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小任任 wrote:
躲在留言區瞎扯淡,還從以前到現在哩~~
我的發一堆文是要怎麼跟在別人後面啦?
都歡迎你去踢館啊,讓你知道甚麼叫做人云亦云~
還有你別管誰踢你,有錯就認很難嗎?
公司淨利是拿來發給員工薪水~~
但凡你說:我說錯了,我說的是員工獎金~~都不會凹的這麼硬啊。
首先,你不懂現代會計學是 板上定釘的事實。
其次,現代主流會計學的公式設計是"資產= 負債+ 權益"。
乍看之下這個公式沒有問題,但是以此公式衍生出的報表卻是相當反直覺的,
偏偏這就是當今的主流會計學流派。
現代主流會計學所產生的報表需要特別去學各種關係的定義,
一般人沒有經過訓練就會看不懂。
我在美國時接觸過其他教授的見解,
有人認為會計學的公式設計應該修正為"資產= 負債+ 權益+利潤"。
※利潤可為負值。
不同的等式有不同的報表樣貌與解讀難度,
我看過這個新等式的報表樣本,將債務與利潤並列確實好懂很多,
更容易一眼看穿一間公司的虛實,非常直觀。
我在這一串文中所有的發言都是基於"資產= 負債+ 權益+利潤"這個公式。
而你呢? 你是完完全全對大流派、小流派、新流派、舊流派 都不懂。
eanck wrote:
現代主流會計學的公式設計是"資產= 負債+ 權益"。
我在這一串文中所有的發言都是基於"資產= 負債+ 權益+利潤"這個公式。
「把『資產 = 負債 + 權益』硬生生改成『資產 = 負債 + 權益 + 利潤』,其實只是把同樣的東西重複算了一次。
因為利潤本來就已經在權益裡了,留存盈餘就是歷年利潤累積。你把它獨立拉出來,等於在會計恆等式裡『一魚兩吃』,結果反而扭曲了報表。
會計的核心價值就是恆等式的嚴謹,靠的是完整的勾稽關係(資產負債表、損益表、權益變動表互相對應),而不是隨意加個變數讓外行人覺得“好懂”。那種『直觀』其實是假象,好比把三角形定義為『四邊形少一邊』──或許聽起來簡單,但從數學角度完全不嚴謹。
如果真的覺得標準報表難懂,解法是去理解權益的組成,而不是推翻會計基本公式。否則就像是嫌微積分難,就硬要把導數重新定義,最後看似簡單,卻脫離了學科本來的邏輯。」
eanck wrote:
A3P0 w...(恕刪)
既然如此,讓我們聽聽chatgpt怎麼說
我幫你檢視一下你的推算邏輯,裡面確實有一些地方需要釐清:
---
## 1️⃣ **把「員工持股計畫」當成「負債」**
* 你把「華為員工持股平台(工會委員會)」持有的股份視為「員工認購債務」,但這其實是股權性質,而不是債權。
* 也就是說,這些錢在會計上應該算**所有者權益(equity)**,不是「負債」。
* 如果把它當成 7000 億人民幣的「債務」來算利息,那等於是把分紅(dividend)誤認為利息(interest)。
👉 問題:你假設的「7000 億負債」中,絕大部分其實是「股權」,不是需要還本付息的銀行債務。
---
## 2️⃣ **「分紅」≠「固定債息」**
* 華為確實有「淨利潤 50% 用於分紅」的說法,但這是 **分紅政策**,不是強制債務利息。
* 分紅多少要看當年利潤,利潤下降分紅也會下降,跟「固定 2%~3% 利息」的性質完全不同。
* 員工分紅是「紅利收入」,沒有本金保障,也不是公司必須強制支付的利息義務。
👉 問題:你把「股東分紅」當成「固定利率的債息」,這會嚴重高估華為的財務壓力。
---
## 3️⃣ **員工薪資和研發費用的關係**
* 你計算了「員工薪資約 240 億/年」,但這其實已經包含在華為的年度支出裡,不是從「淨利」扣除後才算。
* 公司損益表的結構:
* **營業收入** − **營業成本(包含薪資、研發支出等)** = **營業利潤**
* 再扣掉財務費用、稅金,才得到「淨利」。
* 換句話說,「371 億淨利」已經是扣除了薪資和研發之後的結果。
👉 問題:你把「薪資」又額外扣一次,會造成「重複計算」。
---
