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詳細到會令我非常想知道資料來源的戰報。筆者能寫到這個地步,不知是否現役或退役軍人。。。其複雜度已遠超過我願意花時間去理解的程度,就留給諸君研究吧!"唐駁虎:俄羅斯烏克蘭的大決戰終於打響了核心提要:1.目前,俄烏戰場以哈爾科夫、伊久姆、北頓涅茨克三個戰區最為關鍵:在不過250公里的戰區戰線,雙方都投入至少12萬人,佔一線超過60%的兵力。烏軍從哈爾科夫向北、向東發動了一系列攻勢,把俄軍逐出哈爾科夫接近地,甚至反擊了接近俄烏邊界的小鎮。在這個戰區,總體來看是烏軍略佔優勢,反攻緩慢但穩步推進,更主要是配合主戰場——伊久姆。2.作為俄軍“橋頭堡”的伊久姆現在是俄烏戰爭的焦點。而俄軍在此面臨的最大困擾就是補給問題。俄軍集結大量兵力於此,但受制於交通路線與占領區域,這些兵力的補給卻幾乎只能依賴一條雙車道的公路,而這條補給公路上的一個關鍵節點就是庫皮揚斯克。對此,烏軍主力已發起了多路突擊。3.現在,俄軍應該已經暫時放棄從伊久姆南下,構築“頓巴斯大包圍圈”的設想,而是加強了相鄰地帶——北頓涅茨克方向的進攻。但是自2014年烏軍收復以來,這裡也沿著城市和交通路線修築了築壘地域,從開戰到現在,俄軍進展不多。4.實際上,俄烏戰爭遵循的已是二戰的地面作戰法則,戰役行動持續幾個月是正常的。總的來看,目前兩軍在戰場一線處於勢均力敵的態勢。既然兩邊都是鉗形攻勢,那麼結果就看誰的鉗子更大更硬了。趕在俄羅斯5月9日閱兵這天完成一稿,一方面是總結之前的階段性戰局;另一方面,雖然在基輔退兵和馬里烏波爾“停攻”之後,在媒體和普通人視角里,俄烏戰爭看似變得“相對平靜”、沒啥消息,但事實上在遠離普通人視野關注的方向,烏克蘭與俄羅斯真正的全面大決戰已經展開。從哈爾科夫到赫爾松,雙方超過30萬大軍分佈在800公里的戰線上,依次可分為哈爾科夫、伊久姆、北頓涅茨克、頓巴斯正面(盧甘斯克與頓涅茨克)、扎波羅熱與馬里烏波爾、赫爾松共六個戰區。但真正激烈廝殺的是前三個,後三個確實是相對平靜。前三個戰區戰線不過250公里,佔比30%;雙方都投入了至少12萬人,佔一線人數超過60%甚至80%的兵力,當然是俄烏的決戰戰場。哈爾科夫眾所周知,3月底俄羅斯從基輔到蘇梅的400公里北部戰線撤軍,但西部軍區的第6集團軍(列寧格勒)和北方艦隊14軍(摩爾曼斯克)依然盤踞在哈爾科夫環城公路外圍。這是因為從哈爾科夫環城公路到俄烏邊界線只有20公里,再到別爾哥羅德也只有40公里。俄軍很憂懼烏軍收復邊界後將對別爾哥羅德展開反攻。4月份,俄軍仍不時砲擊哈爾科夫市內。4月下旬,原基輔東北方向的第72機械化旅(駐地基輔州白采爾科維也就是白教堂)終於調到哈爾科夫。第72機械化旅協同原先守城的國警隊機動第3旅、第5旅、保衛3團、第113國土防衛旅等部,對俄軍進行清掃反擊。烏軍從哈爾科夫向北、向東發動了一系列攻勢,把俄軍逐出哈爾科夫接近地。向東50公里,打到了北頓涅茨河的Pechenihy(佩切尼吉)水庫,佔領了包括水庫的Staryi Saltiv(斯塔伊-斯拉提夫)和佩切尼吉,以及水庫以南的楚胡伊夫(Chuhuiv)三個過河點。在哈爾科夫北面,烏軍反擊接近了俄烏邊界的小鎮Kozacha Lopan(科扎查羅潘)。