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搬到“連門都沒有”?台積電赴美設廠引發掏空疑慮,6日股價狂跌
台積電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工廠,6日迎來遷機儀式,包括美國總統拜登在內的重要人物出席。台積電這次在美國開廠也被認為是美國有意在芯片製造領域“去台化”,將先進製程搬遷到美國,雖然“美國在台協會”以及台積電都否認,但島內普遍擔心台灣將被掏空。而台積電6日發布新聞稿表示,美國亞利桑那州將展開二期工程,預計將在2026年開始生產3納米製程技術,進一步引發輿論憂慮。
文章圖片1
環球網援引美國《世界日報》6日報導稱,台積電至少已載運兩架專機的工程師和家屬赴美,多數在40歲左右,雖說距離量產的時間已經不遠,但廠區周圍配套的生活設施仍然“偏美式”,這些台積電員工和家屬如果想品嚐家鄉口味,得開車一小時到鳳凰城南部,有時甚至需要靠數百里外的南加州供應。
此外上周也有台積電員工匿名在網上爆料,美國亞利桑那廠的美國、台灣員工待遇天差地遠,有一堆台灣人氣到跳船不干了。有工程師在網絡上指出,若不改善亞利桑那廠的福利,台灣員工極可能在兩年內跳槽英特爾,等於幫競爭對手培養人才。
台灣“中時電子報”5日回顧稱,美國要求台積電到美國設廠,台積電原本反應冷淡。但美國政府“意志堅定”,台積電最後還是同意斥資120億美元設廠,2021年動工,2024年開始量產。有具名的電子業高層警告:“美國最缺的就是高良率生產技術,台積電把5納米拿到美國生產,就像是把廚房開放給人家看一樣,技術全部都會被看光光!懂的人,一看就知道台積電這麼高的良率是怎麼做出來的。”
“中時”文章指出,台積電此次可說是在美國的壓力下決定赴美設廠,當時說的是5納米廠,更先進的製程仍留在台灣,不過在設備到廠典禮前夕則傳出將升級為4奈米廠,而且不久後還要設3奈米廠,這讓台灣各界逐漸發現有點“不對勁”。如果當初美國因需要台灣的尖端半導體製造能力,而必須“力挺台灣”,但現在透過各種威脅利誘讓台積電去投資,而且是最尖端的製程都過去了,換句話說,美國不必然再“力挺”台灣了。
文章認為,對台灣而言,這當然是不利的影響,當外界質疑美、日都想半導體“去台化”時,民進黨當局官員都強力否認。但美、日、歐要把原先倚賴台灣地區生產的尖端半導體拿去本國生產時,這不叫“去台化”,什麼才是“去台化”?而其中美國的作法最讓人反感,把台積電的技術、人才、智財全部撈過去,有如公然搶劫。更糟糕的是民進黨當局百依百順、配合行事,簡直是“被賣了還幫忙數鈔票”,有在乎台灣人的權益嗎?
台當局也不斷聲稱沒有“去台化”的問題。台“外交部長”吳釗燮5日稱,台積電赴美設廠“沒有秘密協議、沒有去台化”,這是台灣工業實力對外擴展,一點都不擔心失去“護台神山”。
台積電總裁魏哲家6日在出席演講時聲稱,“離開了台灣的生態,台積電不可能像之前一樣,活得很滋潤”,且要說台積電赴美掏空台灣半導體產業,根本是“門都沒有”的事。但台積電股價6日狂跌,台灣網友看到相關新聞都非常崩潰,直呼“門都沒有了,門都被拆去亞利桑那了”、“整個搬走、連門都不留”、“在美國多蓋一座晶圓廠,就是在台灣少蓋一座晶圓廠”、“過幾年就叫美積電了”。
“中時”發表社論批評稱,台積電製程技術領先美國業者,美國不檢討自己落後的原因,卻以台灣安全風險為理由,要求台積電轉移人才與產能到美國,台積電“懷璧之罪”,對台灣十分不公平。面對台積電難題,民進黨當局一方面要強化人才與研發政策,另一方面也要緩和兩岸緊張關係,減輕美國的安全疑慮。”
Derek2025 wrote:
老美也開始有台灣被收...(恕刪)
看就能生產高良率
一聽這就是外行
有這麼簡單那三星的良率怎會上不來
每一家的製程發展都是略有不同的路子
不是可以直接抄之外
生產是個複雜的體系
包含企業文化在內
還有那種從TSMC跳到INTEL的
那得多無知
不適應美國廠就回台灣廠阿
更別說台灣工程師在企業規劃下怎樣去支援外廠有多種方案
台灣工程師也有去支援南京廠的
一定比例是去幾個月的輪調方式
TSMC去美國當然對台灣有傷
但美國有那個能耐就能有效益的生產
TSMC向美國政府尋求六項協助
沒看到美國政府能解決的
尤其是人的問題
美國人自己都沒啥理工人了
更別說來這種很不舒服的生產條件
都還沒開始生產
等生產半年以上再來看看吧
也許成本高到根本受不了持續下去也不一定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Derek2025 wrote:
老美也開始有台灣被收回的心理準備了。。。
“被搬到“連門都沒有”?台積電赴美設廠引發掏空疑慮,6日股價狂跌
我覺得市場過度解讀!!
