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之戰 2 : 世界將會迎來新秩序

看得太多老美的政治鬥爭,對健康不好。

來看看中國的另一個科技突破。

“雲南大學專家團隊成功創制多年生稻,種植一次,可連續免耕收穫3-4年

微信公眾號“雲南大學”11月8日消息,近日,雲南大學胡鳳益團隊聯合國內外相關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可持續性》發表了題為“多年生稻的可持續生產力與生產潛力”的研究論文,並同步發表了題為“多年生稻變革促進可持續農業”的研究簡報,詳細報導了該團隊20多年來堅持和探索多年生稻的培育、創新、應用。







多年生稻在提高社會經濟效益、促進農業生產系統可持續、維護生態安全等方面有積極作用,有廣泛應用潛力。這一創新研究,將有助於維護糧食安全和生態完整性,同時對其他多年生糧食作物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目前胡鳳益團隊已成功育成了多個多年生稻品種,包括多年生稻23、雲大25、雲大107等,在中國及周邊多個國家試驗成功並推廣。其中多年生稻23(PR23)於2018年通過品種審定,具有廣適、高產穩產、多年生性強等特點,是基於種間雜交培育多年生糧食作物領域的里程碑事件。多年生稻種植一次,可連續免耕收穫3-4年,即自第二季起便無需買種、育秧、犁田和移栽等生產環節,僅需田間管理和收穫兩個生產環節,節約生產成本,減少勞動力,是一種輕簡化、綠色可持續的稻作生產方式。

多年生稻連續種植4年,每年收穫2季,平均每季產量為6.8噸/公頃,與一年生稻產量(6.7噸/公頃)相當。2020年,多年生稻種植面積超過3818公頃,惠及11000餘農戶;2021年,其種植面積(15533公頃)以4倍度增長,惠及44752農戶。”
vspebrian
基因改造, 中國人自己吃吧...
Derek2025
很好啊!中國政府在解決問題,你們就不斷的黑和酸,這才正常。
Derek2025 wrote:
台灣這種二千萬人等級的選舉你也這麼認真啊?
放心吧,在這個政府多年的意識形態操弄,和西方媒體的長期洗腦下,短期台灣的民風必定是反共的。
台灣社會也基本富裕,"通脹擊到執政黨"這個大趨勢,暫時是燒不到台灣的。


油價, 電價, 瓦斯價, 水價都低的台灣, 當然大通膨衝擊不到台灣. 你現在才知道?

蔣經國時候一度電6元, 馬英九一次漲足, 幹那種傻事才會衝擊政情,

香港400多萬選票, 中國就很當一回事了, 台灣2000萬人, 刺中中國的心臟, 打斷中國一條腿, 拔掉一排牙齒, 綽綽有餘.

台灣長期反共, 只是這些年出現了一群背骨的與被統戰成功的, 基本上統派只有10%, 其他人都反中, 長期都不會變, 不是短期

過去中國為統戰所演的戲, 演到煩了, 現在收起來不演了, 露出真面目, 雖然他拿不下台灣, 但是中國"這時候"就對台灣講出心裡真正的實話, 笨啊~~ 統派更難選贏了.
Derek2025 wrote:
“雲南大學專家團隊成功創制多年生稻,種植一次,可連續免耕收穫3-4年


恐怖的基因改造, 造孽啊.....

中國人不是不敢吃基改黃豆嗎? 怎麼基改白米到你嘴巴變得好棒棒?

不過也沒辦法, 中國就是窮, 農地又比人家少, 人口又比別人多, 要靠基改來餵養, 嘴巴又愛騙人不承認賣基改.

在台灣會常聽到早餐店老闆一直喊, 會積陰德喔~~ 會積陰德喔..... 你別當個中國慫, 人家台灣老闆是喊 "非基因的喔"
中國金融危機就在眼前.... 中國央行貸給各中國內地銀行一年期MLF的資金融通, 下周將有1兆人民幣到期

由於中國房地產與紅色供應鏈的景氣不好, 大量貸款爛尾與壞帳, 銀行手上的庫存資金水位很低, 難以馬上支付這麼大金額的貸款, 如果中國央行拒絕MLF展延, 某些中國本地銀行將會倒債違約, 因此立刻遭到銀行同業拒往, 引發擠兌.