這樣,俄軍數量最多的122mm和152mm榴彈砲、122mm火箭炮就打不到哈爾科夫市區了。從邊界到別爾哥羅德市中心直線距離40公里。如果烏軍穩定收復邊界,那麼用龍捲風、海瑪斯火箭炮都可以輕鬆覆蓋俄軍在本戰區的指揮中心、後勤樞紐別爾哥羅德城,甚至155mm榴彈砲的底排氣增程彈也能打到。在這個方向,俄軍只有如下戰鬥部隊:第6集團軍的近衛摩步第25旅、第138旅,北方艦隊第14軍的摩步第200旅、海軍步兵第61旅,以及近坦1集的近衛摩步第27旅。看上去有5個旅的兵力,但千萬記住,俄軍1個旅= 2個BTG = 2000人。而且6集和14軍的部隊已經在兩個月的交戰中被嚴重削弱,每個“旅”只剩1個BTG也就是1000多戰鬥兵。只有近坦1集的“王牌部隊”近摩27旅實力相對完整,算下來俄軍一共是6個BTG,6000戰鬥兵。烏軍在這個方向是第72機械化旅、國警隊第3機動旅、第113國土防衛旅一部,約8000~10000兵力。烏軍略佔優勢,反攻緩慢但穩步推進,更主要是配合主戰場——伊久姆。伊久姆突出部伊久姆,這個5萬人的小城現在成了俄烏戰爭的焦點。關於伊久姆的軍事地理和戰爭歷史, 上一期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這裡還要補充一點,相對二戰蘇軍在兩次哈爾科夫戰役打出的伊久姆突出部(戰史上用得更多是“巴文科沃突出部”),現在俄軍的“伊久姆突出部”只能算“指甲蓋大小”。無論是二戰打出的“大拳頭”還是現在的區區“指甲蓋”,兩者的共同點是一樣的,困擾俄軍的根本問題還是補給。俄軍把相當於整個西部軍區的可用兵力,也就是俄軍全軍1/3的地面武器集結在了狹窄的突破地段。而受制於交通路線與占領區域,俄軍主力的補給幾乎只能依賴一條雙車道的P79公路,關鍵節點就是庫皮揚斯克。盤點一下,俄軍在伊久姆-博羅瓦亞的區區30公里見方“指甲蓋”尖端,集中了三大主力:近坦1集的近摩2師、近坦4師以及獨立的坦克6旅(近摩27旅在哈爾科夫方向)近20集的摩步3師,另外摩步144師殘部在二線側翼。俄軍曾經號稱不需要整個近坦1集,單拉一個近坦4師就能踏平歐洲。以上四個師都是西部軍區的“四大主力”,俄軍的重點部隊也就再多一個南部軍區的近8集摩步150師而已。然而真相是俄軍一個師三個戰鬥團,也就是6個BTG,6000合同戰鬥兵,200輛坦克、250輛步兵戰車。這四個師在之前兩個月的交戰中已經減員。近坦4師損失丟棄了30%以上的T-80坦克,摩步3師近摩252團團長伊戈爾·尼古拉耶夫陣亡。而摩步144師更是在3月下旬遭遇了重創,麾下三個戰鬥團——近衛摩步254團、摩步488團、近衛坦克59團全部遭到重創。烏軍情報稱,各團至少有1個BTG近乎全殲。其中近坦59團團長亞歷山大·貝斯帕洛夫上校4月1日陣亡,4月8日在家鄉車里雅賓斯克州北部城市奧焦爾斯克(Ozersk)下葬。另有信息顯示,近摩254團團長可能也已陣亡。因此,殘存兵力大約只剩3個BTG、3000戰鬥兵的摩步144師只能放到三線側翼,負責防禦。現在,俄軍在伊久姆方向的一線箭頭是近坦1集近摩2師、近坦4師,近20集的摩步3師負責博羅瓦亞方向的東側翼,隔河還有另一個方向的中部近2集摩步30旅策應。為了彌補近坦1集部隊坦克多、步兵少的問題,箭頭前鋒還編入了近衛空降76師、106師。