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 wrote:要收縮哪邊才是美國內部擺不平的問題之前比較有共識的是中東收縮但以色列在那邊美國還從烏克蘭抽防空系統來中東補強現在就整個卡住了...(恕刪) 這跟經營企業一樣,現金流不足就要考慮是否持賣出資產,減少開支。資源不足就不應該開這麼多戰場,至少開了要有本事收。老美現在是該開的戰場開了,不該開的戰場也開。還沒一個有本事關門的。老共被戰略擠壓成這樣,死活不動手。也是因為開打容易,關門難。俄烏戰場標準的騎虎難下,支解烏克蘭沒有問題,問題在那上萬條的制裁怎麼處理??中止制裁,歐美臉上掛不住,還背一個綏靖的罵名。不中止制裁,那就是繼續跟俄羅斯對抗下去,換老毛子插手東歐/中東/非洲/東北亞...俄羅斯要糧有糧,要油氣有油氣,有的是底氣耗下去。俄烏戰場打下去,歐美一年要往裡投一千億鎂以上。不打下去,縱虎歸山,他日相見分外眼紅。歐洲/中東都不能進行戰略收縮。主要戰略對手老共看著西太平洋,2035年...5~6艘航母+16艘055+3~500隱形戰機&先進半導體製程&生物技術...老美的戰略是打算走WW3? 還是...就老美手上現有的資源跟老共一對一都不一定能取勝,等老美在其他戰場消耗個10年,讓老共再發育10年。不如回家洗洗睡...中美俄這種體量的國家,要從外部擊潰相當困難,最好的方式是像處理前蘇聯,讓國家從內部自行瓦解。老美不回頭處理內部問題,從內部瓦解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大。
CCJ1128 wrote:這跟經營企業一樣,現...(恕刪) 真沒覺得到2035中國航母能有多大的實質遠洋作戰能量003的航母艦隊有實質作戰能力有可能但這之後的沒覺得有可能光J-35和預警機現在都還不是上艦實際測試測試之後還要修正那到定型實質量產還得好幾年到人員訓練好可以實質產生戰鬥力那就差不多2035半導體科技也是一樣沒覺得2035中國就可以非美技術到可以7奈米到現在能生產40奈米的DUV的純中國也沒看到阿那就更別說EUV更何況這是整套的東西雖然說光刻機是落後最多的但其他項目起碼也上百這些都要純中技術沒這麼簡單科學邏輯只要持續有一定能量的投入花點時間一定會有進展但短期就能突飛猛進那就呵呵
看了大量有關中國發展的文章,通常都是在談,要多久才能“追上”老美。近來的文章,郤多了談要多久才能“甩開”老美的想法。中國的發展,可真是一日千里。“中美現在正圍繞著大數據、人工智慧展開激烈競爭。在大數據方面,中美基本上是伯仲之間,但中國剛成立了數據局,大規模的數據開發應用要展開了,預計5年後中國就能在數據應用方面超越美國,10年之後就能甩開美國。在人工智慧方面,美國在技術上整體依然領先中國,但中國一方面追得很緊,另一方面中國應用場景比美國更多,未來隨著晶片突破,中國追上美國的日子並不遙遠。對中國這些方面有足夠的信心,除了中國在技術上的確已經很強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中國在三大領域的絕對領先:第一大領域:新能源領域在說新能源發電之前,我們有必要先談談中美的發電量,考慮到印度人口已經超過中國,許多人認為印度未來將挑戰中國的製造業強國的地位,我們有必要將三國2023年的用電量做個比較。 2023年,中國用電量達92241億千瓦時,年增6.7%;美國用電量為40110億千瓦時,人均用電量是中國的;印度用電量為13081億千瓦時。我們來看看就知道了,中國的社會總用電量已經是美國的2.3倍,是印度的7倍以上。新能源領域,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國再生能源發電總裝置達15.16億度瓦,佔全國發電總裝置的51.9%,在全球再生能源發電組裝機中的比重接近40%。其中,2023年全國再生能源新增裝置3.05億千瓦,佔全國新增發電裝置的82.7%,佔全球新增裝置的一半,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全國再生能源發電量近3兆千瓦時,接近全社會用電量的1/3。反觀美國,早在2012年美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就佔到總裝置容量的15%,但到了2022年底,美國累計安裝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到整體能源裝置容量的27.3%,十年時間才提高了不到13個百分點。為什麼我們新能源發展得如此之快?