但是如果中國央行破天荒同意展延一兆人民幣MLF的貸款, 等於詔告全世界, 中國銀行業都快完蛋了, 代表中國現在不只是國企, 房企, 車企欠錢不還, 連大部分中國本土銀行全都窮到欠錢不還, 跟斯里蘭卡, 委內瑞拉, 敘利亞, 黎巴嫩沒兩樣, 那人民幣匯價與經濟前景, 將會一片慘澹.

反正現在中國很多銀行正在籌錢, 同業融通利率一直往上竄升. 為的就是應付下周要還款給中國央行.

統派五毛小粉紅說, 中國銀行不會倒, 因為不給領錢就不會倒.... 呵呵, 這次是銀行欠中國央行的錢, 是不是也可以不給領錢啊? 那能不能把中國央行列為預防詐騙不付錢呢? 哈哈哈.

習近平當局一年前造的孽, 為了粉飾疫情封控與造假GDP成長率, 讓中國央行貸出一兆人民幣給銀行, 現在可能變成收不回來的爛帳了吼.... 哈哈, 我等著看好戲..

=========

彭博整理的數據顯示,一年期銀行同業存單(NCD)利率也躍升至2.12%的三個月高點。

資金緊張的跡象突出表明,在1萬億元人民幣(1380億美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於11月15日到期時,中國央行面臨保持流動性充裕的壓力,是要續作這些面向金融機構的貸款,還是通過降準來釋放現金。鑒於最新證據表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需求萎縮,中國央行的決定變得更加重要。

中信證券經濟學家明明表示,中國央行缺口填補方式的不確定性讓交易員感到緊張,他們搶先推高了借貸成本;流動性狀況在10月份繳稅高峰過後變得更加脆弱,銀行可能需要補充資金以增加放貸。


但是,儘管人們呼籲進一步放鬆貨幣環境,但鑒於導致人民幣進一步貶值和資本外流的風險,中國的選擇可能有限。過去幾個月,聯儲會大幅加息及美元飆升阻止了中國央行向市場投放長期流動性。

==========
一旦投了敵營(共和黨),就變成疑似叛國了。。。。

“公開槓上?拜登說馬斯克與他國的關係「值得檢視」

美國總統拜登表示,馬斯克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值得檢視」,但他不願表示這位全球首富是否有任何不當的行為。

拜登9日在白宮的記者會上表示:「我認為馬斯克與其他國家的合作或技術上的關係值得被檢視。」「他是否做了任何不妥之事,我不會這樣說。我是說它值得檢視。但那就是我想說的。」”
vspebrian
親俄親中派, 大失所望..... 中國拐拜登的腳沒拐成, 議長卻換了更親台更反中的, 對中國而言, 壞上加壞, 反中議長+記仇總統, 美國對中國會更兇狠.
Derek2025
對哪對哪!換個更反中的議長+總統,中國就要崩潰了!哈哈哈哈!
vspebrian wrote:
中國金融危機就在眼前...(恕刪)


完全沒有擔心過。

由你說出來,黑中國的事,通常就是沒事。
vspebrian wrote:
恐怖的基因改造, 造孽啊.....

中國人不是不敢吃基改黃豆嗎? 怎麼基改白米到你嘴巴變得好棒棒?

不過也沒辦法, 中國就是窮, 農地又比人家少, 人口又比別人多, 要靠基改來餵養, 嘴巴又愛騙人不承認賣基改.

在台灣會常聽到早餐店老闆一直喊, 會積陰德喔~~ 會積陰德喔..... 你別當個中國慫, 人家老闆是喊 "非基因的喔"


除了抹黑,我也不覺得你還能說甚麼。

畢竟,你們唯一懂和會做的,就是黑和酸而已。

中共一直在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和民生尋找解決辦法。

而台灣政府解決電費通脹的辦法,就是在競選前拿納稅人的錢去補貼。。。。

“栽種一次,可連續收割多季;省種省力,實現輕簡化生產……經過雲南科研團隊持續攻關,水稻育種創新技術多年生稻持續測產結果達到預期目標,取得進展。

  專家認為,該項技術成果對保障糧食生產、維護生態安全、減少勞動力投入等具有重要意義,應加大支持力度,加強在適宜地區示範推廣,讓此項技術走入千家萬戶,實現碩果飄香。

  稻穗低垂,稻香撲鼻。

  “測產專家組經過一整天的努力,按照農業農村部超級稻測產方法,隨機抽取三塊田實割測產。多年生稻'雲大107'示範區第二季平均畝產464.8公斤,加上上半年第一季平均畝產655.65公斤,早晚兩季畝產達1120.45公斤。”測產專家組組長、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章秀福在現場宣布。雲南推廣部門專家介紹,這是迄今為止“雲大107”大面積種植的最高產量,標誌著該品種在紅河流域梯田種植獲得極大成功。

