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ek2025 wrote:而中國已經嘗試在其99A...(恕刪) 坦克上光功率就是個大的問題演練可能還可以實戰基本上還不行不然以美國的科技能力早幫烏克蘭在戰場上改裝這類武器了這種要從科技上的突破去看現在比較接近可以實用是光源技術有了新的突破造成了但距離可以實戰大量使用真的還早還需要某種技術上的突破不然光是功率和距離就卡住了現在比較可以接近實用的是大國在追蹤瞄準上中型移動設備可以在幾公里的距離發揮作用了但實際戰場上的惡劣環境影響太大所以目前只有少量可以說是實驗驗證的裝備有佈署在戰場上可驗證的狀況還非常少
陽炎級驅逐艦-雪風 wrote:這些舔共小粉紅真可憐 假日還是要上班洗地才有薪水領....連高麗棒子的K2都比不上的爛貨>中国99A排名第10 竟落后韩K2 本來我只是想貼一貼世界各國的激光武器發展,但既然你這樣說,不貼一篇真正的大外宣,好像有點不尊重你了,哈哈哈哈!"非凡十年:中國的十個維度2012年——2022年,行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中國人民書寫下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時代篇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採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一項項重點工程、一個個國之重器、一次次創新突破……新時代的偉大變革中,不同維度的獨特標識記錄下中國的非凡十年。中國高度這是對夢想的攀登。8848.86米!2020年5月27日,五星紅旗再次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頂。成功登頂的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隊員,與珠峰大本營連線,實時傳播高清視頻畫面。5G信號如何抵達世界之巔?2020年4月,從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出發,40名鋪設組成員肩扛傳輸光纜,帶著46頭牦牛組成的運輸隊,在冰川山路跋涉,運送近8噸的建設物資,完成特種傳輸光纜鋪設。海拔6500米——4月30日下午,世界海拔最高的5G基站投入使用。加上此前在海拔5300米、5800米建成的基站,5G信號已實現對珠峰北坡登山路線及峰頂的覆蓋。刷新高度的,不只是5G信號。世界海拔最高的電氣化鐵路——拉林鐵路,穿行於雪域高原,最高海拔3650米﹔世界海拔最高的民用機場——四川稻城亞丁機場,海拔4411米﹔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車站——青藏鐵路唐古拉站,海拔5068米﹔世界海拔最高的並網光伏電站——西藏羊易光伏電站,海拔4700米﹔中國的發展達到嶄新高度——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總量從53.9萬億元提升到114.4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6300美元提高到超過1.2萬美元,多年對世界經濟貢獻率超過30%。追求、抵達、再出發,中國人向上攀登的腳步不會停歇。中國速度2021年,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交通系統在青島下線,中國繼續引領世界鐵路技術的突破﹔“九章”“祖沖之號”問世讓中國量子計算機實現算力全球領先……速度,折射科技實力的提升——2021年12月10日,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射次數正式刷新為“400”。37年、7年半、4年多、33個月,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4個“百次發射”所花費的時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不斷加快。速度,凝聚發展進步的動力——光纖網絡接入帶寬實現從十兆到百兆再到千兆的指數級增長,移動網絡實現從“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引領”的跨越,實現全國行政村“村村通寬帶”……10年來,我國信息通信業實現迭代跨越,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速度,彰顯社會制度的優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在10多天時間裡拔地而起,在最短時間內實現了醫療資源和物資供應從緊缺向動態平衡的提升,第一時間研發出核酸檢測試劑盒……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次次快速出擊,體現了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也是中國制度優勢的生動寫照。中國跨度經過近300天的飛行、4億公裡的奔赴,“天問一號”成功“落火”﹔嫦娥四號首探月背,距地球約38萬公裡﹔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運行於平均高度為517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探火”“奔月”“逐日”,跨越星球是我們從未停止的腳步。跨度,丈量著時間與空間,更記錄下新時代中國奮力前行的鏗鏘步伐。放眼神州,以“跨越”實現“聯通”。一個個重大項目,跨越山川,跨越江海,讓流動的中國更顯活力。伶仃洋上,總長約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宛若一條巨龍,一橋飛架三地。天山之上,烏尉公路“咽喉”工程——全長22.1公裡的天山勝利隧道正加緊施工。建成后,這條“雪域天路”將穿越天山,成為貫通南北疆的幸福之路。放眼神州,以“創新”促進“跨越”。一個個高技術產品,成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注腳。2022年9月,C919大型客機成功獲頒型號合格証,成為我國大飛機事業的重要裡程碑。C919立項至今15年,攻克無數艱難險阻,見証中國航空工業的跨越。