,烏軍勝利解放了扎波羅熱東南 4 個小鎮,分別是馬爾福波爾、斯捷潘尼夫卡、列舍季利夫西克和梅日里奇。Alex Chen 補充,烏軍同時解放了第聶伯河附近的洛布科夫。

戰爭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分析,俄軍目前犧牲慘重,再也不能同步進行多個大型進攻行動,最近將部隊從阿夫迪伊夫卡轉移到巴赫穆特就是跡象。資源捉襟見肘令俄軍無法同時攻打各個城市。

網友在原推文底下紛紛留言:「克里米亞應該在六月份前後回歸」、「樂觀估計,八月份前後烏克蘭全境應該解放。」、「從全面進攻到重點進攻再到全面防禦,現在到了重點防禦階段,普丁的戰法越來越像蔣介石了。」
烏俄戰爭, 高通膨, 美中貿易戰, 重傷中國代工了.

富士康用人少一半, 共產黨逼比亞迪去鄭州設廠救火.

但是比亞迪卻是蓋汽車廠. 或許還不能解決了鄭州的事, 卻給嚴重"供過於求"的中國汽車業帶來更大的壓力. 失業潮會擠壓到其他省市, 而非擴大出口.

河南這樣幹, 真的是損人不利己啊. 很不道德.

============

陸媒報導,河南鄭州富士康該廠人數比年前已經少了一半多,鄭州當局也正引進比亞迪等大廠以擺脫對富士康的依賴。

第一財經14日報導,富士康員工生活區之一的豫康新城是備選宿舍區,旺季時接納其他宿舍區無法安置的員工。當地的商業步行街上現在一片空蕩,幾乎看不到人,兩邊的店鋪,也幾乎都是閉門停業狀態,有些則是掛出了出租、轉讓的訊息。

在富士康鄭州科技園,多名富士康員工說,即便不與高峰期的30多萬員工相比,如今仍在崗的富士康員工數量,也比去年減少了很多,「現在的人比年前少了一半多。」3、4月份向來是用工淡季,但今年的淡季,人又比往年少得多

4月6日,第一輛「鄭州產」比亞迪汽車在航空港區興港新能源產業園下線。根據規劃,比亞迪將在港區投資近100億元,建設一個年產百萬輛車的新廠。未來的港區,將以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為核心,布局全產業鏈,在港區建成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某W網友還真是每日不停的下蠱啊。

鍵盤寫死我左岸,加油。

L大還沒出香樓,最近的中國崩潰BUFF主要靠你了
編外摸金校尉,野生洛陽鏟師。
俄國央行, 中俄媒體, 總算都承認了, 俄國向中國大賣人民幣, 換取美元歐元

俄烏開戰後, 俄國不斷擴大對中國的貿易順差, 以便在中國換美元回俄國, 把中國搞得雞飛狗跳, 我講很多次了, 中國絕對會受不了. 今天看到有刊出實證的資料了.

如果俄國向中國的貿易順差, 俄國是每個月都要領走, 而且是從人民幣存款中結算美元領走, 不存放在中國的銀行, 那中國俄國之間推人民幣交易其實就沒什麼意義了. 而且只會給中國銀行業帶來麻煩與打擊而已.

==============

俄國央行: 改用人民幣結算有風險

有報導指出,今年2月及3月,人民幣已取代美元成為俄羅斯交易量最大的外幣。但綜合俄羅斯媒體及中國財經自媒體報導,俄羅斯今年來一直在拋售人民幣而買進美元、歐元。光是4月10日單日,俄羅斯央行就出售了一批價值38億盧布的人民幣,並進行結算。

俄羅斯央行日前發表報告指出,由於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且缺乏對沖工具,因此向人民幣結算過渡「存在風險」。

俄羅斯央行研究和預測部4月10日發表題為「俄羅斯金融部門和金融工具審查」的報告,重點大致為3項。一是向人民幣結算過渡「存在風險」;二是風險的主要原因是不能自由兌換、缺乏對沖工具;三是俄羅斯因此今年來一直在拋售人民幣,買進西方貨幣。
這個作者的文,立場一直都是大談烏如何節節勝利的,連他也轉軚,烏克蘭的希望,是越來越少了。

