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之戰 2 : 世界將會迎來新秩序

economic wrote:
北韓比較危險有幾個重(恕刪)

可惜這只是你個人的認知判斷,不是外界的認知判斷。

軍演是否常態化?大陸的答案是這是我的地盤,我愛演習就演習,愛休息就休息。你管我以後不再演,偶爾演還是常常演?
---------------------------------

中方新一轮军演是否会成为常态?我外交部回应

8月9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台湾外事部门负责人吴钊燮称“中国大陆利用佩洛西访台来演练是对台战争和入侵”,另外中国军方今天宣布将举行新的多轮军演,请问军演将会持续多久?新的军演会是常态吗?

汪文斌说,中方针对佩洛西窜访台湾的反制措施完全是正当合理合法的,既是对挑衅者的警示,也是对“台独”势力的惩戒。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才是台海真正的事实和现状。台湾民进党当局和“台独”顽固分子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再次暴露了其谋“独”分裂的本质。

汪文斌强调,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是无法阻挡的历史大势。无论民进党当局和“台独”势力打“美国牌”或是什么别的牌,都挽救不了“台独”势力失败的命运。其挑衅和谎言行径如同蚍蜉撼树,只会加速其自取灭亡。

汪文斌再次重申,中方在自己领土的周边海域开展正常的军事演训活动,公开透明专业。相关部门也已及时发布了公告,这符合国内法,符合国际法,也符合国际惯例,是对挑衅者的警示,也是中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当之举。
soaring0909
有了先例就有成為常態的條件,就看對手服不服軟,服軟就能變常態,不服就是看誰碰撞後退縮,要是擦槍走火就是戰爭爆發
殲二十
大陸的表態就是我絕不退,就如長板橋上,飛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慄。
金正恩這麼胖
煙癮又大
中風的機會是不是很高
中風死亡或無行為能力的機會是不是很高
金正恩突然中風北韓權力中心真空
北韓動亂崩潰的機會是不是很高
南韓美國要如何防範北韓動亂崩潰核武的危機
中國要不要出兵控制北韓的動亂
這都是很清楚南北韓有很高戰爭不可控的高風險
殲二十 wrote:
可惜這只是你個人的認(恕刪)


是 是 是
中國好棒棒喔
這邊是我的地盤
是中國領海和領空
不管日本、美國、韓國、.........通通閃邊
我中國想演習你們就得繞路
臺灣海峽是中國內海
台灣領空是中國領空
日本、韓國的國際貿易都要滾遠一點
不能經過這裡
台灣也不可以跟世界交流
空中航班斷了那是要自認倒楣
台灣產出的半導體也完全不重要
中國隨便封鎖都不影響其他國家
其他國家的生產製造都不會受到影響
中國自己的工廠當然更不會受到影響
中國自己的國際交通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南海也是中國內海
那邊的島嶼都是中國的
是中國領土所以是中國內政
都該無條件乖乖送回來
台灣所有人都該乖乖的接受中國愛在這邊演習
要喜迎中國統治

都是別人的認知錯誤
中國好棒棒喔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PainterJ
你是身份忘記切換了嗎?[笑]
殲二十
我也開始懷疑了,一是這帳號有多於一人使用;二是這帳號的使用者還有別的帳號,忘了把發言風格切換回來。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soaring0909
俄通歐洲的油管才被烏克蘭切斷,歐洲盟友憤怒生氣烏克蘭背刺舉措
economic wrote:
北韓比較危險有幾個重要的要素
1.北韓相對弱小很多,遇到危險先打的可能性要高
2.北韓真的有核武,然後有投射能力,對世界的威脅不限制在朝鮮半島,包含日本甚至部分美國本土那是真實受到被打的風險
3.美國與南韓那是真的有軍事同盟的,發生戰爭美國在現在的規範下必須要參戰(台灣則不一定),然後真的半島有戰爭,中國會不會跟之前一樣參戰呢?(這有過去的真實歷史),俄羅斯會不會也加入呢?
4.半島的戰爭會真的牽扯到核戰,北韓真的有,且真的高機率遇到國家風險會真的使用,台海不牽扯到核戰
5.北韓自己包含政治的不穩定要高得多,金小胖亂瘋一把的可能性那絕對對歐美來說相對高得多,遠比台海更不容易掌控

