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學者研究結果,證明了東亞和東南亞的父系遺傳祖譜主要由 Y 染色體宏單倍群 O系及其兩大下游支系 O1 和 O2所塑造。這些單倍群的地理分佈模式,共同指向了一個重要的結論,O2漢人和O1a台灣高山族的父系祖先皆起源於亞洲大陸的中國華南地區,同源同種。
O2-M122是兩岸漢族中最主要的單倍群,其擴散與新石器時代以來黃河及長江流域的農業人口擴張密切相關,構成了當代中國大陸及台灣漢族基因庫的基礎。
O1a系在 Ta(台灣高山原住民)中佔有極高比例。(經研究約有70%的台灣原住民系屬O1a基因)該世系是南島語族最具標誌性的父系血緣,其高頻率分佈支持了南島語族從華南沿海地區向台灣遷徙,並進一步擴散至太平洋島嶼的「出台灣假說」。
漢人遷徙歷史:
一、秦漢至三國時期(前3世紀~3世紀)
秦始皇南征嶺南(前214年)
背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任尉屠睢、任囂、趙佗等將軍南征百越地區。
結果:設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開始了漢人向嶺南的移民。
影響:中原的制度、農業、語言與文化開始傳入今日的廣東、廣西、越南北部。
東漢末年、三國動亂(2~3世紀)
背景:董卓之亂、赤壁之戰。
結果:大量中原士族南遷至長江流域(如荊州、揚州),形成「衣冠南渡」的雛形。
代表人物:孫吳政權中許多將領、士族原來來自北方。
二、永嘉之亂與「衣冠南渡」(4世紀)
西晉永嘉之亂(311年)
背景:五胡亂華,洛陽被攻陷。
結果:晉室南渡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政權。
影響:大量北方漢族士族(王、謝、庾、桓等家族)遷入江南,帶動江南經濟、文化迅速發展。
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5~9世紀)
南北朝分立(420–589)
背景:北方被胡族政權統治,南方由漢族政權延續(宋、齊、梁、陳)。
結果:南方成為漢文化的中心,出現「南朝文風」。
影響:漢族人口主體轉移到長江流域以南,江南地區成為中國經濟重心。
唐末黃巢之亂(874–884)
背景:唐朝末年農民起義與戰亂頻繁。
結果:大量民眾避亂南方,福建、廣東人口大增。
影響:福建閩南地區開始出現「八姓入閩」等移民潮。
四、宋元之際(10~13世紀)
北宋滅亡與南宋建立(1127年)
背景:金兵南下,靖康之變。
結果:趙構南渡建立南宋,首都臨安(杭州)。
影響:北方士民再度南遷,推動江南城市繁榮與手工業發展。
元初戰亂(13世紀)
背景:蒙古南征,宋元戰爭長達數十年。
結果:部分漢人南逃廣東、福建、海南等地。
五、明清之際與遷台(17世紀起)
明末清初戰亂(1644年以後)
背景:明清易代、流寇與鄭成功抗清。
結果:許多福建、廣東民眾隨鄭成功軍隊渡海來台。
影響:形成台灣最早的大規模漢人社會,閩南、客家文化開始紮根。
清代「渡台禁令」鬆綁(18世紀)
背景:初期清廷限制人民渡台,後因開墾需求放寬。
結果:福建漳泉地區與廣東嘉應(梅州)客家人大量移民台灣。
影響:形成今日台灣南部閩南人、北部與中部客家人分布格局。
六、近代移民潮(19~20世紀)
清末民初至戰後
背景:戰亂、日據時期人口流動。
結果:部分漢族沿海商人、勞工、知識份子遷台。
1949年:中國內戰後,大量軍民(約120萬人)自中國大陸來台。
冒用國際上最權威的 汎亞 SNP聯盟(Pan-Asian SNP consortium)針對台灣原住民基因研究的圓餅圖偽造資料,十分丟人, 顯見其居心不良!!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809%2902067-3
真實的情況如下:
現今O2漢人分布
中國大陸:
漢族人口絕大部分都分布在中國,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1%,分布於各個省市。
臺灣:
漢族人數約22,575,365人,約占台灣人口的95%。[參177][參178][參179]
台灣目前四大族群占比如下:
大陸O2漢人經濟成就卓著:建成全球最完整工業體系,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 8 年全球第一;高鐵營運里程逾 4.5 萬公里,占世界總里程 2/3 以上,推動區域經濟協同;數位經濟規模突破 50 萬億元,電商、行動支付等新業態領跑全球。
