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 wrote:先這樣看看幾個月尤其美國從現在開始到底還會給多少東西眾議院落入共和黨那之前通過那幾百億的法案撥款得眾議院給錢共和黨倒底給多少還難說 我說的危險,是之前俄軍太遲動員,所以前線兵力嚴重不足,這就給了烏軍左衝右插,包俄軍精銳餃子的機會。現在俄軍開始了補充兵員,精銳部隊也撤退到河的另一邊。沒有因為政治正確而作出不必要的犧牲,這場危機總算過去。失地存人,人地皆存。
烏克蘭的這場勝利,並不是因為烏軍有多利害,而是因為俄軍前線兵力嚴重不足,收縮戰線保存兵力而造成。俄軍太遲動員補充前線兵力,才給了烏軍機會。無論如何,我最欣賞還是文章末段那段說話。這只是一場對俄烏皆無意義的老美代理人戰爭。印巴如是,塞科如是,朝韓如是,中台也如是。“戰場形勢正發生重大變化俄軍到底怎麼了?俄烏戰場,形勢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按照烏克蘭方面的說法,11月11日,烏特種部隊已進駐赫爾松州首府赫爾松市。視頻中,烏克蘭人一把撤下俄羅斯國旗,升起烏克蘭國旗,很多人淚流滿面……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也發視頻興奮地說:我們的,赫爾松是我們的了。對烏克蘭來說,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勝利。烏軍在不斷向前推進。僅在赫爾松州,過去三個月,烏軍就已收復了約10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而赫爾松市,則是俄烏衝突以來,烏軍拿下的最大一座城市。烏軍的勝利,則意味著俄軍的挫敗。CNN的評價很尖刻,認為這對來說,“無疑是一個恥辱的挫折”。畢竟,赫爾松不同於一般的城市,它是赫爾松州的首府,今年俄烏衝突爆發後第七天,俄軍就迅速攻入該城,這也是俄軍拿下的第一座烏克蘭重要城市。後來,烏東四個地區入俄公投,赫爾松州被宣布加入俄羅斯,成為俄羅斯的一個州。但兩個月不到,這個州的首府丟掉了;而且,現在俄軍只掌控了赫爾松州60%的土地。但戰場形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應該也是俄軍迫不得已的選擇。俄軍烏克蘭戰場最高指揮官、陸軍大將蘇洛維金就承認,他不得不作出撤離赫爾鬆的艱難選擇。按照他的說法,從8月到10月,就在赫爾鬆地區,俄軍消滅了烏軍9500多人,這是俄軍損失的七八倍。但烏軍圍攻態勢已經形成,後勤補給又遭到烏軍火力襲擾。為保護俄軍有生力量,以及部隊戰鬥力,俄軍必須撤退。看視頻,烏軍的火箭彈不間斷地發射,傾瀉到俄軍陣地;有圖片顯示,大批橋樑被炸毀,俄軍不得不通過浮橋渡過第聶伯河。當然,俄軍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轉移。按照俄軍說法,儘管遭到烏軍的各種破壞,但俄軍撤離工作已於莫斯科時間11日凌晨5時順利完成;在第聶伯河西岸,俄軍未留下任何一件武器和軍事裝備;在撤離過程中,俄軍人員、武器、軍事裝備及物資未遭受任何損失。也就是說,烏軍認為這是一次重大勝利,“解放”了赫爾松;俄軍則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敦刻爾克撤退”,保護了有生力量。至於俄軍認為沒留下任何一件武器,烏軍嗤之以鼻,認為已繳獲了大量俄軍遺棄武器,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俄軍士兵沒來得及撤離,他們著便裝混在百姓中。因此,烏軍警告,俄軍撤離路線正處於烏軍火力控制下,沒來得及撤離的俄軍士兵立刻投降,烏軍優待俘虜,這是他們“避免死亡的唯一機會”。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表示,赫爾松已經是俄羅斯的一部分,這已寫就法律,不可能有任何變化。當被問及俄軍撤離是否是一種“羞辱”時,佩斯科夫的回答很直接:不。在華盛頓,拜登則公開宣稱,俄軍從赫爾松撤離的時機“很有趣”,“他們非得等到(美國中期)選舉之後才做出判斷…… 這證明了俄羅斯和俄羅斯軍隊存在一些真正的問題。”形勢確實在發生重大變化,最後,再說幾點個人的粗淺看法吧。1,烏軍戰鬥力今非昔比。不管什麼原因,俄軍被迫放棄大片土地,甚至戰略重鎮赫爾松市,充分展現了現在烏軍的戰鬥力。看視頻,大批烏軍炮火向俄軍陣地傾瀉,西方武器確實在戰場上發揮了改變戰局的作用。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啊。2,攻守形勢正發生逆轉。衝突開始時,基本都是俄軍在進攻、進攻、進攻,烏軍節節敗退;隨後,則是拉鋸戰;但現在,烏軍大舉發起反攻,俄軍不得不大踏步撤退。戰場就是這樣充滿變數,沒有永久的勝利者,稍有不慎,就可能滿盤皆輸。3,俄軍撤離意在養精蓄銳。勝敗乃兵家常事,戰場虛虛實實,突然撤離,誘敵深入,然後戰略包抄,這一直是俄(蘇)軍作戰的一個特點。按照烏軍的說法,俄軍在撤離赫爾鬆時,布下了大量的地雷和陷阱;烏軍進攻部隊也已極度疲勞,俄軍後撤更加強了對岸的防守力量,雙方可能沿第聶伯河對峙,甚至長時間劃江而治。4,俄軍有更重要的戰略目標。對俄軍來說,赫爾松市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卻是第聶伯河東側的運河,這提供了克里米亞最迫切需要的水源。如果運河丟失,不僅意味著整個赫爾松州失守,更危及克里米亞的安全,所以,主動撤離應該也是為了集中兵力,堅守更重要的目標。5,寒冷的冬天就要來了。看俄烏雙方士兵的裝束,戰場的氣溫,應該已經很冷了。在這片幾度淌血的土地,冬天是廝殺最慘烈的時候,冬天也很多次成為俄羅斯最親密的盟友。最終廝殺的結果,也將決定局勢的走向。但戰場上得不到的,就別指望談判桌上得到。凜冬將至。這會是一個格外寒冷的冬天。但還是那個問題,若干年後回看,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問:這一切到底都為了什麼?成千上萬人死去,值得嗎?”