10年來,我國高技術產品質量更優。在一批中央企業攻關帶動下,中國高鐵、載人航天、北斗導航等大國重器成為國家新名片。中國精度2020年12月6日清晨,一份“宇宙快遞”正在交接。21秒內,一“抱”一“抓”,一次堪稱“教科書式”的交會對接,讓歷經千難萬險採集到的月球樣品一氣呵成踏上來地球的路。“太空穿針”驚險浪漫,背后有百公裡測量范圍內、測距精度達0.2米的微波雷達保駕護航。國之重器,累積於每一次對精度的追求。0.01毫米,這是極小徑銑刀的直徑,僅相當於八分之一頭發絲粗細﹔±0.06角秒,這是納米時柵的最高測量精度,相當於360度圓周內任意1度的六萬分之一,達到現有檢測儀器水平的極限。致廣大而盡精微。涉及9000多萬人的脫貧攻堅,需要前所未有的精准到人——近2000萬人次進村入戶,開展貧困人口動態管理和信息採集工作﹔需要規模巨大的精准組織——戶戶有責任人,村村有幫扶隊﹔需要實事求是的精准施策——根據不同致貧原因實施“六個精准”“五個一批”,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翻開擘畫中國2021年到2025年發展的“十四五”規劃,“大”文件中卻有不少“細”安排: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下降10%,每千人口擁有注冊護士數提高到3.8人……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這是中國追夢路上的鮮明特色。中國深度世界最深的實驗室在哪裡?四川涼山,錦屏山隧道中部,2400米地下,有一處安靜地點——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建設深地實驗室,曾是發達國家的專利。本世紀初,錦屏大河灣建起兩座水電站,后來隧道貫通。正在尋找暗物質研究場地的清華大學,聯系到國投集團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希望利用隧道開展研究。僅用一年半時間,實驗室建成。與國際其他的地下實驗室相比,這座實驗室岩石覆蓋最深、宇宙線通量最小、可用空間大,正助力我國在暗物質和天體物理研究領域進入全球第一方陣。 在這裡,中國高校取得近30項暗物質研究成果﹔世界最強流深地核天體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測量靈敏度、統計精度、曝光量等均在國際領先。中國不斷向未知的空間開拓,向科技的極限求索,挺進深海、進軍深地、探索深空——深海——2020年,我國“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地球第四極”馬裡亞納海溝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2021年,我國首個自營勘探開發的1500米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投產,海洋油氣勘探開發邁向“超深水”。深井——2022年,塔裡木盆地,中國石油首口超9000米的深井鳴笛開鑽,標志中國石油超深井鑽井能力更進一步。深空——“中國天眼”,把中國空間測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軌道延伸至太陽系外緣﹔由佳木斯深空測控站、喀什深空測控站、阿根廷深空測控站組成的中國深空測控網,測控覆蓋率達90%以上。中國力度金沙江上,白鶴灘水電站,一座拱形大壩橫亙在高聳的山谷間,承受1650萬噸的最大水推力。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將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送入太空。這個被稱為“胖五”的我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起飛重量約85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5噸級。湖南株洲,單機功率28800千瓦、牽引力2280千牛的“神24”電力機車,能在12‰的坡道上牽引1萬噸貨物列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動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10年來,我國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讓各類市場主體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間去發展經濟、創造財富。我國市場主體總數突破1.6億戶,帶動就業近3億人,成為經濟發展動力源。從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到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一系列制度創新催生巨大內生動力。從司法體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到改革完善住房制度、醫藥衛生體制,一批批改革實招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增進人民福祉。在開放中創造機遇,在合作中破解難題:外商投資法和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施行,取消外資逐案審批制﹔授權全國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外商投資企業注冊登記,通關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構建廣交會、進博會、服貿會等經貿平台……中國以開放姿態擁抱世界,激活自身發展的澎湃春潮,為全球經濟注入強大動能。中國厚度黑土地,被稱為“耕地中的大熊貓”,在自然條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層需要200年至400年。近年,我國東北地區正在進行黑土地“保衛戰”,通過推廣農業科技等措施,夯實“大國糧倉”根基。以黑土面積最大的黑龍江省為例,根據多年監測數據,黑土區旱地平均耕層厚度由19.8厘米加深到23.3厘米。底子厚,底氣才能足。土地如此,發展亦然。今日中國,正在厚植創新的基礎。