就是因為咱們有產業。2023年風力機組等關鍵零件的產量佔到全球市場的70%以上,光伏多晶矽、矽片、電池片和組件產量佔全球比重均超過80%。為啥咱們的份額這麼大?就是因為咱們市場大、產業鏈完整,也因此我們的投資成本更低。香港《南華早報》3月28日報道稱,中國風力渦輪機裝機成本出現“歷史性突破”,大幅下降至每瓦略高於2元人民幣,僅為美國同等產品的五分之一。美國能源部報告顯示,美國2021年風電專案的平均安裝成本較往年也大幅下降,但仍維持在每千瓦1,500美元,約每瓦10.8元。根據美國能源部去年8月預測,到2022年,美國風力渦輪機平均裝置成本將進一步下降至每千瓦1,370美元,約每瓦9.89元。光電方面,美國的裝置成本也要比中國高一、兩倍。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中國在光電、風電裝備生產方面佔了全球百分之七八十的份額,這意味著咱們不但投資成本低,關鍵是生產的利潤還留在了中國。就這樣的良性循環,美國怎麼比?完全沒辦法比!不久的將來,中國的發電量將是美國的3倍、4倍。第二大領域:特高壓傳輸與智慧電網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知道科技公司當中華為的專利申請量非常大,排在全球前面。但是,有一個公司專利總量方面比華為還牛,那就是國家電網。 2022年有一個報告,專利申請總量榜單第1名是國家電網,最近五年專利申請量超過10萬件。國家電網當中,有兩個面向的技術可謂全球最牛。一個方向是特高壓傳輸,中國2018年竣工的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正式竣工。這條電壓為±1100千伏,輸送容量1200萬千瓦,路徑總長3300公里,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陝西、河南、安徽六個省份。這樣的電力傳輸技術,全球絕對領先。還有智慧電網技術,中國也是全球絕對領先。大家應該還記得,美國是常在夏天用電負荷大的時候出現城市甚至州級的大停電,大家卻沒有聽說過中國哪個城市哪個省出現大停電的情況。是中國的技術比美國先進嗎?是的,中國遙遙領先。中國之所以沒有出現城市或省級的大停電,就是因為中國的智慧電網技術遙遙領先世界。也正是因為有如此技術水準的智慧電網,我們國家才能做到高效的電力分配且不會出現大停電。特高壓意味著,我們可以把西部地廣人稀地區生產的電力,以非常低的損耗和成本遠端傳輸到中東部,我們國家不但能源生產成本低廉,能源安全水準也越來越高。譬如,我們可以在西部大沙漠中大規模建造太陽能發電站,然後透過特高壓電網傳輸到中東部地區。我們甚至可以透過在高山地區建立儲能工程,把大量的水抽到山上存起來,然後再根據需要放水發電,形成大型儲能基礎設施。第三大領域: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新能源車的發展,不但讓中國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甚至已經逼得包括賓士、寶馬這樣的企業放棄了純電動車。由於中國在產業鏈的領先,美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開始競爭不過中國。就像特斯拉,雖然技術上依然全球領先,但已經被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逐漸追上。在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可謂是群芳鬥艷,美國除了特斯拉還有誰?就算是特斯拉,推出的車型也非常有限,但看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已經泛化了,比亞迪更是放棄了油車。而且,從產量來看,比亞迪也超越了特斯拉,其產品系列更是從幾萬塊的低端車型到一百多萬的高端車型全都有,低端的比特斯拉賣得便宜,高端的比特斯拉賣得貴,雖然在某些方面技術上與特斯拉還有差距,但事實上某些方面已經實現了超越。新能源汽車的意義在哪裡呢?主要意義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中國經濟規模的支撐。汽車是全球市場規模最大的單品,每年超過4兆美元的市場規模,哪個國家能造好車,市場佔有率高,哪個國家必然是工業強國、經濟強國。二是代表科技領先。