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中國的另一個科技突破。
“雲南大學專家團隊成功創制多年生稻,種植一次,可連續免耕收穫3-4年
微信公眾號“雲南大學”11月8日消息,近日,雲南大學胡鳳益團隊聯合國內外相關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可持續性》發表了題為“多年生稻的可持續生產力與生產潛力”的研究論文,並同步發表了題為“多年生稻變革促進可持續農業”的研究簡報,詳細報導了該團隊20多年來堅持和探索多年生稻的培育、創新、應用。



多年生稻在提高社會經濟效益、促進農業生產系統可持續、維護生態安全等方面有積極作用,有廣泛應用潛力。這一創新研究,將有助於維護糧食安全和生態完整性,同時對其他多年生糧食作物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目前胡鳳益團隊已成功育成了多個多年生稻品種,包括多年生稻23、雲大25、雲大107等,在中國及周邊多個國家試驗成功並推廣。其中多年生稻23(PR23)於2018年通過品種審定,具有廣適、高產穩產、多年生性強等特點,是基於種間雜交培育多年生糧食作物領域的里程碑事件。多年生稻種植一次,可連續免耕收穫3-4年,即自第二季起便無需買種、育秧、犁田和移栽等生產環節,僅需田間管理和收穫兩個生產環節,節約生產成本,減少勞動力,是一種輕簡化、綠色可持續的稻作生產方式。
多年生稻連續種植4年,每年收穫2季,平均每季產量為6.8噸/公頃,與一年生稻產量(6.7噸/公頃)相當。2020年,多年生稻種植面積超過3818公頃,惠及11000餘農戶;2021年,其種植面積(15533公頃)以4倍度增長,惠及44752農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