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之戰 2 : 世界將會迎來新秩序

watching-guy wrote:
美方智庫說, 現在最傷腦筋的事情就是, 普丁不知道他已經打輸了, 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必須要讓普丁知道他已經打輸了, 才能避免生靈塗炭.

俄國已經很難避免分裂了, 正在等看誰願意第一個跳出來挑戰莫斯科政權. 是索羅斯說的.

你Derek2025 跟普丁差不多一樣, 無法說服, 死鴨子嘴硬.


人家8387樓在問你耶,給個說法吧!

別只當人肉錄音機去撒謊造謠好嗎?

況且,你的套路很土,故事也寫得越來越悶了。
watching-guy wrote:
受到烏俄戰爭的影響,...(恕刪)


辛苦了,天天要把各種中國的負面消息,連到中國怎樣崩潰上面。

靜靜的告訴你,根據你一直以來的“消息”,其實中國昨天已崩潰了,在你的世界。
給那位仁兄看到,大概又會說,俄羅斯精銳坦克部隊全軍覆沒,大敗在即了。

哈哈哈哈!

摧毀15輛坦克、12輛戰車,烏地雷立大功,美參聯主席:俄已經輸了

本期話題,美國軍方連續發聲,參聯會主席說俄羅斯已經輸了,有什麼依據?

近日,俄烏戰事尚處在膠著態勢,但美國似乎坐不住了,美防長奧斯汀和美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先後發聲,對俄羅斯展開了一次“語言”攻勢。

當地時間2月14日,第九次烏克蘭國防聯絡小組會議在比利時召開,會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奧斯汀率先表示,烏克蘭當前正在創造反攻機會,據他估計,“烏軍會在春天的某個時候發起攻勢”,奧斯汀稱,他相信烏克蘭籌劃的反攻會改變當前的戰場形勢。

隨後,米利上將很乾脆地衝著俄羅斯“爆粗口”,他表示,北約依舊強大,烏克蘭依舊自由,而“俄羅斯現在是一個全球的賤民”,同時米利強調,“俄羅斯已經輸了”,並且是在“戰略上、行動上和戰術上都輸了”。

米利此番說辭可謂是對俄羅斯赤裸裸的侮辱,那麼,其為何要如此不顧形象,對俄羅斯進行言語攻擊呢?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當前俄烏戰場態勢,看看俄羅斯是不是真的要“輸了”。

當前雙方的纏鬥重點還是在巴赫穆特及武赫列達爾,在巴赫穆特北線,俄軍攻下了舍甫琴科火車站附近的克拉斯諾霍拉,烏軍已撤到帕拉斯科維夫卡進行防守,俄軍在進行試探性進攻後,將重點放在更北部,其對M03公路發動了衝鋒,作勢要先截斷這條主幹道,進而對烏軍陣地完成包圍。

此外,在巴赫穆特周邊,俄軍繼續擴大了在索列達爾的優勢,開始將陣地向西北方向蔓延,而在巴赫穆特南線,俄軍在擴大對巴赫穆特包圍的過程中,遭遇了烏軍的一輪反擊,最新戰報顯示,俄軍的防線被迫後撤了800米,但其炮火依舊可以對0504公路實施打擊,烏軍的補給線只能依靠經過恰索夫亞爾的0506公路,這就給烏方的防守帶來了一定麻煩。

在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下俄軍戰術上的一個新變化,在頓涅茨克地區的多個局部攻堅戰中,俄軍都採用了“圍三缺一”戰法,其使用溫壓彈和鋁熱彈對目標城鎮的三面進行封鎖,留下一面讓烏軍的援助力量得以進入,不過,俄軍刻意放過了烏軍的作戰力量,其集中炮火對趕來的後勤車隊進行覆蓋,顯然,俄方也是希望通過最小的代價,來消耗烏克蘭守軍的作戰能力,最終逼迫烏軍放棄陣地,面對這一局面,烏軍恐怕也只能組織一次足夠規模的反擊,才能實現破局了。

