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之戰 2 : 世界將會迎來新秩序

hunginn wrote:
俄羅斯自從加強了軍工...(恕刪)


我自己的看法是俄羅斯不會太輕易上談判桌的
俄羅斯現在算半軍事化的經濟狀態
理論上會比歐美非軍事狀態下有點相對的軍事生產優勢
所以只要歐美沒有進入戰爭軍事經濟
那俄羅斯拖住戰爭應該比較有利

從戰略的層面來說
俄羅斯要讓烏克蘭付出夠大的代價才能夠嚇阻包含北歐在內的國家
如果能把烏克蘭打成廢墟
那與俄羅斯為敵的國家才會多考慮是否要這樣跟俄羅斯敵對

我還是比較維持我之前的看法
俄羅斯會推到至少佔領區可以穩定安全運作的位置才會真的停下來
打這場戰爭俄羅斯付出的代價不少
那要有起碼的收穫那得整個頓巴斯工業可以持續穩定的運作那後面才算有點回收
且後面在烏克蘭的戰線不能佔據俄羅斯太多的軍事力量
不然光大量的軍事力量被牽制在這邊
那俄羅斯後面會非常的被動

從現在的現實面來看
俄羅斯幾乎不得不多靠中國了
連中亞這本來俄羅斯的後院也放手讓中國進來了
如果後面又長期在烏克蘭這邊被牽制住
那對俄羅斯長遠的發展會非常不利
且別忘了東邊的日本和美國也給俄羅斯帶來麻煩的
雖然東邊因為中國就在旁邊
但俄羅斯如果力量不夠顯示自己的存在
那俄羅斯真的就變成中國的加拿大了
以俄羅斯過去歷史的驕傲
還是會想有多點地位的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上帝要人滅亡,必先使人瘋狂。

北約提前透露對俄全面作戰計劃,雙方軍力比拼結果如何?

近期北約方面正在製定一份對俄羅斯全面作戰的計劃書,而俄羅斯方面也正式宣佈在白俄羅斯境內部署核武器,北約與俄羅斯兩方都在為可能爆發的大規模戰爭做準備。



北約正制定對俄全面戰爭計劃

目前北約總部正在製定一份上千頁的對俄全面作戰計劃,並將於今年7月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北約峰會上正式通過和實施。這份計劃一旦實施,北約31個成員國家將會迅速動員起來配合協同,與俄羅斯打一場全面戰爭。

北約此時此刻提前透露對俄協同全面作戰的秘密計劃,首先是為了策應烏克蘭的大反攻行動,牽制俄軍的整體部署調動;再就是發動輿論戰,向俄羅斯方面尤其是俄高層施加巨大的威懾壓力;最後就是證明,北約方面確實正制定詳盡細緻的作戰計劃,以便為北約與俄羅斯之間隨時可能爆發的大規模和全面的軍事衝突提前做出準備和預案。

從目前北約集團與俄羅斯之間的軍事實力對比情況來看,北約方面的陸海空三軍,無論是武器裝備數量還是質量,都基本碾壓俄軍,唯獨在核武器的核彈頭數量與投擲能力上大致勢均力敵。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北約31個成員國現有540萬軍事人員,而俄羅斯只有不到140萬。北約擁有340萬現役軍人,而俄羅斯的現役軍人人數為85萬。

北約擁有17000輛新型主戰坦克,而俄軍的13000輛坦克中,有近1萬輛屬於三代老式坦克。北約集團的4500多架戰機中,至少過半是第四代戰鬥機,還有1000多架五代戰機。而俄軍的上千架戰機中,最樂觀估計也只不到一半屬於新型戰鬥機,像蘇-57這樣的“五代戰機”僅裝備成軍了10架左右。

軍用武裝直升機方面,北約擁有近1萬架,而俄軍僅擁有2000多架。海軍方面,北約一共擁有2000多艘,包括17艘航空母艦的各類戰列艦,而俄軍僅有600多艘戰列艦,唯一的航母基本處於停靠軍港常年維修的狀態。



唯有在核武器方面,北約和俄羅斯基本上勢均力敵。北約集團擁有6065枚核彈頭,而俄羅斯則擁有6255枚核彈頭。



俄警告:若爆發全面戰爭,突破底線未可預測

在陸海空三軍的常規兵力和武器裝備處於相對劣勢的情況下,目前俄羅斯方面只有在核武器威懾方面大做文章。近日,俄方正式宣佈在白俄羅斯境內部署核武器,就是又一個明顯的跡象和例證。