現代戰爭,單單幾百架坦克,只是杯水車薪,除了多耗幾百條人命,爭回一些土地,基本上改變不了甚麼。

這種“援助”,基本上算不上是援助,只是拖延著戰爭的結束。

可惜到現在烏克蘭人還是不明白,自己只是一宗投資生意的消耗品,笨死了。

這場戰爭,本來就是時候結束。

俄軍摧毀首輛豹-2坦克,德軍疑似下場參戰

俄軍的第一個豹-2戰果出來了。

這是預料之中的。俄軍雄鷹戰鬥群的一個破壞小分隊成功摧毀第一輛豹-2坦克。由於缺乏拖車,豹-2坦克又太重了,俄軍沒能將這輛豹-2坦克帶回去,原地沉入了一個沼澤。

隊長在寫基輔保衛戰時就說過,烏軍組建了大量的反坦克小組,對俄軍坦克裝甲集群實施層層阻截,靈活打擊,成功且有效地摧毀了大量的俄軍坦克。在豹-2坦克進入烏克蘭戰場前,俄軍也採用了同樣的戰術,提前訓練了大量的反坦克小組,以應對北約援助的豹-2坦克。

在俄軍的武器庫裡,對付豹-2的工具很多,如“短號”反坦克導彈,卡-52武裝直升機以及“紅土地”精準制導砲彈等。當今世界,反坦克武器豐富又先進,坦克不存在無法破除的金身。豹-2坦克被譽為全球第一主戰坦克,裝備全球20多個國家,可這個排名是跟坦克比較的。在性能上,豹-2領先於俄軍的T-72,也領先於俄軍的T-90A。可是,到了實戰中,坦克面臨的敵人並不是敵方坦克,而是先進的反坦克武器。

豹-2是一款先進的主戰坦克,但沒有必要神話它。在敘利亞戰爭中,土耳其裝備的豹-2A4就被摧毀過10輛。烏軍收到的主要是豹-2A4和豹-2A6這兩款,可不管是哪一款,都無法全面抵禦武裝直升機,反坦克導彈和精準制導砲彈的攻擊。

世界上有名的美軍M1,韓國K2,中國99A等主戰坦克,都無法確保自己進入俄烏戰爭而不遭到損失。這就是美國雞賊的地方,無限拖延了援助M1主戰坦克的時間。對烏克蘭而言,豹-2坦克是裝甲突進的核心裝備。可是,烏克蘭手裡的豹-2太少了。即便接收全部的北約坦克援助,總量也不超過300輛。把丹麥援助的100輛豹-1算上,烏克蘭所擁有的北約坦克總數大約280多輛。

這點坦克數量太少了。在芬蘭入盟後,北約一共有31個成員國。可在這31個成員國里,真正的軍工大國祇有一個:美國。歐洲的北約成員國都和平太久了,朝野上下文恬武嬉,軍備廢弛。就說豹-2坦克,歐盟一共有2000多輛。看似數量很多,可俄烏戰爭打了一年,雙方損失的坦克數量就超過了5000輛。

歐盟各國裝備的大部分豹-2都得留在自己部隊中,只能零零散散地拼湊100多輛給烏克蘭。烏克蘭手裡的豹-2是被打掉一輛就少一輛。更要命的是,豹-2坦克早在1994年就停產了,法國勒克萊爾坦克停產於2008年,英國挑戰者-2坦克也在2009年關閉了生產線。整個歐洲現在沒有一條坦克生產線是開動的,可俄軍的T-90坦克生產線從來停過。

俄羅斯是全歐洲唯一保持坦克生產線全天候工作的國家。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北約軍援烏克蘭基本以庫存武器為主,新生產的武器很少,就連砲彈生產線都沒幾條,還得靠美國去韓國搞了70萬發155毫米大口徑砲彈。全歐洲能拿出來的砲彈庫存量都比不上一個韓國。

烏克蘭自己最先進的T-84坦克生產線在過去10年裡只生產了一輛。俄烏戰爭打響後,烏克蘭唯一的馬雷舍夫坦克廠就被俄軍摧毀了。從消耗戰的角度來看,歐盟在俄烏戰爭中根本打不起坦克消耗戰。歐盟的對烏軍援正在逐步走向極限。

