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俄國海軍來說,這可算是雪中送炭了。
"中國10萬噸浮船塢對俄交付,可建造超級核航母
前幾天才說了我國的造船業在上個月收穫了156萬噸的新船訂單,再次位居全球第一的位置,而到了本月我國繼續發力,交付給了俄羅斯一艘10萬噸舉力的浮船塢。
目前這艘浮船塢已經交付給了俄羅斯著名的紅星造船廠,按照給出的資料顯示,這艘叫作PD-100的浮船塢長度為350米,寬95.5米,內徑寬80米,型深30.5米,最大距離達到了10萬噸,配備了2台50噸的起重機,可以用於維修VLCC(超大型油輪)等大型船隻。在未來,紅星造船廠將會用這個浮船塢,對民用船隻進行維修建造等一系列任務。
在這艘浮船塢交付給俄羅斯之後,它也成為了俄羅斯最大的浮船塢,在這之前紅星造船廠的最大浮船塢,是來自日本在上世紀建造交付的PD-41浮船塢,不過由於這個浮船塢因為年代太過久遠的原因,俄羅斯打算再採購一艘浮船塢;而這也不是我國和紅星造船廠之間的第一次合作了,在2018年的時候北海造船就給紅星造船廠交付了1艘4萬噸舉力浮船塢,這也是我國的浮船塢首次進入俄羅斯市場。
對於俄羅斯來說,重振自家的造船業和海軍是十分迫切的一個需求,現在俄羅斯的海軍有多拉胯大家也都知道,僅剩的一艘航母幾乎喪失了戰鬥力不說,連幾艘像樣點的大型軍艦都沒有。而在俄烏衝突中海軍更是損失慘重,黑海艦隊的旗艦“莫斯科號”,直接被烏軍用導彈給擊沉,其他幾艘驅護艦也被烏軍用各種方法給擊沉,讓本就不富裕的俄羅斯海軍雪上加霜。
在這之前,俄羅斯唯一的一艘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由於沒有可以容納它的干船塢,所以只能在PD-50上進行維修和現代化升級,這樣很難讓這艘航母得到完善的保養,這也為這艘航母后來冒黑煙等一系列故障埋下了隱患。原本俄羅斯打算湊合著用就行了,反正自己又不追求水面力量,戰略重心都放在核潛艇上;但是天有不測風雲,
2018年,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正在PD-50上進行現代化的升級改造的時候,PD-50突然發生了停電事故,海水大量灌入浮船塢中,讓這艘8萬噸舉力的浮船塢迅速沉沒;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由於自身的浮力並沒有沉入水底,但是撞到了船塢的側壁,讓兩側數十噸重的起重機直接砸到了航母的甲板上,砸出了多個大坑,讓這艘航母不但升級遙遙無期,就連維修都是一個問題了。
更加倒霉的是,這艘航母在2019年維修的時候還突發了一場大火,著火面積達到了600平米,造成1人死亡、2人受傷,12人失踪,這艘航母的維修又被迫中斷。而在2021年的時候,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親自視察了航母的改造工程,要求航母必須盡快維修。不得已之下,造船廠把兩個乾船塢合到了一起進行航母維修,在今年的5月這艘航母才進入了乾船塢,而想要重新入役的時間更是被推遲到了2024年。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還是俄羅斯壓根就沒有一個合適的大型船塢建造平台,此次俄羅斯紅星造船廠採購我國的這艘10萬噸舉力的浮船塢,雖說是打算用在民用領域去建造和維修那些大型輪船,但是它的目的絕不止於此。本身紅星造船廠就是一個海軍修船廠,專門為太平洋艦隊服務的,在進行現代化改進之後用於建造民用船舶,但是俄羅斯的船廠大多都在歐洲地區。此時在遠東地區出現這麼一個大型造船廠,在戰時的軍事意義十分重大。這就意味著該船廠有能力迅速轉變為戰備狀態、馬力全開,為俄羅斯海軍進行一些大型軍艦的建造和維修。
