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之戰 2 : 世界將會迎來新秩序

watching-guy wrote:
另外, 烏克蘭是否所有軍艦都沒了呢? 據了解, 還有三艘最新的隱形巡邏艦. 是俄國的消息來源太落伍了嗎? 連我都知道還有三艘, 怎麼俄國人全然不知呢?

這樣, 你這個統派五毛小粉紅, 有聽懂了沒?


你的情報錯了,聽聞,那三艘是星際無畏艦。。。


watching-guy wrote:
你真愛貼造謠錯誤的文章.

F35使用時數減少, 那只是跟他原本的規格相比

其實F35的引擎, 遠遠比中國與俄國的引擎都更耐用, 維修能量也低於中國與俄國的戰機引擎, 中國都沒敢哀, 美國是會怎樣難過?

看來美國會賺大錢, 全世界各國都買F35, 有助美國GDP成長更快速. ,

況且這只是冷卻系統效能改善. 未來應該想得出辦法解決.


原來,你是說美國政府問責署造假!

https://www.gao.gov/products/gao-23-106047

這個世界,真是眾人皆醒你獨醉啊!
watching-guy wrote:
受到烏俄戰爭挺俄的後果, 人民幣匯率還是繼續往下跌, 中國真的守不住

昨天人民幣夜盤跌到7.123, 又比之前一日我說的7.106, 更往下跌了, 似乎中國數次買回人民幣阻貶都失敗了.

由於中國對俄國有巨大的貿易逆差, 俄國通通急著要換美元歐元去支援戰爭經費, 這已經嚴重影響中國自己內部的外幣供需. 使得中國也被俄國拖下水, 經濟發展陷入困境. 今天是周五, 人民幣走勢應該是會更弱勢. 相信俄國現在也正急著向中國提領上個月留下的貿易順差款.

掉下來的刀子不要撿, 別以為現在是人民幣買低的好時機, 短期人民幣會跌到7.2, 7.3, 但是7.3還不是底部, 人民幣短中長期趨勢都是看貶的.

除非中國停止人民幣互換, 不再自以為了不起而供應美元給俄國. 中國的蠢蛋壓力才會消除, 否則俄國就是每個禮拜都要領大額美金, 無止無盡, 中國是負擔不起的, 因為中國無法自己印美金歐元. 人民幣又印太多沒人要且不值錢,

奉勸中國, 沒那個卡窗就別吃那帖瀉藥.


你要繼續胡說八道沒問題,反正大家都是當笑話看。

閣下臉皮的厚度,大概都可以抵擋核爆了。

摩根大通:今年中國經濟成長偏樂觀 市場對人民幣破7「脫敏」

2023 年摩根大通全球中國峰會周三(31 日)於上海揭幕,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在峰會前夕表示,他對今年全年中國經濟成長的看法偏樂觀,且他認為現在市場已逐漸對人民幣破 7「脫敏」,全年人民幣匯價將處於區間震盪格局。

據《中國基金報》報導,朱海斌周二說,摩根大通對今年中國經濟成長的預測偏樂觀,預估今年全年成長率為 5.9%,消費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貢獻略高於 4.2%,與 2018 年、2019 年基本接近。

朱海斌認為,今年中國的消費復甦屬於「K 型復甦」,即不同收入水準群體的消費復甦步調會出現一定差異。

在人民幣匯率方面,朱海斌表示,近來人民幣匯價破 7,為近幾年來第三次破 7,但現在市場對 7 的敏感程度明顯下降。全年來講,以下兩個因素可能會牽動人民幣匯率。

第一、全球範圍來看,今年歐美整體經濟成長率下行,中國與印度可能相對表現較好。按目前預期成長率差距,人民幣匯率將能獲得支撐。

第二、從經常帳順差角度看,今年經常帳順差很可能會明顯縮小,這將對人民幣匯率帶來壓力。兩股力量對沖下,今年人民幣匯率預估將維持區間震盪,預測到年底在 6.8~6.9 元左右。

摩根大通首席亞洲及中國股票策略師劉鳴鏑則在周三表示,中國經濟進入「弱復甦」。她說,經濟周期有四個狀態,從收縮、恢復、擴張到經濟成長放緩四個象限。去年 10~11 月,摩根大通 QMI(量化宏觀指數)顯示,中國經濟觸底反彈,從收縮期進入恢復期,但恢復期在 2 月初又出現一定反覆,可以說是一個相對弱的恢復。