德国已经明确表示过,不会援助战斗机。这就意味着,德国军援豹-2很可能就是最极限的了。德国不仅援助了大批先进武器装备,还派遣了志愿兵进入乌克兰,直接操作军援的北约防空导弹系统。这也是俄军逐步放弃对乌克兰实施大规模导弹袭击的重要原因。乌克兰防空力量得到显著加强,俄军导弹袭击效果越来越差。乌克兰不仅保障了电力系统稳定,还开始对摩尔多瓦出口电力,赚取外汇。

真正能夠支撐烏克蘭打持久戰的國家只有一個:美國。

美國僅M1坦克庫存總量就超過了6000輛。到目前為止,美國祇是在自己的財政預算中撥款給烏克蘭,總費用才1000億美元左右。其中,扣除財政援助,美國給烏克蘭的軍援總額不到500億美元。在美國8000億美元以上的軍費總額面前,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美國國會已經通過的租借法案也還沒有正式對烏克蘭啟用。

按照美國的計劃是,先用俄烏戰爭去消耗歐盟和俄羅斯。如果歐盟能夠支援烏克蘭打敗俄羅斯,那美國再來摘桃子,是最好的。可現在的情況下,歐盟逐漸接近軍援極限,把最先進的防空導彈系統,主戰坦克,反坦克導彈,步兵戰車等都援助上去了。可從現實來看,這些武器不能確保烏克蘭戰勝。

這就需要美國加大軍援力度了,不能再忽悠歐盟了。歐盟已經是該掏的都掏了,剩下的都是家底了。那麼,美國願意對烏克蘭全面援助嗎?在隊長看來,這需要烏克蘭人自己爭取。

烏克蘭至少還需要一場以弱勝強的關鍵戰役。如果烏克蘭人在這個關鍵時刻打不出成績了,那麼,美國的軍援決心就很可能動搖。更何況,歐盟已經動搖了,不願意無限制地軍援烏克蘭了。

在坦克聯盟結束後,歐盟基本就沒有大規模的軍援計劃了。歐盟這張牌慢慢打不動了,美國願意投入多少資源給烏克蘭呢?

這直接關係到俄烏戰爭的結局。如果美國想要盡快結束戰爭,集中力量重返亞太,壓制中國崛起,那麼,2024年美國大選後,俄烏戰爭的形勢就漸漸明朗了。烏克蘭可能需要被迫以土地換和平了。如果美國仍舊把俄羅斯視為第一大對手,選擇優先打殘俄羅斯,那麼,美國就會扛過歐盟不能扛下的軍援責任,去跟俄羅斯打消耗戰。

美俄互相消耗,對中國,對歐盟,都是有利的。這就是中歐合作不斷擴大的原因。把烏克蘭戰爭的責任推給美俄,中歐加速抱團,共謀和平與發展。

如果形勢朝著這個方向走,美國是不會為了烏克蘭而過度消耗自己的。那麼,烏克蘭的抗俄奮鬥就很可能踩錯歷史的進程,成為最終的犧牲品。”
中台之間,其實彼此都是知根知底的了。

也可以說,中國不動則已,一旦發動武統,基本上都已經有十足的把握,並已預計了老美的介入。

相比起老美動輒跳舞刀弄劍,中共的風格就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難道台灣終究還是要學烏克蘭,用人命來填無底洞嗎?

“台軍的“最後法寶”,是靠動員兵對抗箱火營

4月8日至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圓滿完成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各項任務,全面檢驗了實戰條件下部隊多軍兵種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

正如東部戰區在通報中指出的那樣,演訓是一次反制行動,其目的就是對“台獨”分裂勢力與外部勢力勾連挑釁的嚴正震懾。作為一次動員整個戰區的大規模演訓活動,本次演訓中解放軍已經投入了東部戰區麾下的各軍兵種和配屬兵器,在三天時間裡針對實戰科目進行模擬演練,為未來維護祖國統一的大型聯合戰役行動進行了預演,展現了我軍“能打仗、打勝仗”的過硬本領。