10年來,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其中基礎研究經費的增長曲線迅速上揚,2021年為1817億元,年均增長15.4%。今日中國,正在傳承創新厚重的文化。10年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成果豐碩﹔《復興文庫》《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編纂、出版,熔古鑄今、激活經典﹔博物館熱、文物熱、非遺熱紛紛興起,國潮國風成為新時尚……今日中國,正在打造雄厚的實力。我國建成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使我國實體經濟底盤更穩、產業升級根基更牢,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我國建成全球最大的5G網、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網絡零售市場。厚積薄發,才能走得更遠。中國人將繼續踔厲奮發、腳踏實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更為雄厚的物質基礎。中國密度今年,一款新的動力電池在中國問世,能量密度達到255瓦時/千克,可實現整車1000公裡續航。2012年至2021年,全國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40.85%,國土經濟密度明顯提高。小到電池能量密度,大到國土經濟密度,提升意味著什麼?簡言之,質量高了,含金量高了。所謂“寸土寸金”,今天的中國,各地各部門、各行各業不斷探索,讓“寸土產出更多的金”。“密度”提升,從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入手。“用最少的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已成為中國人的普遍共識和努力方向。與2012年相比,2021年我國能耗強度、碳排放強度、水耗強度分別下降26.4%、34.4%、45%,主要資源產出率提高約58%。“密度”提升,關鍵在於創新能力。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第11位,比2012年躍升23位,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無論是發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新產業,還是布局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等新賽道,都是各地切實轉變發展方式、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注解。“密度”提升,需要產業提質增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突破了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技術,建立了上下游貫通的完整產業體系。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7年世界第一。借助新能源賽道,中國汽車產業“換道超車”的願望正走向現實。中國廣度2022年7月,地處歐洲東南部的克羅地亞,一座長2440米、寬22.5米的公路斜拉橋佩列沙茨大橋通車,克羅地亞總理普連科維奇稱贊這座橋“實現了將克羅地亞南北領土連為一體的夙願”。4年前,由中國路橋公司牽頭的中國企業聯合體中標大橋項目,這是中國企業首次中標歐盟基金項目。像佩列沙茨大橋這樣的工程,正成為中國貢獻的嶄新地標……在希臘,中遠海運集團運營的比雷埃夫斯港,不僅是希臘最大港口,也是全球發展最快的集裝箱港口之一。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馬爾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橋,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重現輝煌,蒙內鐵路讓非洲運輸更便捷……在這個藍色星球,中國與世界更加聯通——平均每分鐘有7300多萬元人民幣的貨物在中國和世界之間吞吐﹔平均每天有40多列火車在中國與約200個歐洲城市間穿梭﹔從共建“一帶一路”到國家級“展會矩陣”,從門類齊全的“世界工廠”到商機無限的“世界市場”,中國發展惠及全球。今天的中國,“朋友圈”擴大。中國建交國總數增至181個,同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組織建立伙伴關系,伙伴關系網絡覆蓋全球。中國溫度從百姓不斷改善的生活,最能感受中國發展的溫度。大涼山腹地,絕壁千仞。一座2556級的鋼鐵“天梯”,讓“懸崖村”告別下山需要爬17段危險藤梯的歷史,村民搬下“懸崖”,開啟新生活。歷時8年艱苦卓絕的奮斗,現行標准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中國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實現人們的美好願望,正不斷取得新進展。3.5億人次的農村學生,吃上營養均衡的餐食,這得益於我國實施的營養改善計劃﹔10.4億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水平不斷提高。近3700萬老年人正在享受老年人高齡津貼、養老服務補貼、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等﹔13.6億人參保基本醫療保險,能用更低的價格、用上更多的新藥好藥,不少人開始享受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便利……這樣的溫暖,日漸充盈著中國人生活的不同切面。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國人將有更暖心的日子。"末了,我也想問一問,這十年,在西方全力圍堵之下,中共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而你能否介紹一下,在西方全力支持之下,這十年台灣政府給台灣人民做了些甚麼?
