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朔爾茨很忙,非常忙。
訪問北京後,專機回到柏林,已經是凌晨2點45分,但幾個小時後,他就精神抖擻出現在社民黨的大會上,參加黨內政策討論,向大家報告這次訪華的成果。
之所以這麼趕,因為他很清楚,這次歷史性的訪問,創下了三個第一:這是他上任後第一次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他是我們二十大後首位訪華的西方大國領導人,他也是疫情三年來第一個訪華的歐盟國家領導人。
但他也很清楚,這是一次很“冒險”的旅行。因為在德國內外,爭論非常激烈,商界自然強烈支持,但一些政客各種指責,認為朔爾茨缺乏外交頭腦,某些西方國家眼光也異樣,對他各種施壓。朔爾茨最後是力排眾議,帶隊去了北京。
成果如何?
這關係到他的威信和政績,也關係到德國的國家利益。
朔爾茨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中國領導人和我都明確宣布,這場衝突中不可使用核武器,這是我此次訪華行程中“最大的收穫”,“單憑這一點,這趟旅行就是值得的。”
請注意這句話:“單憑這一點,這趟旅行就是值得的。”
朔爾茨很滿意。
當然,這是德方的說法,中方怎麼說呢?
看新華社的通稿,介紹中國最高領導人與朔爾茨會見時,相當長一段,是講兩人談到了烏克蘭危機。
中國領導人指出:中方支持德方、歐方為勸和促談發揮重要作用,推動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框架。
具體來講,在當前形勢下,他提出了國際社會的“四個共同”:
1,國際社會應該共同支持一切致力於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努力,呼籲有關各方保持理性和克制,盡快開展直接接觸,為重啟談判創造條件;
2,共同反對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倡導核武器用不得、核戰爭打不得,防止亞歐大陸出現核危機;
3,共同努力確保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防止國際能源、糧食、金融等合作受到干擾,損害全球經濟復甦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財政穩定;
4,共同為危機地區的平民過冬紓困,改善人道主義狀況,防止出現更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
我當時就分析說,這“四個共同”是一個新的提法,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也提出了具體的解決路徑。
尤其是第二條,對核危機的高度警惕,相信這樣的主張,俄羅斯不會反對(普京就有明確的表態),肯定更說到了德方的心坎裡。
畢竟,烏克蘭危機是當下歐洲最大的危機,也是德國當前最頭疼的問題,核危機一旦爆發,整個歐洲都將面臨災難,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災難。
所以,朔爾茨回到國內,認為自己最大的成果,就是中德的這個共識,他甚至斬釘截鐵說出了這句話:單憑這一點,訪問就是值得的。
很有意思的是,按照德國媒體的報導,回到德國後,朔爾茨還和拜登通了電話,通報了他這次訪華的行程,重點之一,也是談到了這個重要成果。
美方怎麼表態?
按照德國方面的說法,拜登和朔爾茨都對中方核武器用不得、核戰爭打不得的說法表示讚賞。
哪怕曾施壓朔爾茨別訪華的美國,現在也挑不出毛病來,還必須讚賞朔爾茨和中方的態度。
既然是“單憑這一點”,那顯然,成果也不是“僅僅這一點”。
在經濟成果上,朔爾茨說:“我們將繼續與中國進行經濟交流……但同樣清楚的是,我們將做好準備,隨時應對任何有困難的情況,無論是從現在開始的10年以後還是30年以後。”
外界注意到,朔爾茨這次訪華,身後是一個超豪華的企業家天團。
大眾、寶馬、西門子、阿迪達斯、拜耳、德意志銀行等,幾乎德國最知名的品牌負責人,這次都來到了中國。
競爭還非常激烈。初選階段有100多名德國企業家申請隨行,但沒有那麼多位置,最後朔爾茨選擇了這12名德企掌門人。
為什麼這麼熱心?
還是因為中國良好的營商環境,因為中國龐大的市場。這些企業家的態度很明確,德國不能沒有中國,不能和中國“脫鉤”。德國工商總會總幹事長馬丁·萬斯萊就直言,脫離中國將導致德國失去繁榮。
所以,這次在北京,朔爾茨很明確地告訴中國領導人:中國是德國和歐洲的重要經貿夥伴,德方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支持經濟全球化,反對“脫鉤”……
請注意:不是敵人,不是對手,是夥伴,反對“脫鉤”。
利益就在那裡擺著,誰“脫鉤”誰傻。
最後,怎麼看?