根據東部戰區的發布,本次演習大體分為兩部分:模擬軍事行動部分和前出宣示主權的“圍島懾壓”部分。而在模擬軍事行動部分上,演習又大體分為了3個階段:

第一階段東部戰區各個部隊從營區快速前往作戰陣地,演練各個要素“隨時部署,隨時能戰”的能力,隨後如東部戰區官宣的那樣“重點檢驗聯合作戰體系支撐下奪取制海權、制空權、制信息權能力”;

第二階段,對台島及周邊海域關鍵目標,實施模擬聯合精確打擊,這一階段打擊是登陸前“信火一體”打擊的延續,重點打擊台偽軍軍政目標、體系節點和疏散隱蔽目標,如第二天演習中我轟炸機部隊模擬打擊的“疏泊艦船”;

第三階段則是模擬實施聯合封控、信火打擊包括域外干涉勢力在內的其他目標,火箭軍部隊聞令而動,採取周邊快反、設伏快打、監視打擊等戰法,對海上移動目標進行火力追瞄,實施大彈量、多波次模擬火力打擊。



夜間出勤的空警500預警機來源:解放軍報微博



“聯合利劍”的三個階段不乏讓軍迷們驚喜的畫面來源:東部戰區微博

作為一名軍事評論員,這次演習信息發布的透明程度、以及針對台偽和域外強敵的“指名道姓”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以至於讓筆者開玩笑說覺得自己“要失業了”。在持續三日的新聞畫面中,無論是對演習科目的直接宣示還是參演兵力兵器與一線指戰員的直接出鏡,這次演習的公開程度都遠超以往,直接展示了我軍在本次戰區級別動員演習中的廣度和深度。

這種部隊涉密的史料館中都未曾見過的“勁爆”畫面如今公放給全世界,顯然是把兩岸軍事敵對狀況重新擺回檯面上。同時,這種高調透明的公告,確實是對祖國統一能力和統一決心的一次高調展示。



殲15伴飛空潛200反潛機來源:東部戰區微博

儘管演習科目基本上都是我們應對未來祖國統一戰爭各個戰役階段的“基本功”,但本次“聯合利劍”演習和去年8月略顯匆忙的台海實彈演訓有所不同。如果說去年8月份我們在短時間內集結的部隊基本可以視作是一次對台軍事鬥爭的“冷啟動”,是一次應對地緣突發事件的“抽檢”,那麼今年4月的這次“聯合利劍”演習可以視作是籌備充分,針對潛在戰爭的進行全方位檢驗的“模擬考”,在想定情況誘導下進行的作戰指揮模擬和行動的設置上都有更大的完善和提高。也因此,我們更應該關注時隔半年以後,我軍在祖國統一戰爭的軍事鬥爭準備上出現的一系列變化。

對我軍而言,“軍改”一直在路上,而俄烏衝突經驗教訓在前,台海演訓實踐在後,善於學習和總結經驗的我軍自然不會放過這兩年的“熱點”,在過去一年內對負責祖國統一戰爭的重點方向的武器層級配屬和編制體制進行了新一輪的探索。儘管烏克蘭戰爭並不完全是一場高技術條件下的現代化全面戰爭,但這場要素齊全的戰爭確實檢驗了具體新兵器的效能。對我軍來說,當下在俄烏前線活躍的武器確確實實地解決了不少爭論——也就是新質作戰兵器確實能發揮過去舊兵器無法發揮的重大效能,推動了新一輪的新質作戰力量上的武器擴編。

而去年8月我軍的一系列實踐和應對戰場情況的論證也證實,包括遠程精確制導火箭彈在內的新型兵器確實需要集中指揮、集中部署。此外,電子戰機、無人機、巡飛彈等一系列在俄烏戰場上的“明星”產品,也得到了複雜電磁環境下的歷練,而我軍在無人兵器的實際運用經驗也證明在面對台偽甚至強敵時,這些無人兵器也有較好的作戰效能。因此,完全由新型武器組成的獨立作戰單位成為了本次軍演中的明星單位。