俄羅斯前總統總理、現國家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梅德韋傑夫近日就再次警告說:“交付給烏克蘭的武器裝備破壞力越大,就越有可能出現核末日的情景。而美國允許對克里米亞半島使用美國武器,也就等於批准打響核戰爭。”

他還表示,從北約近期舉動來看,北約並沒有嚴肅看待核戰爭可能發生的情景,認為核衝突或者核浩劫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他們判斷錯了。事情在某個時刻可能會按完全不可預測的情景發展,誰也不知道越過底線無法回頭的界線究竟在哪裡。一旦爆發核戰爭,責任將完全在北約方面。

當然,核戰爭的最終結果肯定是兩敗俱傷、沒有贏家,全世界也都會被拖入一場不可避免的新的世界大戰之中,整個人類和地球也將面臨全面崩潰的巨大危險。因此,無論是北約還是俄羅斯,應該都不願意使用核武器的終極手段。但就像俄羅斯高層所提醒和警告的那樣,一旦爆發全面戰爭,誰也無法預測是否會最終突破底線,這才是北約與俄羅斯爆發全面戰爭的最大危險和隱患。”
wengmingmai
好期待全球核子大戰,反正活夠本了,不虧就是了
Derek2025
上帝先使你瘋狂了,哈哈哈哈!
未來已經到來。

大模型即將改變世界,他的判斷你一定得知道!

人工智能(AI)是當下的熱點中的熱點,按照國內外普遍的看法,AI正在改變我們的世界。

但AI怎樣改變?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機會?又帶來什麼樣的風險?

相信最近一段時間事件,大家都看過不少分析文章,但估計很多看完後的結果,仍舊是一頭霧水。

有些分析要么過於玄乎,讓人半信半疑;有些又感覺點到為止,讓人很不過癮。

看到最近的中關村論壇上,李彥宏與比爾·蓋茨先後發言,為新技術發展鼓與呼。尤其是李彥宏一篇題為《大模型改變世界》的演講,確實感覺眼前一亮。

按照他的判斷:我們正處在全新起點,這是一個以大模型為核心的人工智能新時代,大模型改變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即將改變世界。

為什麼這樣說?

李彥宏是這樣解釋的:

因為大算力、大模型、大數據,導致了“智能湧現”。什麼叫智能湧現?過去的人工智能是,我想讓機器學會什麼技能,就教它什麼技能。教過的有可能會,沒教過的就不會。大模型出現“智能湧現”之後,以前沒教過的技能,它也會了。


他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比如說,我想查一下4月份,我的公司有哪些產品的毛利率,超過了疫情前的水平?這個事,在過去很可能需要我的助理花半天一天時間才能獲得。今天,如果計算機懂你的自然語言,一秒鐘之內就可以給你一個表格。”

這就是AI,以前你可能需要一兩天,現在只要一兩秒。

由此,他得出一個結論:未來你的薪酬水平,將取決於你的提示詞寫得好不好,而不是取決於你的代碼寫得好不好。

知道了吧,這就是未來的學習方向。

在AI領域,美國有ChatGPT,中國有百度文心一言。

100個人眼中有100個哈姆雷特,100個人眼中有100個AI排名。但不用否認的一點,以中國百度等為代表的企業,提前佈局,又一次站在浪潮之巔。

為什麼會這樣?

在李彥宏看來,至少三點原因:

一是百度技術上長期投入和積累。自2013年進軍人工智能領域,十年來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2019年百度首次推出大語言模型文心1.0,經過搜索、小度等不斷測試,目前已經迭代至3.5版本。

二是百度擁有獨特優勢。在人工智能技術棧芯片、框架、模型和應用這四層,都有全棧自研的產品,層層領先,可以實現端到端優化,大幅提升效率。

李彥宏舉了一個例子:通過智能調整紅綠燈的時間,百度可以讓城市交通效率提升15%到30%。五一長假之前最後一個工作日,北京大堵車,從二環堵到六環一片紅,唯一綠的是亦莊,因為亦莊300多個路口全部部署了百度AI信控系統。

三是自主可控。文心一言做到了數據可控、框架可控、模型可控,能夠體現在國際競爭當中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它可以賦能千行百業,助力中國經濟開創下一個黃金30年。