還是簡單三點吧,完全是個人看法。
第一,經貿不是大國的全部。
我們今天談中德關係,更多是談經貿,中國是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德國是中國在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這些都不假,但在當下的國際氛圍中,對兩個大國來說,經貿很直接,但也不是全部。
尤其是在當下,德國也是整個西方,最關注的是安全,是烏克蘭危機尤其是核危機。所以,訪問回去後,朔爾茨最興奮宣講的,是中德在核危機上的共識。
安全,這才是德國最大的痛點。這也提醒我們,經貿是基礎,但其他層面也不容忽視,我們也有很大的空間、很多的牌。
第二,客觀提高了德國的國際地位。
德國是一個經濟大國,但談不上政治大國。所以,在很多問題上,我們看到,德國祇能對美國亦步亦趨,甚至在歐洲事務上,法國走在更前面。
但這次訪問,中方明確:支持德方、歐方為勸和促談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和德國都反對使用核武器……這種表態,客觀上提高了德國的國際地位。
是德國在努力奔走,是德國在取得成果。以至於反對朔爾茨訪華的美國,在這一點上也挑不出什麼毛病來。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之所以朔爾茨婉拒馬克龍一同去中國,看來還是有一點原因的。當然,這一點是我猜的。
第三,朔爾茨這個人不簡單。
不像馬克龍那樣能言善辯,更不如約翰遜那樣個性張揚,他就是一個鄰家大叔的模樣。作為一個聯合政府的總理,朔爾茨在德國政壇確實也有很多掣肘,德國外長是綠黨領袖貝爾博克,在很多政策上就喜歡跟他唱反調。
但在關鍵問題上,朔爾茨卻能力排眾議,明確反對與中國“脫鉤”,這才有了這次歷史性的訪華,確實也有一點“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
所以,在和朔爾茨會談時,根據新華社通稿,中國領導人說了這樣一句話:中德關係發展到今天的高水平,離不開中德幾代領導人的高瞻遠矚和政治魄力……
他並且說:我很欣賞德國前總理施密特的一個觀點,“政治家應當以寧靜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以勇氣改變那些能改變的,用智慧分清其中的區別”。
以前的施密特、默克爾肯定都有魄力,現在就看朔爾茨了。
我之前就說,朔爾茨這次訪華,在西方的輿論大環境下,你說他有沒有掣肘?有沒有壓力?有沒有顧慮?
肯定也是有的。
但權衡再三,還是毅然前往,這就是一個政治家的判斷力和魄力。最後,成果豐碩。其中一點,就值了。
另外,朔爾茨出行,我看到,他總喜歡拎一個包,不僅自己親自拎,而且這個包還挺舊的了。
拎包的朔爾茨,確實很大叔,但很不簡單。"
美國2022年中期選舉迎來投票日,東海岸投票站已經於當地時間11月8日早上6時開放。此前,民主黨和共和黨排兵布陣結束,未來誰將掌控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黨誰又能手握更多州府級別高級官員?隨著後續各州陸續開票,局勢才會明朗。
從封關民調來看,共和黨在衝刺階段勢頭強勁,把拜登逼到最後一刻還去紐約州催票。目前各大機構預測共和黨掌控眾議院可能較大,參議院戰況依舊膠著。
本次中期選舉亮點在於,民主黨祭出提前投票和郵寄選票兩個老套路。前者幫助民主黨在2018年拿下了眾議院,後者則是決定拜登在2020年美國大選中“後來居上”的重要因素。共和黨這邊則,特朗普“一人獨攬全局”,在幕後操控超240位候選人創下個人紀錄。這些“學徒”的政治前景以及共和黨未來走向,被迫地和官司纏身的特朗普相捆綁、共存亡。
歷年中期選舉都會對兩年後的美國大選產生深遠影響。歐盟則因烏俄衝突、跨大西洋貿易關係等問題密切關注共和黨的起勢。在美國種族、墮胎權、犯罪、槍支和氣候問題上的嚴重分裂的今天,本次中選被提升至了“拯救美國民主”的高度。民主黨宣傳“捍衛民主”,共和黨則想要“奪回被偷走的民主”,不停向選民兜售“民主焦慮”。然而諷刺的是,在兩黨賣力催票的同時,本次選舉實際上並不能夠直接回應選民目前的頭等大事:高通脹等美國經濟問題。
民主黨的故技重施