兩個空降師滿編應該是5個團10個BTG,但空降兵編制小,1個BTG只有700人,缺編的話只有500人。至於西部軍區的另一個空降兵王牌師近衛空突98師,由於3月份在基輔西北方向遭到重創,只能放到本土後方做預備隊。(旗下近衛空降331團團長、2個副團長全部陣亡)在近坦1集後方二線,還部署了同樣從基輔西北敗退而來的遠東軍區部隊:第35集團軍的近摩第38旅、摩步第64旅,以及只來了1個BTG的守備第69旅。第36集團軍的近坦5旅、摩步第37旅,以及只剩1個BTG的29集近摩第36旅。往後延伸到暴露的西側翼,俄軍依次是如下部隊防禦:近坦1集的坦6旅,剛從萬里之外的庫頁島調來的遠東68軍摩步39旅,中部第41集團軍的山步55旅,最後扼守哈爾科夫-庫皮揚斯克東西向公路的,就是摩步144師的三個團殘部了。合算下來,俄軍在伊久姆突出部的箭頭近坦1集2個師,損失重整後8個BTG,再加空降兵10個BTG相當於5個正常BTG,共13個BTG,連其他部隊約1.5萬人。在博羅瓦亞方向的東側翼,是摩步3師大約4個BTG,再加摩步30旅2個BTG,共6個BTG,近8000人。二線35集、36集各旅大約還剩8個BTG,約1萬人。整個敞開暴露的西側翼,包括68軍摩步39旅、近坦1集坦6旅、41集山步55旅,摩步144師殘部,共約9個BTG,1萬多人。包括不直接編制在BTG之內的砲兵、防空部隊、後勤支援等,整個伊久姆方向的俄軍總計約5萬人。從4月22日到4月28日,俄軍在伊久姆突出部發動了一周“星期攻勢”,最後被烏軍完全化解。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大將也確實親臨伊久姆方向督戰。至於“格拉西莫夫被擊傷”的傳言,經查證,事實是砲擊發生在格拉西莫夫走後,烏軍用遠程火箭炮轟擊電子信號暴露的俄軍指揮部,俄電子戰部隊副司令安德烈·西蒙諾夫少將陣亡。夾斷伊久姆突出部俄軍為何要再一次違背後勤原則,在如此狹小的“突出部”集中相當於可用力量1/3的重兵?從戰略上,是俄軍仍在試圖向南“合圍”頓巴斯方向的烏軍“重兵集團”。從戰術上,需要再次回到軍事地理層面。把雙方的戰線圖和河流水系圖疊加就能發現,俄軍控制區現在都在北頓涅茨河的北面,只有伊久姆這一個橋頭堡。所以,這一段戰線的關鍵實際上是河流攻防。俄軍在3月份為了渡河架橋,就已經被烏克蘭軍隊炮火多次覆蓋。中部軍區近衛第12工程旅和西部軍區近衛第45工程旅的旅長都陣亡在架橋現場,才在4月初佔領伊久姆城市以南,打出這麼一個橋頭堡。但這個橋頭堡太小了,只能硬著頭皮從這裡往南衝。為了阻擋俄軍突破,烏克蘭軍隊在正面投入瞭如下兵力:第81空中突擊旅,國警隊機動9團,保衛1、4團,第15團,第3預備坦克旅。烏軍這些部隊基本扼制了俄軍近坦1集加空降兵王牌部隊的突破。但烏克蘭的主要作戰行動卻不是這裡,依然是要試圖合圍俄軍主力。上一篇說過,在伊久姆方向的東側翼奧斯科爾河博羅瓦亞方向(俄軍約8000人),烏軍在4月上半月,已經展開了反突擊,打到奧斯基爾水庫,用砲兵威脅P79公路,伊久姆突出部集結的俄軍主要補給線暫時中斷。但後來這個方向沒有繼續推進,反而被俄軍反推了一點,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在相鄰後勤條件好得多的北頓涅茨克方向,俄軍投入了中部軍區的另一股重兵(後面要專門分析)。