首先站在台積電的角度來說
台積電有拒絕的能力嗎?
台積電能應付美國商務部的手段嗎?
1.沒有美國訂單?
2.301條款?
3.禁止使用美國技術
4.禁止艾斯摩爾賣機器給台積電
5.製造商業糾紛然後被美國政府告違反壟斷?
6.被美國凍結資產?
7.被列黑名單?
這些哪一項..台積電承受得住?
民進黨政府又不能力挺...所以只能乖乖去
而且去了還能拿補助減少損失...
==============================
另一方面 台積電美國廠能夠順利量產嗎?
我個人是抱持還要觀望一下
1.工人問題...美國工人不願意24小時勞力密集的
2.台美企業文化差異過大...台積電的工程師很習慣被罵得跟狗一樣
3.美國人追求的是勞工的權益....
台灣則是要求效率...大家互相犧牲一下求進步...
這幾個問題下來...台積電的良率很難短時間拉高....達到量產....
磨合時間太長...以後會不會有美國工會入住...都還需要觀望
從台灣拉人的話...一個廠還可以 兩個廠很免強....
六個廠需要拉多少台灣員工...
另外外加其他產業鏈....
如果都拿美國綠卡 要拉掉多少台灣人去美國? 5萬夠嗎?
這些都不是一兩年可以達成的!!
==================================================
比較注意的是台積電的高階人才....
也就是不斷地研發出各項專利...和推進各種製成的人
我不確定這些走去美國拿綠卡的...是屬於這批最高階的!!
還是屬於最底層吃苦耐勞的.....
若是前者...則台灣損失很大..
但是沒有後者....美國廠要順利量產困難重重...
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美國的環境不能像台灣這樣持續的改良...
研發團隊的推進速度也會很緩慢....
這是一個分工又互相依靠的環節....不是那種挖走一小部分人就可以完整複製的
如果政府真的有心保護台積電等....就應該立法保護台積電的專業技術等...
美國想要...拿利益或技術來交換....不應該放棄台積電任人予取予求....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鼓吹對俄羅斯的嚴厲制裁導致俄軍無法獲得現代精確制導武器所需的芯片,並多次宣布“俄軍遠程導彈馬上就要用完了”。但來自英國調查人員的最新報告顯示,這只是五角大樓的一廂情願。

看了這堆俄導彈殘骸美國非常失望
美國《紐約時報》5日稱,通過對掉落在基輔附近的俄軍Kh-101導彈殘骸的分析,情報人員認定它們的生產時間最晚可以追溯到9月之後,顯示西方對俄羅斯的嚴厲制裁併沒有影響俄軍導彈的繼續生產。
報導稱,俄軍持續對烏克蘭基礎設施發動大規模導彈襲擊,造成烏克蘭大部分地區的電力中斷、供水系統關閉。西方專家們檢查了在基輔發現的Kh-101巡航導彈的殘骸。根據調查人員4日發布的報告,導彈上的生產序列號顯示,其中一枚導彈是今年夏天製造的,另一枚是在9月之後完成的。
