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之戰 2 : 世界將會迎來新秩序

Derek2025 wrote:
一篇深入分析的文章。(恕刪)

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以前看過一些文章,分析結論是中國人口落在7億左右是最理想的,我覺得差不多。

人口負增長不是壞事,負增長過快帶來的人口結構過度老齡化才是壞事,所以要緩降。
Derek2025
試試集齊七顆寶石,再啪一下指。。。哈哈哈!
wugoson
[笑][笑]
台海軍演|「反介入/區域拒止」對壘? 來自俄烏戰爭的教訓

「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Denial,簡稱「A2/AD」)是近年討論各國對抗美國軍力時所用到的一個關鍵軍事概念。在印太地區的關注點在於南海、台海、東海等等,在歐洲的關注點則在於東歐,特別是2014年克里米亞落入俄國控制之後的黑海地區。此概念在媒體中的一般軍事討論中極其流行,一位拉脫維亞的前防長更曾笑言,「就連家庭主婦也在討論東北歐的A2/AD挑戰」。

對於這個概念一個較早期的定義,出自2012年美國國防部2012年的《聯合行動介入概念》(JOAC)文件:

「反介入」(A2)是指用以防止敵軍進入一個行動區域行動或能力,通常是長程的;「區域拒止」(AD)則是指那些並非用以阻止敵軍進入而是用以阻止其在某區域自由活動的行動或能力,通常是短程的。

精準打擊能力的普及化

這個概念的出現主要是因應近年精準打擊能力的普及化所致。西班牙智庫埃爾卡諾皇家學院(Real Instituto Elcano)的高級分析員Luis Simón在2017年就指出:「在差不多40年之間,美國及其盟友在精準打擊系統的實然壟斷,使他們有全球自由移動和不被牽制地介入(的能力)……在過去廿多年,新的發展是精準打擊的普及可能使軍事技術的競技場域變得愈來愈平等。」

以往,美軍所關注的是當美方人員和軍事資產投入戰區之後要如何制敵取勝。如今,隨着中、俄等國的「A2/AD」能力不斷增加,美軍所要擔心的已變成其人員和財產能否進入戰區,能否在戰區內自由活動。在台海的背景之中,這就關乎到美軍在第一、第二島鏈上軍事基地的安全、美國航母能否安全進入台海周邊範圍等議題。

根據《經濟學人》2021年5月的綜合分析,中國防空和反艦導彈系統已幅蓋台灣島全境,而且其東風-21D中程反艦彈道導彈可攻擊1,500公里內的目標,轟-6轟炸機可攻擊關島美軍機場,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則可攻擊4,000公里內的目標。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本年有關解放軍封鎖台灣的報告亦指出,擾亂中國的封鎖需要美國將軍力靠近台灣,如果美國將太多海、空軍資產置於中國攻擊能力的範圍之內,將可能面對中國先發制人的攻擊。



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的「反介入/區域拒止」圖例,由各種武器射程的泡沫圈所組成。(《經濟學人》網站截圖)

「A2/AD」泡沫的「既定事實」錯覺

「反介入/區域拒止」的媒體討論,往往以一張又一張地圖上一個又一個的圈圈為象徵。圈中盡是各種地對空導彈、反艦導彈、巡航或彈道導彈、戰機或轟炸機的射擊或飛行距離。在人們的腦海中,這就造成了一種「既定事實」的印象——圈中的地域都是有關國家「A2/AD」的泡沫,任何敵對勢力嘗試進入泡沫內的範圍都要付出沉重代價。

不少軍事專家對「A2/AD」這個概念的使用都持有不同程度的反對意見。例如,前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理察森(John Richardson)就認為此概念過於廣泛、沒有新意,而且忽視了「反介入/區域拒止」只是一個「願景」而非「既定事實」。芬蘭軍事分析師Robin Häggblom亦在英國智庫漆咸樓(Chatham House)撰文,指人們往往忽略了「A2/AD」能力的技術細節,例如其反介入/區域拒止攻擊對象本身的活動能力、認定對象能力的距離限制(地表地理特徵、地球弧度對感應器的影響;雷達、衛星、無人機等的實際監視距離等)、從情報獲得到作出攻擊的連接鏈、精準彈藥價格高昂和數量少等問題。