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最大的差異有兩個:一是電車在性能上正在超越傳統能源汽車;二是新能源車在智慧化上明顯超越傳統汽車,這必然會帶動中國科技的大發展,尤其是晶片領域和車機方面,會把其他車商甩在身後。汽車這個產業對整個科技產業的帶動非常大。第三是代表整體社會福利的大幅提升。汽車應該是普通家庭除了住房之外最大的消費品了,相比房子汽車的更換率很高,而且一個家庭甚至可能有幾輛汽車,這意味著汽車消費的增長意味著社會福利的大幅提升。這種社會福利,只有你自己國家能生產,把整個生產流通環節的利益主要留在了國內,才能持續提升社會福利水準。現在,中國已經打通了任督二脈。大家看到這裡,還會覺得美國面對中國有翻盤的機會嗎?晶片,中國又那麼大的手機、汽車和家電消費量,中國晶片研發進步的速度會超乎想像,生產成本會低得超乎想像,未來中國在晶片領域會比美國差嗎?不可能!5年後,中國在晶片領域就會逐漸追上美國。事實上,我們在高階晶片領域已經與美國差距不大了。 5G晶片,華為搞出來了;人工智慧晶片,美國剛卡中國脖子,中國企業就拒絕購買美國企業閹割版本的人工智慧晶片,轉而購買華為的人工智慧晶片。最新的消息是,為了國家安全,以後政府基本上不會再採購美國晶片和美國作業系統的電腦了。很多人認為中國在人工智慧方面比美國差,未來乾不過美國。沒錯,咱們在人工智慧的晶片、演算法方面都還不如美國,但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能源生產能力,未來人工智慧和雲端運算需要極大的能源支撐,算力靠的還是能源,那麼誰能投資更大的算力,誰能擁有更強的算力?無疑是中國!試問,在中國算力潛力超過美國的情況下,我們的人工智慧會乾不過美國嗎?不只如此,相較於美國,中國在網路領域有更豐富的應用,中國人工智慧的場景更多,中國的工業產業鏈更完整,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怎麼可能在人工智慧方面長期落後於美國呢?美國之所以現在人工智慧比中國先進,一方面是美國的技術累積比中國更豐厚,另一方面是美國的資本累積深度比中國更深,所以在初期階段中國是落後於美國的。但是,中國的市場規模和需求、中國的工業潛力和工業能力,中國現在的科技投入水平,這一切都決定了中國必然後來居上!我們之所以現在取得這樣的成果,其實不是今天的努力才達成的,而是過去二三十年的戰略佈局。譬如,上述三個戰略領域中國現在後來居上,全部是二三十年前我們就已經做了戰略佈局,然後紮實發展才有了今天的結果。以新能源車為例,上個世紀90年代錢學森院士就向中央提了建議,中央採納後開始佈局,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終於後來居上!如今,我們有了這樣的基礎,還有美國再把咱們壓制住的機會嗎?沒有了!中國必然後來居上!中國後來居上當下已經顯現端倪,蘋果醞釀10年造車,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小米在雷軍的帶領下三年造車成功。蘋果實力明顯比小米強,為啥研發比小米時間長,研發投入是小米的7倍以上,最後蘋果失敗,小米卻成功了。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中國產業鏈的支撐,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人才都比美國更強大!因此,中國必然後來居上!”
中國已經量產7奈米(等效台積電5奈米),還2035年造不出7奈米。大概今年,最遲明年就能量產5奈米了(預期等效台積電3奈米)。你說,那不算,那是用了ASML的DUV。我不知道量產7奈米用的是否ASML的DUV,就算是吧,那又怎樣?美國禁得了嗎?ASML並不是美國公司,美國沒法直接禁。美國是施壓荷蘭,讓荷蘭禁止ASML對華賣EUV。禁EUV已經到極限了,ASML都考慮撤離荷蘭了,荷蘭還敢禁ASML對華賣DUV嗎?失去ASML是荷蘭不能承受之重。既然美國禁不了,中國又何必在乎ASML的DUV有沒有美國技術?國產光刻機沒官宣消息暫且不談。中國用ASML的DUV又如何?美國已把能禁的全都禁了,甭管純中國技術佔幾%,中國就是能量產出7奈米5奈米,怎麽了?有何問題?自由貿易國際分工,原本就不必100%純中國造嘛。台積電無論用DUV抑或EUV量產的7奈米,都不及中國用DUV量產的7奈米,這難道不是科技的體現,不叫突飛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