總部位於英國的調查機構“衝突裝備研究所”主要負責識別和跟踪戰爭中使用的武器和彈藥,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表示,俄羅斯繼續製造Kh-101這樣的先進導彈表明,儘管受到西方制裁,但俄羅斯已經找到了獲取先進半導體和其他材料的方法,或者在戰爭開始之前就已經儲備了大量的零部件。
據介紹,Kh-101導彈採用13位數字序列號。其中前三位數字代表導彈製造廠,接著的三位數字代碼表示具體版本(Kh-101搭載常規彈頭, Kh-102搭載核彈頭),之後的兩位數字表示何時製造,最後一個由五個數字組成的字符串是導彈的生產批次和序列號。
調查人員由此判斷,這些導彈是2022年7月至9月以及10月至11月之間生產的。該報告得出明確結論——“經過幾個月的製裁,俄羅斯仍然能夠製造制導武器”,“很難說俄羅斯的武器短缺”。
看了這堆俄導彈殘骸美國非常失望
這些結果顯然讓五角大樓高層非常失望。五角大樓官員表示,自俄烏衝突開始以來,俄羅斯已向烏克蘭境內的目標發射了數千枚遠程武器,如巡航導彈以及中短程彈道導彈。“由於彈藥即將耗盡,俄羅斯現在正在減少向烏克蘭境內目標發射的巡航導彈等遠程武器”。美國防長奧斯汀多次公開宣稱,由於西方的嚴厲制裁,俄羅斯無法獲得製造先進武器所必須的芯片,俄軍精確導彈即將耗盡。11月23日,他又一次宣稱,俄羅斯的精確制導武器供應已經“大幅減少”,“由於對微芯片和其他類型的東西的貿易限制”,俄羅斯很難快速生產這些武器。西方媒體也多次鼓吹稱,“俄軍被迫從洗衣機和洗碗機中拆卸芯片湊數”。
烏克蘭方面則說,俄羅斯近期已經耗盡了從伊朗獲得的數百架自殺無人機,因為俄軍最近都沒有使用它們對烏克蘭目標發動打擊。
除了精確制導武器外,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近日在裡根國防論壇上也宣布,俄羅斯將“很快”耗盡彈藥。據稱,俄軍在進攻高峰期的每日砲彈發射量高達3.2萬發,海恩斯沒有透露俄羅斯當前火砲發射的砲彈數字,但表示“我們的感覺是,他們(俄羅斯)沒有能力在現階段自行生產他們所消耗的東西。”
而俄羅斯方面則極力反駁和嘲諷西方的這些說法。俄羅斯媒體稱,俄政府已下令彈藥廠的員工加班加點,以生產更多的彈藥。俄羅斯聯邦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梅德韋傑夫近日在社交平台發布了其參觀俄羅斯軍工企業的視頻,並寫道:“敵人一直仔細'計算'著我們的導彈發射量和儲備量。他們希望我們的導彈耗盡。但事實是一切充足!””
watching-guy wrote:
中國飛機生產再怎麼快, 也比不上台灣買飛彈造飛彈的速度. 跟台灣玩軍備競賽, 中國是玩不起的
有時,我真懷疑,你是看著我將要打的新聞來撒謊的。
不知何故,每一次你撒完這種謊,我總是很快就會看到一篇可以回答你的新聞。
“烏克蘭空襲俄羅斯戰略轟炸機對中國有什麼啟示?