2018年中期選舉季美國社會政治熱感空前高漲,投票人數為100年來最高。其中,提前投票人數比2014年中期選舉增長超過50%。得力於其中大量年輕選民加入,民主黨藉此掀起“藍色浪潮”,淨得40席位拿下眾議院。那場選舉也為民主黨誕生一批以奧卡西奧-科爾特斯(AOC)為首的“網紅”議員,為日後白宮推行“流量政治”打下基礎。
到了2020年大選,受新冠疫情影響,民主黨推崇選民以郵寄選票的方式投票,共和黨則以“選票欺詐”為由極力反對。當年恰逢美國郵政局遭遇經營壓力險些破產,又同時面對兩黨壓力,導致選舉夜出現全國性計票延遲。最終賓夕法尼亞(20張選舉人票)、密歇根(16票)和威斯康星(10票)三個關鍵戰場州,均出現計票延遲,均以拜登勝出告終。未盼來“紅色奇蹟”的特朗普無法面對現實,從此加碼“選舉盜竊”的指控,最終促成“衝擊國會山事件”以及如今美國政壇出現大量的“選舉否定者”候選人。

衛報後續數據得出如賓夕法尼亞等州,郵寄選票比例越高的縣,越傾向於投給民主黨
今年的中期選舉延續了上兩次選舉的特徵,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這對於民主黨來說未必好事。
據佛羅里達大學“美國選舉項目”11月7日數據顯示,截止目前已有超4000萬選票提前寄出,已經超出2018年同期水平。然而,由有民主黨背景的政治數據分析機構TargetSmart數據顯示,截止目前提前投票的18-25歲選民佔比近6.4%,不及2020年的12.1%和2018年的7.8%;在11個戰場州該群體佔比5.6%,不如2018的7.1%。

18-25歲選民政治熱感不如2020屆和2018屆圖自targetsmart
無法與年輕選民共鳴或與民主黨政治議題操控不當有關。根據哈佛大學的民調,拜登近期遊走各大校園兜售的學生貸款消除問題,在年輕選民心中的重要性只有9%。

哈佛大學民調顯示年輕選民認為“減緩學生貸款”重要程度排名問卷墊底
特朗普和他的“學徒”
共和黨這邊最大的特色則是特朗普“一人獨攬大局”。美國前總統看似淡出視線,至今沒有承認是否會復出,實則在整個共和黨備戰幕後牽線搭橋。今年,由特朗普認可給予“政治背書”的候選人,超240人,遠高於2018年的95人。這其中包括參議員候選人26人、眾議院候選人168人、州長候選人24人、州府級別官員27人。相比之下,拜登只支持了9人,副總統哈里斯支持了11人。曾在2018年給340多人背書的奧巴馬,這次支持16人。

在重量級賓夕法尼亞州參議員選舉賽場上,特朗普為美國明星醫生邁哈邁特·奧茲“政治背書” 圖自澎湃影像
目前,特朗普支持的人選中僅13位敗於初選。雖說在接下來的中選“正賽”(general election)中未必能夠在民主黨強勢選區製造奇蹟,但獲前總統的垂青意義非凡。“特朗普總統的競選集會(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州的層面——它們獲得了全國范圍的報導,全國各地的選民都在收聽。”特朗普發言人泰勒·布多維奇說,“對推動每一位特朗普支持的參選人在周二(8日)的選舉中獲勝而言,這'最後一搏'是極其重要的。”
負責處理特朗普競選活動的“拯救美國政治行動委員會”(Save America PAC)則稱,包括線上籌款在內,特朗普在該選舉週期總共為共和黨參選人和共和黨委員會籌集了近3.5億美元。
但是,特朗曾於3月收回對“不質疑2020年大選結果”候選人的支持;不僅如此,他還曾對佛羅里達州州長、2024年黨內最有力的競爭對手德桑蒂斯所支持的人選,進行“反向支持”。這在看重“團戰”的中期選舉舞台上,顯得不團結不合理,但在美聯社等媒體看來,特朗普之所以要在中期選舉前夕加大對共和黨參選人的幫助,主要還是希望藉助可能出現的“共和黨大勝”,為他重歸總統寶座鋪平道路。
這些受“政治背書”候選人的政治前景,被迫與特朗普潛在2024年大選投標相捆綁;而特朗普尚未解決司法糾紛又給候選人仕途蒙上陰影;隨著特朗普版圖的擴大,共和黨不得不加大對特朗普的依賴。據觀察者網統計,本次中期選舉中曾表達2024年參選意願、或是有望參選的馬里蘭州長拉里·霍根、佐治亞州州長佈萊恩·坎普、新罕布什爾州州長克里斯·蘇努努都不在特朗普的“政治背書”名單之中。
“選民最關心的,這次選舉幫不了多少”
截止目前選情如何?共和黨的強勢還在持續。此前多家機構預測共和黨將贏下眾議院。參議員選舉方面,根據民調綜合機構“538”數據分析,過去3天內共和黨在關鍵州佐治亞、賓夕法尼亞、內華達三地逐步逼近民主黨,甚至略有反超。州府官員選舉方面,共和黨候選人目前則是以20比16勝出。

