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之戰 2 : 世界將會迎來新秩序

economic wrote:
F135的涵道比要比F119大
但還沒到所謂的大涵道比發動機
涵道比由F119的0.3增至0.57

當然沒大到軍運機那種水平,
但要知道WS15涵道比是0.25,F135用在戰機上的確已是大涵道比了。
為了容納F135,F35不得不肥厚起來。

以加大涵道比來加大推力不能說是技術進步,能用相同涵道比達至更大推力才是真進步,所以我才說美國發動機三十年沒什麽進步。
美國科技進步最快是二戰後至90時代的半個世紀,踏入二千年後進步就很慢了,這就讓中國在各領域陸續追上來。如果美國現在進步還像從前那麽快,中國就很難追了。
2好3壞 wrote:
為什麼年產700架台(恕刪)


你根本就鬼扯
到2021年中
一共才產出約700
哪來的年產能可以700
日本買了一百多
有這麼大產能日本起碼拿到大半了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你根本就鬼扯到2021(恕刪)


你可以不信阿
好笑
google一下你是會死嗎
硬要死爭到底
你是有病嗎
殲二十 wrote:
當然沒大到軍運機那種(恕刪)


你都不看整體架構的喔
F135推力很大外
省油性也很好

說大
那Al-31F的涵道比0.59
WS-15到底多少沒有確實的數據顯示
只是大多猜測0.3~0.35之間
但推力和推重比差多了
油耗也有差距
耐用度更是有差

美國發動機技術那是很多很多錢和資源累積的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2好3壞 wrote:
你可以不信阿好笑google...(恕刪)


事實就沒有
靠GOOGLE喔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2好3壞 wrote:
你可以不信阿
好笑
google一下你是會死嗎
硬要死爭到底
你是有病嗎


倒底,你是無知,還是撒謊呢?

總產量和年產量,你不懂分?

"F-35產量近700架,盤點歷年產能,美國洛馬有沒有全速生產?

從2011年開始,美國洛馬公司開始量產F-35隱形戰鬥機,為了滿足個別國家的需求,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洛馬公司在意大利和日本分別建了兩條生產線。這兩個生產線從2016年開始,也具體低速生產F-35隱形戰鬥機的能力。今年是2021年,也就是說F-35戰機的量產有了近10年時間。那麼這麼多年,全球三條生產線,一共生產了多少架F-35隱形戰鬥機呢?

根據美國洛馬公司公開的數據,目前全球已經下線的F-35隱形戰鬥機大約680架。根據今年的生產計劃,到年底,F-35隱形戰鬥機的總產量將突破700架。這裡的F-35隱形戰鬥機包括3個型號,分別是F-35A空軍型,F-35B垂直/短距起降型和F-35C艦載型。目前美國洛馬公司的生產線,具備同時生產3個型號的能力,意大利的生產線具備生產F-35A和F-35B的能力,而日本的生產線,僅能生產F-35A。

關於F-35隱形戰鬥機的歷年生產計劃,關注的人不多。筆者簡單統計一下:2011年F-35隱形戰鬥機產量是9架,2012年產量是29架,2013年產量是35架,2014年產量是36架,2015年產量是45架,2016年產量是46架,2017年產量是66架,2018年是91架,2019年是130架,2020年是145架,2021年是150架,明年的計劃也是150架,2023年開始,將達到年產169架...... 按照全年300個工作日算,三個飛機製造廠,可以保證48個小時生產一架F-35隱形戰鬥機戰鬥機。"

你不懂,便說不懂。

不斷撒謊騙人,當別人也如你般無知?
economic wrote:
你都不看整體架構的喔F135...(恕刪)

大涵道比的優點本來就是小涵道比的更省油啦,
這是通則,不說明美國的發動機技術比較先進。

我本來就說WS15跟F135涵道比不在一個級別根本不能直接比較,
WS15跟F119才有可比性,WS15推力比F119還大一點,我亦講過了,WS15可能的弱項是全壽命或大修間隔期比較短。但總體來說,WS15跟F119處於同一水平,F119雖然三十年前出世,但到今日仍然是美國最強的小涵道比發動機。

所以發動機中國已追上來,你說落後幾年也就罷了,說落後幾十年就太誇張。
殲二十 wrote:
大涵道比的優點本來就(恕刪)


你實在沒很懂就亂扯一通
會說F135就是這個把涵道縮小
推力會比F119強大不少
WS-15連何時可以穩定量產都還不知道
落後幾年
現實就是落後幾十年
你以為進步那5%只要幾年喔
一代就是以10年當標準的
更別說耐用度差那樣多

發動機沒有捷徑
需要長時間大量的投入
美國人累積太多
那些累積是大量研發和生產製造累積的
中國需求大多還自己用
量上面的累積經驗差距那是一定存在的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你實在沒很懂就亂扯一(恕刪)


其實,也沒有甚麼好爭論的,就是落後一至兩代吧!