在「A2/AD」的討論中,解放軍的實力提漲一直備受關注。例如在蘭德公司2017年的一項報告中,中國海軍攻擊艦、潛艇、兩棲艦隻、自走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空軍軍機、北斗衛星系統、無人機、地對地導彈、地對空導彈、反艦導彈、導彈防禦系統等各個層面的軍力發展都被列入中國系統性的「A2/AD」能力之中。該報告也特別點出台灣如何被中國武力所幅蓋,例如射程350公里的東風-11已能幅蓋台灣全島、衛士型火箭炮多種型號也有足夠彈程能直接越過台海攻擊台灣本島。

解放軍自8月4日起連日軍演,其間的導彈射擊、軍艦、軍機、無人機近台或繞台的行動,也都顯示着這種幅蓋能力,同時展現出其封鎖台灣的實力。

不過,這種表明「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既定現實的行動,在實戰之中,往往只是一種願景,問題在於這種願景與現實的距離有多接近。

「A2/AD」的理想與現實

在俄烏戰爭的戰場上,我們可以清晰看到這種願景與現實的距離。自從俄羅斯奪得克里米亞之後,黑海西沿已被劃進了俄羅斯的「A2/AD」泡沫中,如果這種泡沫果真是一種「既定事實」的話,烏克蘭理該不能在此區域中不付出重大代價而能對俄軍作出嚴重攻擊。

但事實卻非如此。本年4月,烏克蘭在土耳其無人機的定位之下,以烏克蘭自家製的「海王星」(Neptune)反艦導彈擊沉了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導彈巡洋艦「莫斯科號」(Moskva)。到6月底,俄軍在開戰之初迅即佔領的蛇島

,本來是俄方在黑海西沿另一反介入/區域拒止的前線部署,更是莫斯科號被擊沉之後用以取而代之的「不沉戰艦」,島上配有防空導彈系統,但最後島上俄方守軍卻在烏方以土耳其製無人機、大砲和飛彈轟擊下敗走,使該島重新回到烏軍控制之中,也讓烏方更有信心使用黑海西沿航道出口糧食。



2018年俄羅斯基於克里米亞在黑海「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示意圖。(Ukraine World)

這些事件也證明了「A2/AD」地圖上看似完美無缺的泡沫,其實有可能充滿漏洞,特別是在面對低成本、可達高數量的無人機攻擊之時。

在台海的角度而言,這種教訓可能會使美軍在中國「A2/AD」泡沫中更敢於活動。

「A2/AD」能力的較量

傳統上,要對抗敵軍的「A2/AD」能力,討論往往特別集中在制空權的奪取(即阻止敵軍軍機在域內飛行),正如烏方在戰爭初期要求北約對烏克蘭實施禁飛區一般。這種思維代表着一種「A2/AD」能力的爭奪——所謂的北約禁飛區,其實就是要北約擊毀俄方在烏國範圍可應用的「A2/AD」能力,並以自身的同一能力取而代之。這代表着爭奪制空權的一方要冒險打擊對方的「A2/AD」能力。但軍事分析網站「War On the Rocks」6月中就曾刊登文章,指出這一種爭奪制空權的戰略成本過高——這牽涉到空對空、空對地隱形戰機的攻擊、網絡攻擊能力、潛艇、各種射程的導彈等等,但以「A2/AD」能力作防守一方,則有各種低成本、高機動性的武器可用。

相較之下,烏方爭取北約禁飛區不果之後,則以一系列像無人機、人手可攜的防空火箭砲等成本較低的武器,去阻止俄方取得制空權。這種戰術導致俄、烏雙方都一直無法取得烏克蘭制空權。上述的文章就認為烏克蘭的戰事開創了一個戰爭的新範式:作戰各方不應該再爭奪制空權,而是要着重低成本卻能與對方維持空中控制權爭奪狀態的能力。