截至11月7日眾議院選舉勝率,紅色為共和黨圖自538

截至11月7日參議院選舉勝率,紅色為共和黨圖自538
《紐約時報》早在11月1日報導,當共和黨反攻勢頭出現時,奧巴馬、桑德斯等一些民主黨代表都公開質疑了這次中期選舉的策略。但這並不意味共和黨最終“穩贏”。2022年美國中期選舉的最終結果可能需要數日才能公佈。據路透社介紹,東海岸州的開票結果預計北京時間11月9日上午8點左右得出,而中西部預計在11點左右公佈,屆時走向才會開始明朗。
若共和黨大勝,屆時黨內推崇的大批“選舉否定者”將在兩院及各州擔任要職。相比2018年大選催生的民主黨“網紅大軍”,“選舉否定者”對未來的美國政治影響更加直接。在大多數州,州務卿負責認證美國大選普選結果,而州長則對美國大選的核心、選舉人團票數進行認證。據民調機構“538”統計,本次參選的552名共和黨候選人中,有高達260人“否定或質疑2020年大選結果”,其中特朗普“政治背書”超百人,包括亞利桑那州州長候選人卡里·雷克數人目前領先對手。
由於目前美國最高法內保守派大法官佔多數,美國今後是否會“加速右轉”,中選結果成為關鍵。最高法在墮胎權、持槍權等議題上的裁定與自由派相左,即將在明年就“平權法案”的裁定令民主黨人擔憂。拜登多次在拉票環節承諾將在立法層面盡可能保護公民權利,但這一切在共和黨咄咄逼人的攻勢下看似已經無法實現。據皮尤研究中心數據,兩黨選民在清潔能源、醫保、移民等問題上的看法,依舊保持了“各說各話”的傳統,未來美國人對國內政策的認可包容程度將進一步降低。
就烏俄局勢而言,共和黨贏面越大,基輔當局就越慌。黨內多名重要人士多次表態要降低援烏成本,杜絕“空頭支票”。作為烏克蘭目前最大的“金主”,美國國內傳出此話分量不一般。POLITICO歐洲版11月7日曝料,共和黨或對美國援烏進行審核,已經成為歐洲盟友擔心的事情。此外,有意與美國重塑跨大西洋貿易關係的歐盟,對“美國優先”的歸來心有餘悸。
前些時候,騷擾選舉工作人員、威脅法官、在投票點外持槍盯梢、在議會大廈外示威、對墮胎診所發動襲擊等事在美國屢屢發生。英國《衛報》11月6日發表社論,美國民主已到危險時刻。實際上,本次選舉民主黨“捍衛民主”,共和黨則是承諾要奪回“被偷走的民主”,不停兜售焦慮。有超七成不分黨派的美國人均認為“民主遭到威脅”。然而到了選情后期,選民心中的頭等大事還是通貨膨脹為代表的經濟問題。“大多數選民同意美國民主危在旦夕,但民主這個選項卻不在選票最高位”,《金融時報》寫道,“這是一種兩難”。

ABC新聞網統計選民最關心事宜截至10月29日
美國近幾個月核心CPI創40年新高,美聯儲發表的“褐皮書”則認定美國經濟變得更加悲觀。“諷刺的是,對於人們最關心的通脹,總統和(本次要經歷選舉的)國會能做的其實是最少的。”美國經濟學家斯科特·英博爾曼說道,要說到白紙黑字實打實的效果,國會沒法直接降低通脹,主要還是看美聯儲。就在當地時間11月7日,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委員、里士滿聯儲主席托馬斯·巴爾金表示,美國的通貨膨脹應該會下降,但是不能確定或者指望其馬上見效,降低通脹需要時間,美聯儲將堅持目前的措施,直到通脹下降。”
2022年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即將如火如荼地展開。這是今年美國國內最重要的政治事件,各方對此都密切關注。
國會中期選舉有一個規律——執政黨往往會在中期選舉中丟掉兩院之一,通常丟掉的是眾議院。今年的中期選舉之所以備受關注,是由於美國當下的政治生態日益緊張。目前,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衝突逐漸加劇,政治極化現象愈演愈烈。民主黨的拜登政府如果失去對國會的控制,會遭到很大的負面影響,進而在2024年總統選舉中陷入不利境地。
在即將到來的2024年總統選舉中,站在台下對拜登“虎視眈眈”的大概率會是一個叫特朗普的人。在美國建制派等勢力看來,此人簡直是噩夢中的噩夢。即便是羅伯特·卡根(Robert Kagan)這樣的共和黨新保守主義旗手,也於2021年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社論,旗幟鮮明地指出,如果特朗普作為共和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參與2024年的大選,那麼無論其能否當選,都可能引發一場比2021年國會山沖擊事件更嚴重、更兇猛的憲政危機。