2023 年摩根大通全球中國峰會周三登場,超過 2,600 人與會,遍佈全球 37 個國家與地區,企業總市值高達 4.5 兆美元。”
Derek2025 wrote:
你的情報錯了,聽聞,...(恕刪)


Derek2025 wrote:
很難說,老美的財政狀態,隨時都可能惡化。
說老美十年內會債務違約,也不是不可能。。。
而且,關鍵是,全球國家都越來越對美債失去興趣了。


我的情報向來都比你準確. 對了, 美國眾議院通過債務上限法案, 晚一點參議院也會通過, 你唱衰好幾天, 白唱了. 被打臉了, 美國國力昌盛繁榮, 中國衰敗混亂. 你總要說顛倒.

為什麼你老是要說謊, 拿一大堆錯誤訊息亂貼, 來滿足你的虛榮心呢?

你不信瓦格納會走, 瓦格納昨天6/1就走了啊,
你不信愛國者打得下極音速飛彈, 愛國者就打下7枚把你打臉,
你說石油減產會拉高油價, 結果油價還是跌得鼻青臉腫.
你說中國有新炸藥美國沒有, 美國就跟你說彈簧刀無人機就是用新炸藥去炸俄軍啊>
“6月1日俄烏戰場情報:美軍發現大量援烏裝備需要檢修

戰場態勢



6月1日俄烏戰場情報:美軍發現大量援烏裝備需要檢修

俄烏邊境方向:烏軍對布良斯克州的克里莫沃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無人機襲擊。一部分被擊落,另一部分被電子戰系統攔截。沒有人員傷亡或損壞。在庫爾斯克州,烏軍砲擊了喬特基諾村,四棟住宅樓和電線受損:多條街道停電。在別爾哥羅德州,烏軍對包括舍別基諾和附近地區發動大規模砲擊和火箭彈進攻,至少五人受傷。在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烏克蘭無人機同時襲擊了兩家煉油廠。



盧甘斯克方向:烏軍向喀爾巴阡村發射了至少四枚“海馬斯”火箭彈,造成5人死亡19人受傷。



頓涅茨克方向:馬林卡的陣地戰在德魯日比大道後面的低層建築中繼續進行,烏軍反复嘗試反攻,但遭到俄軍炮火壓制。阿瓦迪夫卡的北側和南側都在進行激烈的戰鬥,俄軍火箭炮對烏軍集結點進行了大規模襲擊,並在城北8公里處取得了有限的推進。烏軍繼續砲擊頓涅茨克城市群,民用住宅樓和9個變電站受損,造成電力供應停止。

戰場之外



網絡上出現了俄軍襲擊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大樓的衛星圖像和一些照片。普京宣布烏克蘭的決策中心遭到打擊,而烏當局含糊其詞的聲明似乎證實了俄軍造成了確實的損失。美空軍第86空中醫療後送中隊的一架C-21A飛機從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緊急飛往熱舒夫,據推測是為了撤離重傷的北約人員。

俄羅斯消息人士向媒體透露,5月27日發射的新型雷達衛星“神鷹”-FKA將用於偵察烏軍事設施:它平均每日在烏上空飛行兩次,能夠以1米的分辨率拍攝探測範圍內的軍事設施。他表示無論何時、何種天氣狀況,衛星都可以偵察到敵方軍力集結、裝備轉運或新防禦工事修築的情況。

美國國防部督察長發現,從美軍位於科威特的預置庫存中提取出來運往烏克蘭的裝備尚不能用於作戰。報告中提到的全部六門M777榴彈砲和29輛M1167“悍馬”車中的25輛都沒有“做好準備”,而且在美軍歐洲司令部向烏克蘭運送這些裝備之前,它們都需要維修。美國陸軍預置庫存的目的是保持最高級別的戰備狀態,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能立即投入使用。

德國量子系統公司在官網上表示,烏克蘭訂購了300架“維克托”新型中程無人偵察機。這是烏方自2022年8月以來第三次訂購此類無人機。“維克托”無人機具有獨特的機動性,能夠在任意天氣條件下探測目標。