之前8萬噸舉力的浮船塢,就能為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進行現代化升級和改造,現在這艘達到了10萬噸舉力的浮船塢更是不在話下,再加上這麼多年的技術進步,這艘浮船塢想要做到一些幹船塢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到時候,俄羅斯就將擁有打造10萬噸級核動力航母的能力,算是走出了重振俄羅斯海軍的第一步。不過俄羅斯現在還只是有了建造大型民船和軍艦的地方,這個技術有沒有還是兩說,近幾十年來從來沒有建造過大型軍艦的俄羅斯,想要建造一艘現代化軍艦還是挺困難的,說不定到時候會和我國的船廠繼續合作,從民用合作轉到軍用合作。"
否則,就是三戰的開端了。
"俄烏衝突迎來新變數,澤連斯基的轉折點要來了
再有三個月,俄烏之間的戰爭就要持續一年了。目前輿論上,大部分觀點還是認為俄軍的勝算較高一些。但同樣可以肯定的是,有著北約支持的烏克蘭,也不是那麼容易就“白給”的,現在就看看到底是誰能撐到最後了。如果單就俄烏雙方的實力對比來看,烏軍顯然是沒有獲勝的可能。可要知道的是,決定勝負的從來都不僅僅是普京跟澤連斯基而已。
在俄烏衝突中,還有另外一個因素,一個聽起來非常牽強,卻又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考慮,那就是波蘭。不久前,一顆導彈擊中了波蘭邊界的一個村子,當地兩名農業工人在這場意外中,不幸喪生。於是乎,波蘭也就成為了俄烏衝突中,第一個遭到波及的“受害者”。要知道,波蘭可是北約組織中的一員,所以這枚導彈究竟是俄羅斯的,還是烏克蘭的,非常重要。
如果這枚導彈屬於俄羅斯,那這就觸發了北約的集體防衛協議。按照該協議,整個北約就可以直接下場干預俄烏衝突了,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遮遮掩掩地在背後“搞事情”。
可如果這枚導彈屬於烏克蘭,那這就屬於一場烏龍事件,波蘭只能當做無事發生。所以對於這起事件,各方都有不同的說法,俄羅斯方面表示,導彈不是自己的,美國以及北約也表示,這枚導彈不太可能來自俄羅斯。只有澤連斯基先開始的時候斷定,導彈屬於俄羅斯。
事實上,無論這枚導彈屬於哪一方,都無關緊要,關鍵在於波蘭人民的情緒。即使烏克蘭往波蘭的領土上,發射了一枚導彈,波蘭也不會因此而譴責烏克蘭。自從戰爭開始後,和俄羅斯有著深厚歷史仇恨的波蘭,就一直大力支持烏克蘭。
再加上波蘭與俄羅斯相鄰,是北約內部名副其實的“抗俄前線”,因此,這段時間裡,波俄之間的對立情緒,因為戰爭的爆發而明顯加劇。
而導彈誤射事件就像是一個導火索,徹底引燃了波蘭想要親自下場干預俄烏衝突的決心。
如今,俄烏衝突已經迎來了新的變數,波蘭正在醞釀大動作,澤連斯基或將迎來“翻盤之機”,他的轉折點馬上就要來了。
近段時間裡,波蘭除了接收眾多韓國新式武器之外,他們還向美國訂購了一批最先進的主戰坦克,另外,按照波蘭國防部的計劃,他們還會在明年徵召20萬民眾進行軍訓。
顯然,在不遠的將來,波蘭或將直接下場參戰。實際上,早在俄烏衝突一開始的時候,波蘭的行動就十分激進,在美西方向烏克蘭伸出援手之前,波蘭就已經將軍火運送到了烏克蘭,所以波蘭也是澤連斯基第一個感謝的國家。