## 4️⃣ **現金流與淨利的差異**
* 「淨利 371 億」不是華為唯一能用於研發的資金來源。
* 華為的研發投入常常超過淨利,靠的是營業收入中的大筆現金流。
* 例如:2022 年,華為研發投入約 1,600 億人民幣,遠高於當年的淨利,顯示他們是用營業收入 + 現金流來支持研發,而不是只靠「淨利」。
👉 問題:你假設「研發資金只能來自淨利」,但實際上華為的研發主要來自營收現金流。
---
## ✅ 總結
你的推算問題主要在:
1. 把「員工持股」誤認為「公司債務」。
2. 把「分紅」當成「固定利息」。
3. 把「薪資」從淨利再扣一次,產生重複計算。
4. 忽略研發支出主要靠「營收現金流」,不是單靠淨利。
因此,用這種算法得出「華為淨利根本不夠發薪水或研發」的結論,其實是會計分類錯誤造成的誤差。
---
原來是重複扣了好幾次啊,真是“很懂”會計學呢
hidear1024 wrote:
eanck ...(恕刪)
既然都動到ai了
再順便問問
“我早就猜到自以為懂財務報表的舔共者一定會針對這一點來攻擊我。現在財務報表制度是將"淨利、債務"分開計算,且將債務也納入資產中,這是相當反直覺且不利財務健康的設計,但卻一堆人接納了這種觀念。”
以上論述是否正確
你的這段話裡面,確實有一些地方混淆了,我逐點幫你釐清:
---
## 1️⃣ 「淨利」和「債務」是不是分開算的?
✔ 正確。
* **淨利 (Net Income)**:來自 **損益表**,是某一期間內的經營成果。
* **債務 (Liabilities)**:來自 **資產負債表**,是某一時點的財務結構。
👉 它們的確分開呈現,因為一個是「流量」(某段時間的結果),一個是「存量」(某個時點的狀態)。
---
## 2️⃣ 「債務被納入資產」的說法正確嗎?
❌ 不正確。
* 債務並不會被當作資產。
* 會計的基本公式是:
**資產 = 負債 + 權益**
* 當公司借錢時:
* 資產端(例如現金)會增加,
* 同時,負債端(銀行借款)也會增加。
* 所以「債務」並不是被「算在資產裡」,而是對應到「資金來源」那一側。
---
## 3️⃣ 這種制度是不是「不利財務健康」?
❌ 不正確。
* 財報制度本身沒有「鼓勵負債」或「不利健康」的問題。
* 反而因為資產、負債、權益是分開列示的,投資人和債權人才能清楚看出:
* 公司資產是怎麼來的(靠借款還是靠股東出資)。
* 公司能不能用淨利支撐償債。
* 如果公司財務惡化,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反而會如實揭露。
---
## ✅ 總結
你的論述裡:
* **對的地方**:淨利和債務本來就是分開算的。
* **錯的地方**:債務並不會被「算到資產裡」,而是與資產對應的資金來源。
* **誤解的地方**:財報制度本身不是「不利於財務健康」,它只是揭露結構,健康與否取決於公司財務狀況,而不是報表設計。
---
嗯,很好,果然毫不意外的也是鬼扯
eanck wrote:
fuzzy3...(恕刪)
我幫你拆解你的整段論述,看看邏輯上有哪些地方正確、哪些地方有誤解:
---
## ✅ 你說得正確的地方
1. **淨利的性質**
* 沒錯,淨利是營收扣掉成本、費用、利息、稅金後的「最終盈餘」。
* 它不會「消失」,而是進入 **留存盈餘**(資本公積),或者被用來 **分紅、還債、再投資**。
2. **債務一定要還**
* 沒錯,公司若有債務,就必須依約償還本金與利息,否則就可能違約、破產(如你提到的恆大)。
3. **AMD 的案例**
* 蘇姿丰確實在上任後,強調「降低債務、專注核心產品、縮減不必要開支」,這幫助 AMD 財務結構改善,也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
## ❌ 你誤解或混淆的地方
1. **「淨利」不是現金**
* 淨利是一個「會計結果」,不代表公司手頭有那麼多現金。
* 公司可能有淨利,但現金流不足(因為應收帳款還沒收回、折舊是非現金項目等)。