  10月24日,在雲南省元江縣南灑村梯田多年生稻“雲大107”示範區,水稻測產專家組對由雲南大學、雲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玉溪市農業科學院及元江縣鄉村產業發展中心等實施的多年生稻示範區進行了田間測產驗收。章秀福說,測產結果顯示,多年生稻技術成果較好,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在雲南省科技計劃等項目的支持下,雲南大學胡鳳益團隊聯合相關單位艱苦探索,發明了利用長雄野生稻無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創制建立了多年生稻理論體系,正在創新集成多年生稻優質高產高效生產技術體系。

  據介紹,多年生稻突破傳統耕作方式,是水稻育種的創新,團隊培育的“雲大107”等品種試種取得明顯增產增收。胡鳳益說,多年生稻技術是利用長雄野生稻發達的地下莖培育的多年生稻品種及其配套耕作栽培技術,具有苗株健強、抗病蟲害能力強等特點。它只需栽種一次,從第二年(季)起無需犁田耙地、買種子、播種育秧和移栽,只要田間管理就可實現多年的稻作生產,可連續收割兩季或通過越冬後收割幾年。

  胡鳳益團隊1997年開始進行多年生稻試驗。2016年開始大田試驗,在多年生稻的適應性、穩定性和豐產性以及病蟲害防控等各環節進行驗證。

  岩溫龍是勐海縣勐遮鎮曼恩村的水稻種植戶,3年前開始種多年生稻,年畝產量與雜交稻差不多,種植節省了育秧、插秧等環節讓他十分高興。他說,種這種水稻省人工、省時間、省精力。

  “三年多的試驗顯示,多年生稻在我國南方很多省份適宜種植。其米質優良,單季畝產500公斤左右,在中低海拔區域有較好適應性。”雲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高級農藝師道金榮說。

  目前,雲南已有14個州市76個縣市區種植多年生稻,累計種植10萬畝左右。胡鳳益說,在雲南勐海縣的試驗田裡,2016年種植的多年生稻仍正常生長,每畝年產量1000公斤左右,今年將迎來第11次收割。

  為水稻綠色生態低碳發展

  開闢新途徑

  安徽農科院研究員吳文革介紹,該多年生稻種植技術模式,不僅有利於穩定稻作面積和產量,而且能為綠色生態低碳糧食豐收技術開闢新途徑。

  據介紹,糧食作物從其多年生野生近緣種被馴化成一年生栽培種,為人類繁衍和糧食安全提供保障。但是,每年翻耕的一年生作物生產方式帶來種子成本增加等問題,還面臨生產環節繁多、勞動力短缺及成本上升等問題。

  “多年生性基因的克隆和功能解析,必將助推作物野生近緣種從頭馴化的研究,在保留其優異特性的前提下,加快選育更符合人類未來需求的作物品種。”胡鳳益說,多年生稻實現了水稻輕簡化生產,在藥肥雙減和勞動力價格飆升的背景下,對維持糧食產量,降低生產成本,具有現實意義。

  元江縣南灑村村民主要農業產業為水稻生產和養牛。當地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種植多年生稻可實現種一年收2季稻穀和3次稻草,還可連續多年多季收穫,實現了種養結合。

  道金榮認為,多年生稻技術穩定了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減小水稻面積萎縮的壓力。加之推廣“多年生稻+魚、鴨”等綜合種養綠色技術模式及“多年生稻+肉牛”種養結合循環模式,能實現較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維護稻田這一人工濕地生態系統,豐富了生物多樣性種類。