在台灣的背景而言,這就是所謂的「反A2/AD」戰略。此戰略不尋求爭取解放軍的「A2/AD」領域,而是以低成本的「A2/AD」海空力量,擾亂對方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像烏克蘭一樣,使空軍力量遠勝於己的俄方在制空權仍在爭奪中的情況下,不敢貿然行動。這可算是雙方「A2/AD」能力的對壘,符合美國軍事專家此刻正努力說服台灣接受的所謂「箭豬策略」。而這種「範式轉移」長遠而言也應改變美軍着重高性能、高成本軍事資產的傾向。

不過,這種「反A2/AD」的戰略在烏克蘭戰場上雖然達到了大大緩減俄國攻勢,甚至為烏方創造出反攻機會的效果,但在雙方經濟和軍事實力懸殊、烏方只能依靠外援的背景之下,俄國依然具有更大的勝算。交戰各方的「A2/AD」能力對壘雖然正在改變當下的或未來的戰爭樣態,但決定勝負的基本盤似乎並未有重大轉變。”
若然戰場在台灣,台灣人能捱得過去嗎?

俄烏戰成「消耗戰」烏東前線城市缺水逾2個月 居民叫苦恐引發人道危機

俄烏戰爭延燒近半年,烏克蘭舉國陷入戰亂之中,烏東頓涅茨克前線城市斯拉夫揚斯克(Sloviansk),距離俄羅斯占領區僅15公里,由於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當地民眾已經2個多月沒有水和煤氣可用。公共區域的幫浦目前是該市唯一的水源來源,民眾每天提著大水瓶跋涉裝水,再用推車等推回家,因應日常所需,生活相當不便。

當地水源官員表示,水壩的電線遲遲無法修復,因為軍隊仍在進行戰鬥,根本無法過去;同時也擔心,一但進入冬天,水井必然會結冰,到時恐面臨人道主義危機。此外,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近日又宣布,正強制下令疏散頓涅茨克東部的民眾,但不是所有人都有錢或有資源能夠撤離,如今俄烏戰爭已經演變為一場消耗戰,尋常百姓只能面對一切、咬牙生存。”
其實,真的看不到日本經濟能有甚麼有效對策。

反而,拼廢除和平憲法可能還易得多。

據共同社報導,日本政府全體辭職

日本內閣特別會議於當地時間11時30分(北京時間10時30分)開始。預計,很快將公佈岸田政府改組名單。
日本政府改組起初定於9月初進行,但因為有意加快推進自己的“新資本主義”經濟理念,且有必要就糧食和燃料價格上漲採取措施,同時也為了提前為國會會議做準備,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決定加快政府改組進程。”
俄軍導彈擊中烏軍彈藥庫 摧毀逾300枚美製火箭

俄羅斯國防部周二(9日)表示,發射海基高精度導彈擊中烏克蘭切爾卡瑟州烏曼一座彈藥庫,摧毀逾300枚美製M142高機動多管火箭系統(HIMARS)火箭及大批M777榴彈炮炮彈。

在俄軍攻勢下,烏軍第14機械化旅第2機械化營已喪失戰鬥力,逾340人陣亡及負傷,幸存士兵放棄陣地,俄軍陸基高精度導彈亦摧毀文尼察州沃羅尼夫察附近的烏克蘭空軍地下指揮所。數據顯示,上月7日至本月5日期間,有175名外國僱傭兵抵達烏克蘭,其中81人來自格魯吉亞。同一時間,有335名僱傭兵戰死及389人離開,僱傭兵總數由2,741人減至2,192人。波蘭僱傭兵的損失仍居首位,99人陣亡及146人離開。