當然,烏軍也不含糊,近日其在武赫列達爾就打出了一場堪稱精彩的翻身仗,根據發布的視頻可以看到,當時俄軍的一支裝甲部隊正在向武赫列達爾的方向行軍,結果卻遭遇到烏軍猛烈的火力打擊,最終全軍覆沒,根據目前情報分析,此次烏軍使用的大概率是遠程地雷,與常規地雷不同,這種反裝甲武器可以使用火箭炮系統進行遠程發射,在落地後,其會根據信號搜索一定範圍內的電子信號,最終實施引爆。

從畫面來看,俄軍明顯對這一招沒有防範,第一輛坦克發生爆炸後,後面的隊列亂作一團,結果可想而知,其裝甲隊列被依次“點名”,最終俄羅斯士兵只能離開載具,被迫撤退,據統計,此輪攻擊讓俄軍損失了15輛T72坦克、12輛BMP戰車及4輛無法確定型號的裝甲車。

誠然,這種損失對全局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不過這場遭遇戰也反映出俄軍當前存在的問題,最顯著的就是其對戰場態勢掌握不充分,烏軍很可能是掌握了俄方的行軍信息,這才組織了這樣一次埋伏,這也難怪米利放言俄羅斯“已經輸了”。

不過,米利這一結論明顯為時尚早,當地時間2月15日,烏克蘭方面聲稱,其在全境範圍內發現多個掛載角反射器的氣球,基輔防空部隊已擊落了6個,部分氣球甚至飄到了鄰國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境內,從現實角度分析,這大概率是俄軍的反擊措施,一方面,這些氣球可以消耗烏克蘭的防空力量,另一方面,在這些“干擾”之中,很可能夾雜了俄軍的偵察無人機,顯然,俄軍此舉正是要提升對戰場形勢的探知,為總攻做準備。

總體上看,俄軍如今依舊掌握著一定的優勢,甚至可以說,在沒有足夠外部力量介入的情況下,烏克蘭才是失敗的一方,因此米利的話大概率只是為烏軍進行造勢,其作用也只能停留在“鼓舞士氣”,以及彰顯美國援助力量上,同時,也不排除其在為和談進行鋪墊。

畢竟,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米利一直對烏克蘭取勝持悲觀態度,他甚至在發言中直接勸說烏軍總司令扎盧日內,稱烏方“在軍事上可能永遠無法取得勝利”,米利還多次表示烏克蘭政府應抓住一切機會與俄羅斯談判。

去年11月14日,米利就曾提出“俄烏和談窗口會在冬天打開”,使得拜登政府急忙向烏克蘭保證稱,美方不會阻礙基輔實現目標;

12月15日,也就是烏無人機剛剛襲擊完俄本土機場後,米利又跳出來,稱“俄烏和談的時機越來越近”,這與戰場態勢可以說是截然相反;

今年1月20日,米利在北約防務首腦會議上,更是當著烏克蘭防長的面,表示烏軍結束衝突的難度很大,最終走向仍會是談判。

如今米利的口風出現180度大轉彎,其不再提和談,而是直接給俄羅斯“判了死刑”,此事確實不合常理,倘若這番言論真的出自“自願”,那唯一的解釋就是,米利在勸誡烏克蘭無效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向俄羅斯施壓,逼俄羅斯主動讓步,促進和談,畢竟,單靠美歐支援的坦克,恐怕不足以改變戰場態勢。

還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如今美國支援的300餘輛裝甲車、火砲等已經就位,並且抵達德國港口,但其身上披著的依舊是沙漠迷彩,顯然這些都是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剩餘物資,而美軍甚至來不及為其重新進行叢林迷彩塗裝,由此來看,在美國的視野裡,烏軍已到了急需這批物資“續命”的地步,可見戰況確實已經十分緊張。

正所謂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美方與其在這個時候敦促俄羅斯“投降”,不如好好考慮考慮,這場援烏行動還有沒有必要進行下去,不要到最後“賠了夫人又折兵”。”
Derek2025 wrote:
俄羅斯這是什麼目的呢?