Derek2025 wrote:.末了,我也想問一問,這十年,在西方全力圍堵之下,中共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而你能否介紹一下,在西方全力支持之下,這十年台灣政府給台灣人民做了些甚麼?..(恕刪) 目前台灣只能乖乖當美國棋子,中國也可利用台灣問題凝聚全國共識,兩岸問題最終只能以統一解決,沒第二條路。
陳小春2525 wrote:目前台灣只能乖乖當美國棋子,中國也可利用台灣問題凝聚全國共識,兩岸問題最終只能以統一解決,沒第二條路。 怎樣解決也好,我只祈望,能少死些人。印巴,俄烏,南北韓,看得太多兄弟相殘,同室操戈,還真是希望能看到,台海問題能透過談判的方法來解決。
日笨也要做軍火生意了!這是在為將來去烏克蘭賣軍火舖路嗎?“日本擬放寬出口二手坦克及導彈日本傳媒報道,當局考慮放寬出口二手軍備的規定,容許向亞洲國家免費出口坦克及導彈,應對中國擴張軍力。日本在2017年修改法例,允許向需要救災或蒐集情報的國家供應自衞隊的二手軍備,並與包括印度、越南與菲律賓在內的6個亞洲國家,簽訂軍備與科技轉移協議,但禁止出口二手坦克及導彈。日經新聞報道,當局計劃在年底修訂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列明放寬軍備出口,加入坦克及導彈,目標是在2023年底前修例和修訂「武器出口三原則」。另外,因應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日本也將建立機制允許向受侵略的國家提供自衞隊軍備。”
“赫爾松大戰在即,烏軍南線增兵至10萬,俄軍將背水一戰?俄烏戰事持續,雙方在南部及東部戰線互相轟擊、互有傷亡,雙方都聲稱擊退了對方的攻勢、守住防線。有分析人士指出,俄軍在赫爾鬆的短板是後勤補給困難,烏軍正在這一區域建立一支打擊力量,其人數在6萬至10萬之間。也有政治專家表示,俄軍在吸引烏軍向這一地區進發,然後在赫爾鬆一馬平川的地勢下發動攻勢。烏:俄軍分散部署赫爾松,準備與烏軍打巷戰俄羅斯國防部11月5日表示,俄軍在過去一天之內擊退了烏軍在南部尼古拉耶夫-克里沃羅斯基方向上的所有進攻,烏軍損失80多人。烏軍砲兵、突擊隊和陸軍航空兵都遭到火力打擊,3輛裝甲車和2輛汽車被摧毀。烏克蘭國防部表示,俄軍企圖坐船渡河,攻擊赫爾鬆地區的安東尼夫卡定居點。一艘拖船被毀,另外兩艘遭損毀。烏軍又稱,赫爾松巿的俄軍目前分散部署在整個城區,意味著他們準備與烏軍打一場激烈的巷戰,阻止烏軍收復當地。在東部的頓涅茨克地區,巴赫穆特市居民在戰事稍為平靜的時間,匆忙到政府大樓前面排隊領取生活用品,但遠處仍然不時傳來陣陣砲擊聲。當地是東部戰事的最前線,當地副市長表示,每天都有居民死傷。俄軍不斷發起攻擊,雖然每次都被打退,但沒有放棄的跡象。當地的水電已經中斷兩個月。居民經過不斷疏散,雖然已經從原本的8萬人口減至1.2萬左右,但當中不少是老弱傷殘,當局擔心他們難以捱過即將到來的寒冬。俄烏戰事已持續8個多月,西方情報指,俄軍在戰事中損失了許多有經驗的軍人。俄國防部發布最新視頻,指早前動員入伍的新兵目前正加緊接受訓練,包括駕駛坦克,使用步槍、迫擊砲等各類型武器,準備稍後派上戰場。不過,西方觀察家認為,俄軍目前除了兵員不足外,彈藥和重型軍備都嚴重短缺。另一方面,烏總統澤連斯基再度指責伊朗向俄羅斯提供無人機。對於伊朗表示只是在俄烏戰事爆發前提供了少量無人機給俄羅斯,澤連斯基直指這是謊言,因為烏軍每天都擊落最少十架伊朗無人機,單是11月5日一天便擊落了11架。德國總理朔爾茨出席執政社民黨大會時,再次警告俄羅斯不要在烏克蘭戰場上使用核武器。他說,必須表明絕不容許使用核武器,俄羅斯應該對外表明絕無此意,這條紅線絕不能夠跨過。分析人士:烏軍南線增兵至10萬,俄軍後勤承壓,或面臨背水一戰赫爾松大決戰一觸即發,當地平民今天加緊撤離,至今已達8萬人。親俄赫爾鬆地區副行政長官斯特雷穆索夫表示,俄方未對平民施加額外限制,指烏軍地下人員散佈俄軍大規模棄守檢查站等虛假信息,意圖煽動民眾。斯特雷穆索夫表示,市區民用基礎設施存在被大規模破壞的危險,如果民眾不離開,他們將可能處於人道主義災難的中心點。據報導,大約有20% 當地居民仍留在赫爾松市。赫爾松前線的軍事態勢到目前為止仍十分詭異,俄軍在這一區域集中了大量兵力,烏軍在赫爾松北部方向步步逼近俄軍。許多政治專家表示,俄軍在吸引烏軍向這一地區進發,然後在赫爾鬆一馬平川的地勢下發動攻勢。