台灣有事
日本還真不一定有事
半島有事
日本幾乎一定有事
連日本實質上都一定覺得北韓給的危險性要高於台海的

從這次中共封台軍事行動之後---台海就比較危險了
老共一貫的立場-和平統一,共榮發展經濟。五桶只是要更大的成本,台灣不踩紅線,老共不會出手
1.北韓既然較弱,就不可能先出手(同理台灣更弱,不會先出手)
2.北韓有核武是要自保,也有恫嚇作用,不然就會跟伊拉克一樣被滅
3.北韓知道南韓跟美國有軍事同盟,更不可能輕啟戰端
4.有核戰的風險表示很安全,台灣沒有核武,反而容易發生戰端
5.見仁見智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ant1964 wrote:
從這次中共封台軍事行(恕刪)


那類似邏輯台灣也有所謂重要半導體會讓世界生產大受影響

台灣之所以對其他國家高層來說相對風險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從國家層面來說
台灣只要不獨立
那台灣問題重要但不急
美國基本上可以掌握台灣這類政策走向
美國沒有準備好與中國正面軍事衝突
但北韓不受到控制
中國也控制不了北韓
且半島都是地面沒有緩衝
某個小兵開砲就真的會打到對方領土
台灣海峽起碼上百公里
真的打這麼遠的武器沒很多
更別說北韓狀況要複雜得多
內部問題也可能轉移成外部問題來整合內部
更別說北韓是真的可能做核試爆的
周邊國家和世界不會不擔心
而台海只要中美不升溫
到月底世界新聞就超級降溫了
而北韓要尋求談判
只能不斷用軍事活動來製造話題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那類似邏輯台灣也有所(恕刪)


1.不管哪裡發生戰爭都是會有影響

2.高階製程晶片只有台灣與韓國能代工

3..美國不可能一籃子都壓寶台灣

3.即便沒有中國與北韓存在,
美國還是會壓寶韓國,
分散風險的比例原則而已

如同帝王御心術,
養個明珠來制衡索額圖,
兩者相互競爭辦事來爭取康熙的嘉獎
終於簽了,拜登的芯片夢會成真嗎?
-----------------------------

拜登签署2800亿美元“芯片法案”,与中国竞争

【文/观察者网 李丽】当地时间8月9日,三天前新冠检测才转阴的美国总统拜登在不断咳嗽中完成讲话并签署《2022芯片与科技法案》(以下称“芯片法案”),使之正式成法生效。

该法案总额达2800亿美元,包括拨款520亿美元用于支持电脑芯片制造公司等。该法案旨在加强美国内高科技生产,降低关键产品对海外供应链的依赖,更好与中国竞争。《华盛顿邮报》对此评论称,拜登签署芯片法“开启了产业政策新纪元”。

综合路透社、《华盛顿邮报》8月9日报道,白宫9日发布声明称,该法案将为美国半导体研发、制造以及劳动力发展提供527亿美元。其中390亿美元将用于半导体制造业的激励措施,20亿美元用于汽车和国防系统使用的传统芯片。此外,在美国建立芯片工厂的企业将获得25%的减税。

白宫此前多次强调,这一法案对于反制中国的影响力、确保美国在竞争中保持领先至关重要。他们在数次简报会中向国会议员们强调该法案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路透社介绍,该项立法还授权在未来10年内拨款约2000亿美元来促进美国科学研究,以更好地与中国竞争。国会仍需要通过单独的拨款立法来资助这些投资。

拜登9日在白宫玫瑰园签署法案时表示:“未来的芯片工业将在美国诞生。芯片与科学法案将激励新一代美国人回答这一问题:下一步是什么?数十年后,人们将回望这一周我们通过的法案,我们在历史关键时刻抓住了机会。”

拜登表示,这项法案将为美国整个半导体供应链提供资金,促进芯片产业用于研究和开发的关键投入。该法案要求任何接受美国政府资金的芯片企业必须在美国本土制造他们研发的技术。这意味着“在美国投资,在美国研发,在美国制造”。
難得!終於都有一次老美“戰勝”的兵推!