完全可能意味著俄軍更大規模的進攻,之前釋放一個煙霧彈。以不談就繼續進攻相威脅,反正談判是俄羅斯一開始就有的說法,繼續打道義戰。這是混合戰爭,是道義戰、經濟戰和火力戰交織的複合戰爭,俄方是繼續在道義戰上做文章。


雖然怎麼看 俄羅斯在戰場上都不會輸
甚至 IMF預估今年俄羅斯的經濟成長率恢復成1.2%
而且俄羅斯的通膨遠遠沒有歐洲嚴重..

乍看之下..俄羅斯的底氣十足....
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從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
通膨方面..是中國幫助撐住了俄羅斯民間的經濟 但是能幫的也有限...
第二方面...天然氣綁盧布...在歐洲慢慢地杜絕下...盧布雖然不至於重挫..但是也再緩慢下跌
這也會影響當地的通膨...
第三個 天然氣和原油的價格不如去年...然後銷量也不如去年..
雖不至於讓經濟馬上衰退....但是也埋下隱憂...

而且這中間有個支柱....就是中國....一旦失去中國的支持...
不但油氣...出口有問題...通膨也會上升....讓俄羅斯打不下去內部產生嚴重的問題....

所以布林肯急見王毅...有很大原因就是要說服中國不要去支持俄羅斯..
或是請中國出面讓俄羅斯退讓些條件接受和談....
那怕是用密談...讓俄羅斯產生中美已經談好密約等產生嫌隙......
都可以達到目的...

馬克宏更是希望中國能站在歐洲這邊...畢竟俄羅斯不倒...就是歐洲要倒

俄羅斯除了黃金外...人民幣就成為唯一個外匯儲備了...
如果你是俄羅斯...你唯一依靠只有中國....萬一中國出了問題...俄羅斯會傷得很種很重...
但是你也不能任中國予取予求....

俄羅斯也不太想只過度倚重中國...所以眼下俄烏戰爭決不能輸...
只有拚下更大面積的土地拿來當籌碼...逼美國與歐洲達成停火協議解除經濟制裁...
慢慢恢復歐洲貿易...才能完全避免過度依賴中國....

第二點
或許很多人沒注意到...
當俄羅斯本身的經濟都不好了....那些盟國
中亞五國...格魯吉亞喬治亞等....原本都是依賴俄羅斯維生的
在俄羅斯經濟不好的情況下....受到的影響也很嚴重...
慢慢地就要尋求...中國 美國的來求生....
再加上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攻擊...也讓這些俄羅斯的同盟慢慢的離心...

這些國家尋求中國的幫助...就讓俄羅斯進退兩難...
一方面...怕中國取代俄羅斯的地位..一方面又有求於中國...
但是另外一方面..俄羅斯對這些盟國的幫助也有限...只能靠中國...

所以俄羅斯正在全力的拱出一個非歐美的經濟圈...
不管是金磚五國或是上合組織等....就是想製造一個環境...
但是...卻忽略了....不管是 埃及 伊朗 沙特 俄羅斯 巴西 阿根廷等..
大多是原物料大國....其實互補有限....中間只有一個中國才是互補性最強的製造業大國
但是另外一個原物料需求旺盛的製造集團 就是東盟了
東盟和金磚合作...才是最佳互補的...也許以後我們會看到

但是不管未來怎樣...這些都脫離不了中國的影響....
所以俄羅斯對中國應該是又愛又懼....怕中國獅子大開口...又擔心得罪中國影響很嚴重
但是又不能完全把的安全押注在對中國的信任上....