未來趨勢

波蘭總統杜達在《華爾街日報》組織的活動中表示,俄羅斯在與烏克蘭的對抗中仍保持巨大優勢,俄羅斯總統普京還沒輸過一場戰爭。他說:“目前我們看到的是俄羅斯在碾壓烏克蘭,每天都有數百人在前線死亡。俄羅斯有1億多人口,而烏克蘭人口只有約4000萬。僅僅是這一差異就能表明誰佔優勢。”

德國媒體《明鏡》認為,莫斯科的防空系統是為了攔截北約核導彈而研發的,而不是為了對付無人機。俄羅斯的反無人機系統正在開發中,但尚未大量使用。在5月30日早上無人機襲擊俄羅斯首都後,人們再次質疑俄羅斯的防護傘在抵禦這種威脅時有多大價值。俄羅斯幅員遼闊,不可能用某種防護傘覆蓋整個國家,防空系統在實踐中也不是這樣運作的。它們必鬚根據可用設備設置優先保護對象。”
watching-guy wrote:
我的情報向來都比你準確. 對了, 美國眾議院通過債務上限法案, 晚一點參議院也會通過, 你唱衰好幾天, 白唱了. 被打臉了, 美國國力昌盛繁榮, 中國衰敗混亂. 你總要說顛倒.


所以你說了這麼多,是不是GAO造假了?
所以說,民主真的不是萬靈單。

西方民主制度的缺點,一點也不比專政制度少。

印度趕不上最後一班現代化列車,也不是沒原因的。

俄羅斯和印度做生意破防了,賺了30000億盧比怎麼就花不出去?

前段時間,上合會議在印度召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到了印度,然而跟印度熱情的迎接相比,拉夫羅夫帶來的消息卻不怎麼好,因為俄羅斯決定暫停以盧比結算的雙邊貿易。

自打去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俄羅斯就受到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製裁,先是被踢出了SWIFT體系,然後對俄羅斯上到石油、天然氣,下到食品、貓咪進行了全方位的抵制。

很多西方國家寧願高價去從美國買用船運過來的石油,也不願意或者說不敢花低價格買俄羅斯的石油,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過去以美元作為主要貨幣的貿易也就堅持不下去了。

為了應對危機,俄羅斯在減持美元、歐元、日元等敵對國家貨幣的同時,還與多國開展了本幣互換貿易,比如人民幣和盧比。

俄羅斯這麼幹,無非就是想用自家的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以及武器之類額大宗商品,去跟其他國家換來急需的電子、汽車以及輕工業產品。

去年的時候俄羅斯就跟印度簽訂協議,宣布兩國貿易用本幣結算,雖說俄羅斯的工業生產能力不咋地,但是跟印度比還是綽綽有餘的。

於是,憑藉對印度出口石油和武器等產品,俄羅斯去年賺了大概價值300億美元的盧比,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又賺了大概價值150億美元的盧比,這個貿易順差貌似要越來越大了。

按說這麼賺錢,俄羅斯應該開心才是啊,為啥就不願跟印度搞盧比結算了呢?

好好的盧比結算怎麼不搞了

如果單純從國際政治角度來看,印度確實幫了俄羅斯很大的忙,甚至還間接起到了“去美元”的作用,然而,俄羅斯慢慢就發現了,跟印度搞貿易有順差並不是啥好事。

在訪印期間,拉夫羅夫在談到俄印之間不斷膨脹的貿易順差時說:“這是一個問題。我們需要動用這筆錢。但要想用掉這筆錢,這些盧比必須換成另一種貨幣。現在我們正在討論這一問題。”

為啥?因為這盧比是真花不出去啊!

根據印度巴魯達銀行提供的數據顯示,印度去年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量增加了好幾倍,2021年的時候俄羅斯原油只佔印度全年原油進口量的2%,現在都飆升到了20%。

由於買的都是折扣價俄油,從去年4月1日至今年3月31日的上一財政年度中,印度每從俄羅斯進口一噸原油,就能省下大約89美元,現在都已經累計省下大約50億美元。

而在今年4月份,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石油每天達到170萬桶,同比去年每天27萬桶,這整整增長了近530%!