老美是要硬起來嗎?

“美智庫兵推:共軍3周毀2艘美航母、數百架戰機! 美台終戰勝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上週訪台,共軍隨後在台灣周邊演習。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同步進行兵棋推演,結果顯示,美台能成功抵禦共軍侵台,但參戰各方都會付出慘痛代價。

華爾街日報報導,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上週主辦7小時的複雜兵推,時值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中國解放軍在台灣周邊舉行實彈演習。兵推顯示台灣對共軍而言是嚴峻挑戰,中國企圖攻台對印太地區深具毀滅性。

兵推分為紅、藍兩隊,包含地圖、20面的骰子及複雜電腦計算,模擬2026年共軍對台發動攻擊。結果顯示,共軍犯台後3週內擊沉2艘美軍航空母艦,攻擊美軍駐日及關島基地,摧毀數百架美軍先進戰鬥機。

但中方處境更慘。共軍登陸後攻占南台灣,但兩棲登陸艦隊遭美國與日本飛彈、潛艦攻勢殲滅,無法重新補給部隊。台灣守住台北,北京的長程彈道飛彈所剩不多,難以對抗美國依舊強大的海空軍力。

CSIS資深顧問坎西恩(Mark Cancian)說,這次兵推最大感想或許是美台能成功保衛台灣,有別於許多人的印象。

但報導寫道,成功抵禦共軍犯台的代價高昂:台灣經濟將被摧毀;美軍受嚴重打擊後需要多年重建,連帶影響美國的國際實力。

部分美軍指揮官曾指出,2027年是共軍可能侵略台灣的時間點。參與兵推的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研究員瓦瑟(Becca Wasser)則認為,2036年是更可能的時間點。

瓦瑟表示,即使到2027年,中國仍不大可能擁有成功對台發動兩棲侵略行動的能力。倘若如此,這意味中方對台將採取另一種途徑。

許多專家認為,共軍在裴洛西訪台後發動的大規模實彈演習透露以封鎖圍困、而非擊垮台灣的計策。

專家說,智庫兵推與五角大廈的機密兵推類似,意在檢驗不同情境如何演變、中方和以美軍為首的另一方如何因應對方作為、各自軍備受到什麼影響。

兵推雖模擬2026年台海衝突,但兩方都只具備已實際展現的軍事能力,核武排除在外。紅、藍兩隊輪流在滿布兵棋的太平洋地區地圖上出手,並討論戰略,接著移到詳細的台灣地圖,電腦計算飛機跑道尺寸、潛艦重新武裝所需時間等層面,骰子則帶來隨機元素。

這次兵推是22場系列中的第17場,以對美方而言的悲觀設想展開:美國因歐洲陷入另一場危機而分心,拖慢調派大軍前往太平洋地區的速度;台灣應處能力受中國發動資訊戰和破壞的阻礙。

紅隊代表的中國猛烈攻擊,期望儘快攻下台灣、擊退馳援的美軍。

兵推中的共軍朝美軍駐日空軍基地、太平洋艦隊一個航空母艦打擊群發射多枚彈道飛彈,摧毀數個戰機中隊,擊沉航艦與其他美軍艦艇。共軍以水面艦艇在台灣東部外海部署警戒線,轟炸台灣基礎設施以干擾國軍地面部隊行動。最後,共軍2萬2000人登陸台灣東南海岸,緩慢向北行進,期望攻下一處港口或機場,避開隨之而來的城市與巷戰。

但隨著戰事推進,氣勢轉向美國與日本。美軍雖然艦機與人員損失慘重,但轟炸中國多處港口、消滅共軍艦艇警戒線,且成功攻擊北京的弱點,也就是載送部隊及運補所需的兩棲艦艇。

一名紅隊成員仔細觀察台灣地圖,思考另一個戰略,並說:「在現實情況下,我們將必須嘗試斬首行動。」

同樣身為紅隊一員的瓦瑟說:「與其說是平手,感覺更像是『好吧,沒有人贏,但也沒有人輸』。」

坎西恩和麻省理工學院(MIT)與美國海軍戰爭學院(U.S. Naval War College)專家耗時兩年設計這款兵推。他說,相較於機密兵推,這款公有領域的兵推設計者希望和更多人分享結果。”
mzorro
轰炸大陆港口,夏威夷关岛冲绳和东京就等着吃核弹吧
一篇深入分析的文章。