所以....俄羅斯如果要破局...只有全力打敗烏克蘭
之後再逼歐美和解...解除制裁恢復貿易...
雖然不見得能恢復過去的貿易量...
但是至少能緩解對中國的依賴.....
透過這場戰爭,世界將會加速迎來新秩序。


俄烏衝突下全球經濟秩序面臨調整

自2022年2月俄烏衝突爆發,至今已過去一年。這是冷戰結束以來最重大的地緣政治事件,美歐對俄羅斯實施了九輪制裁,給俄羅斯經濟帶來一系列挑戰,制裁引發的反噬效應和溢出效應對歐洲經濟、全球產業鍊和世界經濟穩定也造成嚴重衝擊。制裁壓力下,俄羅斯經濟表現超出預期,顯現較強韌性,歐洲經濟受制裁反噬陷入困境,中俄經貿合作不斷深化。從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看,全球經濟秩序面臨深度調整。

制裁下俄羅斯經濟表現超出預期

美歐對俄羅斯實施大規模極限制裁,其強度、範圍和系統性不同以往。制裁由美國發起,歐盟跟進,參與製裁的國家和地區達48個。制裁措施密集,2014年至2022年2月22日,美國對俄羅斯實施了2695項製裁。而從2月23日到4月21日,美歐新增對俄羅斯制裁措施9138項,截至2023年1月8日共12695項。制裁內容嚴厲,包括凍結俄羅斯央行外匯儲備,把俄羅斯10餘家最重要的銀行踢出SWIFT系統,禁止使用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交易等金融制裁,還包括對俄羅斯軍工和民用實體經濟部門實施全面出口管制,對石油、天然氣及其製品限價制裁,對俄羅斯企業、組織和個人制裁。

在大規模製裁衝擊下,俄羅斯金融市場2022年3月上旬出現嚴重混亂,盧布匯率貶值50%以上。國際結算和物流受阻,出口管制和禁運導致依賴國際供應鏈的企業生產停頓,而進口品匱乏和國內企業生產停頓引發商品市場劇烈波動,物價快速上漲。在此背景下,4月11日世界銀行預測2022年俄羅斯經濟將出現11.2%的負增長。同期,俄羅斯央行預測2022年GDP降幅為8%至10%。

不過,俄羅斯宏觀經濟運行的實際結果大大好於預期。根據俄羅斯經濟發展部監測,2022年7月後,經濟降幅同比收窄,環比趨於穩定。隨著經濟運行趨於平穩,物價上漲得到控制,物價水平7月後逐漸穩定,9月後甚至持續下降,全年通貨膨脹率為11.9%。受局部軍事動員和人口外流影響,出現了自1991年以來最低失業率,全年低於3.9%。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受物價上漲等因素影響有所減少,但在物價補貼、提高最低工資等政策支持下,貧困率降至2013年水平。2023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俄羅斯2022年GDP降幅為2.2%。

金融方面,俄羅斯金融安全、財政安全和國際收支安全未受到實質性危害。2022年4月1日俄羅斯實行天然氣“盧布結算令”後,盧布匯率大幅升值,下半年穩定在1美元兌61盧布至70盧布的水平,高於俄烏衝突爆發前。俄羅斯證券市場和銀行系統在經歷最初混亂後迅速穩定。數據顯示,俄羅斯2022年1月至11月貿易順差2698億美元,經常賬戶盈餘達2257億美元,12月底國際儲備超過5800億美元。雖然財政因經濟衰退和金融市場動盪導致稅收和發債能力受到影響,但油價上漲抵消影響並帶來更多財政收入。2022年1月至10月俄聯邦預算盈餘1384億盧布,11月底預算盈餘高達5570億盧布。12月完成大項目支出撥付後,全年預算赤字3.3萬億盧布,約佔GDP的2.3%,完成預算規劃。

實體經濟方面,2022年俄羅斯農業、住房與建築業、居民有償服務均實現增長。在投資領域,俄羅斯央行數據顯示,2022年三分之一的企業資本支出增加,只有18%的企業支出減少。國家基礎設施投資預計增長8%至10%。出口管制背景下的進口替代、提前啟動計劃的項目、聯邦和地區投資支持措施、軍工訂單大幅增加等因素刺激了投資活動。