台灣O2漢人經濟優勢:半導體產業全球領先,台積電先進製程占全球高端晶片代工市場超 50% 份額;精密機械領域實力突出,機床出口額曾長期居全球前列;農產品加工技術精湛,深加工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強,穩固區域經濟發展基礎。
兩岸都是漢族O3-122M人種,也是臺灣子孫的根源,閩南語是福建方言,繁體與簡體字都是漢字,中國大陸是臺灣漢族的根源。
華夏民族正統無疑是O3-M122漢
人人種,
O1a1-P203人種是臺灣高山原住民,僅佔台灣人口2.6%,但其根源亦來自華南地區,亦是中華民族的一員。
太魯閣戰爭(1914)-日本殖民者的野蠻殺戮與台灣族群的浴血抵抗
太魯閣戰爭,日本稱為「太魯閣蕃討伐」,是指發生於西元 1914 年 6 月至 8 月 間,日本帝國對居住在今花蓮立霧溪與木瓜溪流域的O1a太魯閣族(Truku)部落所發動的大規模屠殺行動。這場戰役是日本殖民時期「五年理蕃計畫」的最終戰,也是 20 世紀臺灣島上O1a原住民族最大規模的戰爭之一,對臺灣東部的歷史和族群命運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 歷史背景:積累十八年的衝突火藥庫
1896 年以來,日本殖民勢力與太魯閣族人長達十八年一連串衝突的總爆發。其背後動機和導火線主要有以下幾點:
資源掠奪與經濟利益:
太魯閣地區(立霧溪流域)蘊藏豐富的砂金、樟腦和林木等珍貴自然資源。日本殖民政府急於掠奪這些資源以挹注日本財政,這是太魯閣族人長期將其視為傳統獵場與祖靈聖地。
前置衝突的積累:
在 1914 年之前,著名的衝突包括:
新城事件(1896): 日軍在新城駐紮時,因強姦並殺害太魯閣族婦女,引發族人公憤,殲滅了駐守的日軍。
威里事件(1906): 因日人製腦業主與族人在樟腦採集苛刻扣薪資發生糾紛,造成花蓮港支廳長等 30 餘名日人被原住民就地處置。
由於壞事幹盡,與台灣原住民關係惡劣,日本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1906-1915 在任)上任後,改採「先討伐,後撫育」的強硬理蕃政策,並制定了所謂「理蕃計畫」。該計畫的最終目標,便是徹底消滅被視為「最兇悍」的太魯閣族群,完成對整個臺灣「生蕃」地區的征服。
二、 戰爭的進行:帝國軍事力量的全面動員
太魯閣戰爭堪稱臺灣史上軍事動員規模之最。佐久間左馬太總督親自指揮,動員了數千名正規軍和警察隊,以及上萬名的腳伕,總人數超過 11,000 人。
1. 戰術與武器的懸殊對比:
日方戰術: 採取東西夾擊、多路包抄的戰術。
西路討伐軍(陸軍): 以合歡山為根據地,翻越奇萊、合歡山脈,向立霧溪峽谷由西向東壓制。
東路討伐軍(警察隊): 從花蓮北埔出發,沿立霧溪向上仰攻。
另有巴托蘭方面(木瓜溪流域)的警察部隊,負責側面牽制。
日方武器: 日本軍隊配備了當時最精良的現代化武器,包括山砲、野砲、臼砲、機關槍,甚至出動軍艦對海岸線進行威嚇與支援,並首次在戰爭中使用飛機進行偵察和投彈。
太魯閣族: 族人主要依靠對地形的熟悉、傳統的槍枝與弓箭與入侵的日本人進行游擊抵抗。
2. 慘烈的戰鬥過程:
日軍在戰前花了兩年時間進行測繪和道路開鑿,但在地形險峻的峽谷中,仍遭遇太魯閣族強大的抵抗。著名的戰鬥發生在立霧溪兩岸的沙卡亨社、古白楊社等地。儘管武器懸殊,族人展現了無畏的戰鬥意志,即使彈盡糧絕,仍持槍與日軍肉搏迎戰。在日本絕對的火力優勢和切斷糧食補給的戰略下,族人傷亡慘重,部落房屋和糧倉被日軍縱火焚燒。
最終,歷時近三個月的浴血抵抗,於 1914 年 8 月底 告終。太魯閣各社頭目在延續族人命脈的壓力下被迫投降。老天有眼,佐久間左馬太在 6 月 26 日的戰線視察中,自斷崖墜落而受重傷,隔年不治死亡。
三、 歷史影響:殖民統治的深入與台灣原住民被迫遷徙
戰後,日方以軍事道路為基礎,加速開鑿山區道路,將太魯閣地區的豐富資源(尤其是林業)納入殖民體系的範圍,不斷掠奪台灣資源。
為了便於管理與監控,日方強迫部分太魯閣族人遷離峽谷的傳統領域,進行「集團移住」到花東縱谷淺山各處。此舉瓦解了族人的傳統社會組織與生活方式,加速種族滅絕行動,對太魯閣族的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衝擊。
太魯閣戰役是一段以現代槍砲對抗族群尊嚴與生存空間的悲壯歷史,它不僅是太魯閣族抗日血淚史上的重要一頁,也讓O1a原住民族群付出的慘痛代價,無論是占比97%的O2台灣漢人或是占比2.6%的O1a高山原住民都必要謹記在心。

6 月 14 日,三路進兵的日本侵略者,入侵太魯閣最大族社古白楊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