其實,沒有文章會說的是,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當人口太多,資源過度消耗,而且用戰爭和瘟疫都無法降低人口,最後的結果就是物價上升,生活壓力過大,讓人不願生育。

官方首次宣布中國總人口將負增長女性生育意願該如何拉回來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在進入負增長前,中國每年的淨增人口的下降趨勢在21世紀之初開始顯現,在2000年跌入1000萬人區間,之後五年到2005年逐步跌入700萬區間,再過5年後到2010年跌至640萬人。

”十四五期間總人口將負增長。”

這是以國家衛健委為代表的官方,首次公開承認中國人口負增長階段的到來。

在過去幾年內,中國的出生人口、生育率和出生率都呈斷崖式的下降:

萬眾矚目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低至1.3,是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和地區之一;
《中國統計年鑑2021》公佈時,全國人口出生率首次跌破了1%,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低出生率;

到2021年,中國的淨增人口僅48萬,還不到三年前(2018年中國淨增人口530萬)的十分之一。

“在14億的人口基數面前,這是一個很微小的數字,幾乎相當於沒有,”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原新教授說。

出生率是新生兒數量在平均人口中的佔比,而生育率則是出生人口與育齡女性的比率。如果說生育率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生育意願和狀態,出生率則可以體現人口增長情形。

這兩個創下新低的指標,都昭示著中國的人口問題越來越不容樂觀:要知道,此前根據多個國際組織和中國科研機構的預測,中國大概要到2027~2032年才進入人口負增長。

我們是怎麼走到負增長這一步的?

“十四五期間中國人口出現負增長”不在意料之外,也並非一蹴而就。

原新認為,負增長的種子“在三十年前就已經埋下”。

1992年,當中國的生育率從上個世紀60年代的6降至更替水平(2.08)之下,這意味著子代的出生人數不能有效完成對父母的“替補”,內在增長率就已經是負的。

再往前追溯,是1973年的“一腳剎車”——中國計劃生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成立。

整個70年代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以“晚,稀,少”為主——“晚”是指男25周歲、女23周歲才結婚;“稀”指拉長生育間隔,兩胎要間隔3-4年左右;“少”是指三個多了,兩個正好。1980年9月,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正式啟動。一對夫妻生育超過一個孩子將被定義為超生,並受到經濟和行政處罰。

這一政策延續了30多年,直到2016年被廢止。

“早在1991年,我國的生育率水平就已經降至更替水平,步入持續穩定的低生育率時代,人口的內在增長率由正轉負”,原新打了個比方,“人口列出的剎車在1991年踩下去了,但是列車依然慣性前行了30年,目前所有人口增長慣性即將消耗殆盡,人口將進入穩定的負增長階段。”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在進入負增長前,中國每年的淨增人口的下降趨勢在21世紀之初開始顯現,在2000年跌入1000萬人區間,之後五年到2005年逐步跌入700萬區間,再過5年後到2010年跌至640萬人。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認為,我國生育政策的調整可能已經錯過了窗口期:“2000年到2010年是一個窗口,一個計劃生育政策的'戰略機遇期',在那時候調整可能最為有效。”

此後,因計劃生育政策的逐步放開,中國的出生率曾出現兩次回升,但自2017年至2021年,中國淨增人口出現五連降,從2018年的530萬人一路狂跌至2021年的48萬人。

“負增長是一個階段性的節點,但不是結束。”全球化智庫(CCG)特邀高級研究員、人口學者黃文政告訴八點健聞。

從區域上來看,我國人口的負增長呈現由點及面不斷擴散的特點。“點”是如上海這樣的因經濟發達而具有少子傾向的地區:早在1993年,上海市的戶籍人口已出現負增長,到今天,上海的總和生育率已經低至0.8,和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韓國持平。

早在20年前,素有“共和國長子”之稱的東北地區也陷入了“生育陷阱”。歷史原因導致的低出生率和年輕人流向沿海地區的“東南飛”,拉響了當地的人口警報。

到今天,陷入人口負增長的地區,已經超過一半。

根據2021年的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在中國大陸的31個省份中,已經有16個省份的常住人口出現負增長。

儘管,廣東、浙江、江蘇、福建,這些沿海省份人口依然在增加,但並非是出生率較高的緣故,而是他們都是勞動力流入的省份。

但總的來講,少子化已經滲透到全國范圍內了,“最後全部都會進入負增長階段。”

人口負增長,意味著什麼?