在製裁壓力下,俄羅斯經濟表現超出預期,顯現較強韌性。究其根源,主觀因素方面,俄羅斯對美歐制裁有著充分準備。2014年後的進口替代戰略、金融安全和財政安全建設、去美元化和試圖擺脫能源依賴的努力,都為應對極限制裁衝擊奠定了較好基礎。為應對極限制裁,俄羅斯採取了合理的財政政策和針對性的金融貨幣政策,包括暫停執行中期預算、為財政安全籌集資金、快速的資本管制和抑制通貨膨脹的利率政策等,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客觀因素方面,俄羅斯經濟的自然特徵保證了其生存能力和自給自足能力;經濟運行表現出國有戰略企業主導和高壟斷性,嚴格的戰略產業保護和對外資的管控,出口管制背景下國內企業填補需求缺口等,為穩定和恢復實體經濟奠定了基礎;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聯繫鬆散,金融衝擊對實體經濟傳導率低,也是重要因素。

但大規模製裁也給俄羅斯經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短期來看,金融制裁造成了短暫的市場混亂和經濟運行成本上升。國際結算渠道中斷,俄羅斯不得不搭建自己的國際結算和支付系統,並尋找SWIFT和美元、歐元等國際貨幣之外的其他結算渠道和支付貨幣,大大影響了國際貿易效率,提高了貿易成本。長期來看,是國際供應鏈斷裂,以及科技創新能力的弱化。從產業鏈供應鏈角度看,俄羅斯主要出口能源原材料等初級產品,進口機電設備和電子產品,在全球生產鏈中主要是前向參與,缺少後向參與,形成了對國外高技術設備和投資品的高度依賴。美歐制裁措施中,一方面對俄羅斯實施技術封鎖,另一方面通過脫鉤和限價限制其能源市場,導致在商品和技術進口份額較高的行業中,計算機、芯片和智能設備、電子和光學產品、機械工業設備等首先遭遇短缺,俄羅斯同時面臨多領域、多部門進口替代,需全面重組國內生產鏈供應鏈,且進口替代能力不足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

如果把國家經濟實力分為生存能力、發展能力、對外影響力和外部強制力四個維度,儘管制裁沒有對俄羅斯生存能力構成威脅,但也大大削弱了其發展能力。由於國際物流和管道基礎設施受限,能源和糧食等戰略資源外部市場受限,俄羅斯的全球影響力被大大削弱。

大規模製裁衝擊下,俄羅斯不得不實施結構性經濟轉型。經濟發展模式和政策方面,開始更加強調經濟主權、技術主權和數據主權,致力於推動經濟數字化、信息化轉型和技術獨立。不僅對傳統優勢產業如能源、農業、重化工業、航空航天等實施扶持和鞏固,而且重點對運輸物流、經濟數字化和技術創新部門加大投資和自主能力建設。同時,對經濟開放和參與國際經濟循環、政府乾預和參與經濟運行的體制設置、國民經濟地理和區域佈局進行調整。俄羅斯經濟體制和對外開放進入國家干預和主導的新時代,動員型經濟特徵越來越明顯。2022年底,政府對投資和產業的主導基本成型,逐漸形成由政府乾預和主導,市場機制輔助和引導的資源配置體制模式。這種體制模式具有有限競爭和適度壟斷相結合、有限開放和產業安全自主密切配合的特徵。