當衝突繼續時,波蘭甚至還慫恿北約組織一支所謂的“維和部隊”,向烏克蘭提供重武器。而波蘭之所以要這麼做,很大部分是因為圖謀烏克蘭的領土,正如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所講的那般,俄軍行動被波蘭當成了藉口,他們想要藉此實現對烏克蘭的吞併計劃。"
近日,俄方“截獲”了一架美國援助給烏軍的UAV RQ 20 Puma無人機,值得注意的是,該無人機是美國當前使用的一款新型裝備,一架大約在25萬美元左右,烏方也僅僅只收到了來自美方援助的16架。
UAV RQ 20 Puma無人機的作用十分全面,包括偵察,巡邏,監視等提供信息的方面作用,甚至在必要時候可以被用來當成自殺式無人機使用。這些還不是最重要的,UAV RQ 20 Puma無人機最大的作用,還得是這款無人機可以作為中繼站,發射並指揮彈簧刀巡飛彈,形成無人機蜂群對打擊目標發起自殺式攻擊。這樣的組合曾一度令俄軍頭疼不已,但現在卻被俄軍“截獲”,著實是撿了個大便宜,說烏軍是當今新時代運輸的大隊長也不為過。
先來介紹下UAV RQ 20 Puma無人機,是由AeroVironment公司研發的一款手動發射的無人機,機翼大約4.5米英尺,重量差不多在9公斤左右。飛行續航時間超過5個小時,控制範圍超過40公里,同時還擁有一個Mantis i45傳感器。還有其攜帶的彈簧刀300型巡飛彈,爆炸力度相當於一枚40毫米槍榴彈,有效殺傷半徑為6-8米左右。早在之前,俄軍就展示過一架繳獲烏軍的美國彈簧刀300巡飛彈,隨後便被送到了後方軍工廠進行研究,以研究出針對性的對抗措施。
雖然俄軍一度頭疼這對組合,但其實彈簧刀300巡飛彈從數據上來看並不大,此前烏軍就操縱一架實彈簧刀300巡飛彈,對一輛俄軍的T-72B坦克進行打擊,不得不說打得還是非常準的,但隨後發現爆炸全都被該坦克上的“爆炸反應裝甲”給擋住了,該俄軍坦克本身並沒有什麼致命傷害。其實這種事也並不奇怪,從前面的數據就看得出來,一枚40毫米榴彈砲當量的爆炸力度顯然還是略有不足。
說到這裡,不禁想到前段時間普京所提到的“逆向研究”,普京在會見各大軍工代表時,要求俄軍工部門針對烏軍使用的那些先進西方武器進行“逆向研究”。有消息稱,當前俄軍工也是響應普京的要求,將烏軍的標槍反坦克導彈、彈簧刀”無人機等西方武器進行重點研究。
還記得前些時候,俄軍俘獲了一輛由法國援助給烏方的“凱撒”車載火砲,要知道“凱撒”車載火砲是法國陸軍遠程砲兵的主要武器之一。現在卻停在俄方烏拉爾機車製造廠的廠房中,俄方官員還嘲諷馬克龍應當向烏克蘭再提供更多的火砲,這樣一來俄羅斯就能獲得更加多的研究樣品了。此前瓦格納僱傭部隊的士兵也通過圖片表示,自己這一身精良的美式裝備還是得益於烏軍以及美籍僱傭兵,佩戴的GPNVG-18四目夜視儀來自美籍僱傭兵,而手上的UAR-15步槍來自於烏軍士兵。就像前面所提到的,烏軍的另一層身份是就當今新時代運輸的大隊長。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些成功的例子了,就拿伊朗方面來說,伊朗的無人機技術可以說是站在了世界的前列,當然這一切還得多虧美國的“照顧”。比如伊朗的見證者-191無人機,該無人機就是參考美國的RQ-170無人機在其基礎上製造出來的,還有之前公佈的卡曼-22無人機,據說是因為俘獲了美國的MQ-1捕食者無人機後通過研究製造出來的。不得不說伊朗的無人機技術能有如今高度,少不了美國方面的“不斷支持”。