2020年,中國人口淨增204萬人,2021年,只有48萬。

對於中國龐大的14.2億人口來說,這個數字基本可以忽略不計。這也意味著,中國的人口總數量已經非常接近峰值,幾乎等同於“零人口增長”。

出生人口越來越少,繼續走下去,就是越來越接近於出生人口與死亡人口相交叉的邊緣。

原新告訴八點健聞,變成常態負增長前,往往有一段零人口增長階段,一般會在零值波動幾年,再轉向常態化的人口負增長。

“在負增長的初期階段,人口體量依然龐大,即便是十四五開始負增長,也是早期階段,人口總量巨大的基本國情不會改變。”

“即便按照2020年的生育率1.3發展,2050總人口還會還在12-13億以上,在負增長早期階段,我們依然處於一個人口規模巨大的慣性之中。”原新強調“人口現象演變為人口問題往往存在時間滯後,人口負增長和人口老齡化只是人口現象,一方面,要超前認識和準備,另一方面,必須明確這種人口現象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匹配,就是問題,匹配就不是問題。”

但值得警惕的是,人口負增長釋放出一個緊迫的信號,人口數量下滑的趨勢將不可逆轉。“如果長期保持這個不可持續發展的話,離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目標越來越遠。”穆光宗說。

黃文政指出,“人口負增長開始比較緩慢,之後會不斷加速。如果生育率一直維持在1.2以下的水平,那麼人口最終將以每出生一個人去世5個人的速度減少。”

1980年代末,中國的總生育率為2.6,遠高於更替水平2.1。自1994年以來,這一數字一直在1.6至1.7之間徘徊,但在2020年下滑至1.3,2021年僅為1.15。

人口學家何亞福告訴八點健聞,人口的增長有慣性,不是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時人口就馬上下降的,同理,人口的下降也有慣性。將來中國人口出現負增長時,即使生育率回升,人口也會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慣性減少。
上海保銀資本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在接受BBC採訪時指出,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可能也比預期更快到來。

這篇報導寫道:走向人口負增長意味著,在未來數十年裡,中國的勞動力供給將持續萎縮。而更少的勞動力可能意味著更高的工資,這對於製造業來說,可能意味著出口放緩,阻礙中國未來經濟增長。勞動力萎縮還將凸顯社會保障尤其是養老金能否維繫等問題。

維多利亞大學政策研究中心彭秀建博士在《對話》撰文指出,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在2014年達到峰值,預計到2100年將減少到峰值的三分之一以下。預計在這段時間內,中國的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將繼續攀升,在2080年左右超過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

“這意味著,目前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需要贍養20名老年人,但到2100年,100名勞動年齡人口將必須贍養多達120名老年人。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年平均下降1.73%,這意味著除非生產率迅速提高,否則經濟增長將大幅放緩。”彭秀建指出,與此同時,中國需要把更多的生產資源用於提供衛生、醫療和養老服務,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老年人口的需求。

女性的生育意願還能拉回來嗎?

“人口問題一旦出現,意味著解決人口問題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了”。這是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院的茅倬彥在2018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

2021年國家衛健委調查顯示,女性的生育意願繼續走低:

育齡女性的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為1.64個,低於2017年的1.76個和2019年的1.73個。作為生育主體的90後和00後的女性生育意願尤其低:分別為1.54和1.48個。

黃文政認為,1990年年代出生人口曾經歷過一次斷崖似的下跌,就是90末的人數遠低於90初。現在的生育主力逐漸從90初一代轉換為90末一代,育齡高峰期女性基數大幅減少,而生育意願也更低,“這對出生率是雙重的打擊”。