反噬效應令歐洲經濟不堪重負

俄烏衝突爆發前,俄歐之間已形成非常緊密的能源和工業設備與技術互為依賴的分工關係。2021年歐盟進口了1550億立方米俄羅斯天然氣,包括1400億立方米管道天然氣和150億立方米液化天然氣。俄羅斯原油占歐盟原油進口總量的29%,天然氣約佔41%,同時與歐盟的貿易額佔俄羅斯對外貿易總額的35.9%。俄烏衝突爆發後,歐盟及其成員國與美國、英國和日本等盟友一起對俄羅斯實施包括能源領域在內的九輪制裁,歐洲能源缺口逐漸擴大。在能源價格飆升、能源缺口不斷擴大的衝擊下,制裁引發的反噬效應令歐洲經濟不堪重負。

首先,通貨膨脹飆升。在歐盟加速實施氣候轉型和減少排放的關鍵時期,石油、天然氣等過渡能源是民眾取暖烹飪的生活必需品,也是金屬冶煉和化工等行業重要生產資料。俄烏衝突引發能源危機,最為直接的後果就是進一步破壞了國際供應鏈,加上能源價格暴漲,迅速推高了歐盟地區通貨膨脹。2022年10月,歐盟和歐元區年通貨膨脹率分別攀升至11.5%、10.6%,歐元區通脹率為1997年有記錄以來最高值。能源價格上漲引發生產和生活成本上升是主要推手,從通脹構成看,能源對歐元區年通脹率貢獻了4.44個百分點,食品和菸酒貢獻了2.74個百分點。

其次,民用燃氣和電價大幅上漲,減少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削弱了私人、家庭消費能力。隨著俄歐能源脫鉤和全球能源價格上漲,歐洲天然氣價格和電價快速上漲,加上俄烏衝突造成糧食供應衝擊,食品價格也快速上漲,共同推高了民生成本。終端能源消費價格中,2022年7月至9月,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英國每月電價達到1月份的2.2倍至4.4倍。受物價上漲影響,2022年二季度歐盟和歐元區家庭人均實際收入環比分別減少1.2%、0.9%。

再次,企業成本暴漲,導致大量企業減產停產甚至倒閉,引發更嚴重的“去工業化”風險。能源密集型製造業受打擊最為嚴重。作為歐洲的產業鏈核心,能源成本分別佔德國冶金、基礎化工、玻璃製造、造紙、建築材料等能源密集型行業成本的26%、19%、18%、17%和15%。俄烏衝突爆發後,歐洲一方面加快擺脫對俄羅斯能源依賴,另一方面又未找到合適的替代能源,致使能源缺口擴大并快速傳導至製造業的加工製造、物流倉儲等多個環節,大幅提升了企業生產運營成本,許多企業陷入困境。例如,作為德國天然氣最大用戶之一的化工巨頭巴斯夫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已暫停和放緩的生產計劃分別達80個和100個,並在海外尋找和投資建設新生產基地。2022年12月,歐元區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終值為47.8,法國、德國分別為49.2、47.1,均處於50榮枯線之下。德國哈勒經濟研究所預測,2023年一季度德國企業破產案將激增。意大利零售業組織商貿聯合會表示,2023年上半年該國將至少有12萬家小企業瀕臨倒閉。基於此,高盛集團發表觀點稱,當前能源危機令歐洲面臨大規模“去工業化”風險。

最後,企業被迫調整產業鏈供應鏈,大量企業外遷。俄歐能源脫鉤,歐洲機械製造業、化工行業、金屬冶煉業等優勢行業的企業不堪原材料價格暴漲等成本重負,開始調整供應鏈,不斷向域外擴大投資、開拓業務。與此同時,美國能源價格優勢顯現,拜登簽署《通脹削減法案》《芯片與科學法案》,對投資美國的企業提供巨額補貼,吸引歐洲企業赴美國投資。不少歐洲企業也追加了對中國投資,例如,巴斯夫公司大規模注資湛江,大眾公司增加對中國投資等。歐洲“去工業化”擔憂加劇,歐盟委員會不得不組織專門由能源政策制定者、能源供應商、消費者參加的圓桌會,討論如何在能源價格高企情況下設立額外基金來保護消費者、家庭和企業,保護歐洲的核心產業。而圍繞《通脹削減法案》等,美歐在貿易及產業上也摩擦不斷。