還有就是烏軍當前不僅僅是俄軍的“運輸大隊長”,同時也是世界各國的運輸大隊長,這句話從何而來呢?要知道目前烏軍內部私自販賣軍火的現像已經非常嚴重了,小到手榴彈、槍支,大到導彈、坦克等都成為了這些烏軍官兵用來賺錢的目標。有消息顯示,目前在南美洲國家已經出現了來自北約國家援助的數種反坦克導彈、無人機以及各種型號的槍支等,這些武器在黑市中被明碼標價進行銷售。那些手握私人武裝的南美大毒梟,甚至通過極低的價格購買這些黑市上的北約軍火,以此實現了裝備的全面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烏方“積極履行當代運輸大隊長”的職責,美國方面已經不止一次的宣布武器庫見底了。前些時候,美國雷神技術公司首席執行官雷格海耶斯在接受采訪時就說到,目前毒刺與標槍的彈藥已經被烏軍消耗一空,而且因為生產線的緣故,暫時無法對其進行補充。不得不說,烏方的“運輸效率”著實給力。"
"半月內兩次機頭撞地:外媒回顧F-35“艱難的一年”
據美國“駕駛”網站報導,一架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35B聯合攻擊戰鬥機在15日發生墜機事故,機頭朝下撞在得克薩斯州沃思堡海軍航空站聯合預備基地的跑道上。巧合的是,這一事故就發生在F-35首飛16週年的紀念日當天。不僅如此,就在兩週前,駐日美軍的一架F-35B戰機也發生了機頭撞地的一幕。
網上流出的視頻顯示,在15日的事故中,這架F-35B開始處於懸停狀態,隨後開始垂直下降。它先是著陸了一下,又彈起來,隨後再次落地,但這一次是機頭重重撞上了跑道。這時可以看到前起落架已經完全折斷,隨後飛機旋轉著滑到草地上,飛行員在這時彈射出艙。
在隨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五角大樓新聞秘書、空軍準將帕特·賴德進一步證實了墜機事件,並說飛行員已安全彈射。他補充說,當時駕駛這架戰機的是美國政府的一名飛行員。
“駕駛”網站特別提到,事故發生之日也是第一架F-35A於2006年12月15日首飛的紀念日。F-35B機型的首飛是在2008年6月11日。
此外,儘管沒有證據顯示兩件事故有關聯,但就在本次墜機發生兩週前,在日本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一架美國海軍陸戰隊的F-35B也在緊急著陸時機頭朝下撞到了地面。
12月1日,一架F-35B隱形戰鬥機由於疑似電力設備問題,在嘉手納空軍基地進行了預防性降落,美軍承認,這架飛機的前起落架在降落後的牽引過程中斷裂,導致機頭撞到地面。沒有人受傷。
歐亞時報網站在報導上述事故時,也回顧了F-35各機型今年以來的其他不幸事件。
僅在今年1月,F-35就發生了兩起事故。1月4日,韓國一架F-35戰機飛行員因起落架失靈,在某空軍基地緊急“機腹迫降”。在不久之後的1月24日,美國海軍一架F-35C又在“卡爾·文森”號航母甲板上發生“降落事故”,並導致戰機墜海。
10月,一架F-35A在美國猶他州鹽湖城附近的希爾空軍基地墜毀,該戰機隸屬於第388戰鬥機聯隊。雖然飛行員安全彈射,但墜機事故引發了森林大火。
報導稱,在這些涉及F-35的事件發生後,作為回應,美國空戰司令部於10月開展了一項墜機復原訓練,對維護人員進行了為期5天的培訓,項目涉及前起落架斷裂、飛行員撤離和飛機吊運等處理。
歐亞時報網站總結說,今年似乎是“F-35艱難的一年”。"
"2022年美國軍火商賺了多少錢?
2022年是動蕩的一年。在這一年裡,國際環境波詭雲譎,那個地緣火藥桶終於被引燃,俄烏衝突的驟然爆發,成為今年最大的國際事件。儘管疫情和戰爭對全球經濟體系的衝擊,讓世界各國普遍筋疲力盡,但激烈對抗的熱戰,卻為美國的軍火商們帶來了滾滾的財源。本期軍評,觀察者網將根據開源情報梳理今年重大的軍事援助和軍事貿易,為各位盤點——
美國的軍火商們,今年賺了多少錢?