烏克蘭指俄軍多次發動攻勢,猛烈轟炸東部頓涅茨克附近城鎮前線,試圖控制頓巴斯地區的工業區但並不成功。烏軍宣稱周一(8日)以HIMARS遠程打擊第聶伯河兩條大橋及梅利托波爾多個俄軍基地,成功截斷俄軍僅存的2條補給線,造成俄軍大量傷亡並摧毀大批軍備。”

10億美元!美國軍方將再向烏克蘭提供軍援

財聯社8月9日電,當地時間8月8日,美國國防部宣布,將再向烏克蘭提供一批價值1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

美國會議員:對烏援助就是個“騙局”!70%武器不知所踪

自俄烏衝突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斷承諾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裝備及資金等軍事援助。然而這些武器的真正流向,一直備受外界關注。據央視新聞報導,當地時間7日,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在其報導中指出,今年4月有在烏克蘭從事非致命性軍事裝備物資運輸的非政府組織負責人透露,只有約30%到40%的軍事物資能夠運抵烏克蘭前線。報告一出,再次引發了各方對烏克蘭浪費、腐敗和黑市等問題的關注。

據報導,自今年2月以來,美國已批准向烏克蘭提供540多億美元的經濟和軍事援助,而英國僅在軍事援助方面就承諾了近30億美元,歐盟還為基輔的武器裝備支出了25億美元。從步槍、手榴彈到反坦克導彈和多管火箭炮系統等一整套裝備都已從西方的軍械庫運往烏克蘭,其中大部分是通過波蘭進入烏克蘭的。然而,武器運輸過程很少能順利進行。

武器“落入巨大黑洞”

武器運輸牽扯“權貴、寡頭和政客”多方勢力

“這些東西都越過邊境,然後發生了一些事情,只有大約30%的武器裝備到達了最終目的地,”立陶宛援助組織的創始人喬納斯·奧曼說,向烏克蘭前線軍隊運送武器牽扯到多方勢力,需要通過一個由“權貴、寡頭和政客”組成的複雜網絡。

“關於其余武器裝備的去向,真的沒有任何信息。”國際特赦組織高級危機顧問多納泰拉·羅維拉表示,“真正令人擔憂的是,一些發送武器的國家似乎並不認為他們有責任建立一個強大的監督機制。”

據知情人士透露,其實美國方面“幾乎不知道”這些武器發生了什麼,這些武器一旦進入烏克蘭,就像“落入了一個巨大黑洞”。歐洲刑警組織聲稱,其中一些武器最終落入了歐盟有組織的犯罪集團手中。而俄羅斯政府則警告稱,這些武器正在中東出現。

據悉,烏克蘭一直被列為世界上最腐敗的國家之一。在國際透明組織2021的“腐敗認知指數”中,烏克蘭的指數為122/180(其中180代表最腐敗,0代表最不腐敗)。但美國國會兩黨似乎都不關注這種腐敗。據報導,出生於烏克蘭的議員維多利亞·斯帕茨因澤連斯基政府內部涉嫌腐敗,而建議美國國會對其武器運輸進行“適當監督”,卻因此受到了其同事和白宮的警告。

而烏克蘭堅稱自己有在追踪每一件過境武器。烏克蘭國防部長阿列克謝·列茲尼科夫的顧問尤里·薩克上個月表示,說法相反的報導“可能是俄羅斯阻止國際夥伴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的信息戰的一部分。”

美國議員:對烏克蘭的大多數援助都是“騙局”

對此,美國眾議員共和黨人馬喬裡·泰勒·格林表示,援助武器的不翼而飛,“正是我投票反對美國對烏克蘭的大規模援助法案的原因之一”。據悉,該法案得到了所有民主黨人和大多數共和黨人的支持,在5月份以86票對11票的壓倒性優勢通過。

美國科羅拉多州共和黨眾議員勞倫·博伯特表示,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發布該報告之前,此類審查已被全部駁回。“自3月份以來,有多少人因為說了類似的話而被稱作俄羅斯的傀儡?現在,當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這樣說時,完全沒問題。無論如何,很高興現在事實都被揭露了出來。對烏克蘭的大部分援助都是騙局。”博伯特說道。