在本次演練中,我們可以明顯看見,大量陸軍“箱火”部隊成為了原來火箭軍、空軍縱深打擊力量的補充,甚至部分已經替代,成為了我軍戰役火力準備階段的發起火力突擊核心。除了列裝給台海方向的10個“箱火”營以外,一系列其他新質作戰力量也加入了本輪大合唱:殲-16D等電子戰機已經充實到東部戰區各個部隊裡,甚至有富餘兵力掩護轟炸機部隊突襲;整合後的導彈艇大隊、岸艦導彈分隊也成為我軍“體系致勝”中的關鍵一環,成為了我軍軍事行動中“出奇制勝”、“先敵打擊”的一張王牌;中國人自己的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艦以一天27架次的實戰運作能力從太平洋反向遏制強敵震懾宵小……



新型箱式火箭炮成為對台打擊力量的重要部分來源:東部戰區微博



新聞畫面中出現的殲16D伴飛轟6 來源:東部戰區微博

當然,雖然本次演習透明程度“前所未有”,但“模擬實戰條件”下的演練顯然不是實戰環境,所以在本次持續數日的軍事活動中,我們刻意隱藏了一些“殺手鐧”元素——比如儘管東部戰區的殲-20部隊已經有兩支部隊成軍,但殲-20在黑夜中起飛奔赴台海的畫面並未登上軍事報導。而負責對“海上移動目標進行火力追瞄、實施大彈量多波次模擬火力打擊”的火箭軍東風-26部隊,最終也只是露出了一張模糊的車頭影像。而在這些主戰兵器之外,那些對戰鬥力倍增更加重要的、隱藏在頻譜和波段中的新質作戰力量,則繼續在外界看不見的角落無形中為勝戰之師謀劃著打贏。



背景中模糊的東風-26車頭 來源:東部戰區微博

此外,說到電磁和頻譜,就不得不說到台軍對於此次演習的應對。和去年“8·4”大演習不同的是,台軍這次應對起來極為“低調”,幾乎可以稱得上是消極應對。在海軍方面,台軍即便靠“光華快艇”,“錦江軍艦”這些導彈小艇和“海巡署”的船艇,才勉強和我圍島懾壓的海軍軍艦達到了1:1。

如果說海軍方面台軍還是“力有不逮”,老舊船隻出勤率低下,那麼在空軍方面,台軍幾乎可以說是“主動避戰”。台軍在我四面八方都有空軍機動兵力壓來的情況下,出動機隊數量大幅度減少;基本都靠台空軍1聯隊和3聯隊的“IDF”戰機和2聯隊“幻影-2000”等老舊戰機攔截應對我軍,其寶貴的4聯隊和5聯隊的F-16V幾乎沒有出動,唯一疑似出動的記錄是花蓮基地的F-16V部隊可能拉出來的“四聲音爆”。

同時,儘管我軍絕大部分模擬打擊都發生在夜間,但台軍在本次演習中決定“安心睡覺”,甚至沒有組織夜間出航。由於F-16V當了“大家閨秀”,台軍在攔截我“山東”艦出動的殲-15艦載機時,不得不依靠加強給“志航”基地的IDF戰機的情況了,甚至出現了我軍前往台灣東部的航母艦載機數量超越台軍岸基戰鬥機數量的情況。



在“聯合利劍”演習期間,台空軍部隊很好地奉行了“存在主義” 。來源:台防務部門

對於台軍如此避戰的原因,一個合理的猜測是,台軍希望其近年來從美國那裡獲得的“決戰兵器”F-16V盡可能低地拋頭露面,以免暴露寶貴的電磁特徵和戰術戰法。要知道,受限於雷達水平,台軍在過去兩年的對抗中很難做好雷達輻射控制,其輻射源的地理位置、照射時間、雷達種類、工作體制都或多或少地暴露給了我軍電子戰部隊。在某些緊急情況下,面對來襲的解放軍機群,台軍甚至需要使用戰時頻點,導致自我暴露。已有武器的“底褲”被摸得清楚,那麼台軍就只能抱著寶貴的“美製秘密兵器”用於地動山搖的那一天。