填補庫存
慘烈的俄烏衝突每天都吞噬著雙方的軍備,其中負責給烏克蘭“輸血”的北約集團,在這場間接的對抗中,向烏克蘭提供了數百億美元的軍備。這些軍備,大部分來自北約集團的“血庫”,而作為北約集團的核心,當美國看到處於“大失血”狀態的北約時,其政府和軍火商自然也知道,難得的大訂單即將滾滾而來。
根據五角大樓提供的數據,自拜登政府上台以來,美國向烏克蘭承諾了共計超218億美元的安全援助;同時自2月24日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國已向烏克蘭方面提供超過20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11月15日,拜登總統向國會第四次發起申請,要求國會提供近150億美元的對烏克蘭新一筆安全援助。考慮到當下美國國會對於這類武器援助基本不會反對,這意味著,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國向烏克蘭方面提供的軍事援助已經達到至少近350億美元。
這個援助數字還僅僅是計算了武器的價格本身,一般而言,武器的採購價格僅僅佔據武器全部使用成本的三分之一;將這些龐大的軍火運往烏克蘭,並派出教官幫助烏軍培訓使用,這些又是一筆無法計算的數字;而這些數字,最終毫無疑問又是由美國和北約集團的國防經費所承擔。
以上計算的,還只是美國方面單獨統計的援助。北約方面給出的數字是,截至2022年11月30日,北約盟友和夥伴國已向烏克蘭提供40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加上美國的150億美元,這一援助數字已經接近俄羅斯一年的軍費。
要知道,美軍和北約向烏克蘭提供的援助主要以各型火砲、防空武器和裝甲輸送車輛為主,而烏軍的地面突擊兵器——主戰坦克、步兵戰車等,基本來源於波蘭等東歐國家,這些軍事援助的大部分是靠“以物易物”的形式進行的——東歐國家提供坦克裝甲車輛,而西方國家則許諾用更先進的坦克,來抵消東歐裝甲庫存見底兒後的戰力缺口。
當下,由於這些武器的缺口將由持續多年的新裝備採購訂單來進行填補,因此我們很難準確地計算,美國軍火商在這些有利可圖的買賣中到底賺了多少錢。但正如前文所說,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大部分都是從美國國防部庫存中為烏克蘭撥付裝備,而俄烏戰爭誇張的彈藥使用量,也讓美軍再一次體驗到了現代戰爭的昂貴。在這樣的情況下,美軍自然會產生“彈藥焦慮”——顯然美國人準備的不僅僅是只打一場戰爭;美國軍火商必然會接收大量訂單,用於彌補消耗在俄烏戰場上的庫存。
舉例而言,根據美國國防部過去10年公佈的軍事採購數據,“標槍”的總產量為43000多枚;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當下擁有的“標槍”系列反坦克導彈總數為2000多套發射具,備彈超過11000枚。按此比例,截至12月17日,烏克蘭方面已經接收了超過7500套“標槍”發射具,接收備彈很可能超過30000枚。即使保守估計,美軍也有大半的“標槍”反坦克導彈庫存消耗在了俄烏戰場上,亟待補充。
2022年美國軍火商賺了多少錢?
有消耗就得有補充,雷神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雷格·海耶斯日前對媒體表示,在俄烏衝突的10個月中,美國已經因為在軍事上援助烏克蘭,消耗了太多的武器裝備庫存:雷神公司13年間生產的“毒刺”單兵防空導彈,已經被消耗殆盡。他呼籲美國政府盡快“投資工業基礎”,增加“標槍”等反坦克導彈的產量。洛·馬公司現階段年產“標槍”導彈2000枚,計劃將這一數字增至4000枚。而實現這一目標需數年時間和投資。
除了昂貴的精確制導武器要進行擴產,美國的軍火商們還呼籲美國政府投資增產普通彈藥。在伊拉克戰爭結束以後,美軍已經很久沒有大規模採購常規彈藥了。在2021年規劃的《2022年國防授權法案》中(NDAA2002),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僅僅計劃採購1.74億美元的砲彈,包括75357發無制導的M795砲彈、1046發XM1113火箭滑翔增程砲彈以及426發“神劍”精確制導砲彈。