買這麼多的石油,那根據此前的協議,印度支付給俄羅斯的自然就是海量的盧比了,按本幣互換的原則,俄羅斯是可以用手里大量的盧比,從印度進口大量急需的商品。

但是,印度能賣給俄羅斯的只有少量農產品和仿製藥,俄羅斯急缺的武器彈藥?不好意思,我印度還想問你買呢!電子產品這類高附加值工業品呢?印度這些都靠西方國家,賣你俄羅斯了,他們制裁我怎麼辦?所以也不能賣。

而且,這盧比又不像美元,全世界哪個國家都能花,你俄羅斯能認,別的國家不認啊,印度在全球商品出口中的份額也僅為2%左右,這貨幣要是花不出去,那就跟廢紙沒兩樣,有人說為啥不用這盧比在印度買黃金呢?

拜託,你真當印度人傻啊?

於是,俄羅斯就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年下來,寶貴的石油資源變成了一堆堆花不出去的盧比,必然是越看越憋氣。

而且這錢還不敢去印度投資,眾所周知,印度這投資環境簡直是外國公司地獄,從2014年到2021年,印度一共撤出了2000多家外資公司,被稱為“外資墳場”。

像美國福特在印度開廠被當地部門各種搞,投資8年虧損了十幾億美元,想退出印度市場找人接盤,被印度要求只能賣給印度企業,結果福特只能把花了10多億美元建的工廠,以0.9億美元的價格賤賣給了印度企業,最終巨虧20多億美元。

2021年,印度對電子商務公司沃爾瑪旗下Flipkart展開調查,認為其涉嫌違反零售相關法律,罰了它13.5億美元,又指控亞馬遜在投資印度零售企業時,違反了相關財務規定,對其罰款1.72億美元。

去年10月份,印度以穀歌濫用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的支配地位為由,對其處以近134億盧比(約合1.62億美元)罰款。

今年年初開始,印度又打著“稅務檢查”的幌子,指控小米逃稅,要追繳約5.7億人民幣的稅款,4月份又以私自轉移外彙的名義,凍結了小米印度6.8億美元(約合48億人民幣)。

基本上想在印度發展的外國公司,最後都得被印度割韭菜,在這一方面,印度倒是做到一視同仁,能撈到好處的公司寥寥無幾。

而且,印度在蘇聯那會本來接受援助,欠了蘇聯不少債,但蘇聯解體那會,印度趁盧布大貶值,愣是用大概一百萬美元償還了一百多億的債,這個虧吃得讓俄羅斯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所以,在俄羅斯看來,與其兌換盧比,還不如兌換人民幣,為什麼這麼說呢?

印度比中國差在哪兒

首先這事兒就得從產業結構說起了。

眾所周知,一個大國要想成為強國,必然要完成工業化,這根本沒有任何捷徑可言,而這其中,製造業又是最主要的組成部分。

這是因為製造業的生產效率遠高於農業,當勞動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後,巨大的人口紅利成為產業規模擴大的人力基礎,規模越大,製造成本就會被均攤越低,從而產生遠比農業和服務業更多的效益。

而且製造業規模越大,產業都關聯度就會越高,從而帶動周邊產業的發展的作用越明顯,在整個產業結構上,製造業可以說是所有產業的中心產業。

2022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40萬億元大關,佔GDP比重達到33.2%,其中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27.7%。

而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4年到2021年間,印度製造業年增長率只有2015年超過了12%,其他年份均低於10%,製造業佔GDP的比重在2015年達到16%,但此後一路下滑,2021年的數據為14%。

儘管印度2022年經濟增長率達到6.7%,全年GDP接近日本的80%,但從產業結構看,它仍是一個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出口貨物主要還是礦產和珠寶,長期處於貿易逆差。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印度並沒有像當年中國這樣走傳統的工業化道路,而是沒學會走先學習跑,優先發展軟件外包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長期忽視第二產業工業的發展,想藉此跨越工業化直接走向信息化。

可問題是,IT、金融這些第三產業門檻高,所能容納就業人口很少,不像富士康工廠那樣能夠容納上萬的就業人口,無法將全體國民捲入到市場經濟和工業化過程中,自然也就無法實現工業生產—產品銷售—工廠工人收入增加—消費—擴大再生產這樣的正向循環。