因此,本屆國會中期選舉引發了各方的廣泛關注。美國一些長期研究國會選舉的權威機構嘗試預測本次選舉的結果。比如,以538張選舉人票命名的“538網站”基於各種模型,做了四萬次模擬。根據模擬結果,共和黨有超過80%的概率贏得眾議院控制權;民主黨贏下眾議院的概率則只有17%。鑑於民主黨近期拿不出什麼出奇制勝的殺手鐧以實現一夜翻盤,該黨很可能在中期選舉中失去對眾議院的控制。
而在參議院控制權方面,兩黨目前進入了白熱化的激烈角逐(dead heat)。根“538網站”對此同樣做了四萬次模擬,據推算,民主、共和兩黨贏得參議院控制權的概率分別為45%和55%,一時難分伯仲。
所以,總體來看,美國國會選舉可能出現以下四種結果:
第一種結果是共和黨同時控制參眾兩院,出現這一結果的概率為54%;
第二種結果是民主黨同時控制兩院,概率為16%;
第三種結果是民主黨維持對參議院的控制、共和黨取得眾議院控制權,概率為29%;
第四種結果為民主黨拿下眾議院、共和黨贏得參議院,該結果出現的概率最小,不足1%。
簡單來說,根據目前的預測,概率最大的結果是共和黨控制兩院;概率次大的結果是兩黨各控制一院,民主黨控制參議院,共和黨控制眾議院。
現在,可能改變參議院選舉局勢的主要是這幾個州:內華達、喬治亞和賓夕法尼亞。其中,共和黨在內華達州和喬治亞州佔明顯優勢;賓夕法尼亞州則是兩黨爭奪的關鍵,現任總統拜登和兩位前任總統奧巴馬、特朗普不約而同地齊聚賓州。如果民主黨能夠保住賓州,那麼其對參議院的控制力可能稍許加強。如此一來,考慮到美國政黨政治溝通斡旋的傳統,在共和黨內建制派也對特朗普也頗有微詞的前提下,假如最終選舉結果只相差一票,民主黨即使輸了也不會輸得過於難看。
北卡羅來納、俄亥俄、威斯康星、亞利桑那和新罕布什爾五個州看似角逐激烈,但最終結果其實已經基本確定。共和黨很可能在北卡羅來納、俄亥俄和威斯康辛三個州成為最終贏家;亞利桑那和新罕布什爾的政治生態則更有利於民主黨。
我們可以將美國中期選舉理解為對執政黨和現任總統的階段性考核。根據美國政治教科書和自由主義意見領袖的說法,中期選舉就是讓選民用選票給執政黨過去兩年的政績打分。直白點說,現在出現這樣的局面,可見拜登在過去兩年執政期間的表現並不符合大家對他的期待。
大家對拜登的期待是什麼?首先,大家期待拜登能在美國國內治理方面取得成績。近期關於美國國內政治的重要議題有三:第一是經濟發展情況,包括通貨膨脹程度、就業率、經濟增長動能、經濟分配格局等;第二是移民問題;第三是社會治安情況。對於上述三個問題,拜登和民主黨在過去兩年間確實沒有給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經濟發展情況方面,美國過去兩年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三四十年來的峰值,且核心通脹率極高。你當然可以“甩鍋”給新冠疫情以及前任政府遺留的負面資產,但鑑於民主黨執政已有兩年,這樣的解釋很難再被民眾所接受。民眾認為,政府應當做出實際的政績,即便施行的政策無法立竿見影、即刻生效,政府至少也需要就政策給出足夠有說服力的論證邏輯,證明該政策在未來能夠發揮作用。但拜登政府未能做到這一點。
移民問題方面,民主黨目前的表現也很不盡如人意。一方面,民主黨執政州的州政府在對移民問題的實際治理上表現不佳。一些由共和黨執政的邊境州在移民問題上採取了比較有視覺衝擊力和政治震撼效果的極端、激進政策——用大巴將本州的非法移民送到民主黨執政州,表示“既然你們號稱要擁抱多元化、接受移民,那好,我就把人送到你們這裡來,讓你們來收拾爛攤子,看看你們能否拿出合理、可行的解決方案”。事實證明,民主黨確實拿不出好的解決方案,一部分民主黨執政州甚至為此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另一方面,拜登領導下的美國聯邦政府也沒有表現出合乎大家期待的治理能力。誠然,美國作為聯邦制國家,其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關係比較微妙,聯邦政府和總統的權力受到限制,但這依然無法掩蓋現任總統缺乏政治能力的事實。何謂“政治能力”?“政治能力”就是在權力和資源受約束、面臨各種客觀困難的前提下仍能做出合理決策並獲得民眾承認的能力。