很自信,也很有前瞻性。

黃金30年,從這個角度看,AI確實就是一場全面的技術革命,應用得好,肯定將幫助中國經濟更上一層樓,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這種刺激作用,可能還超乎我們今天的想像。

當然,我總覺得,李彥宏的這篇演講,對於很多門外漢來說,就是最好的科普,用很淺顯的語言,舉身邊的例子,說清楚了很玄奧的道理。

我相信這也釐清了外界一些錯誤的理解,並有很多很有啟發性的前瞻判斷。

比如,他說:

1,大模型即將改變世界。

2,第四次產業革命正在到來,而這次革命是以人工智能為標誌的。

3,大模型出現“智能湧現”之後,以前沒教過的技能,它也會了。

4,未來10年,知識工作者的效率可以提高4倍。

5,未來你的薪酬水平,將取決於你的提示詞寫得好不好,而不是取決於你的代碼寫得好不好。

6,10年後,全世界有50%的工作會是提示詞工程。

7,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我們的教育要教孩子提出問題,而不僅僅是解決問題。

8,誰擁有最佳的跟客戶溝通的方式,誰就會擁有這個客戶。

9,大模型成為一對一的教師,為每一個孩子提供個性化教育。

10,百度要做第一個把全部產品重做一遍的公司,不是整合,不是接入,是重做,重構。

等等等等。


按照一些朋友的看法,李彥宏是對人工智能做出最多預見、斷言的中國企業家,體現了他作為企業家的前瞻、敏銳,也體現了技術改變世界的理想。

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因為大模型和生成式AI的橫空出世,全球科技界包括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CEO納德拉,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英偉達CEO黃仁勳、特斯拉CEO馬斯克、OpenAI CEO奧特曼等在內的科技大佬,表現極其活躍。

在這場科技思想風暴中,李彥宏發出了中國聲音。同時,能在全球科技大廠中,第一個做成大模型產品的公司,坐在了頂尖AI公司的牌桌上,站在了科技競賽的賽場上,非常不容易。這個世界,沒有奇蹟,只有努力。而百度和李彥宏努力結出的果實,應該正在被全世界看見。

我們的未來會怎樣?

我相信,我們大家都有一點憧憬,但也有不少擔憂。憧憬AI會給我們生活帶來更大的便利,打開更多的空間;擔心是萬一AI不聽人招呼了,那人怎麼辦?

在這一點上,李彥宏的判斷是:“我認為把機器變成人,不應該是努力的方向。機器很多方面會比人強,但機器變不成人,也沒必要變成人。機器會越來越聰明,能夠幹的事越來越多,效率會越來越高,我們需要與機器共生,而不是二元對立。”

那怎麼防止失控?

那就需要擁有先進AI技術的國家通力協作,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來製定規則。用李彥宏的話說:“要參與規則的製定,就要先上牌桌,才能擁有話語權,才有全球競賽的入場券。”

目前市場需求非常旺盛,中國人擁抱新技術的熱情更是前所未有。隨著政策開放,飛輪越早滾動起來,中國大模型技術在世界競爭牌桌上的話語權也會越強。

這不是一兩個企業的技術競爭,而是關係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我們整個人類的未來。”
“美歐剝離投資,拉美國家轉向中國”

“美國對貿易協議不上心,正讓拉丁美洲轉向中國。”英國《金融時報》5月24日以此為題刊文稱,近二十年來中國與拉美貿易往來實現飛速增長,除了貿易,中國還通過援建基礎設施在當地贏得了更多朋友。相比之下,美歐雖然也推動過貿易和基建協議但收效甚微,或沒有任何結果。有美國智庫人士擔憂,“美歐公司正在剝離他們在拉美的資產”,“我們必須鼓勵他們留下來”。



《金融時報》文章

5月10日,中國與厄瓜多爾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厄瓜多爾自此成為中國第27個自貿夥伴,也是繼智利、秘魯、哥斯達黎加之後中國在拉美地區的第4個自貿夥伴。

《金融時報》注意到,巴拿馬和烏拉圭也正在計劃與中國簽訂類似協議,而推動自貿協議的厄瓜多爾總統拉索,還是一位受過美國教育的保守派人士。專家認為,厄瓜多爾與中國的經驗表明,除非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能夠提供更好的貿易和投資機會,否則他們在拉丁美洲將面臨進一步輸給中國的風險。

文章稱,本世紀以來,中國與拉丁美洲的貿易額從2000年的120億美元,激增至2022年的495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南美最大的貿易夥伴。