在這裡擔負突擊任務的烏軍第79空突旅被調到北頓方向增援,只剩第57摩托化旅,因此烏軍的突擊未能持續。但是烏軍的攻擊方向不止這一點。在開闊而且暴露的整個西側翼(俄軍約1萬人),烏軍主力從哈爾科夫發起了多路突擊。最北路是佩切尼吉水庫以南的楚胡伊夫(Chuhuiv)方向,突擊的是烏克蘭第92機械化旅等部,防禦的是俄軍摩步144師殘部。這個方向就是哈爾科夫-庫皮揚斯克(Kupyansk)方向的公路,打通之後將威脅到伊久姆突出部根部,俄軍佔領區重要交通樞紐庫皮揚斯克。再往南突擊的可能是烏軍第1坦克旅,防禦的是俄軍中部軍區山地步兵55旅。南端突擊的則是烏軍主力——第14機械化旅、第25空降旅和第93機械化旅。其中第93機械化旅在這場戰爭中可謂大放異彩。第93旅前身是原蘇軍近衛步兵第93師,全稱是榮獲兩枚紅旗勳章、蘇沃洛夫勳章和庫圖佐夫勳章的第93近衛紅旗哈爾科夫步兵師。在第四次哈爾科夫戰役收復別爾哥羅德和哈爾科夫的攻堅戰中,表現出英勇頑強和高超的軍人技能,榮獲哈爾科夫榮譽稱號(1943.8.23)。93旅開戰時在頓巴斯戰線,後來機動增援哈爾科夫,兵力已滿後繼續奔向蘇梅,現在又重返頓巴斯,在伊久姆方向展開突擊。4月25日至28日,烏克蘭軍隊在伊久姆以西的Protopopivka(普羅托波皮夫卡)村附近架起了幾座橫跨北頓涅茨河的浮橋。烏軍3個旅敵前強渡,擊退這裡的俄軍遠東軍區35集部隊,戰至5月6日,烏軍已經逼近伊久姆城。無論是白天的衛星影像還是夜間的紅外監測都顯示,戰火最近距離市區已經僅僅600米。現在烏克蘭砲兵已經可以精確打擊伊久姆市區的兩座大橋,這兩座橋是俄軍跨越北頓涅茲河進攻的咽喉節點。那麼,正在北頓涅茲河南岸進攻,後勤消耗量很大的俄軍裝甲矛頭近坦1集就被切斷了後勤。而在伊久姆東南部,烏軍同樣展開反攻。俄軍頭號王牌近坦1集,這下危險了。在歷史上,從哈爾科夫伸出的鉗子,每次都能夾斷伊久姆突出部。這次俄軍能安然無恙嗎?對於93旅等烏克蘭軍隊來說,這個方向的進攻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使命。那就是聚殲恰好被轉移安放到這裡的俄軍摩步第64旅(遠東35集,駐地伯力)。烏克蘭指控這個旅就是布查慘案的元兇,自然烏克蘭93旅接到的任務就是乾淨徹底地消滅俄羅斯64旅,最多留幾個活口來當證人。事實上,烏克蘭93旅對俄羅斯64旅的複仇行動從4月下旬已經在實施了。北頓涅茨克攻防戰現在,俄軍應該已經暫時放棄從伊久姆南下,“大縱深大穿插”構築頓巴斯大包圍圈的夢想,加強了相鄰地帶——北頓涅茨克方向的進攻。北頓涅茨克是一個城市,不在頓涅茨克州,而在盧甘斯克州。這是烏克蘭盧甘斯克州政府的“暫住地”,也是最後未被俄族獨立武裝“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LPR)攻占的10%區域。其實1.5萬人的LPR俄族武裝裝備老舊戰鬥力一般,戰前被烏克蘭政府軍壓著打。盧州北部60%的土地都是俄軍近20集幫著打下來的。近20集的摩步3師、144師也在這個過程中損失嚴重。