競選作為一種競爭性的政治博弈,其設計初衷就在於選拔出更有政治能力的人。倘若制度毫無瑕疵、資源配備充足、權力不受約束,那麼總統還有什麼價值?我們大可以隨意選擇總統,哪怕選一條“四個腿的生物”上台也沒有影響。所以,“聯邦政府權力有限”不是藉口。拜登政府無疑沒有處理好非法移民問題,這使民眾對其治理能力產生了進一步質疑。
社會治安方面,美國的整體治安狀況近兩年來趨於惡化。當然,美國從來不以治安良好而見長,在發達國家中尤其如此,但近兩年的治安惡化程度即使對美國而言也是驚人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治安情況的下滑:吸毒、街頭暴力以及基於特定或非特定族裔群體之理念和主張的多中心共振大規模劫掠活動頻發。“0元購”已經成為了流行的網絡梗,甚至成為了美國的“身份標籤”。
治安的惡化導致了美國民眾對政治人物的質疑。美國的很多政治人物不僅不努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供良好治安環境,反而視美國當下的治安環境為理所當然、要求民眾調低對社會治安的心理預期,這就引起了一種認知上的錯位。
理論上說,美國作為以“文明和先進的象徵”、“自由世界的偉大領導者”自居的發達國家,不說為人類做出多大的貢獻,至少應當實現國家的基本職能、提供基本的公共物品。治理國內環境、保證公共安全不算非常複雜、非常困難,但構成了國家基本職能中最重要且與普通人最息息相關的一環,考驗著政府和政治人物製定並執行具體政策的能力。然而,目前看來,美國政治人物在這方面似乎毫無建樹。
民主黨有一套很漂亮的價值理念和口號。乍一看,民主黨人的人道主義覺悟高得令人震撼。然而,一旦要將這種抽象的價值理念下貫到具體決策中,民主黨就會做出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比如,當警察因種族歧視而對特定族裔濫用執法權、不公正執法時,民主黨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撤銷或削減給警察部門的預算,但一個社會是不可能在沒有警察的條件下順利運轉的,所以這種解決方案顯然不可能實際奏效。
共和黨同樣不能給出有效可行的解決方案。在兩黨衝突日益激化的背景下,共和黨更傾向於將此類社會問題用作攻擊民主黨的政治籌碼,而不願切實解決問題。這就使美國政治陷入了惡性循環。
誠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國持續惡化的治安問題背後有著大量深層矛盾,這些根源性的深層矛盾是很難解決的。但是,一個合格的政治人物即便無法徹底解決這些矛盾,至少也應認真思考相應的解決方案。而美國兩黨的政治人物並沒有這樣做,他們往往漂浮在封閉或半封閉的想像情境中,無法理解現實,提不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他們或者以情緒性、煽動性的言辭互相攻擊,把問題歸咎於對方黨派;或者以“重新定義”的方式使原先的問題不再構成問題,比如將靜脈注射海洛因、吸食大麻等行為“除罪化”,但這些問題背後連鎖性的生態和產業不會因貼上了“合法”的標籤就不再危害社會,這樣的做法將產生中長期的負面影響。
除國內治理外,拜登在領導力、凝聚力和應對變革的能力等方面也並未滿足公眾對其的預期。
拜登之所以能在2020年總統大選中戰勝特朗普,主要是因為其支持者期待他表現出比特朗普更明確的領導力。特朗普作為一個沒有管理國家經驗的政治素人,本質上是個“莽漢”,魯莽地推行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結舌、驚為天人的措施。拜登的支持者希望擁有幾十年從政經驗的拜登表現出更高明的治理能力;即便沒有治理能力,至少也要表現出與現階段美國國際地位相匹配的風範。但是,拜登沒有做到這一點。