俄歐能源脫鉤和能源危機引發了此輪“去工業化”,在俄歐關係難以迴轉情況下,歐洲應對手段和政策選擇空間有限。一方面,歐盟的財政和金融體制,以及當前歐洲天然氣價格的相對水平,決定了政府缺乏為企業提供充足能源補貼的財政資源。另一方面,瀕臨破產的絕大多數為中小企業,很難通過分散生產或重組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來規避能源價格風險。若“去工業化”持續,將對歐洲經濟社會造成嚴重打擊。

中俄經貿合作不斷深化

2022年12月,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2022年統計手冊》指出,全球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將從2021年的5.7%降至2022年的3.3%,商品和服務貿易都將放緩。世界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疫情形勢延宕反復和地緣政治衝突升級是主要原因。俄烏衝突引發能源價格暴漲,美聯儲加息和美元升值給新興經濟體帶來資本外流和債務壓力,對世界經濟造成直接衝擊。從宏觀角度看,世界經濟下行,全球實際需求低迷,導致國際貿易規模趨於萎縮。2022年10月世界貿易組織預計,2022年國際貨物貿易量增長3.5%,較2021年下降6.2個百分點。德國基爾研究所公佈的基爾貿易指數顯示,2022年10月經價格和季節調整後的國際貿易增長僅為0.3%,其中美國、歐盟、中國和俄羅斯出口增長分別為1.0%、-0.3%、2.4%和0.3%。

在全球貿易陷入停滯背景下,中俄經貿合作不斷深化。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22年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40萬億元人民幣關口,規模再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國地位。其中,中國對俄羅斯進出口1.28萬億元,同比增長29.3%。在中國20多個主要貿易夥伴中,2022年中俄貿易額同比增幅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總額從2021年675.7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761.23億美元,同比增長12.8%,進口總額從2021年793.2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1141.49億美元,同比增長43.4%。據國際金融協會統計,2022年中俄1900多億美元貿易總額中,來自中國的商品佔俄羅斯總進口的36%以上,對中國出口占俄羅斯總出口的20%。

俄烏衝突爆發後,俄羅斯迅速採取措施應對,防止金融體系崩潰,並調整對外經濟合作戰略,擴大與中國、印度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合作。同時,能源價格上漲也是中俄貿易額大幅增長的促進因素。2022年俄羅斯對中國出口同比增長43.4%,包括石油、管道天然氣等,並加大了礦物肥料、木材、農產品和海產品採購數量。中國對俄羅斯出口大幅增長,主要包括消費電子產品、挖掘機、汽車、微處理器、服裝、鞋和日用品,俄羅斯已增加對中國製造的電子產品和汽車的採購。國際金融協會數據顯示,中國(包括香港、澳門)和土耳其超過歐盟成為俄羅斯最大貿易夥伴國。俄羅斯普列漢諾夫經濟大學教授丹尼斯·佩列佩利察表示,退出俄羅斯市場的大多數商品已被中國和俄羅斯的同類產品取代。進口增長的潛力仍然存在,特別是考慮到俄羅斯積極推進工業化,需要大量機床、設備、零部件等。2022年中俄經貿合作邁上新台階,2023年增長潛力依舊巨大。

對全球經濟秩序產生系統性影響

從全球視角和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看,美歐大規模製裁給俄羅斯經濟帶來長期負面衝擊只是局部事件,對全球經濟秩序發展的系統性影響更值得重視和思考。

俄烏衝突升級和美歐對俄大規模極限制裁是30多年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轉折點,正改變經濟全球化的方向。在冷戰結束後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的幾十年裡,全球經濟逐漸形成了中美循環和俄歐循環的整體格局,並在開放和多邊主義框架下推動著分工、專業化和全球科技創新的發展。以俄歐“能源—製成品資本品”循環為例,俄羅斯向歐洲供應能源,獲取資本品和消費品,歐洲則因為穩定和低成本的能源供應確保了製造業的競爭力和創新利潤空間,但俄烏衝突升級和美歐大規模極限制裁打破了上述循環。