“貿易不是唯一的問題。”文章指出,中國通過援建或資助公路、橋樑和機場等項目贏得了拉丁美洲的朋友。如今,已有20多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加入了中國的“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倡議;自2005年以來,中國已向拉丁美洲政府和國有企業貸款超過1360億美元。



21世紀以來,中國與拉美貿易額增長趨勢/《金融時報》圖

相較之下,美歐與拉丁美洲的經濟合作卻乏善可陳。

文章寫道,拜登政府已經排除了新的貿易協議,這讓拉美國家感到沮喪;歐盟花了20年時間與南美南方共同市場談判自由貿易協議,但至今尚未批准。

“你必須在西半球開展經濟競爭,否則你就會失去它,但我們沒能進行有效的競爭。”美洲委員會華盛頓辦事處負責人埃里克·法恩斯沃斯(Eric Farnsworth)表示,美國兩黨越來越擔心聯邦政府缺乏積極的拉美貿易議程。美國國務院西半球事務局首席副助理部長里卡多·祖尼加(Ricardo Zúniga)也承認,“我們現在的政治現實是,沒有人支持擴大自由貿易協定”。

與此同時,美國和歐盟一直炒作拉美地區的腐敗、民主、環境、人權以及與中國做生意存在的風險。比如,美國要求拉美國家避免使用華為建設的5G通信網絡,但美國和歐洲的替代品往往更昂貴。

此外,在中國一直在穩步投資拉美並開展貿易之際,美歐推出了一個又一個倡議,但收效甚微。

歐盟推出的“全球門戶倡議”曾被視作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回應,但僅承諾向拉美提供35億美元。特朗普政府於2019年推出了對標“一帶一路”的“美洲增長”倡議,但無疾而終。此後,拜登政府還嘗試過“重建更美好的世界”計劃,但巴拿馬總統勞倫蒂諾·科爾蒂索上月對英國《金融時報》坦承,該項目沒有任何結果。“雖然演講非常精彩,但美國應該'堅定承諾(給予)經濟支持'。”

去年6月,拜登宣布了另一項美國倡議,即“美洲經濟繁榮夥伴關係”,旨在為美洲地區國家提供除了中國之外的合作選擇。但近一年後仍未宣布具體投資,該地區前三大經濟體中的巴西和阿根廷也沒有加入。



中國在中美洲國家薩爾瓦多的援建項目/路透社圖

“拉美人仍然不太確定這會帶來什麼。”華盛頓美洲對話智庫的瑪格麗特·邁爾斯說(Margaret Myers)。

《金融時報》注意到,在這樣的背景下,巴西總統盧拉今年對中美的訪問形成了鮮明對比。

2月,盧拉率領一個小型代表團對美國進行了為期一天的訪問,並與總統拜登會面。白宮隨後發表聲明稱,雙方會談的重點是民主、人權和氣候變化,儘管提到了貿易和投資,但沒有宣布任何交易。

4月,盧拉的中國之行持續了三天之久,還帶來了數十位商界領袖和各州州長。中巴簽署了約20項價值100億美元的協議。盧拉特意參觀了華為在上海的研究中心,隨後表示“沒有人會禁止巴西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中國與巴西還簽署了尋求在半導體技術、可再生能源和衛星監測領域合作的協議。

文章認為,阻礙美國發展與拉美經濟關係的障礙之一是資金問題。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DFC)被要求優先考慮中低收入國家,這就將拉美大部分地區排除在外。另外國際上的多邊開發銀行對於向中高收入或高收入國家提供貸款也有限制,但中國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目前,歐洲領導人正試圖在7月與拉美國家舉行峰會,彌補近十年來對該地區的忽視。但一位歐盟外交官承認:“如果我們失敗了,可能就不會再有峰會了。這是重啟兩國關係的最後機會。”

《金融時報》還稱,歐洲和美國公司一直在出售拉美地區的資產,但中國買家正在進入這個市場。

巴西財政部長費爾南多·哈達德(Fernando Haddad)表示,“隨著那些公司離開巴西,我們幾乎正在經歷一段美國撤資的時期。福特汽車就是其中之一,該公司正在討論將巴西的一座工廠出售給中國的比亞迪,以生產電動汽車。”

