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圖狼 wrote:那要看俄羅斯何時停止(恕刪) 那意義不是多大要夠大的交易量形成的價格才有市場意義現在是俄羅斯的能源交易會產生夠大的交易量但歐洲也正調整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性購買量還是很大機率逐步下降最明顯的是煤炭這個幾個月後可能就不從俄羅斯進口了俄羅斯的煤炭大概主要只能出口到印度(可能中國會進口一部分)
近來老美開始發瘋, 先迫俄烏打起來, 再自廢美元霸權, 放棄各種遊戲規則, 現在再想將台灣打造成另一個烏克蘭, 目的很明確, 攬炒.我相信, 背後最大的原因, 是老美自知已時日無多了, 此時能拖中俄歐下水, 大家一起沉淪, 對老美最是有利. 歐盟, 俄羅斯已然下水, 剩下的只有中國. 現在老美不斷在試中國的底線, 那到底塔綠班能和中共能忍耐到甚麼程度呢?台灣不同烏克蘭, 台灣太細了, 唯一的地利是台海但效用已越來越少. 而且, 中國太富有, 誇張點說可以用錢買起台灣 (老美的叫價也不過是全部美債), 也可以用錢來買導彈砸死台灣. 中台是內戰, 亞洲國家誰也沒借口, 也不想戰火因此而波及自己身上, 所以只會袖手旁觀 (武統時中國必定會劃下禁飛禁航區), 老美要助台灣, 今次必須赤膊上陣. 問題是, 現在老美絕不會做的, 也是讓戰火波及自己. 但不上陣, 台灣必然快速陷落 (誰從海路軍援台灣, 誰就是和中國直接交戰).老美下一步, 到底會怎麼做?"美國眾議院議長波洛西即將訪台的消息釋出後不久隨即確診,而宣布延後亞洲行程。但波洛西訪台消息,仍在兩岸輿論場掀起不少漣漪,究竟美國想要形成什麼樣的兩岸政策?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周志杰認為,美國正在一步一步形塑台灣成為「遠東的烏克蘭」。波洛西將訪台的消息傳出後,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隨即公開表態,如果美方一意孤行,北京必將「採取堅決有力措施」;中共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更建議共軍封鎖台灣上空、飛越台灣島。顯然對此消息有非常強烈的反彈,同時台灣跟美國官方對於消息傳出後的態度都未否認也未證實。對於,周志杰指出,這是一種心理戰、也是「回馬槍牽制」,要警告北京「不要見獵心喜」,同時也是在測試蔡英文是不是有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潛力。但這也會給執政黨帶來壓力,「從嘴巴抗中到拿起武器防衛,當中對執政黨的風險是存在的」。至於波洛西訪台消息,周志杰解讀美方可能有幾個目的:第一,在美國總統拜登較為弱勢的格局下,為民主黨期中選舉選情加分;第二,測試北京耐受程度、並在俄烏戰爭下,幫助民主黨行政部門一起制約北京。至於目前的美台關係,周志杰分析,美國現在一步一步、一點一滴強化台灣抗中意識、形塑台灣成「遠東烏克蘭」。但是周至杰強調,上述波洛西訪台欲達成之目的所產生各種對兩岸關係造成緊張的後果,其實都是要由全體台灣人民承擔,周志杰呼籲蔡英文應該把兩岸和平作為「底線思維」、執政黨應該要「三思而後行」。"
economic wrote:那意義不是多大要夠大的交易量形成的價格才有市場意義現在是俄羅斯的能源交易會產生夠大的交易量但歐洲也正調整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性購買量還是很大機率逐步下降最明顯的是煤炭這個幾個月後可能就不從俄羅斯進口了俄羅斯的煤炭大概主要只能出口到印度(可能中國會進口一部分) 其實, 這有甚麼問題?歐不買俄煤, 便要用更高的價搶另一個貨源. 另一個貨源給歐盟搶了, 原本要買媒的人找俄煤便可 (俄媒要找買家, 價格可能還會平宜一點).其實, 這對俄經濟傷害不會像西方想的那麼大, 單是中國, 對能源的需求已經大到不得了. 現在最傷的反是歐盟, 那些執政黨都快被通脹迫瘋了."深刻揭露!俄天然氣對華影響,徹底改變中國格局最近看到不少歐洲和俄羅斯天然氣博弈的新聞,也說下我們的情況。2019年12月中俄“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開通,初期每年為中國供應50億立方米天然氣,到2023年全部完工時每年供應量增加到380億立方米。簡單的說,這條管線尤其是對於解決我國東北地區的能源供應問題意義重大,可以說能徹底改變東北地區的天然氣供應格局。以煤炭為例子,我國目前每年都要專門召開東北煤炭保供的專門會議,其原因是煤炭不僅是關係到東北地區的發電和重工業,而且直接關係到居民取暖的大量需求。東北地區長期是我國的煤炭調入大戶,其中遼寧省一五期間平均每年調入煤炭83萬噸,二五期間每年調入煤炭558萬噸,1963-1965年平均每年調入1160萬噸,1973-1975年平均調入854.5萬噸,1976-1980年平均調入煤炭1263萬噸。改革開放後,遼寧省調入煤炭量更是飆升到每年2000萬噸以上,到九十年代突破4000萬噸。