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彭博社報導,出口至印度的量已跌破每日100萬桶,中國的進口量也持續下滑,但標註為「未知目的地」的原油卻激增至每日150萬桶,創下歷史新高。這不是衰退,這是重新設計,重新安排供應路線。克里姆林宮正在逐步淘汰西方的透明制度,轉而採用多極化的隱匿策略。石油仍在流動——只是現在,華盛頓和布魯塞爾不再被邀請查看帳本。
這一切在西方對俄羅斯能源基礎設施祭出最新制裁時就已可預見。在供給有限、市場飢渴的情況下,石油總會找到流通的路徑。制裁俄羅斯只會傷害西方自身。
西方試圖封頂俄羅斯石油價格,而俄羅斯則封鎖了西方的能見度。恭喜西方,他們正穩步邁向贏得終極達爾文獎的道路。



美國現役的洲際與潛射彈道飛彈(ICBM、SLBM),例如「義勇兵III」與「三叉戟II D5」,其核彈頭多為傳統的彈道再入載具(RV),飛行軌跡基本固定。這些彈頭在再入大氣層後幾乎以垂直或接近垂直的彈道下落,缺乏主動機動能力,因此在理論上較容易被現代反導系統預測與攔截。
相對地,俄羅斯與中國近年發展並部署了具機動能力的再入載具與高超音速滑翔載具(HGV),如俄羅斯的「前衛」(Avangard)與中國的「東風-41」配備的可機動彈頭。這些載具能在大氣層邊緣高速滑翔並不斷改變軌跡,極大增加了對方雷達預測與攔截的難度。
因此,在現代核威懾格局中,美國的核彈頭雖仍具巨大毀傷力,但在突防技術上顯得相對保守。若面對配備高性能反導系統的對手,其傳統非機動彈頭的存活率與突防效率,可能不如具機動能力的中俄新一代載具。
~~~~~
Tyler Weaver,退役美軍軍官
俄羅斯不僅在研發,還已經實際部署了全新類型的末日武器;與此同時,我們卻連替換服役已達50年的義勇兵III型洲際彈道飛彈都做不到,因為這個計畫幾乎吞噬了整個空軍的預算。
這正是西方軍工體系崩潰的寫照。
留言區裡洛克希德和雷神的粉絲自我安慰實在令人發笑。來談談核戰吧。⬇️
首先,美國的義勇兵(Minuteman)和三叉戟(Trident)重返載具是直線下墜的,我們的轟炸機則依賴核動力巡弋飛彈。這些系統是可以、也必然會被攔截的。
「但我們有很多啊!我們可以飽和敵方的飛彈防禦!」
好吧,假設在一次我們完全沒預警的核先制打擊中,敵人使用先進武器摧毀了我們90%的地面洲際彈道飛彈、100%的核轟炸機,以及北約22艘彈道飛彈潛艦中的14艘。再加上一艘戰略核潛艦在尚未達到發射深度前就被敵方潛艦魚雷擊沉。此外,北約所有具作戰價值的常規軍事設施也都遭到核打擊並被摧毀。
此時北約的核打擊能力在最佳情況下僅剩約1200枚老舊、無機動能力的彈頭,而且將以極度分散的方式發射,因為北約的戰略指揮與管制系統已被完全斬首,發射行動(若有)將由各潛艦指揮官在敵方先制打擊後數小時內各自決定。
敵方已部署大量S-400與S-500級防空飛彈,能可靠攔截這類老式重返載具,並在其人口中心與戰略資產周邊形成縱深防禦。此外,敵方也在民防方面投入大量資源。現實上,在這種情境下,北約的「死手」反擊最多只能摧毀敵方20至30座城市與戰略設施——前提是潛艦的預定目標能有效協同並飽和敵方防禦。若無此協同,敵方損失可能非常有限。
敵方將承受這波反擊,並可預期發動第二、第三、甚至第四波核打擊,以及常規攻勢,目標是徹底摧毀北約領土上的工業社會。他們很可能能夠成功達成此目標。
總結:當你失去技術對等時,「相互保證毀滅」(MAD)就會變成「單方面保證毀滅」(SAD)。
~~~~~~~
Gerry Nolan:
當北約忙著畫地圖、幻想俄羅斯政權更迭時,俄羅斯剛剛試射了一款無法攔截的百噸級核動力水下無人機「波塞頓」,能夠摧毀整片海岸線……而西方卻毫無應對之策。沒有記者會,沒有實質回應,只剩下沉默。
俄羅斯總統普京剛剛證實「波塞頓」試射成功。這是一款核動力水下無人機,設計目的就是要讓西方的威懾理論徹底失效。該無人機長逾20公尺、重達100噸,能潛至千米深海,以核動力無限航程悄然接近敵方海岸,並以核彈頭或放射性海嘯進行打擊。普京首次表示,俄方已成功從潛艇發射波塞頓,啟動其核動力系統,並在全功率下完成任務。他說:「目前沒有任何攔截手段,短期內也不太可能出現可比擬的武器。」
這是西方毫無對應武器的又一例:奧列什尼克、暴風鳥、波塞頓。