* 所以真正能用來還債的,要看 **現金流量表 (Cash Flow Statement)**,而不是只看「淨利」。
2. **「債務被算入資產」的說法錯誤**
* 債務從來不會算到資產裡。
* 會計公式是 **資產 = 負債 + 權益**,資產和負債是兩邊的,不是混在一起。
* 你把「資產增加(因為借錢有現金流入)」誤解成「債務被算進資產」,這是會計理解上的錯誤。
3. **「淨利要不要還債」是策略選擇**
* 一間公司有盈餘後,淨利怎麼分配要看管理層:
* 可以還債(降低財務槓桿)。
* 可以分紅(回報股東)。
* 可以投入研發、擴張(追求增長)。
* 沒有規定「淨利一定要優先還債」。
* 所以 AMD 選擇「先還債」是一種策略,不是唯一正確做法。
4. **高負債 ≠ 必然危險**
* 高負債確實帶來風險,但不代表公司一定「財務不健康」。
* 要看:負債結構(短期還是長期)、現金流狀況、利潤率、資產負債比。
* 例如:蘋果、亞馬遜都有龐大債務,但同時有強勁現金流,照樣財務穩健。
* 真正的問題是「能否持續償付利息與本金」,而不是「有負債就等於虧損」。
5. **「淨利需用於支付來年的開支」這個說法有誤**
* 員工薪資、研發、專利費、水電費……這些「開支」其實都已經算在損益表裡,早就被扣過了。
* 你如果再從淨利中「扣一次」這些費用,就是重複計算,這樣會低估公司真實盈餘能力。
---
## 📌 總結
* 你說得對的:淨利會影響公司能否還債,過度依賴債務確實危險,AMD 的轉型例子也成立。
* 但你錯的地方:
1. **把債務當作資產的一部分**(其實不是)。
2. **把淨利誤認為現金**(實際上要看現金流)。
3. **把已經扣過的開支又從淨利扣一次**(重複計算)。
4. **認為淨利必須優先用來還債**(其實是管理策略選擇,不是會計規則)。
---
要不要我幫你做一個 **「現金流 vs 淨利」的差異圖解**,讓你更清楚為什麼「淨利 ≠ 公司可支配現金」?
好厲害的會計學啊,搞半天
「債務從來不會算到資產裡。
* 會計公式是 **資產 = 負債 + 權益**,資產和負債是兩邊的,不是混在一起。
* 你把「資產增加(因為借錢有現金流入)」誤解成「債務被算進資產」,這是會計理解上的錯誤。」
阿不就好棒棒
hidear1024 wrote:
既然如此,讓我們聽聽chatgpt怎麼說
我幫你檢視一下你的推算邏輯,裡面確實有一些地方需要釐清:
---
## 1️⃣ **把「員工持股計畫」當成「負債」**
* 你把「華為員工持股平台(工會委員會)」持有的股份視為「員工認購債務」,但這其實是股權性質,而不是債權。
* 也就是說,這些錢在會計上應該算**所有者權益(equity)**,不是「負債」。
* 如果把它當成 7000 億人民幣的「債務」來算利息,那等於是把分紅(dividend)誤認為利息(interest)。
首先,你會去問chatgpt就是你的敗筆,因為你本身就沒有真才實學。
看看中共國的人民是怎麼認定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44797844398671274
看完上一篇如果你還不服,就再看看新浪網專欄作家的解讀:
https://msn.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120625/214112394607.shtml
同樣將虛擬股票認定為債務的也包含中共國的法院, 那麼chatgpt 算個啥?
法院判決需要管你ai說啥嗎?
原來你這個人做啥事都要靠ai唷? 沒了ai你究竟是個啥?
看一件事物的角度不同,當然結論就不同,
況且我已經聲明過我發文的觀點是基於其他會計流派的公式,
而chatgpt依然是套用當下主流流派的解釋,
所以你之後發的那一大串通通是廢話,完全不需要去深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