  專家認為,多年生糧食作物種子投入少,利於土壤耕作層的修復和保護,尤其是對水肥的利用率高。胡鳳益說,多年生稻與生態系統處於共生狀態,能維持中等水平的生物多樣性。我國有大量的坡耕地和丘陵山區等低產田,這部分土地瘠薄,一般不適合常規的糧食生產,但多年生糧食作物根係發達、生長期長,對水肥等自然資源利用率高,在這類土地上種植優勢突出,易獲得較高的產量。

  助力推廣實現碩果飄香

  近年來,胡鳳益團隊深入村寨,在田間地頭就多年生稻栽培及中後期管理技術進行現場實操培訓,從育秧、栽插密度、施肥時期等關鍵技術環節進行講解指導,讓試驗示範片區的稻農快速了解和掌握多年生稻種植技術。

  目前,雲南大學已培育出“多年生稻23”“雲大107”等適應多個生態區的多年生稻品種,累計試驗示範應用12萬畝。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自2018年組織在全國南方稻區的湖南、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對多年生稻進行試驗示範。多年生稻技術也已在老撾、緬甸、泰國等國家開展試驗示範,顯示出極大的發展潛力。

  章秀福說,多年生稻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品種不斷成熟,類型不斷豐富,示範面積不斷拓展,但被各方接受,仍需要時間,目前仍需加大扶持和推廣支持力度。

  測產專家組認為,多年生稻要大面積應用,依然面臨諸多難題:克隆和解析多年生性狀的調控基因,實現多年生性狀的越冬再生、再生髮苗,以及年際間穩定表達的精準調控等基礎科學問題;選育適應不同生態區的本地化、多樣化的多年生糧食作物品種;集成創新以免耕為核心的多年生糧食作物耕作栽培技術體系,包括雜草控制、土壤水分管理、農機農藝融合等技術;需組織聯合全國相關的科研部門、農技(機)部門、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等對多年生糧食作物技術進行示範推廣。

  “推廣面積不足是較大瓶頸。”胡鳳益說,2016年開始推廣多年生稻的試驗示範,推廣四年以上的僅有勐海、孟連、新平等地,推廣面積不足。部分種植戶注重經濟效益,在種植一季後會選擇種植經濟價值更高的作物。

  目前,多年生稻在突破多年生性的遺傳機制、越冬再生性機理等重大基礎科學研究及創製本地化、多樣化的品種和集成創新綠色輕簡化作物技術等方面仍需加強,專家建議加大支持力度。

  道金榮認為,目前試種結果顯示,多年生稻在長江以南中低海拔地區種植效果好,應進一步加大對多年生稻項目推廣支持力度,組織全國相關科研、農技、新型經營主體在適宜地區開展試驗示範及推廣。”
Derek2025 wrote:
完全沒有擔心過。由你...(恕刪)


你當然不用擔心啊. 擔心也沒用, 你沒錢幫你們水深火熱的中國同胞們

中國家電零售巨擎國美, 拿不到銀行融通, 全體員工停發工資, 他那些員工不必過年了. 你真的不用擔心, 真的, 不用擔心

銀行缺錢, 一兆人民幣還央行就還不起了, 自保都不夠用了, 貸款哪撥得下去呢? 千萬家中國企業的貸款都卡住. 你真的不用擔心, 真的, 不用擔心

==========

近日,國美電器董事長黃秀虹表示:公司到12月底之前,只會給員工上社保,不會再發工資了。而且,今後中長期,工資發放也存在不確定性。

報導說,會後,國美還出具了一份承諾書,要求員工承諾:已做好在這段時間內與公司同舟共濟、共渡難關的思想準備。


===========
陽炎級驅逐艦-雪風
沒差啦 反正小粉紅還拿的到洗地錢[笑到噴淚]
你這麼喜歡黑,來,給你另一個機會。

“讓飛機會潛水,讓潛器會飛翔!哈工程潛空跨介質航行器試飛成功

據微信公號“哈爾濱工程大學”11月4日消息,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兩架“小飛機”先後潛入水下,用幾十秒的時間抵達指定位置,完成任務後,以優美的轉身輕盈飛出水面。

這是兩架名為“長弓1號”和“長弓2號”的潛空跨介質航行器,由哈爾濱工程大學水下機器人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歷時一年多打造。兩款航行器分別採用了固定翼和折疊翼結構,均能夠迅速跨越水空介質,在空中穩定飛行,在水下隱蔽航行,全過程全自主,無需人工控制。