而這些砲彈在極端情況下,僅夠烏軍戰場上2-3天的消耗。根據《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在烏軍反攻期間,烏軍在頓巴斯地區每天消耗6000至7000枚砲彈,而美國每個月只能生產約15000枚砲彈。這意味著美軍幾乎已經“透支”了過去十幾年積攢下來的砲彈。就在今年9月份,美軍向洛·馬公司簽署了一份5.2億美元的新訂單,以增加砲彈生產的能力。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去工業化”早非一日之功的今天,賺錢的也不盡然是美國公司——就在11月份,有消息稱,美軍計劃將從韓國“豐山”公司採購的10萬枚155毫米口徑砲彈,緊急轉手“援助”給烏克蘭。在長遠的未來,美國的軍火商們顯然不願意把寶貴的市場份額,因為看似低級的產能問題而再次拱手讓人。
根據五角大樓制定的計劃,美國國防部計劃在2023財年和2024財年追加採購700輛“海馬斯”自行火箭炮、以及配套的數千發製導火箭彈(陸軍在2023財年購買4674發,海軍陸戰隊購買834發);重啟生產線,並且繼續生產超過2萬發“毒刺”肩扛式防空導彈和2.5萬發“標槍”反坦克導彈等武器裝備。儘管俄烏戰爭已經消耗了北約集團超過550億美元,但美國軍火商卻可以從美國的“彈藥焦慮”中,大發一筆遠超550億美元的橫財。
“販賣焦慮”
數百億美元的“彈藥費”,對於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政府而言都不是一筆小錢,但相比各國在俄烏衝突爆發以後激增的防務支出相比,這筆錢幾乎稱得上九牛一毛。俄烏衝突是冷戰結束以來影響最大的地緣政治事件之一,歐洲各個大國直接或間接捲入這場地緣政治危機中,受到了政治、經濟、軍事上的三重影響。
當前,隨著俄烏雙方曠日持久的衝突即將持續到2023年,世界各國尤其是美國的“盟友”們,紛紛感受到了對於自身防禦態勢的焦慮。對於歐洲國家來講,即便俄羅斯在常規戰爭的某些方面落入下風,但作為一個整體,今日的歐洲也遠非敢於動員全國青壯年蹲戰壕的“軍國主義化”烏克蘭可比。現代戰爭的巨大消耗和殘酷,更多是迫使歐洲國家增加軍費,加大軍火採購,應對危機。而這些增加的軍費,其中一大筆往往會落入到美國的軍火商口袋裡。
2022年美國軍火商賺了多少錢?
截至2021年,北約30個成員國中僅有10個的軍費佔比超過2%。但自3月份以來,歐洲多個國家紛紛宣布上調軍費開支。其中德國宣佈在現有財政支出的基礎上設立1000億歐元基金,用於採購新型主戰兵器,研發下一代主戰坦克以及無人機;2023年法國國防預算達到439億歐元,比2022年增加7.4%,同比增加了約30億歐元;受政局影響,英國的2023財年軍費支出目前尚不清晰,但英國國防部計劃讓該國的國防支出在2029-30財年達到約1000億英鎊,而目前約為480億英鎊;與此同時,羅馬尼亞、波蘭、瑞典、芬蘭等距離俄烏衝突一線很近的北約國家,其軍費都有較大幅度增長。
總的來說,北約的軍費在2022財年超過了10000億,考慮到各成員國的防務支出普遍提升10%左右,北約整體軍費在2023年可能會達到11000億。即便考慮到歐洲各國的通貨膨脹較為嚴重,北約集團在2023財年的軍費也會得到較為可觀的提升。
在俄烏衝突的大背景下,歐洲各國紛紛為F-35等項目大開綠燈。就在12月14日,德國聯邦議院預算委員會,正式批准了德國聯邦國防軍斥資85億美元購買F-35戰鬥機的計劃,該項目是德國批准的100億採購項目之一。除了德國以外,此前6月份瑞士也同美國簽署一份價值62.5億美元的軍購合同。按照合同,美國將於2027年至2030年向瑞士提供36架F-35A戰鬥機。而在年初,美國的傳統盟友英國也確定,要繼續從美國採購74架F-35戰機。
可以說,光是洛·馬公司就在歐洲的訂單中斬獲了超過150億美元的合同訂單,以及接近300億美元的意向訂單。除此以外,在北約相對統一的裝備體系下,歐洲各國今年以來加緊採購美製彈藥,僅在今年7月份,美國國務院就批准向愛沙尼亞、挪威等國出售15億美元的空對空彈藥和其他軍事設備。