烏克蘭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新奇蹟。
烏克蘭使用無人機穿越俄羅斯境內縱深600公里,成功打擊了俄羅斯的恩格斯空軍基地和佳吉列沃空軍基地。
當時,普京正駕駛著一輛奔馳汽車駛向克里米亞大橋。
在本次襲擊中,兩架圖-95遠程戰略轟炸機,1架圖-22超音速轟炸機被損壞,還有2名上校飛行員被當場炸死。這是人類戰爭史上,首次使用無人機深入敵國境內,打擊敵軍的戰略轟炸機。這次有效的進攻將被載入人類戰爭史冊,成為無人機超遠程突襲的教科書級案例。
那麼,烏克蘭是如何做到的呢?大家都知道,美國為了限制烏克蘭對俄羅斯境內目標的打擊能力,給烏克蘭提供的武器射程均不超過100公里。到目前為止,美國援助給烏克蘭的武器中,射程最遠的是海馬斯火箭炮,射程70公里。
美國不希望烏克蘭借助美國武器,去對俄羅斯進行超遠程打擊,從而引起美俄直接衝突。在對俄超遠程攻擊中,烏克蘭一直用的都是自研的武器。
如擊沉“莫斯科”號,烏克蘭使用的是自研的“海王星”亞音速反艦導彈;空襲別爾哥羅德,烏克蘭使用的是圓點-U戰術導彈,是繼承自蘇聯的;炸毀克里米亞大橋,是派遣敵後特工,使用的汽車炸彈;夜襲俄黑海艦隊母港——塞瓦斯托波爾港,則是使用烏克蘭拿民用零部件拼裝的小型自殺式無人艦,單價才10萬美元,還不如一枚普通魚雷貴。
烏克蘭在軍事技術整體落後於俄羅斯的情況下,盡可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用滲透式的特種作戰屢屢重創俄軍,把不對稱戰爭打得有聲有色。
而在此次超遠程空襲中,烏克蘭又一次展示了他們的技術創新性。誰都想不到,烏克蘭改裝落後的蘇聯圖-141噴氣式無人機,完成了這次改變世界戰爭史的攻擊。
圖-141“雨燕”無人戰術偵察機服役於1983年,距今已經40年了,是名副其實的老古董。和高度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先進無人機相比,圖-141屬於是老掉牙的那種。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一部分圖-141無人機,但烏克蘭則拿到了圖-141無人機的全部研發和技術資料。
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俄烏關係破裂。為了避免重蹈覆轍,烏克蘭開啟了軍隊現代化改革。對圖-141無人機的改造,便是從2014年開始的,烏克蘭為其安裝了先進的數字控制系統和導航系統。圖-141的導航系統和伊朗的沙希德-136無人機在技術上高度相似,都是預先植入地圖坐標,沿著規劃路線飛行。
這不需要先進的導航技術,只需要精確的地圖數據,就能確保圖-141飛抵目標上空,就和我們的手機導航一樣。烏克蘭很可能是吸取了伊朗沙希德-136無人機的技術經驗。由於烏克蘭和俄羅斯都曾是蘇聯加盟共和國,對彼此的地圖實在是太了解的。更何況,烏克蘭還能獲得北約衛星提供的實時地圖坐標數據更新。
圖-141無人機航程超過1000公里,可以掛載重磅炸彈,擅長超低空飛行,可以繞過防空雷達的監測。這一切,為烏克蘭成功空襲俄羅斯圖-95戰略轟炸機提供了可能。
就是這麼兩架採取地圖導航,超低空飛行,航程超過1000公里,滿載炸彈的圖-141自殺式無人機,深入俄羅斯境內600公里,炸毀了俄軍兩架圖-95戰略轟炸機。
俄軍的所有防空導彈系統全部成了瞎子,聾子。
烏克蘭的這波操作,可能讓中國成為全球最頂尖的自殺式無人機儲備國。資深軍迷都知道,中國擁有4000多架退役的殲-6戰鬥機。其中,有1000多架處於被封存狀態,還有3000餘架殲-6尚待處理。
為了發揮殲-6退役戰鬥機的餘熱,我軍將殲-6大規模改裝成無人靶機。大家發現沒有,這無人版殲-6不就是圖-141自殺式無人機的中國版嗎?和烏克蘭改裝的圖-141相比,中國殲-6噴氣式無人機更加強大。它的載彈量更高,還有北斗系統提供全球導航支持,航程高達1390公里。
理論上說,這4000多架殲-6戰鬥機全部都可以改裝成自殺式無人機。掛載重磅炸彈後,它完全可以等同於4000多枚戰術導彈。就把這4000多架殲-6自殺式無人機放飛出去,全球有幾個國家的防空系統頂得住?
單純拿它來當消耗品,一架殲-6消耗兩枚防空導彈,4000架也能消耗8000枚防空導彈。烏克蘭開發的這個新戰術,要把它玩到極致,那還得看中國啊!
不需要藉助任何外部技術支持,中國自己就能解決一切。北斗提供導航,加裝數字控制系統,掛載精準制導炸彈,保證比烏克蘭打得更遠,更準,威力更大。
無人機技術讓許多老舊裝備又重新煥發第二春了。
從俄烏戰爭中也能看到,無人機是一種實戰效果極高的非對稱打擊工具。它威力大、破壞性高、機動靈活、成本極低,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以小博大,以弱打強的核心武器。
而如何反制無人機,正在成為一個全新的世界性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