前文說到,台軍的消極應對不僅僅體現在具體兵力上,也體現在信息發布上。當下台灣方面的通報已經徹底淪為了毫無可信度的“大本營發布”,其每日發布的圖片完全是按照我軍空軍旅級部隊駐地對應的機型和地理拼湊出的“群體折返跑”。台軍的通報不僅僅會被軍事報導的畫面打臉,甚至還引發了島內不少“頑敵”的不滿。

就在4月10日,一名自稱台軍“海偵部一中隊”雷達一兵的台軍士兵,在“靠北長官2023”PO文指稱,台軍方對外發布的“共軍動態都是造假”,稱台軍官兵鬆懈,無法掌握真實“敵情”,連“共艦”進入台灣本島24海里內都掌握不到,如何能對解放軍嚴密監控。雖然這一消息很快被民進黨當局闢謠,但也說明台偽每日的信息發布可信度越來越低。

因為隨著兩岸技術水平和兵器數量的逐漸拉大,加上美軍幾乎已經明確的軍事表態,蔡英文最後只能將以武拒統的希望,寄託於虛無縹緲的“烏克蘭戰訊經驗”上。

蔡英文的動員夢

在4月14日解放軍結束演習後4天,台軍後備部隊“14天教育召集訓練”在台灣各地正式開始實施。和過去不同的是,實施“教召”的部隊除了傳統的台軍後備旅,不少台灣縣市鄉新成立的“後備營”和“後備連”也徵召了“教召”退伍兵。舉例而言,在高雄市,就有高雄市後備旅步1營、陸軍104旅步2營教召人員進行了“長行軍訓練”和“射擊訓練”。



“打造堅實戰力”中的台軍後備部隊來源:台防務部門

對於台灣民眾來講,這些被反复“教召”的動員兵只是民進黨當局大肆擴軍、“以武拒統”手段的一部分。儘管台灣民眾並不一定願意自己或家屬去參軍,但就2023年而言,台灣青年男性們肯定是搶著去服義務兵役的——畢竟去年年末,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宣布,將台灣地區的義務兵役延長至1年,該規定於2024年施行。如果今年不去當“4個月好兄弟”的情況下,那明年就要當“1年好兄弟了”。

儘管當代的台軍有別於韓軍,僅僅保留了一支不算龐大的陸軍力量——在常規陸軍方面,台軍陸軍部隊組建了隸屬於3個軍團的15個打擊旅和地區指揮部,規模適中。但台軍保留了非常“冷戰”色彩的後備動員編制。在2023年前,根據台灣地區的相關機構設置,大體來看台軍編有三種後備旅,分別是“甲種後備旅”、“乙種後備旅”和“丙種後備旅”。

其中,“甲種守備旅”是由是台灣地區陸軍作戰序列中的由“新訓中心”擴編而來的旅或已有番號但平時編制人數的步兵旅;乙種後備旅即由台軍院校、兵種訓練基地為基幹,編組而成的步兵後備部隊或技術兵種後備部隊——台軍絕大部分陸軍老舊機械化裝備都保留在測試中心擴編而來的乙種旅上;丙種後備旅為台灣地方守備部隊,由地方“動員機構”戰時轉正以後擴編而來的地方部隊,根據縣市鄉的規模分為“獨立營”或者“獨立連”。從總數來看,台軍原後備指揮部下轄54個後備旅,31個獨立後備營和50個獨立後備連隊。理論上,台灣被編入軍事動員系統的預備役人員總計在80萬左右。而這些後備步兵旅也被重新劃分第一類型“灘岸守備旅”、第二類型“縱深與城鎮守備旅”與第三類型“重要目標防護單位”等三種類型部隊。

雖然“理論上”台軍能編制出80萬的大軍,但自從陳水扁和馬英九改革兵役制度以後,目前台軍的政治動員制度流於形式,退伍兵登記系統混亂,很多“教召”回來的士兵大部分都只能當“步槍兵”,無法發揮本專業技能,沒有作戰能力。根據過去幾次“漢光”軍演中的實操成績來看,台軍現有的動員體制在補齊甲種守備旅方面都存在困難,更不要說組建僅僅存在於紙面的“丙種守備旅”和大量需求技術人員的“後備機械化旅”了。