至於,要多少年才能追上,大家都只是"猜",沒有對與錯。

"雖然啊,我們現在常常聽說“中國發動機落後美國多少多少年”,但是有一點大家必須知道:目前世界上能獨立研製戰鬥機用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

其餘歐洲戰鬥機用的都是中推力渦扇。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航空發動機並不落後。但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目前代表美國發動機最高水平的是F22戰機裝備的F119發動機和F35戰機裝備的F135發動機,F119最大推力16噸,壽命1萬小時,

而F-135最大推力更是達到了喪心病狂的23噸。相比之下,我們最先進的渦扇10最大推力只有13.4噸,早期型壽命只有900小時,最新改進型也不過1500小時。

渦扇10呢,從80年代中期就開始研製,作為我們國家第一款大推力渦扇,本是為殲10配套研製的,但是遲遲無法攻克技術難題。沒有辦法,當時甚至想退而求此次,仿製米格23的R-29渦噴發動機。要知道當時其他國家的三代機用的都是渦扇,如果殲10還用落後渦噴,不僅嚴重影響性能,而且如果不跨過這道檻,那中國的發動機永遠都是二流水平。關鍵時刻殲10的總設計師宋文驄從力排眾議,既然短時間自己搞不定,那就從國外買。於是呢,我們就就從俄羅斯引進了蘇27的AL-31FN發動機,在很長一段時間殲10用的都是這款俄國心。

渦扇10在二十多年的研製過程中歷經坎坷,早期的可靠性和壽命只能用慘不忍睹形容,甚至出現過噴葉片的嚴重事故。直到2006年才在殲11上進行裝機試驗,但由於可靠性實在太差,經常出現大批殲11趴窩的現象。後來又經過長達10年的改進,直到2015年才徹底解決可靠性問題大批量裝備。但是從性能來看,渦扇10差不多只和美國上一代的F100、F110發動機處在同一水平上。毫不客氣的說: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們終於追上美國80年代的水平。

後來在我們研製殲20的時候,發動機再次成為攔路虎。因為四代機4S標準中的超機動和超音速巡航都和發動機有關。美國F22戰機的F119發動機可以讓戰機在不到100米的距離上拔地而起,大家可以體會一下什麼叫大力飛磚。沒有辦法,發動機不行只能氣動補,為了在發動機不如對手的情況下獲得足夠的機動性,殲20只能裝上不利於隱身的鴨翼。對於隱身戰機而言,一個最基本原則就是越光滑越好,殲20的鴨翼偏轉時會極大增加雷達反射信號。

那麼我們國家航空發動機到底差在哪裡?有沒有可能彎道超車呢?首先啊,不同於其他領域,航空發動機它的技術路線很明確,基本原理從二戰至今就沒怎麼變動過。你不可能像別的領域那樣:換個思路繞過技術門檻。發動機這個領域無法彎道超車,只能直線硬追。你想提高發動機性能,只能在材料和加工工藝上下功夫,而這些都是對一個國家基礎工業的考驗,你沒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業底子是無法做到的。

雖然我們常說中國發動機落後美國30年,但我覺得能追到30已經很不容易了,畢竟我們的工業化起步比人家晚了整整100多年,能在短短幾十年內,把百年的差距差距縮小到30年,這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既然能追到30年,那就能追到20年、10年、3年。總有一天我們會趕上對手,並最終超越它。"
"在渦扇10發動機出爐之後,中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終於達到了發達國家80年代中期的水平,包括殲-10和殲-11在內的一大批國產主力戰機紛紛換上了“中國心”。之後隨著世界空軍在新世紀快速邁入隱身戰機時代,中國也發展出了殲-20隱身戰鬥機這一款尖兵利器。雖然殲-20目前已經用上了渦扇10發動機,但據有關報導指出,只有在換用新一代渦扇15發動機之後,殲-20才能發揮全部戰力,而這款渦扇15發動機便是推重比能達到10的軍用小涵道比大推力渦扇發動機。

渦扇15

渦扇15發動機代號“峨嵋”,是瀋陽606所正在研發的一款小涵道比大推力的渦扇發動機,專門配套殲-20隱身戰鬥機。渦扇15發動機的研發起始於上世紀90年代,2005年左右完成首次試車,並在2012年左右進入長期測試狀態,央視曾在紀錄片中提及它將在2020年裝備殲-20戰鬥機。但由於在2015年左右,渦扇15發動機疑似在一次地面試驗中發生爆炸事故,導致其後殲-20戰機均以使用渦扇10的狀態出現。

渦扇15發動機的重要意義在於,它不僅將縮小我國航空發動機研製水平同美國的差距,還可能實現對俄羅斯的赶超。過去我國航空發動機基本上只能靠仿製,這裡面既有技術發展初期沒有技術積累的困難在,也有投入少,資金難的問題。但是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而渦扇15作為中國專門為第五代戰鬥機研發的一款高性能發動機,其中一個重要的技術指標就是超音速巡航,而目前國際上所能達到標準的只有美國F22所使用的F-119發動機,即使俄羅斯蘇-57戰機所使用的“產品30”,目前也僅僅是在研製階段,渦扇15實現赶超完全有可能。

按照目前所得的公開信息,渦扇15發動機預計將於2020年前後實現量產,最遲不會在2025年之後,並很快將裝備到殲-20“第二階段”量產型戰鬥機上。雖然此前網上曾有宣傳資料顯示,渦扇15發動機可能已經生產到03批次,但鑑於渦扇15一旦開始空中試車,一般會先在伊爾-76等運輸機上進行掛架測試,而相關測試照一直未有曝光,2020年前裝配殲-20的可能性並不大。況且,以配套F-15戰鬥機的F100發動機和配套蘇-27的AL-31發動機為例,前者僅實驗發動機就超過100台,而後者也有50台左右,單純從03批次的數量來估計其將服役也並不妥當,況且它還要試驗矢量技術。"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9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