負重1千克,潛深100米,潛空跨介質航行器試飛成功

金秋十月,在五常市龍鳳山水庫,隨著通信信號的消失,“長弓1號”開始了自主跨域航行之旅。40多秒後,螺旋槳劃破水面,熟悉的馬達聲傳入耳中,“長弓1號”露出水面,隨著機體內水的排出,“長弓1號”自主調整飛行姿態,迅速騰空飛離水面,以良好穩定的出水姿態完成了水-空介質跨越過程,不負眾望地在空中實現了穩定飛行。

在整個試驗過程中,“長弓1號”從出水到穩定飛行的跨介質7秒鐘最讓科研人員緊張。“空氣和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介質,水的密度比空氣大近800倍,潛空跨介質航行器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介質中運行時,會受到未知的風、浪、流的聯合干擾,所受的環境外力情況和相應的動力學響應都有顯著差異。”碩士生王寶旭說。

2021年,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開展潛空跨域無人航行器技術研究工作。在設計之初,團隊對潛空跨介質航行器的飛行構型方案進行了多次討論,並對多旋翼、傾轉旋翼、固定翼等構型方案的任務能力、應用前景、技術可行性等進行了綜合比對分析,最終確定了固定翼飛行構型方案。

固定翼相比其他結構,在介質跨越過程中用時更短,但研發難度更大。不同於多旋翼可以在水面上起飛,固定翼飛行器可以直接跨越水空界面,這種跨域方式並無合適的數學模型可以進行參考。

綜合水中和空中各項性能參數要求,團隊進行了無數次仿真實驗,完成了“長弓1號”“長弓2號”樣機的總體方案設計,並基於CFD技術評估了航行器空中飛行、水下航行、水-空介質跨越等過程的運動性能,驗證了兩型樣機方案的可行性。

兩款航行器機翼展開後形似長弓,團隊介紹,取名時引用“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寓意,以此承載團隊成員報國雄心壯志。機翼展開後尺寸分別為長2.3m×翼展2m和長1.9m×翼展2.5m,不僅能在空中、水面、水下切換自如,還可負重1千克,潛深100米,通過搭載的高清攝像機與數傳電台,完成大氣邊界層與海洋邊界層的界面觀測。

讓飛機會潛水,讓潛器會飛翔

既能上天也能入海的航行器並不常見,這種航行器也被業內專家認為用途廣泛,在海洋探索和開發上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讓“飛機潛水”是哈工程科研團隊的看家本領,為了能讓航行器在100米水下抗壓,團隊為航行器設計了耐壓艙,通過一枚小小的推進器作為水下動力來源,實現了飛行器在水下穩定航行。但是讓“潛器會飛”著實給團隊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技術負責人、博士生孫祥仁介紹,通常航行器為了抗壓,下潛越深,材料越重,但機身過重航行器就無法輕盈起飛,因此,團隊通過一系列手段為航行器減重。“我們不僅採用了新型的碳纖維複合材料去替代普通金屬,還在結構設計上也盡量為航行器減重,連1克重的電線我們也在斤斤計較,在設計要求下,力求將航行器總質量控製到最低。”

為了提高跨介質能力,團隊特別為“長弓2號”設計了折疊翼,而這也意味著航行器的穩定姿態更難以控制。為了讓“長弓2號”穩定飛行,其折疊結構更迭了9版之多。在試驗中,“長弓2號”整體出水,展開機翼,成功起飛,全程不到6秒。

固定翼與折疊翼樣機雙雙成功實現跨域航行,這意味著,融合空中飛行、水面游弋、水下巡航能力於一體的跨介質航行器技術有了新的進展,而這背後,是團隊成員們堅持不懈、精益求精、共同努力的結果。從關鍵技術攻關到樣機系統集成,從數值模擬到樣機水池集成試驗,團隊成員每一步都穩紮穩打,不敢有絲毫大意。試驗中,湖面秋風如刀,團隊成員冒著秋寒裹著軍大衣,在浮碼頭上一遍遍測試航行器運動姿態。“我們每天伴著清晨的薄霧出發,在夜幕長堤的燈光下踏上歸途,也許別人不懂,但這是船海人的浪漫。”博士生韓兆亮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9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