上述調查認為,經濟負擔重、子女無人照料和女性對職業發展的擔憂等因素已經成為製約生育的主要障礙。
一方面,在年輕人眼中,生育意味著巨大的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包括金錢、時間、精力,且可能回報渺茫。

“在農業時代,多一個小孩就多一個勞動力,所以生育是有經濟動力的。而現在生養一個小孩,除了在精神上獲得一些幸福感,你經濟上幾乎完全是付出。養孩子是沒有收入的,這可能和你的付出是完全不對稱的。”黃文政說。

另一方面,許多女性“不生、少生”的原因是擔心影響職業發展、遭遇“母職懲罰”。生育後的女性晉昇機會減少、地位被邊緣化等情況並不罕見。有研究者計算出,中國女性每生育一個子女,工資收入就減少7%。

黃文政認為,生育率的低迷的根本是缺乏經濟上的動力。想要真正提升這一代人的生育意願,需要實實在在的強有力的激勵機制。

穆光宗也指出,相比起強調家庭內部的合理分工,鼓勵生育更重要的是將家庭生育負擔外部化,應當由國家和政府分擔生、養、教的成本。對在無形中承擔了生育的“外部成本”的主體,國家也要進行補貼,讓企業減少因員工生育帶來的損失。如此女性員工才有可能得到更平等的對待。

國家衛健委在《決定》一文中強調,當前工作的著力點是完善積極生育支持政策體系,而“當前,我國配套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尚不完善,與人口發展形勢、與人民群眾熱切期盼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亟待加快建立健全。”

一個較為完善、能夠支撐起生育友好型社會的政策框架,主要包括:經濟支持政策(津貼或減稅)、時間政策(產假或育兒假、彈性工作時間等)、托育服務供給和職場權益保障(保留工作崗位、提供培訓等)。此外,“生育友好”還應當對男女兩性都友好,不把生養責任推給一方獨自承擔。
而在目前的中國,女性依舊承擔著沉重的養育責任,且難以獲得充分的、有效的製度保障:

大部分地區產假仍只有3-4個月,男性法定陪產假只有15天,“孩子誰來帶”依舊是個大問題。

中國的學前托育、教育資源仍然供給不足。0~3歲兒童主要由母親或祖輩照顧,2019 年全國0~3 歲兒童入托率僅為4.3%,現有資源遠遠無法充分滿足家庭的需求。

何亞福建議在中央層面出台育兒補貼制度,以惠及更多流動人口。“育齡家庭付出很多,但得益的是國家,所以鼓勵生育只有中央層面來做最合適。”

但縱觀全球,多個經濟體,在金錢,政策,環境,文化等多方面作出巨大努力的幾十年後,有部分國家的生育率開始有微小的進步;還有部分國家或者地區,生育率和女性的生育意願仍然不見起色,一路向下。

以瑞典為例,70年代末期,該國的出生率降低到1.60左右。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孕婦權益,比如提供免費醫療保健、較高的育兒補貼,立法禁止解僱孕婦等。
隨後,政府大力推廣托育服務,並鼓勵男性共同做家務、帶孩子,還繼續延長產假。經過近10多年的努力,到1989年,瑞典生育率回升到2.1。

不過20世紀90年代,一場經濟衰退讓這些福利縮水了。或許還出於對經濟不確定性的擔憂,瑞典家庭又一次減少了生育。90年代末,生育率降至1.5。

經濟衰退結束之後,政府將育兒假延長到480天,並提高育兒津貼的金額。

近幾年,瑞典的生育率保持在1.8-1.9之間,高於絕大部分發達國家。

瑞典的故事告訴我們,將接近1.5的生育率提高到世代更替水平,需要付出怎樣大的努力。這努力的結果,又是多麼脆弱、容易反复。

而在當下,我們能做的加大力度呼喚和製定更具超前性的政策。

如原新所言:“在未來的二三十年之內,即便是人口負增長和人口老齡化加劇交匯,也還不是中國人口問題最嚴峻的時候,真正嚴峻的時候還在30年之後、50年之後,甚至更長周期之後。”無論是否錯過“窗口期”,當下所做的一切,都將是對未來的積極準備。

無論是否錯過“窗口期”,當下所做的一切,都將是對未來的準備。””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0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