據悉,投反對票的格林、博伯特和其他議員均因未能“支持烏克蘭”而受到批評。格林辯稱,在美國母親連嬰兒配方奶粉都買不起的時候,美國政府卻正集中精力向烏克蘭提供數十億美元的援助。而後,民主黨卻指責她“和俄羅斯總統普京站在一起”。

據報導,援助武器半路失踪的情況以前也在世界其他地方發生過,並且造成了毀滅性的後果。

“2003年當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時,我們看到了大量的武器,”羅維拉說,“2014年時,極端組織ISIS控制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區,同時也接管了原本給伊拉克軍隊的大量武器庫存。”2001年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也有著相似的情形。當2021年美國最終從阿富汗撤軍時,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軍事裝備也被塔利班接手。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顧問米哈伊爾·波多利亞克週日表示,“沒有證據”表明進入烏克蘭的武器下落不明。他補充說:“俄羅斯試圖在西方社會的眼中,用有關'武器黑市'的指控來抹黑烏克蘭。”
我還沒細看,但直覺這份白皮書很重要,鎖台軍演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將是台灣的轉捩點。
---------------------------

国务院台办、国务院新闻办联合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

(2022年8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容置疑也不容改变

二、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三、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不可阻挡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国家发展进步引领两岸关系发展方向

(三)“台独”分裂势力抗拒统一不会得逞

(四)外部势力阻碍中国完全统一必遭失败

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祖国统一

(一)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二)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

(三)坚决粉碎“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图谋

(四)团结台湾同胞共谋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

五、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光明前景

(一)台湾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

(二)台湾同胞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

(三)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四)有利于亚太地区及全世界和平与发展

结束语
英國準備開誠布公的限電,不賴到小動物頭上,還是值得稱讚的。
---------------------

英國準備限電方案 家庭用戶全年電費將升至4萬港元

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歐洲多國制裁俄羅斯,又停止購買俄國天然氣,令多個國家陷入能源危機。彭博報導,英國政府近日正制訂限電方案,可能在1月時要求限電4日,以應付天然氣供應不足的問題。 近月歐洲多國亦陷入旱災,挪威政府表示,一旦水力發電站水庫處於低位時,將以填滿水庫為目標,再解決發電問題,即可能限電出口至西歐,令能源問題雪上加霜。 而預計今年冬天氣溫會較低,用電量會上升,即使已啟動燃煤廠,但仍面臨六一一的能源缺口,所以政府可能要求工業或家庭限電,而有顧問公司估計,家庭用戶明年全年電費可能升至4266英鎊,即近4萬港元。
殲二十 wrote:
我還沒細看,但直覺這份白皮書很重要,鎖台軍演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將是台灣的轉捩點。
---------------------------

国务院台办、国务院新闻办联合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

(2022年8月)


世事環環相扣,最後還是要看老美有沒有再下錯棋。

若沒有老太婆訪,這份白皮書還不容易出世。

當然,真理永遠在槍炮射程之內,槍炮永遠是國力的反映,而國力對比是不斷改變的。若老美能奇績地翻身,白皮書說得再漂亮也是空話。

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而台灣在整件事之中,是最被動的一方。問題是,老美怎會樂意讓台灣完整無缺地回到中共控制之中?最後要否再打一場代理人戰爭,還要看下去。
現實越來越殘酷。

以前我想,只要宣佈鎖台一個月,台灣大概就捱不住,但那等同宣戰,西方會有理由來援。

但現在,原來是可以來個"圍著台灣軍演一個月"這一招,那倒底算不算是宣戰呢?

若不算宣戰,台灣政府要怎麼辦? 若不選擇開第一槍,除了發聲明抗議,又能做甚麼?

若不是宣戰,老美又可以怎麼辦? 派軍艦護航物資入台? 經過軍演區?