之所以會這樣,主要還是因為印度的教育實在有點拉跨。

印度教育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不公平,這個不公平不光體現在城市和農村,也體現在不同階層不同種姓,更體現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上。

前面這兩種不公平,其實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了,但是最後這種不公平卻是貽害最大的。

根據世界銀行1970-2015年數據顯示,印度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15年已經到了26.88%,差不多是中國2011年的水平,甚至於在2001年前中國一直低於印度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而在識字率方面,印度卻被完爆。

據統計,目前,我國成年人的識字率大約為96.8%,其中男性識字率為98.5%,女性識字率為95.2%,而印度成年人的識字率大約為74.4%,其中男性識字率為82.4%,女性識字率為65.8%。

究其原因,就是印度政府把教育資源傾斜到了以產業導向的高等教育,畢竟這能立竿見影地給國民經濟帶來實惠,但是對於基礎教育,貧困地區、低種姓人群和婦女的教育卻吝於投入,像印度的低種姓仍有1.6億人,佔印度總人口的16%,但是他們中大約2/3 是文盲。

根據印度《2018年教育狀況年度報告》顯示,5年級的學生中有近一半的孩子無法理解2年級的課文內容,而且輟學率也奇高,1年級入學新生中只有約30%能從12年級畢業,其中大部分人根本掌握不了必備的工作技能。

要知道像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後發國家發展工業,基本規律就是從勞動密集型起步,然後逐步過渡到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而在最初始的勞動密集型階段,發展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基礎教育水平。

良好的基礎教育可以提高國民的基本技能、紀律性和上進心,能鍛造出大量工業人口,顯著地提高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從根本上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中國經濟的騰飛,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改革開放前三十年基礎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而印度在1991年經濟自由化改革後,沒能像中日韓那樣實現常年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基礎教育的缺位就是很大原因。

除了缺乏工業化需要的勞動力,印度政府能力低下也是個影響工業化的重要因素。

作為後發國家,工業化往往要依靠強力政府,可由於印度的土地改革不夠徹底,政權未能滲透到基層,在政府與普通民眾之間仍然存在著大量吃差價的“中間商”。

這些中間力量把持著農村的分配權和話語權,一方面真正需要幫助的貧農和佃農得不到真正的幫助,另一方面,外部力量要想進來也要先脫層皮。

像政府想修鐵路、公路,那工程補償款和項目承包就會先流到這幫當地地主和富農的腰包裡,外國企業想在印度建廠,這些人又會出來訛錢,而政府對此卻無能為力,甚至一些基層公務人員與之同流合污。

而且印度搞得是政治分權,地方官員都是靠民主選舉上來的,但是經濟是集權的,地方政府主要靠中央撥款運作。

這樣的話,中央政府沒有任命地方官員的能力,如果引進外資增加了當地的GDP,中央也提拔不了他,但是要是因為附帶的污染環境或者土地補償會造成當地老百姓反對,那他就可能要下台,所以,他完全沒有動力來招商引資。

而中國則不一樣,地方官員要想晉升,當地GDP就是個重要參考指標,當年富士康剛說要從深圳流到內地,結果各個省份又是給錢又是給政策。

此外,印度長期實行有計劃經濟色彩的發展政策,但又搞了一大堆亂七八糟的勞動法規,僅勞工保護的法律,中央法律就有47部,地方更是多達157部,完美繼承了英國的老傳統。

據統計,印度50人以下的小工廠吸納了印度製造業84%的勞動力,而200人以上的大工廠只吸納11%的勞動力,而正是這些大工廠的工人產值是小工廠的將近10倍。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就在於印度的勞動法規,像1947年印度發布的《工業糾紛法》讓員工在100名以上的企業,幾乎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解僱勞動者。

這就導致印度勞動力高度集中於微小企業,而這些企業既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去尋找和發展大型國外市場,而大廠由於不能解僱人,就不敢僱傭低技能勞動力,嚴重阻礙了製造業的發展。