“談論投資很好,但美國和歐洲公司正在剝離他們在拉美地區的資產。”邁爾斯說,“我們必須鼓勵他們留下來。””
還能這樣玩,開眼界了。

白宮國會依舊無協議,美國財政部宣布“違約之日”延期至6月5日

預計的“X之日”(X-date,違約之日)逼近,但白宮和國會遲遲未達成協議。如此,如何保證美國不會陷入債務違約?美國財長耶倫想了一招——把違約之日往後推幾天。

當地時間5月26日,耶倫表示,美國政府或將在6月5日突破債務上限,出現債務違約。耶倫最新表態意味著,達成債務上限協議的最後期限從最初的6月1日延後至6月5日。此消息一出,白宮和國會均“信心滿滿”:拜登表示自己“非常樂觀”;共和黨談判代表也說,協議已經“觸手可及”。

彭博社和路透社觀察到,美國股市26日應聲上漲。但路透社提醒道,任何協議都必須得到國會兩院的批准,這至少需要一周的時間,而目前國會兩黨仍就是否“將聯邦福利與工作要求掛鉤”一事爭論不休。





外媒報導截圖

“根據我們現在的估計,如果國會在6月5日之前沒有提高或暫停債務上限,財政部將沒有足夠的資源來履行政府的義務”,耶倫26日致信國會,稱6月5日為防止債務違約危機發生的最後期限。

耶倫最初的估計為6月1日。她曾於5月1日致信眾議院議長麥卡錫等國會領導人,警告美國政府或將最早在6月1日突破債務上限。但對於一觸即發的債務違約,拜登等民主黨人認為應無條件提高債務上限,因為其反映的是政府先前開支情況,但共和黨人堅持要先同意削減政府開支,再談上限問題。

此前,國會和白宮已展開至少五次談判,但均沒有達成任何協議。隨著雙方不斷推諉扯皮,美國預計違約之日逐漸逼近,這令外界對於違約危機能否順利解決產生質疑。



美財長耶倫(資料圖)

耶倫5月24日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再次發布預警,稱如果債務危機繼續下去,潛在的市場壓力才剛剛開始顯現。此前,耶倫多次警告稱,債務違約將釀成“一場經濟和金融災難”,並損害美國的信用評級,對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產生不利影響。

經濟學家們預計,如果違約真的發生,美國可能陷入衰退,大量失業和更高的消費者藉貸成本將延續到即將到來的選舉年(2024年)。彭博經濟首席經濟學家安娜·黃(Anna Wong)指出:“美國債務上限僵局對經濟造成的破壞,有可能比以往任何一輪僵局都大。”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此前指出,債務違約將擾亂全球市場,令美國經濟陷入混亂。根據美國債券評級機構穆迪公司最近預測,如果出現違約,美國GDP將下降4%,逾700萬工人將失去工作,即使是短暫的違約也會導致200萬個工作崗位流失。

路透社稱,這一最新的、更精確的估計,為白宮和國會談判代表爭取了更多時間,以敲定一項提高政府債務上限的協議。此消息一出,白宮和國會均表現得“信心滿滿”。



眾議院議長麥卡錫26日在國會發表講話,圖自路透社



拜登26日啟程度假時接受記者採訪,視頻截圖

26日傍晚,拜登攜夫人前往戴維營度假。他離開白宮時告訴記者,“我希望今晚時鐘敲響12點之前,有一些明確的證據表明我們達成了協議。它非常接近,而且我很樂觀。談判正在進行中。我充滿希望”。

共和黨談判代表之一、眾議員麥克亨利(Patrick McHenry)表示,他們可以在6月5日前達成協議,並稱讚財長耶倫是一位“有原則的女性”。他表示:“協議已觸手可及(within reach)。雖然還沒有完成,但我們已經在能夠實現這一目標的範圍內。”

26日,華爾街主要股指應聲上漲,基準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1.3%。

路透社和彭博社援引消息稱,白宮和國會代表似乎即將達成協議。一名美國官員透露,協議已初步達成,將提高債務上限並限制聯邦支出兩年;將增加對軍隊和退伍軍人護理的資金;可能將美國國稅局的資金從800億美元減少至700億美元……

但同時,國會兩黨仍就是否“將聯邦福利與工作要求掛鉤”一事爭論不休。共和黨人堅持要求申請聯邦食品福利和醫療補助計劃的人(56周歲以下)必須證明自己正在工作或正在找工作,根據數據,這將在10年內節省1200億美元的政府開支;但民主黨人稱,這只會將原本符合條件的人排除在外。

