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二十 wrote:
中國外交有一...(恕刪)
西方國家的契約精神蕩然無存,作生意這麼搞,以後誰還相信你?想學三哥?
印度西方企業(以及其他外資企業,如中企、韓企等)被「坑」或遭遇商業困境的實例確實不少,涉及多個領域。以下是一些較為知名的案例:
1. 稅務追繳與法律糾紛
沃達豐 (Vodafone): 這是一個著名的跨國稅務糾紛案例。2007年,沃達豐收購了和記黃埔在印度的移動通信業務控股權。印度稅務當局主張,這次海外交易應繳納數十億美元的資本利得稅。此案經歷了漫長的國內和國際仲裁,雖然沃達豐在國際仲裁中勝訴,但在印度國內仍面臨複雜的法律和政策壓力。
凱恩能源 (Cairn Energy): 這家英國石油和天然氣公司也曾面臨類似沃達豐的追溯性稅務追繳問題,印度追討超過10億美元。凱恩能源同樣在國際仲裁中勝訴,並曾採取行動在全球範圍內扣押印度國有資產以執行仲裁裁決,最終印度政府在法律層面進行了調整以解決爭端。
殼牌 (Shell)、諾基亞 (Nokia)、IBM、沃爾瑪 (Walmart) 等: 這些公司都曾被印度稅務部門進行調查並開出巨額罰單,被認為是印度政府對外資企業「雁過拔毛」的典型做法之一。
2. 退出市場或營運困難
福特汽車 (Ford Motor): 在印度耕耘超過30年後,福特汽車於2021年宣布停止在印度的汽車製造和銷售業務。退出時花費了約20億美元重組當地業務。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也於2017年停止在印度銷售車輛,並在後續面臨關廠、員工訴訟和稅務問題,退出過程艱難。
可口可樂 (Coca-Cola)、IBM、通用電氣 (General Electric) 等: 據報導,在2014年至2021年間,有大量跨國公司(超過印度外企總數的五分之一)停止在印度業務,其中就包括一些美國大廠。
沃爾瑪 (Walmart): 曾因稅務問題和其他營運挑戰,導致其在印度的獨資零售業務被迫關閉或轉型。
3. 營運法規與政策限制
社群媒體平台 X (原 Twitter): 埃隆·馬斯克旗下的X公司曾對印度政府的內容審查機制提出法律挑戰,質疑其合法性,但被印度法院駁回。這顯示出跨國科技公司在印度面臨的日益嚴格的網路監管挑戰。
個人電腦 (PC) 進口限制: 印度政府突然宣布限制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等產品進口,要求獲得許可,引起了包括蘋果、英特爾在內的美國科技業界團體的強烈抗議,認為這會擾亂貿易和全球供應鏈。
個人積分:3323分
文章編號:92310215
個人積分:93分
文章編號:92310407
個人積分:756分
文章編號:92310616
中芯有代工Nexperia的晶片啊, 這公司真的不識相, 但也許是因為中國持股有絕對控制權, 才會給中芯代工..... 那現在中國禁止他出口了, 代工訂單就一定會撤消啊. 看來中芯又少了一個外國客戶了, =而台灣晶圓代工廠會收到新生意了.
至於所謂的安世中國12吋廠, 也沒有狗屁用了, 究竟這座廠屬於誰的? 有沒有中國地方政府合資, 我不清楚. 印象中僅有台積電是特例允許外資獨資的先進晶圓廠. 但是, 荷蘭只要把電腦主機停了, 沒圖沒授權碼, 中國廠就生產不出來了啊. 我不相信歐洲人會把圖存在中國, 任憑中國快樂盜用.
荷蘭是歐盟北約, 遭受中國攻擊之後, 歐盟會有動作. 當年小小的立陶宛就弄得中國生不如死了.
個人積分:756分
文章編號:92310766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