拜登當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其支持者期待他能彌合分歧、提升凝聚力、締造更團結的美國。一個奉行“競爭型民主制”的國家必須具備隨時切換狀態的能力:在競選期間,候選人們為了攻擊對手、奪取勝利,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可一待競選結束,成功當選的總統和執政黨就必須致力於提升國家的凝聚力。美國國內建制派和其他反特朗普力量認為,特朗普最大的錯誤就是加劇了美國在政治、觀念、認知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撕裂,他們期待拜登能夠彌合上述撕裂。但是,拜登不僅沒有滿足這一期待,反而強化了撕裂。
近日,一千餘頁美國聯邦調查局內部調查報告流出。從中可以看出,作為國家暴力機器和執法機構的聯邦調查局已經背離了“不涉黨爭,政治中立”的原則,系統性地介入到美國兩黨政治中,成為了屬於民主黨或民主黨內某些派別的政治力量,並加劇了美國社會的撕裂。
比如,拜登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恐怖主義”視作美國面臨的國家安全威脅,該報告中所謂“恐怖主義”指向的不再是小布什時期的原教旨主義,而是“驕傲男孩”等支持特朗普、支持“MAGA”的美國國內保守激進力量。在這一意義上,拜登政府的政治鬥爭比“懂王”有過之而無不及——至少,沒有證據表明特朗普曾授意聯邦調查局給“安提法”(Antifa)等支持民主黨的激進團體貼上“恐怖主義”的標籤。

美國保守激進力量“驕傲男孩”(Proud Boys)(圖源:New York Times)
拜登的支持者對他的另一個期待是,希望他能有效應對當今的變革與動盪。所謂“變革”,即中國崛起對美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帶來的衝擊和挑戰;所謂“動盪”,即美西方的社會治理、經濟發展模式的內生性缺陷。拜登的支持者希望拜登表現出整體性的治理能力,設法滿足西方民眾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為此,拜登不是沒有努力過。他給出過基建、向富人徵稅、反對通脹等一系列方案,投入了相當可觀的預算,也取得了一些形式化的成果,但始終未能取得實際效果。
特朗普執政期間,人們還可以勉強將美國的種種問題歸因為“出現了一個規格之外的領導人”。但拜登作為一個宦海沉浮幾十年的資深政客,所表現出的治理能力依舊令人詫異,這就不得不讓美國民眾以及觀察、研究美國的人感到迷茫了。
現在,美國似乎處於一種無助、迷茫的狀態。美國不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其政治制度似乎無法遴選出合格的政治人物,以帶領國家切實解決問題、朝正確方向前進。對於現在的美國民眾而言,美國所謂的“民主政治”本質上就是“比爛”,他們沒有更好的選擇,而只能在兩筐爛蘋果中挑一筐爛得不那麼厲害的,所以美國政治只能處於低水平的循環中。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當今的美國似乎正在離歷史上那個輝煌的美國越來越遠。
從宏觀的國際結構變遷角度而言,我們可能處於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我們可以觀察美國霸權如何走向衰落。本次美國中期選舉可以為大家提供一個更近距離、更深層次觀察美國政治核心特徵和深層規律的契機。這樣的機會非常難得,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烏克蘭戰爭曠日持久。美國北約與烏克蘭一方,俄羅斯在另一方,武器消耗巨大。俄羅斯應該是已從伊朗、北韓尋求供應,美國一方除美國、歐盟盡力生產補充之外,南韓也在出口供應烏克蘭戰場。烏克蘭戰爭牽動了全球的武器生產,美國方是濫發美元支付,俄羅斯方則是出口石油天然氣,用漲價增產收入來支付。前者難免製造通脹,主因是美國負債嚴重,即使沿用租賃法案,烏克蘭只能在戰後償還購買武器的費用。烏克蘭戰爭未必是烏克蘭戰勝,還款是無期。但拚命生產,拚命消耗,美國拖歐盟下水,可歐盟援烏,口惠實不至,還是要美國付款。美國財政赤字,國家欠債繼續攀高,負擔日益不堪。