這些外來煤炭六十年代以前50%由黑吉調入,50%由華北地區調入,之後隨著華北地區煤產量上升,佔遼寧調入比例逐漸上升,到了1980年以後,遼寧省80%的調入煤炭來自山西,河北,內蒙三省,其中山西供應了三分之一。吉林省在建國初還可以供應煤炭給遼寧,但隨著人口增加,城市化和工業發展,煤炭需求猛增,吉林省到1965年也成為了煤炭的淨調入地。東三省中煤炭資源最為豐富的黑龍江省,幾十年來承擔了向吉林和黑龍江省供應煤炭的任務,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黑龍江省的煤炭消費量猛增,在2010年之後也逐漸成為煤炭淨調入地。黑龍江省的煤炭產量建國初期僅為四五百萬噸,但仍有餘力輸出,到了2018年,黑龍江省煤炭消費量猛增到了1.03億噸,而煤炭產量約6200萬噸,遠遠無法滿足自身需要,需輸入4000萬噸煤炭。隨著內蒙的煤炭產量逐漸追上山西,且地理位置相近,國家安排內蒙成為東北煤炭供應的主力。根據內蒙古煤炭工業協會2020年10月的《關於對東北地區煤炭保供的有關分析建議》,東北三省煤炭產能約1.2億噸,隨著開採難度的不斷加大,煤炭產量有逐年下降趨勢。2019年實際產量9700萬噸,而在需求方面,東北商品煤需求量約3.4億噸,其中發電耗煤約1.5億噸,供熱用煤約6000萬噸,鋼鐵、建材等耗煤1億多噸。東北地區每年產需缺口在兩億噸以上,安排由蒙東地區商品煤調入量約1.4億噸,關內調入山西煤炭等約3000萬噸,蒙西地區商品煤調入量約2000萬噸,除此之外還從俄羅斯,蒙古,印尼等國外進口煤炭2600萬噸左右。這裡多講一句,距離對成本是有影響的,由於距離近,海運也便宜,我國廣東地區就進口不少印尼的煤炭,目前印尼是我國第一大煤炭進口來源國。"
Derek2025 wrote:其實, 這有甚麼問題(恕刪) 成本不一樣除非需求大於供給不然會有賣的量是會有起伏的煤炭在國際上的可替代選擇多俄羅斯除非價格競爭不然對俄羅斯來說不一定比較好大買目前看來只有印度吧算印度賺到
天然氣方面, 俄羅斯的貨源, 中國多多也啃得下."如果說國內由於晉陝蒙三省煤炭產量豐富,還可以通過國內供給滿足東北地區的煤炭需求,那麼天然氣則國內也嚴重不足。我國天然氣產量高度集中在陝西,四川,新疆三省,2020年三省產量佔了全國70%以上,能源局發布的《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0年,全國天然氣產量192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9.8%,而消費量達到3280億立方米,需要大量進口。東北地區的天然氣供應以2018年為例,三省天然氣市場消費量為146億立方米,能源供應結構中天然氣的供應比例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東北49.3%的天然氣由區域內的大慶油田,吉林油田產的天然氣供應,29.5%從國外進口LNG供應(大連建有LNG接收站),其餘大約20%由國內其他省份通過陸地運輸和長線管道運送,其中供應主力是秦皇島—瀋陽管道,供應主要來自中亞和陝西長慶油田的天然氣。由於進口LNG天然氣的價格比管道氣要貴,這就造成了成本高,因此俄羅斯管道天然氣的引入,可以降低成本。中俄2019年12月開始運行的“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根據中石油表示,截至2022年1月,中石油累計自俄羅斯進口管道天然氣超過150億方。到2023年全面投產後,每年380億立方米的輸入量將遠遠超過東北的天然氣消費量,同時秦沈天然氣管線輸送將由從南到北變為從北到南。東北天然氣供應的提升可以實現消費由煤改氣,提高清潔能源比例,降低東北煤炭的消耗比例,使得東北地區在煤炭價格飆升時有更多的選擇。去年國內煤炭價格飆升,直接就影響了東北地區火力發電廠的意願,一度造成了限電。俄羅斯天然氣的成本對於東北地區來說是最低的。注意預測值與實際值會有不同,但可以看出由於供氣距離不同,俄羅斯天然氣在東北地區的供氣成本預期為1.5-1.7元,到京津冀地區為1.7-2元,而到了長三角地區則為2-2.3元,可看出由於成本提高,長三角以南基本不會用俄羅斯天然氣。俄羅斯管道天然氣成本上的優勢,使得我國東北地區獲得了便宜的能源供給,不僅有利於東北地區減少污染嚴重的煤炭消費量,更低的成本也有利於增強東北地區工業的競爭力。當然,從長期看我國肯定還是會考慮地緣政治因素,因此煤炭未來還會是我國各地區的能源供應主流,總之是在保證自給的基礎上多元化採購進口。對天然氣這種不能自給的能源,則會努力拓寬進口來源,目前天然氣進口來自俄羅斯的還是比較少,2020年中國進口LNG的來源國共24個,其中澳大利亞進口量仍居首位,進口量佔比46%。卡塔爾居第二位,其後是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口管道氣來源國前五名分別為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緬甸、俄羅斯。可見目前擴大從俄羅斯的天然氣進口,對我國是有利的,可以降低對澳大利亞進口天然氣的依賴,有利於實現進一步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