在這一輪“販賣焦慮”中,作為北約對抗俄羅斯的一線國家,波蘭可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PUA”,進行了極為誇張的擴軍。波蘭2022年的軍費預算為其GDP的2.4%,約190億美元,已經高於北約平均水平,而波蘭2023年的軍費開支預計為其GDP的3%,約280億美元。考慮到波蘭的裝備採購絕大部分用於外購,波蘭的軍費佔比,已經接近一個國家在和平時期的承受極限。
今年以來,美國國務院共批准多筆美國對波蘭軍售,包括2批共366輛“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戰坦克、96架AH-64E武裝直升機和6套“愛國者”防空導彈發射系統。去年,波蘭還購買了32架F-35戰機。除了美國之外,波蘭還計劃從韓國採購820輛K-2系列主戰坦克、672輛K-9自行火砲和288台K-239多管火箭炮。
雖然當下波蘭的這些訂單不少還處於意向階段,但今年以來波蘭的確與韓國實實在在地簽署了很多大單。例如今年7月份,波蘭和韓國政府代表團在華沙簽署了一份價值高達150億歐元的軍貿大單,其主要內容包括56億元的陸軍機械化裝備,包括180輛K-2型主戰坦克、212門K-9自行榴彈砲以及48架FA-50“金鷹”教練機。
對於只有3700萬人口的波蘭而言,波蘭政府龐大的機械化裝備採購計劃,不禁讓人回想起冷戰時期蘇東一方誇張的機械化裝備密度。這樣空前龐大的機械化編制,可能是波蘭政府的“應激反應”,也可能是北約集團計劃將波蘭打造成冷戰前線的一部分。而由於韓制裝備中也有大量關鍵子系統來自美國,這使得無論如何,在波蘭的軍備採購大單中,美國的軍火商依然會賺取其中大量的利潤。
當前,隨著俄烏衝突的繼續,美國販賣的焦慮範圍,也早已不僅限於俄羅斯方向。美國今年主動在台海問題上挑戰我國主權底線,並迫使我國展示了近年來構築的一部分反介入能力,美國的遊說機構藉此大肆向日本渲染“中國威脅論”,逼迫日本主動或者被動地提高軍費。
就在不久前,日本政府在12月16日的內閣會議上,敲定了面向強化防衛力的新《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3份安保相關文件,在2023-2027財年,日本防衛費用總額將達到約43萬億日元(約合2.18萬億元人民幣),相比於2019-2023財年約27萬億日元,日本防衛費用將增長近60%,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
2022年美國軍火商賺了多少錢?
激增的軍費,主要用於採購此前受政治原因未能採購的武器,包括在2027財年購入最多達500枚“戰斧”導彈,以及同樣數量的JASSM-ER防區外巡航導彈。同時,日本將發展本國導彈產業,計劃在2027年以後部署兩種高超聲速武器。而這一切,無論是直接採購還是本國自製,都離不開美國的幫助。
最後不要忘了,俄烏衝突引發的“焦慮”盡頭最終還是反饋到了美國自己身上——史無前例的2023財年美國軍費。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了總額高達8580億美元的國防授權法案(NDAA),比總統拜登提議的預算還多出450億美元。比去年的NDAA法案更是高出了780億美元——換言之,僅僅比去年多出來的部分,就是美國今年援烏裝備總價格的兩倍還多。根據美軍軍費經驗比例,這其中至少一半的錢將落入軍工複合體之手。
在具體的軍費比例上,173 億美元用於運營和維護(包括營運資金);1745億美元用於軍事人員;1613億美元用於軍購;1386億美元用於研發;305億美元用於核能活動;165 億美元用於軍事建設和家庭住房。即便美元在2021年遭遇到了史無前例的通貨膨脹,在折算通脹以後,美國的軍費依然比往年要高出了2%左右。
所以說,對於美國的軍火商們而言,數百億的彈藥採購只是標誌著一個動盪時代的開始,隨著美國及其盟友進入“大國競爭”的焦慮時代,以美國為首的全北約集團,每年新增的接近千億美元的軍費才是美國軍火商真正的狂歡。
軍費綁架了美國?