對此,自2023年伊始,蔡英文當局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後備動員機構,大有學習烏克蘭經驗組建100個旅的動作。首先台軍要做的就是“民轉軍”,台灣原有的“地方動員機構”在2022年前全部歸台軍“後備指揮部”麾下。台灣後備指揮部平時擁有一定的軍官和士官,但只擔負行政管理職能,只有戰時完成動員後則直接原地轉隸,將各縣市守備旅擴編為步兵旅,加入台軍諸軍團戰鬥序列。台軍後備指揮部在去年6月30日正式裁撤,18個縣市地區後備指揮部,全數隸屬台軍各作戰區。今年伊始,台軍開始給各地“後備指揮部”編制現役軍官和士官——“台中後備旅”是第一支成軍的丙種後備旅,隨後台灣各地都開始成立“丙種後備旅”。

與此同時,蔡英文當局進一步擴充了“甲種守備旅”的數量。甲種守備旅原來只有7個——步兵旅153、206、 203、 302、 104、 257和海軍陸戰隊新訓後備旅。台軍在2020年提出“精進後備戰力”改革方案後,又增編台灣陸軍117旅、109旅、101旅、137和249旅。當下,台軍已編成12個後備旅,這些後備旅平常僅有軍官、士官幹部及少數志願役士兵,但戰時會擴充到包括5個步兵營,一個砲兵營在內的步兵旅。

蔡英文大搞“抓丁擴軍”,其原因無外乎兩個,一是其推進的“可持戰力專案”等軍事改革方案基本宣告全面失敗;二是藉此機會向域外強敵納“投名狀”,通過大肆徵兵的方式的方式證明“台獨”集團“願意將戰爭進行到底”從而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和援助。

蔡英文自上任伊始就開始謀劃“以武拒統”,但在就任初期並沒有對已經“自成體系”的台軍大動干戈。舉個例子,前防務部門負責人馮世寬在蔡英文執政頭兩年內,依靠個人魅力和人脈治理台軍;馮世寬任內台軍“段子不斷”,但台軍從上到下各單位已經摸索出了一套在缺人少裝狀態下“湊合運行”下去的辦法,比如各單位精選尖子考核,利用“教召”兵員在演訓湊數等。當然,馮世寬任內,一方面趕上我軍激烈的“脖子以下”軍改,期間我軍和台軍互動較少,台軍也可以“湊合過日子”,另一方面蔡英文當局主要還是忙於“內鬥”,用於清理島內國民黨的勢力,以為自己後續的動作打下基礎。

在號稱“大鵬部長”的馮世寬下台以後,蔡英文從2018年開始,出於各種原因,開始加速推進“台獨”事務。但“大鵬”留下的那支台軍顯然不是一支足以撐得起蔡英文“以武謀獨”幻想的“強軍”,要建立一支“更能打”的台軍,以“武裝保衛“台獨””,至少要向台灣民眾證明“台灣能被保衛”。

為此,蔡英文請了陸軍裝甲兵系統出身的台軍高官嚴德發來執掌台軍。裝甲兵系統出身的嚴德發上台後,首先還是將念想放在了“基於已有的台軍力量打贏解放軍”的目標上。

彼時台軍最大的問題是缺人:自2003年起,台灣當局通過推行募兵化來逐年增加志願役兵在台軍當中的佔比、並逐年縮短義務兵的服役時間。不過,受經濟、政治氣候、意識形態不統一和黨派之爭等一系列影響,台軍的“志願役”人數下降,以2018年為例,台軍的作戰員額遠遠達不到18萬人,其中軍職部分只有15萬3000人,整體軍職部分也就是81%的編現比。然而,就在這15萬部隊當中,台陸軍的作戰部隊,裝甲兵、機械化步兵、砲兵等部隊,實際上滿編率都只有60%-80%之間。

長期以來,台軍在設定台澎防衛作戰方案——也就是外界熟知的“固安案”時,一直考慮的是“機械化決戰”。根據台軍設想,一旦解放軍進入到“D日”的登陸作戰階段,台灣的所有裝甲部隊都要從掩體沖向灘頭,盡一切力量阻擊解放軍的兩棲登陸部隊。台灣方面認為,祖國統一戰爭陸地戰鬥的勝負,最多不會持續2天,甚至會在一下午或者一晚上的短時間內戰爭勝負就基本確定了。

