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52101314 wrote:早年曾經是"國營轉民...(恕刪) 經濟上的邏輯不太是這樣的私有化會強調獲利能力但經濟不是企業獲利尤其在遇到經濟狀況的時候私有制度解決不了經濟問題這次疫情就讓中國對醫療產業產生不同的政策本來的政策是走向美國私有化產生競爭力國家向私人醫院購買醫療但這次疫情下中國政策改了
economic wrote:經濟上的邏輯不太是這...(恕刪) 對比之下 美國疫情嚴峻 且醫療費用高昂比較意外是 西班牙等部分歐洲國家 具有良好公衛體系 但也崩盤 .. 只能説 初期的不戴口罩 傷害太大
god52101314 wrote:對比之下 美國疫情嚴(恕刪) 美國那個設計比較有利於醫療科技的創新有超額的利潤企業才可能大量的投入創新且美國的法律環境醫院要把訴訟成本算在內當然不是說美國醫療這麼貴就合理而是美國採取的方向不一樣至於歐洲還是比較偏向社會主義疫情的失控還是在於個人自由的問題一開始那是太過輕忽然後就蔓延開了加上歐洲是流動的疫情相對難控制反而是剛開始爆發的義大利在這一波中表現相對算好的
god52101314 wrote:看完最後經濟這段 覺(恕刪) 現在來說其實太晚了這樣的狀況不是現在發生的1990年代就開始了所以早期台灣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早就沒落或出走了剩下的是當初就免關稅的高科技電子現在如果從經濟的角度看就是集中單一產業的風險問題指標可以從是否能充分就業來看在台灣人口老化減少的趨勢下看看有沒有可能剛好平衡
god52101314 wrote:看完最後經濟這段 覺(恕刪) 真的是溫水煮青蛙了。台灣本來還有機會加入這盤大局,但是當年被反服貿和太陽花的話術一催眠,反中成為最政治正確的目標,台灣人註定就要被隔絕在亞洲聯盟之外,更參與不到未來經濟成長的果實了。美國大選之後,長年被反共教育和美式民主洗腦,對於社會主義和共產黨所知有限,甚至視階級鬥爭為洪水猛獸的台灣人,眼看貧富差距和分配不均成為不可逆的現實,還堅持西方的民主和自由市場才是唯一正確的路,是否就像堅持矇眼走向懸崖的莽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