能從容撤退其實也是一種主動權,所謂攻其必救,就是令對方不能退。烏軍在馬爾烏里波為何不能退?就是因為烏軍需要時間,需要用馬爾烏里波來拖住俄軍的主力,所以結果就是幾乎全軍覆沒(雖然戰略上來說是一個成功),而所有軍隊都應盡量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
Derek2025 wrote:能從容撤退其實也是一...(恕刪) 現在看都還太早烏克蘭到底能這樣打多久還不好判斷現在只能說俄羅斯在控制戰爭上做得比剛開戰要好但最後會怎樣很難說俄羅斯自己的傳統作戰能力也遠不如預期基本上是個事實俄羅斯在制裁下到底會怎樣還很難說
“罕見一幕出現!歐盟正式警告美國非常硬氣,揚言將會進行報復近日,歐盟內部市場專員布雷頓對外表示,歐盟委員會已經向美國華盛頓方面發出了書面警告,要求美國改變《降低通脹法案》中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的若干要點,並指出,歐盟將準備採取報復性措施,以保護歐盟自己的生產者。據悉,美國總統拜登於8月份正式簽署了這份歐盟指控的《降低通脹法案》,該法案內容規定,美國將撥款超過4000億美元的資金,用於補貼美國本土企業產品,包括新能源,醫藥,保險等多個領域。儘管從政策上講,這項法案對於美國是有利無害,能夠大大提高美國企業的競爭力。但是這項法案,明顯也觸動到了歐盟的利益,而且正在讓歐盟付諸行動。為什麼一個看似正常的補貼法案,會引發歐盟如此大的反應?甚至還要警告對美國進行報復呢?原因其實非常簡單,美國正在抽乾歐盟的未來。第一,美國法案出台,降低了歐盟企業的競爭力,無法與美國公平競爭。當前,由於俄烏衝突的影響,全球普遍面臨能源通脹危機,而歐洲更是重災區。在減少了對俄羅斯能源的採購後,歐盟不得不改用美國的液化天然氣,結果卻被美國敲竹槓,以美國國內數倍的價格賣給歐盟,讓歐盟在能源成本上居高不下。基於這種情況,歐盟企業的競爭力本來就已經下滑了不少,拜登政府卻還要繼續捅刀,對美國企業大搞補貼,那歐盟企業就真沒法玩了。在這種情況下,歐盟要想保證歐盟企業的競爭力,以及公平的競爭環境,自然就必須得硬氣起來,對美國進行警告。第二,美國法案的出台,加速了歐盟企業的流失,去工業化非常明顯。相比於無法與美國保持公平的競爭力,其實更加讓歐盟擔心的事情在於,還是在於歐盟企業的逃離。當前,由於歐盟居高不下的能源成本,以及美國對本土企業的大力扶持,不少歐盟企業都在計劃逃離歐洲,前往美國。如果這項歐盟企業走了,那麼歐盟就更沒未來了。如今歐盟警告還有點用,等哪天真被抽乾了話,歐盟說啥美國可能都不會搭理了。第三,拜登政府可能還將有更大的動作。目前,全球經濟局勢普遍不容樂觀,美聯儲的持續加息,看似是在抑制通脹,實際上是在收割全球,而歐盟目前存在的問題頗為嚴重,瑞士信貸牽扯的問題以及德意志銀行都被爆出有金融風險,被美國收割的風險非常大。如今美國推出的各項補貼政策,更是對歐盟不懷好意。在這種情況下,歐盟方面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斃,必須得採取實際行動對拜登政府,以及拜登背後的資本進行有效震懾,此次警告恰恰就是證明。局勢發展到現在,各方其實都能夠明確感受到歐盟和美國關係的裂痕,正在由於地區局勢的緊張,拜登政府的不厚道,以及歐盟自身面臨的經濟困境等因素變得越來越明顯,而這背後所反映出的,恰恰就是美國霸權的肆無忌憚,就連曾經最親密的盟友,如今都不惜親手毀掉。歐盟當前所罕見表現出來的硬氣,是絕境下對美國霸權主義的反擊,同樣也是歐盟難得的一次團結。如果在如此強烈的警告下,美國依然一意孤行對付歐盟,那麼留給歐盟的未來將只有三條路。第一條路是徹底被美國馴服,歐盟徹底成為美國的經濟殖民地和政治附庸;第二條是歐盟與美國徹底決裂,歐盟走出自己的獨立外交道路。第三路則是歐盟內部分歧擴大,脆弱政治體正式走向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