軍事專家一致承認,雙方都在進行信息對抗戰,存在兩種猜測,一是烏方將在G20峰會或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前對赫爾鬆發動全面攻勢;另一種觀點認為,俄軍不會放棄赫爾松,將堅持到底。俄政治學家謝爾蓋·馬爾科夫預測,如果烏克蘭武裝部隊在這個方向失敗,俄軍將進入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薩,他認為俄軍將在赫爾松戰鬥到底,因為赫爾鬆地區是維持從大陸到克里米亞半島最重要的陸路通道,以及是通往半島的水路關鍵。目前,烏克蘭武裝部隊正在這一區域建立一支打擊力量,其人數在6萬至10萬之間。俄軍在這個方向部署傘兵和海軍陸戰隊等,人數方面相當。烏克蘭情報部門負責人基里爾·布達諾夫表示,烏克蘭武裝部隊將在未來一個半月左右佔領赫爾松市。西方媒體認為,烏克蘭官員和專家對該地區的信息都非常警惕,他們認為俄羅斯正在設計一個陷阱,但俄軍在赫爾鬆的短板是顯而易見的,後勤補給是難題,或面臨背水一戰。”
如果這不是塔綠班在背後出謀獻策,就必定是老美精神分裂了。勸烏去談判,那即是想戰爭快些結束,想戰爭結束,那還幹嗎要繼續軍援?而且,俄羅斯已表明願意談判,若烏也願意談判,那是否真的又要開第N輪議和會議了?“為維持西方援烏熱情美國又有新主意俄烏衝突已持續了八個多月,為了維持西方國家逐漸衰減的援烏“熱情”,美國政府想出了一個新主意:把烏克蘭“推上道德製高點”。據美國《華盛頓郵報》11月5日報導,美國政府正私下勸說烏克蘭領導層對與俄羅斯談判持開放態度,放棄之前拒絕參與和談的立場。幾名匿名消息人士表示,由於擔心烏克蘭的緊張局勢可能會持續數年,一些國家的選民不再願意長期資助烏克蘭。因此美國官員“精心策劃”了這一方案,他們的目標並不是把烏克蘭推向談判桌,只是確保烏克蘭能夠繼續得到西方國家的支持。報導稱,這一消息表明,拜登政府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變得愈發複雜。美國官員一方面承諾,美國會向烏克蘭提供所需的任何援助,一方面又想要找到方案解決這場對全球影響深遠的衝突。一名美國官員直言,在烏克蘭公開拒絕與俄羅斯和談之後,能源價格飆升和糧食危機愈發引起歐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部分國家的擔憂,“對我們的一些合作夥伴來說,'烏克蘭疲勞'(Ukraine fatigue)是真實存在的。”《華盛頓郵報》指出,即使是在美國國內,持續走高的通貨膨脹也已經引起了共和黨人的不滿,反對軍事援助的呼聲越來越響。11月3日的一項民調顯示,48%的共和黨人認為,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太多了”。這意味著在11月的中期選舉結束後,拜登政府和民主黨的軍事援助計劃將面臨更大的阻力。目前,美國政府已經承諾將會繼續向烏克蘭提供支持。根據白宮網站發表的聲明,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於11月4日秘密訪問烏克蘭首都基輔,會見了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等人,強調“美國對烏克蘭及其人民捍衛主權和領土完整表示堅定支持”。沙利文宣布,美國將再向烏克蘭提供一項價值4億美元的安全援助計劃,其中包括改進型的T-72主戰坦克、無人機和翻新的地空導彈系統。他還放話稱,美國會持續提供經濟和人道主義援助,與合作夥伴一同追究俄羅斯的“侵略責任”。在多次談判未果之後,烏克蘭政府已於上個月以強硬的態度拒絕與俄羅斯進一步和談。10月4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簽署了烏國家安全委員會關於不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談判的決定。對於烏克蘭拒絕和談的表態,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回應稱,俄羅斯一直致力於以外交方式解決烏克蘭問題,談判需要雙方共同參與,俄方將等待現任或下一任烏克蘭總統的立場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