對於美國的軍工企業來講,今年是一個“豐收年”。要知道,在2020財年,美國對外的軍售總額為1750億美元,而由於國際局勢的變化,就在2021年,美國對外國政府的軍售額卻下降了21%,為1380億美元。隨著美國政府正不斷批准新的軍事研發項目,從大趨勢上說,美國的軍火商必然渴求著新的訂單來源。
雖然我們還不能就此立論,“軍工企業綁架了美國政府,為了掙軍火錢而刺激俄烏爆發衝突”——這樣的結論顯然是低估了美國的國家意志;但與其說軍工複合體主導了美國,不如說軍工複合體只不過是美國國家意志的一種延伸。相對於23萬億美元的GDP,每年6萬億美元的聯邦財政支出而言,美國軍火商今年即便藉著俄烏衝突的“東風”,盈利超過接近千億美元,其營收佔比也僅僅達到了美國一年GDP的0.5%;我們要知道,作為一個霸權主義國家,美軍的軍費更接近某種稅收徵收成本,而不是維繫國家生存必要的安保費用。
當下俄烏衝突在世界舞台上已經變得有些邊緣化,北約集團也僅僅需要面對一個常規戰爭中損兵折將的俄羅斯,甚至在俄烏衝突中,軍事問題正逐漸走向次要地位——俄烏衝突對於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遠遠大於歐洲直接面對的戰爭損失。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軍火公司的“豐收”,只不過是美國維繫全球霸權的一點額外的開支。換句話說,即便沒有美國軍火公司的鼓動,美國的執政團體也有意願,去挑動一起熱點地區的戰爭,以維繫美國自身的優勢。
但這並不代表著美國的軍火企業沒有“趁火打劫”。雖然從數學上說,國防產業GDP佔比只有美國總產業的“九牛一毛”,但軍火商的政治地位和其他產業卻不可同日而語。和美國政府長期宣傳的“自由市場”截然相反,美國的軍工企業完全改變了傳統自由企業製度模式,軍工企業幾乎完全依賴美國政府的國防採購,除非進行出口貿易——五角大樓,幾乎是這7家公司唯一的客戶。
2022年美國軍火商賺了多少錢?
美國的防務公司營收,均高度依賴軍品訂單:即便是以“波音”系列客機著稱的波音公司,其2021年軍品訂單佔比也超過50%。考慮到2022年全球最大的航空訂單——中國採購140架民航客機的訂單,一舉被空客斬獲,波音公司在2022年度只會更加依賴軍用訂單。在美國“去工業化”的大趨勢下,美國軍事工業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包括工程師、技術員和產業工人,還是其所在地的主要稅收來源,並提供了大量的就業。這讓每一個州內有軍工複合體的參眾議員,都會天然的成為“戰爭販子”,和州內的軍火公司達成一致——而這種一致,甚至往往不需要政治獻金。
當下,全球經濟局勢動盪,在矽谷等令人羨煞的傳統大企業也紛紛裁員的今天,美國的軍火商們依舊賺得盆滿缽滿,確實體現了目前國際秩序的不公。可以預見的是,即便俄烏戰場在2023年走向偃旗息鼓,但美國的國會議員和軍工企業們依然會沆瀣一氣,藉著熱戰的“東風”,藉著太平洋西岸崛起的強大力量渲染新的焦慮,以創造新的營收。不過在上一場冷戰結束30年後的今天,壓在這些年多少有些心猿意馬的美國軍火公司肩上的,除了龐大的訂單,更多了幾分“不可落於人後”的重擔。"
"我送的武器在哪裏? 90%美國軍援烏克蘭高危軍火 竟然不見了!
近日,美國《華盛頓郵報》援引知情人士表示,近幾個月來,美國政府幾乎對其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的實際去向一無所知。儘管美方派遣了武器核查人員,但截至目前,美國提供給烏軍的 2.2 萬套需要特別監察的武器中,能明確知道去向的只有大約 10%。俄羅斯外交部 10 月更曾表示,每個月從烏克蘭流入犯罪或極端分子手中的武器價值高達 10 億美元。
美方核查人員本應追蹤毒刺(Stingers) 短程防空系統、標槍反坦克導彈在內的約 2.2 萬套高危武器運抵烏克蘭之後的去向,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絕大部分核查工作都由烏克蘭進行,美國核查人員只進行了兩次面對面的核對,確認去向的武器僅占運抵烏武器總量僅約 10%,其中還不包括海馬斯火箭炮系統等大型武器系統。
《華盛頓郵報》稱,匿名美國官員說,他們只能期望烏克蘭對美國監管規定的遵守達到合理水準,因為他們從烏軍方面幾乎無法得到任何擔保。其實先前就有多家外媒爆料美國運抵烏國的武器下落不明的事件。甚至國際刑警組織也曾警告說,提供給烏克蘭的外國武器可能落入歐洲犯罪分子之手。
早在 2022 年 4 月,就有消息人士向《 CNN 》透露,美國提供給烏軍的武器一旦抵達烏方境內,就如同進入黑洞一般不知去向。《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CBS ) 曾在 8 月援引一家武器商的話爆料稱,美國提供給烏方的武器僅有約 30% 能真正到達烏軍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