到時,不止台灣物價飛漲,連世界晶片價格都會受影響。

這一招,還耍得漂亮得別人無話可說。
若老太婆瞭解到,她這樣來台灣走一回,就造就了台海危機4.0,她會不會感到後悔?

台海第4次危機 葛來儀:美國盼台海恢復現狀將非常困難

中共軍演引發國際關注。華府的兩岸事務專家葛來儀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中共軍演的目的是要改變台海現狀,他們試圖在台灣海峽創造一個新常態。她說,目前情勢已是「第四次台海危機」;在這些軍演之後,美國政府會希望台海恢復現狀,這將是非常困難的。

葛來儀指出,中共已決定要做一些前所未有的事情,他們想展示其軍事能力的發展,以及展示其決心。她擔心的是,中共明確地展示了「他們可以進行實施封鎖」。

葛來儀說,這是解放軍第一次在台灣海峽使用廣域遠程炮,也是他們發射的飛彈第一次飛越台灣上空。她相信中國正試圖改變台灣海峽的現狀。回顧過去,當中國建造島嶼並將其軍事化時,他們改變南海的現狀。他們也改變中印邊境的現狀。

她舉例,就像2019年3月,中國20年來首次讓戰機越過台灣海峽的中線,之後他們已經定期這麼做。現在他們的飛機已經在台灣的領海空域內運作,他們會繼續這樣做。她認為他們將試圖維持這類行動,也正試圖維持這種現狀的改變,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葛來儀說,台灣正在追蹤中國所有的軍事活動,他們顯然也與美國保持密切溝通。台灣政府正試圖讓台灣人民放心,她認為這都是好事。她不確定是否有任何情況,是台灣軍方應該使用任何形式的武力,但如果他們在馬祖上空看到一架無人機,也許他們是可以擊落它的。

葛來儀說,如果台灣能證明,他們確實能以某種方式回應這些威脅,這是一個很好的訊息,但前提是,要以不升級緊張情勢的方法去做。

她也認為,台灣永遠不會開第一槍,他們不希望在這種高度緊張的環境中看到任何形式的事故。她同時會主張,盡量與中國戰機保持距離,但同時也要發出信號,表明台灣可以保護自己的領土。

葛來儀也說,僅管台灣政府應該向公眾保證,軍隊正在保護國家,他們也應該對公眾進行一些教育,讓人民知道現在的情況很令人擔憂,「這是第4次台灣海峽危機,」如果說1996年是一場危機,那這次肯定也是一場危機。

針對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前譯波洛西)訪台的影響,葛來儀說,在美國,各界對裴洛西是否該在此時訪台,有著巨大的辯論。但她認為,美國在提到他們想為台灣做的事時,應該先捫心自問,這個行動是否會使台灣更不安全?畢竟這些行動短期內的影響可能比長期的影響大。

葛來儀說,毫無疑問,裴洛西出訪台灣有一些好處,台灣可以通過非常高層官員來訪,而得到一些保證。特別是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台灣越來越擔心美國是否真的會保衛台灣之後,她的出訪會讓台灣安心。一位美國高級官員來訪,對台灣和民進黨來說都是好事,因為台灣年底將迎來地方選舉。

葛來儀說,但大家也應該問的是,她來訪的代價是什麼?如果台灣海峽的現狀被永久改變,台灣受到的軍事威脅比以往更多,如果中國的經濟脅迫損害台灣經濟,台灣也許會有失去更多的邦交國。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事情發生,「我們只是還沒有看到這一切的終點罷了。」

葛來儀也預測,中國在未來幾周或幾個月會祭出更多的相關措施。如果台灣人做一下成本和效益分析,「他們或許會回頭說,台灣為這次出訪付出的成本太高了。」她不希望美國幫助台灣,是為了讓美國自身感覺良好,或是因為任何人的個人豐功偉業或個人議程。無論美國為台灣做的是什麼,都會強化台灣、都會確保台灣的安全和繁榮。"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0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