相反,俄羅斯單以石油天然氣漲價銷售便可支撐消耗,沒有通脹壓力,經濟生產擴張、投資增加。在控制外匯出入底下,通脹更趨平穩偏降。一方是負債消耗,另一方靠出口支付,二者對國內經濟的作用大不相同。此所以美國要拉攏沙特阿拉伯增產石油,以抑制油價升幅。拉攏不成,強迫歐盟及其他各國對俄羅斯出口的石油與天然氣限價。但俄羅斯一方面用折扣價促銷,另一方面對限價國家不出口。由於不少國家,包括歐洲,對俄的石油天然氣高度依賴,沒法棄俄。且歐盟減進口俄天然氣,美國與挪威乘機壟斷市場,以高價格數倍來出售給歐盟,致歐盟亦要求美、挪限價。限價一事變成政治鬧劇。在歐盟以外,其他國家,即使日韓,亦不跟從,匈牙利(歐盟成員)與塞爾維亞更以與俄維持長期天然氣供應協議,享受低價好處羞辱歐盟。
美國在烏克蘭似乎是無計可施,消耗過大,國內通脹與債務危機日重,不用核武便沒法壓倒俄羅斯。但德國總理訪華,雙方重申不用核武,也便是警告美國。而傳統武器方面,久受制裁的伊朗、北韓另闢蹊徑,低成本開發戰場利器,伊朗導彈與無人機已先發制人,北韓火炮似正運往戰場。縱使美國有南韓的供應,仍是美式武器,缺乏伊朗、北韓的高性價比與實用性。(最近南韓試驗導彈連續失敗,或可作證。)
隨後烏克蘭的大戰依靠波蘭等僱傭兵,不足以抵抗俄羅斯的加強攻勢。美國中期選舉或可成美國下台階,用談判對抗俄軍攻勢。國際媒體已開始說美國可能撤軍東歐,可見形勢之變。”
2022年美國中期選舉於當地時間周二(11月8日)進行。初步形勢顯示共和黨似乎將在這場關鍵選舉中取得眾議院控制權。
截至美國時間周三(11月9日)凌晨,共和黨人在眾議院奪得198席,領先民主黨的173席——任何一黨贏得218席就將成為眾議院多數黨。
參議院席位民主黨佔據48席共和黨47席,共和黨和民主黨誰將取得大多數席位尚難預測。兩黨勢均力敵的參議院選舉出現了一個逆轉,民主黨人約翰·費特曼(John Fetterman)從共和黨手中贏得關鍵一席,取得賓夕法尼亞州的參議員席位。
其他關鍵州份喬治亞、亞利桑那和內華達等形勢則仍然非常接近,懸念或保持到最後一刻。
決定參議院掌控權的最後幾場關鍵選戰:
在喬治亞州,共和黨人沃克和民主黨人諾克之間的勝負尚難預測;
假如民主黨人在喬治亞州敗選,就需要同時贏得內華達和亞利桑那兩個州,才能控制參議院;
內華達州目前在民主黨的凱瑟琳·瑪麗·科爾特斯·馬斯托(Catherine Marie Cortez Masto)和共和黨的亞當·拉克薩爾特(Adam Laxalt)之間形勢相當;
亞利桑那州則是民主黨人馬克·凱利(Mark Kelly)和共和黨人布萊克·馬斯特斯之爭;
如果民主黨在內華達和亞利桑那中間錯失其中一席,就需要在威斯康辛州翻盤,那裏將是民主黨人曼德拉·巴恩斯(Mandela Barnes)和共和黨人羅恩·約翰遜(Ron Johnson)之爭。
Presentational grey line
在佛羅里達、奧克拉荷馬、阿拉巴馬、南卡羅萊納和印地安那等幾個州份,共和黨人都守住了他們的參議院席位。
在佛羅里達州,選舉推算顯示共和黨人羅恩·德桑蒂斯(Ron DeSantis)將保住自己的州長席位;馬爾科·魯比奧(Marco Rubio)亦將保住他的參議員席位。
瑪吉·哈桑(Maggie Hassan)在新罕布什爾的激烈選戰中成功為民主黨守住一個參議員席位,J·D·凡斯(JD Vance)則為共和黨在俄亥俄贏得一席。
美國媒體分析,在喬治亞州的參議員一場關鍵選舉,民主黨人拉斐爾·沃諾克(Raphael Warnock)與共和黨人赫歇爾·沃克(Herschel Walker)之間的競爭形勢非常接近,最終結果難以預測。"
Derek2025 wrote:
"這是美國今年最重要...(恕刪)
麥卡錫比裴洛西更親台更反中. 而且是川普的重要盟友, 呵呵. 你搞不清楚狀況....
大量共和黨議員上台, 親台聲浪將無比巨大, 對台灣來說, 美國國會用99%票數支持我們, 這是中國難以撼動的高牆, 議長越換越親台, 只有好處, 沒有壞處.
烏克蘭也不用擔心, 努力殺死入侵的俄軍就對了, 什麼都不用擔心, 麥卡錫他們只是要限縮拜登"張口就給"的權利, 並非是停止支援烏克蘭, 也沒有要放棄烏克蘭.
統派五毛小粉紅, 向來喜歡把事情鬼扯講成不是1就是0. 之前拜登當選就說台灣完蛋了, 現在共和黨贏了就說烏克蘭完蛋了. 事實證明統派五毛小粉紅一直講錯, 一直"中"修, 一直崩潰, 一直被打臉.
川普制裁中國, 通膨也才多1%, 拜登卻把通膨搞成10%, 下屆共和黨總統勝選機率大增, 而且制裁中國的力道會大幅增加, 反正不管是川普要自己選, 還是轉給龐佩奧選, 台灣都不會是輸家, 中國才會是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