所以說,印度這幾年製造業確實有發展,但是距離“世界工廠”的目標依然遙遠,而更像是“世界作坊”,畢竟面對這樣的環境,再低的用工價格也無法補償巨大的隱性生產成本。

而中國憑藉強大的製造業,實現了工業化,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2022年,全球貿易總額是32萬億美元,而中國就占到了6萬億美元,佔世界貿易總額的18%以上。

據統計,2022年人民幣交易量佔比由2019年的4%提升至7%,成為僅次於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的全球第五大交易貨幣。

對於俄羅斯而言,雖說中印兩國有著相似、或者說曾經相似的國情,但是用人民幣完全可以讓他們從中國購買品種齊全的產品,而且中國的經商和對外資進入的環境也要比印度好得多,用人民幣結算自然就是絕佳選擇了。”
烏克蘭已經越來越虛弱,西方若要打下去,很快就要考慮親身上陣了。。。

“烏海軍艦隊團滅”後,西方媒體集體噤聲透露出的信息量很大

就在俄軍方日前宣布使用精確打擊武器摧毀了烏克蘭海軍最後一艘戰艦後,西方媒體幾乎集體噤聲。這一統一步調的做法,至少透露出多重信息,這一不表態的表態,甚至要比他們紛紛跳出來反駁俄國防部發言人的“烏海軍團滅論”是“胡扯”更加“精彩”。而這一態度絕不僅僅是雙標那麼簡單。

5月31日,俄國防部發言人科納申科夫當天稱,29日,俄空天軍用高精度武器打擊了位於敖德薩港的軍艦停泊地,摧毀了烏克蘭海軍最後一艘軍艦——“尤里·奧列菲連科”號。

俄軍方發聲之後,烏方的反應是能夠想像的,截至目前,烏軍方沒有回應相關說法,既沒有說烏軍艦艇沒有被擊沉,也沒有反駁俄軍方的消息是信息戰。

但值得關注的一個細節是,烏克蘭獨立新聞社5月31日報導稱,烏總統澤連斯基當日訪問了敖德薩地區,與烏軍方和安全部隊就敖德薩地區的當前局勢舉行了會議。與會者討論了修復因俄羅斯打擊而受損的能源基礎設施並確保其穩定運行的問題。

烏克蘭海軍總司令阿列克謝·涅伊日帕帕表示,組建烏克蘭海軍陸戰隊是當今的需求,因為烏克蘭是一個擁有2700多公里海岸線的海洋國家,整個海岸都需要保護,確保這些領土的安全任務將交給海軍陸戰隊。烏克蘭海軍陸戰隊的主要任務是保衛海軍基地和港口,並佔領敵人控制的橋頭堡。

老劉認為,這一信息從一定程度上佐證了,烏軍在敖德薩方向確實損失很大,能夠讓總統在相關方向受到襲擊第二天就趕到現場開會研討對策,不排除是包括烏軍最後一艘戰艦在內的重要戰略設施、裝備確實受到了致命性打擊。

老劉將這一消息視為烏軍艦確實被擊沉了的一個證據。

另一個證據就是西方媒體對於此事的態度——幾乎集體啞巴了。

老劉通過檢索發現,西方主流媒體轉引或轉載相關消息的很少。對於這樣一個爆炸性的消息的這一反常表現,確實容易讓人產生聯想。

比如,非常關注俄烏戰況的美國“動力”網站“戰區”欄目,就沒有轉引有關烏最後一艘戰艦被擊毀的消息。

5月31日發布的最新一期“烏克蘭局勢報告”的標題為“用完的愛國者導彈險些擊中基輔駕車者”。

這篇文章稱,新視頻顯示,週一俄羅斯巡航和彈道導彈對基輔發動襲擊期間,烏防空彈藥落在汽車之間。





而這家媒體對於烏克蘭無人機船疑似襲擊俄軍艦的報導態度則是截然不同的。

該網站26日“無人船在黑海襲擊俄羅斯船隻的故事越來越離奇”為題進行了報導,並稱相互矛盾的圖像和敘述增加了俄情報船遭襲事件的謎團。





對比兩篇報導,可以看出,美媒寧可採用國外社交媒體上的所謂“無人船襲擊俄情報船”的視頻畫面進行調油加醋的解讀,也不轉引俄軍方發言人發布的重磅消息。

當然,一些西方媒體會用俄軍方主動披露的消息往往有著“信息戰的色彩”來為自己辯解。

這種在相關新聞選擇中的雙標,其實就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西方媒體在“烏最後戰艦被毀”事件中的報導態度。那就是選擇無視。