在“快速動員”的情況下,嚴德發改革的目的是完成編現比達到90%的目標,力推實施了所謂的“可持戰力專案”。不過,由於蔡英文在“可持戰力專案”推出前反對嚴德發的擴軍提議,加上軍種之間的矛盾,嚴德發最終通過編制“聯兵營”的方式,削減了15個機步連(5個機步營),3個戰車連(一個戰車營)的人力來完成蔡英文定下的較為不切實際的目標。無論如何,在裁剪掉6個營的機械化兵力以後,嚴德發在離任之前,台偽防務部門還是在2020年底宣稱台軍部隊志願役人力編現比(即實際編制人員佔總預計編制名額比例)達到90%。

嚴德發的計劃很美好,但很快,太平洋大兩岸的大環境和海峽兩岸的小環境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2018年以後,中美之間的“大國競爭”隨著特朗普的打壓而擺上了檯面,而推進“台獨”議程的蔡英文主動成為東北亞地區唯一一個參與反華議題的“馬前卒”。然而,恰恰就是在2018年以後,大量美國在台智庫開始寫文章抱怨稱台軍——尤其是陸軍根本沒有做好戰鬥的準備。

至少就筆者閱讀的資料而言,美國顧問對於台澎防衛作戰方案十分不滿,因為這一方案基本沒有為長期作戰進行過準備,台陸軍的一切計劃都是基於“美軍會在2個星期內趕到”制定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改革動員機構、加大動員規模,就成了美國人讓蔡英文等人證明戰鬥決心的“投名狀”。

此外,嚴德發的改革成果也並未持續太長時間,受台軍待遇和台海局勢我軍開始常態化繞台巡航台灣的影響,台軍現役部隊的留營率直線下滑。就在筆者去圍觀“海偵部一中隊”樂子的時候,在“靠北長官”上,筆者就看見瞭如下一段論述:21炮指部的編現比不足60%。要知道,作為“淡水河口”反登陸防禦作戰的火力核心,6軍團集團軍屬砲兵21炮指部素來以“精銳”著稱,長期擁有90%以上的編現比。即便是在嚴德發改革前,21炮指部都是編現比較高的台軍單位;而如今該部隊的編現比甚至不如2018年。可以判斷的是,台灣當局現在大量擴充義務兵兵役時間,增加“義務兵”數量,已經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畢竟台軍在2021年的時候“一類作戰人員”就只剩下3萬人。如果到了地動山搖的那一天,台軍的“一類作戰人員”比我軍遠程火箭砲彈數量都少,那這仗肯定是在開始之前結束了。



“四個月好兄弟”要變成“一年的難兄難弟”了來源:台防務部門

無論如何,理論上從2024年開始,台軍將會每年至少訓練10萬名勉強堪用的補充力量,到2027年節點,在20萬正規軍之外就會有30萬名預備役可用。要知道,自俄烏衝突以來,烏軍先後擴編動員,使其部隊規模從戰前的21個機械化旅擴展到106個各種作戰旅。根據開源情報的統計,而這個數字不包括各種亞速突擊旅、海妖營等民族主義志願者部隊和7個砲兵旅部隊;但考慮到這些民族主義營旅部隊優先徵召重刑犯等,具有較高的人員充實率,故而我們可以認為烏軍的旅的數量在105個到110個左右。台灣的寬度和縱深遠遠小於烏克蘭,而這30萬預備役力量,戰時補充進接近50個台軍後備步兵旅裡,確實是一支龐大的力量。

隨著蔡英文為期四年的“小氣候”即將結束,台海問題或許也將進入“最終章”。民進黨當局在過去四年裡一意孤行,導致兩岸局勢惡化;可以預見的是,無論是域外強敵還是未來四年的執政者恐怕都不會停止“去中國化”的“台獨”行徑。但是,當歷史的車輪轟鳴聲已經震耳欲聾、無法掩耳盜鈴之際,有多少人願意陪著“台獨”妄想殉葬,這確實是每個台灣人都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9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