相比只能通過河谷一條公路補給的伊久姆,俄軍在北頓涅茨克方向的交通後勤態勢,幾乎是天壤之別——無論是北線還是東線,公路交通都多線相連,背後就是LPR和俄羅斯,後勤補給非常方便。那麼為什麼俄羅斯從開戰到4月底,一定要打難走的伊久姆方向,而不是重點進攻北頓涅茨克呢?打開大範圍的地圖就能看到,伊久姆靠西,從伊久姆往南,就是烏軍“頓巴斯重兵集團”的後方,這樣才叫“包餃子”。而北頓涅茨克方向本來就是“頓巴斯戰線”的組成部分和最北端,往這裡打,即使拿下也只會是平推態勢,形成不了合圍。但是現在伊久姆南下的希望渺茫,俄軍就不得不先試圖把北頓涅茨克方向打下來。但是這裡也不好打。自2014年烏軍收復以來,這裡也沿著城市和交通路線修築了築壘地域。從開戰到現在,LPR和俄軍一直在攻堅,就是進展甚微。尤其是北頓涅茨克和隔北頓涅茨河連在一起的利西昌斯克(往往忽略,統稱為北頓)組成的“大城市”。守城的只有第111國土防衛旅,現在攻城的卻是新調來的遠東摩步127師和LPR武裝3個旅,約1.5萬人。為了增強北頓防禦,烏軍從伊久姆方向調來了第17坦克旅,負責野戰阻擊。在北頓西北方向,是同在河北岸的克里米納(Kreminna,也譯為克雷明納)和魯比日內(Rubizhne)。俄軍從3月初開始攻打克里米納,直至4月19日,中部軍區援軍抵達後才打下。這是俄軍和俄族武裝開戰50天在北頓方向攻占的第一座城鎮。接下來就是進攻魯比日內,希望能從另一個方向包圍北頓,擴大進攻面。烏軍的防守部隊主要是曾經在基輔安東諾夫機場大戰俄軍空降兵的國警隊機動4旅,還有當地的志願武裝頓巴斯營。而整個北頓北側戰線,俄軍調來的是原先在基輔東北(切爾尼戈夫)方向的中部(西伯利亞)軍區。包括開戰時就投入的近衛第2集團軍(15、21旅,30旅算伊久姆方向)、第41集團軍(35、74旅,55旅在伊久姆方向)和近坦90師部隊,還包括開戰後從塔吉克斯坦調來的第201基地(第201摩步師)部隊。塔吉克斯坦201基地有3個團,理論上可組成6個BTG,但還得留一個團震懾中亞和阿富汗塔利班,所以只派來了4個BTG。但俄軍整個中部軍區的部隊,基本都在這裡了。俄軍中部軍區部隊進攻的另一個方向,是更接近伊久姆的紅利曼-斯拉維揚斯克方向。而為了對付俄軍,烏軍也調集了原本在伊久姆方向的第79、第95空突旅和第128山地步兵旅堵截。合算下來,中部軍區大約有18個BTG,2萬多人。烏軍有4個旅,也接近2萬人,算是勢均力敵。在北頓涅茨克往南,5月7日俄羅斯終於拿下一個LPR 6團已經攻打了70天的2萬人小鎮波帕斯納(Popasna),成為北頓方向攻占的第二座城鎮。這是俄軍從馬里烏波爾方向調來了另一個王牌師——南部軍區近8集摩步150師,可能還有波羅的海艦隊近衛海軍步兵336旅,以及“瓦格納”公司僱傭兵、車臣武裝等部。波帕斯納本來就挨著LPR控制區,俄軍上萬人齊攻,這才打退了防守的烏軍第24機械化旅、第109國土防衛旅。俄羅斯研究者欣喜萬分,展開一系列聯想——下一步肯定是從後方包圍北頓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並全殲這兩座城市的守軍。然後和伊久姆、紅利曼南下的俄軍匯合,實施姍姍來遲的“頓巴斯大合圍”。但還是要看地圖,如果說頓巴斯突出部是“大拇指指甲蓋”,俄軍在紅利曼和波帕斯納打出的觸角最多算“小拇指指甲蓋”,不要說“頓巴斯大合圍”,連“北頓合圍”還早呢。總之,兩邊都是鉗形攻勢,就看誰的鉗子更大更硬了。小結總的來看,目前俄烏兩軍在戰場一線處於勢均力敵的態勢,但未來變化卻已經暗藏在各自後方的變動中。有人認為,俄烏戰爭已經陷入一戰塹壕化甚至敘利亞拉鋸化。這是人們所以為的現代戰爭,不是海灣戰爭就是伊拉克戰爭,三五天最多半個月解決戰鬥。而實際上,俄烏戰爭遵循的已經是二戰的地面作戰法則,戰役行動持續幾個月是正常的。"