有分析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西方國家認為,烏海軍其實早已經退出了俄烏衝突的主要作戰序列,最後一艘戰艦是否被擊沉實際上對於戰局走勢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只是俄軍方相關宣傳會對烏方即將開始的反攻士氣造成打擊,所以乾脆來個假裝沒看到。

當然也不是沒有外國進行相關報導。

路透社以“”俄羅斯說擊毀烏最後戰艦“為題進行了報導。



路透社的報導援引了俄烏軍方的相關表態,並在文章中稱,路透社無法獨立核實俄烏雙方的戰場敘述。

maritime-executive網站也稱,俄羅斯聲稱擊毀烏克蘭登陸艦。





老劉認為,其實無論西方媒體是否承認或者轉載烏海軍戰艦被擊毀的消息都無法掩蓋烏海軍戰鬥力非常差的現實。

自從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烏克蘭海軍1/3的艦艇曾被俄羅斯接收,後來俄羅斯歸還了烏克蘭一些艦隻,但烏海軍實力大幅削弱。有消息稱,在“對烏特別軍事行動”前,烏克蘭海軍有20多艘艦艇,其中包括5艘巡邏艇和6艘砲艇,有1艘反破壞艇和1艘登陸艇,還有護衛艦等。

去年5月9日烏軍試圖襲擊蛇島時,有3艘“半人馬座”裝甲突擊艇被擊沉。此外,烏海軍還包括9艘裝甲艇,其中1艘被遺棄在別爾江斯克。而“文尼察”號小型反潛艦去年6月在奧恰科夫港內被俄軍擊沉。在俄烏衝突開始不久,烏克蘭唯一一艘拿得出手的“格特曼·薩蓋達奇內”號護衛艦被烏軍自己鑿沉在尼古拉耶夫港,理由是不能白白送給俄黑海艦隊。該艦一直被烏克蘭黑海艦隊視為旗艦。目前,土耳其為烏克蘭建造的“赫特曼·馬澤帕”號護衛艦於去年10月下水,但還沒有交付。

雖然西方國家有試圖為烏海軍重建海軍艦隊的想法,但這一想法是不切實際的。最大的難題在於如何將西方國家援助的艦艇開到黑海海域並參加戰鬥。

這也意味著烏總統澤連斯基關於按照美國模式重建烏海軍陸戰隊的夢想已經破滅,即便重建了海軍陸戰隊,失去可以搭載相關兵力的作戰艦艇,也只能承擔一些重要港口保護之類的守衛職責。”
Derek2025 wrote:
所以說,民主真的不是...(恕刪)


印度是咬爛中國的重要支柱. 世界各國爭相力挺與投資

中國改革開放的時候, 比現在印度更糟糕.不只教育程度更低, 而且河流馬路食物更髒更亂, 法規更加不齊全. 基礎建設幾乎是沒有, 連一條高速公路都沒有.

當中國人要笑印度的時候, 請先檢討一下自己, 為什麼30幾年改革開放了, 人均所得到2022年卻實際才只有9000多美元的水準呢? 印度要達到這個數字, 需要30年嗎? 我很確定他不用花30年.

怎麼說印度不用花30年就能人均超過1萬美元, 比中國還要快呢? 中國GDP總量贏過日本,是改革開放後花了26年(1987-2011), 但是印度2008年成為金磚四國到現在, 只花15年就即將追過日本了, 哈哈.
亞利安星人
你在做夢喔~印度1950年宣布獨立,1952年大選後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民主國家,二戰時不是主戰場,戰後越戰韓戰紅利也都吃到,結果搞了70年民主開放經濟還是輸中國.....[大笑]
watching-guy wrote:
當中國人要笑印度的時候, 請先檢討一下自己, 為什麼30幾年改革開放了, 人均所得卻才只有9000多美元? 印度要達到這個數字, 需要30年嗎? 我很確定他不用花30年.


學點他國歷史常識沒壞處。
印度的改革開放,英迪拉甘地時代就在做了……
編外摸金校尉,野生洛陽鏟師。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9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