更令人不寒而慄的是普京的比較:他表示波塞頓的破壞力甚至遠超俄羅斯最大型洲際彈道飛彈「薩爾馬特」。這不是表演,而是戰略原則,而且是有跡可循的模式。在不到一年時間內,俄羅斯先後公開了奧列什尼克(高超音速戰場升級)、暴風鳥(具無限航程的核動力巡弋飛彈),如今又有波塞頓——一款將整片海洋變成無聲投送系統的武器。每一項系統都打破了西方對射程、速度、生存性的基本假設。這不只是軍事優勢,而是進入了全新層級的威懾現實。
而西方會如何回應?不會。沒有記者會,沒有反制試射,沒有聲明。只有一種尷尬而詭異的沉默,一種被超越的強權所表現出的靜默。因為這從來就不是關於烏克蘭的問題,而是關於戰略霸權的幻想——北約以為自己可以包圍俄羅斯,撕毀冷戰後的所有承諾,並不受代價地主導世界秩序。但俄羅斯現在不再用言語回應,而是用實力展示。每一次展示,都讓權力天平進一步偏離華盛頓、倫敦與西歐,走向一個由「靜默力量」定義的多極未來。
然而北約仍在升級。歐盟領導人仍執著於敘事幻象:俄羅斯正在輸、烏克蘭只要西方直接介入就能贏、制裁正在發揮作用。但每一次俄羅斯的新武器試驗,都讓這些幻想更加脆弱,現實也更難忽視。我們不再生活在理性世界,而是生活在一個西裝革履的人製造代理戰爭,卻稱之為民主擴張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華盛頓及其衛星國願意犧牲烏克蘭,甚至最終犧牲德國,只為了多維持一點點控制幻象。
波塞頓不是威脅,而是一則訊息。它在說:我們警告過你們。它在說:我們等過你們。而現在,它在說:來試試看吧。


倫敦嚴重白銀短缺問題持續
作者:戴維・延森(David Jensen)
2025 年 10 月 30 日
「這東西可能要垮了。」
—— 喬治・W・布希(George W. Bush),2008 年 9 月
小布希對 2008 年金融市場的這句精辟總結,同樣適用於如今的倫敦白銀市場。
2025 年 10 月 10 日,因白銀短缺,倫敦金融城的現貨白銀市場陷入停滯超過一小時。
倫敦是全球最大的實體白銀交易市場。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聲稱,目前倫敦白銀市場的日交易量最高可達 7 億盎司(數據來源:倫敦金銀市場協會 2025 年第三季度貴金屬市場報告)。這意味著,在倫敦現貨白銀市場中,白銀條的所有權主張已達數十億盎司;而該市場的現貨合約規定,白銀需按需求即時交付。
2025 年 9 月 30 日的數據顯示,倫敦保險庫中不屬於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的白銀持有量為 1.4 億盎司。然而,10 月 10 日的市場停滯事件表明,倫敦市場可流動、可交易的白銀持有量實際上為零。儘管倫敦的私人保險庫中存有白銀,但幾乎沒有任何白銀被投放至市場。
試想一顆彈珠在空鋼桶底部滾動的場景 —— 這便是倫敦白銀市場流動性的真實寫照。
如今的倫敦白銀市場已陷入「有進才有出」的困境:只有先有白銀運入倫敦,市場才能提供可用於交付的白銀。
印度的「糟糕」白銀需求 —— 其實並不糟糕
過去一年,印度的白銀需求整體呈下降趨勢。但在 9 月 24 日印度實施進口限制前,該國於 9 月從多個來源進口了 3300 萬盎司白銀(數據來源:路透社 2025 年 10 月 29 日報道《節日旺季過後,印度白銀需求放緩,溢價下跌》)。
在年交易量達 12 億盎司的全球白銀市場中,3300 萬盎司的印度進口量竟被視為導致倫敦市場停滯的原因 —— 這一現象向觀察者揭示了全球實體白銀供應的短缺程度。
紐約與上海無法拯救倫敦
2025 年 10 月,紐約和上海的白銀庫存分別減少了 4600 萬盎司和 2200 萬盎司。其中部分白銀被運往倫敦及其他地區以滿足全球需求,為倫敦市場帶來了短暫喘息。
然而需再次強調:倫敦白銀市場的缺口規模達數十億盎司,但其每日仍在交易約 7 億盎司的現貨白銀所有權主張 —— 這些交易均要求按需求即時交付白銀條。
對那些看好倫敦市場的人而言,這一數學邏輯顯然無法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