此外,路透社指出,即使白宮和國會達成了協議,兩黨領導人也必須努力爭取足夠的選票以獲得國會的批准。任何協議在拜登簽署成法之前,都必須得到國會兩院的批准,這至少需要一周的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會審議期間,任何一名議員都有權提出異議,從而將過程拖延數天。據《國會山報》報導,共和黨籍參議員邁克·李(Mike Lee)已於5月25日威脅稱,為實現“實質性改革”,他將使用他可以使用的“所有程序工具”來延緩參議院通過債務上限協議。”
Derek2025 wrote:
7,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我們的教育要教孩子提出問題,而不僅僅是解決問題。


對於這點我不同意!!

AI是個工具!!
是你如何去善用工具...而不是被工具操弄...

只會提問題的...永遠不會懂得如何去更嚴謹的思考...
不懂得思考的人....邏輯能力永遠都不可能會好...

對於培養人才....我更傾向讓他們建立完整的思考邏輯之後
再來學會如何去善用這些工具!!
而不是只是會提問題...卻解決不了問題!!

我覺得剛好相反....先了解如何解決問題....
再去加強如何善用工具提出問題加速找到答案....
才是正確的!!!
economic wrote:
我自己的看法是俄羅斯...(恕刪)


我也認為俄羅斯現階段根本不可能上談判桌...

如果是照你的說法...
要推到定安全運作的位置...
最好要拿下哈爾科夫和奧德薩..
如果沒有最少也要拿下伊玖姆到聶伯羅州一線
以現階段來說....能力不夠...代價也太大

只能等歐美對烏克蘭...不再軍援....
烏克蘭士氣渙散才有機會...一口氣大規模出擊
快速的像去年三月一樣攻城掠地!!
才有可能完成你說的戰略設定...

這情形會不會出現我不確定!!
就算出現了...歐美的反應會不會重頭來過加大援烏力度..也不確定
更有可能北約會緊急大規模動員入駐波蘭波羅的海三小國羅馬尼亞等給予俄羅斯威脅....

如果俄羅斯被烏克蘭拖住..長期來說...
對俄羅斯是非常不利的...這點歐美也心知肚明
歐美更加期待的是用最小的代價來拖住俄羅斯的發展...

只是目前的情況 歐美和俄羅斯都卡在那邊不上不下的
大規模進攻到理想的位置俄羅斯要付出的代價太大...
這樣慢吞吞的長期拖下去對俄羅斯和歐美也不利...

除非兩方的軍事力量產生強烈的差距..
不然當歐美和俄羅斯都放棄不切實際的妄想後
談判之時才會出現
hunginn wrote:
我也認為俄羅斯現階段...(恕刪)


我自己的看法不會拿太多過河的地方
那樣太難防守了(後勤也太長)
往渣波蘿熱和哈爾科夫這一線往北推一些
這樣後勤在頓巴斯能穩定安全生產下應該是可以支撐的
要拿更多那不是現階段
起碼也是穩定後再說了
且還得看到時候國際的態勢

對俄羅斯來說
在烏克蘭目前差不多30來萬的部隊
比例已經不低了
比較適合的推估應該是差不多30萬的部隊能夠穩定防守的陣線來規劃
過河拿部分赫爾松有可能(畢竟用水安全在那邊)
但太多大機率不可能的
光防守赫爾松的後勤壓力就大了(不然之前也不會退)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我自己的看法不會拿太...(恕刪)


俄羅斯現在已轉變為應對北約正式參戰
保留了原本要在春季/夏季攻勢中使用的部隊
這些兵力約50萬

所以短期只會看到
在烏東繼續像巴赫穆特那樣
磨掉烏軍力量
hunginn wrote:
只是目前的情況 歐美和俄羅斯都卡在那邊不上不下的
大規模進攻到理想的位置俄羅斯要付出的代價太大...
這樣慢吞吞的長期拖下去對俄羅斯和歐美也不利...


其實北約/美國要再進一步阻擋俄羅斯大規模進攻,
也是同樣要付出大規模的代價
畢竟對北約/美國而言,備用/現在沒在用的軍備已經都拿出來了,
要再支援,就必須拿現在上線的軍備出來
勢必會影響到既有的國防軍備

所以走向冷戰軍備競賽,
雙方不合談也不交火.....然後等待下一個關鍵事件...
似乎是對大家都好
願機會永遠對你有利 May the odds be ever in your favor.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9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