Derek2025 wrote:這是一份詳細到會令我(恕刪) 我看到資料顯示略有不同大概是伊久姆基本上俄羅斯算相對穩固的佔據著但哈爾科夫到伊久姆這一代烏克蘭正大規模的作戰以我看到的說法是認為俄羅斯把力量更多的放在要從伊久姆往南所以哈爾科夫附近部屬的兵力不多以牽制為主打不過就退所以包含有退回俄羅斯境內的但烏克蘭這邊其實也很難有多大的推進後方的主要交通運輸線路也被俄羅斯炸的差不多了後勤補給也很困難此外是機動部隊裝備太少了且缺乏油料支持不斷往前俄羅斯在頓巴斯還是有點推進的但速度非常慢基本上先轟炸過才慢慢前進且這邊的包含交通都被打爛了要前進真的快不了但整體而言俄羅斯地面部隊還是有包含空軍的支援烏克蘭部隊沒辦法大量集結做出主要攻擊的集結一大反而變成了俄羅斯空軍的靶子所以烏克蘭非常難以取得重要的位置這點基本上是沒有辦法改變的烏克蘭之前在哈爾科夫一代有出動包含米格29和地面機動部隊推進但被火箭砲和空中打擊後損失不小所以基本上烏克蘭的部隊可以小批量的攻擊但很難大規模集結去搶關鍵位置伊久姆一定有俄羅斯空軍支持的烏克蘭少量火炮打到有可能但大規模火炮打到可能性不大集結起來俄羅斯空軍不可能沒看到又不處理基本上要拚消耗和後勤沒覺得烏克蘭的後勤比較好烏克蘭有獲得裝備和彈藥可油料倉庫被打掉很多外生產基本上也大多停掉了加上還要運送到東部戰場要大量送到的可能性不大火炮裝備要常移動才不會被快速打掉沒有大量的油料供給那是做不到的你這個很多的資料也是拿烏克蘭公布的只有俄羅斯的損失要客觀的話那烏克蘭的損失呢?烏克蘭的交通和補給呢?被炸這麼多?都不受影響?不可能吧
simonsu8879576 wrote:眾所期盼的美製M777(恕刪) 沒覺得這能改變太多東西這個只是歷史名氣大但操作上相對複雜反而要更多的訓練且狀況一樣這種更需要後勤的油彈支援烏克蘭要把這種放到前線去的狀況會多好我是懷疑
mindcry wrote:一定能炸死很多俄軍的(恕刪) 那得看整體狀態這個39倍的且要推到前線又要後勤支援夠好才能大量殺傷但以烏克蘭現在東部戰場的狀態不看好能發揮多大效果但如果說放哈爾科夫當防守為主小範圍移動效果會比較好
mindcry wrote:好吧,我只是對西方的(恕刪) 只覺得烏克蘭的宣傳唬爛很強只有報喜不報優但這跟現實差異太大烏克蘭的代價絕對不少但沒有報導歐美可以支援武器和彈藥這種比較好運送但油料等能源呢?烏克蘭現在沒有港口可以接收的內部的生產也受到打擊當然原本會有庫存但可以無限?不可能吧?打仗要消耗很多資源歐美並沒有都給全部項目的大量支援烏克蘭都沒有民眾和軍隊搶物資的狀況?不可能吧?然後以烏克蘭過去歷史的貪腐到底有多少東西是確實送到需要的地方懷疑好像是昨天吧戲子總統全球眾籌給了有多少比例真能用在烏克蘭民眾而不被貪腐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