美歐在實施制裁過程中,一方面,無限制擴展國家安全概念的內涵外延,在全球推行價值觀貿易和小圈子合作,破壞原有國際分工模式,打碎了已有的全球生產鏈供應鏈。2022年5月,美國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該框架覆蓋14個國家25億人口,GDP約佔全球的40%,主要內容涉及貿易、供應鏈、清潔能源等領域的規則或標准設立;2022年8月,拜登簽署《芯片與科學法案》,限制中美正常科技合作。世界主要經濟體之間的遏制與博弈,無疑會對全球貿易投資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產生嚴重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涉及國家安全的技術、產品和領域被無限放大。美歐在對外經濟戰略、國內經濟運行方面推行經濟安全化,拜登在2023年2月7日國情咨文中,甚至拋棄美加墨自貿協定精神,要求使用和購買美國製造。此前更是在《通脹削減法案》問題上與歐盟打起貿易戰。美國拋棄了自己倡導的自由貿易,多邊主義和開放的國際貿易秩序被破壞,世界經濟的主題從發展優先轉向安全優先。

全球金融格局邁入歷史轉折點。美歐把SWIFT、美元等國際貨幣和國際金融結算公共產品武器化,引發很多國家警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秩序的基礎遭到質疑和破壞,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信用受到傷害,替代性國際貨幣的重要性上升。在地緣政治衝突加劇背景下,出於國家安全考慮,美元作為外匯儲備正被快速拋棄。俄羅斯在外匯儲備中放棄了美元和歐元,轉而支持黃金和人民幣;中國和沙特阿拉伯2022年底首次用人民幣支付完成重要交易;2023年印度與中東產油國的能源結算開始嘗試擴大以本幣結算;南非外長潘多爾對媒體表示,金磚國家正打造新的支付體系,以擺脫美元控制。而此前,石油結算一直以美元進行,將石油交易轉換為使用本國貨幣結算正改變著全球金融格局。俄羅斯、中國、印度、土耳其等重要國際經濟體選擇減少美元在國際結算和國際儲備中的應用,替代性貨幣如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和經濟聲望上升。目前美元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還難以撼動,但在國際儲備中的份額正逐漸下降。

全球貿易格局和流向發生轉變。美國推動的價值觀貿易和泛化的國家安全貿易,衝擊著現有國際貿易秩序。特別是近半年來,美國拒不履行世界貿易組織關於美國在鋼鋁貿易中不正當使用反傾銷反補貼的裁決,使得國際貿易規則受到破壞。與此同時,全球貿易格局和貿易流向正發生轉變。一方面,美國作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國的地位發生變化,東盟、歐盟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地位上升。另一方面,2019年以來美國從歐洲主要經濟體(歐盟27國+英國)的進口額已連續4年超過從中國的進口額,美國對歐洲出口也持續上升。

全球能源格局進入重組階段。美歐對俄羅斯制裁措施中,歐洲與俄羅斯能源關係被“硬脫鉤”。美歐推動的俄油限價、天然氣限價,正推動全球能源格局重組。俄羅斯戰略性重構能源出口的市場和方向,轉向亞太和南方國家;美歐則利用制裁和對俄油限價機會,試圖從產油國手中奪取能源定價權,石油輸出國組織與美國的能源關係也因此發生重大變化。俄羅斯的能源需求市場受到發達國家限制,不僅改變了油氣供求的地緣政治經濟結構,也使得全球特別是歐洲國家能源轉型進程面臨調整,全球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可能被推遲。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調整。俄烏衝突升級,軍事對抗長期化和戰場消耗,最終考驗的是製造業產業鏈的潛力,是持續供應戰爭物資的能力。這使得此前美國推動的重建製造業回流和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重組從模糊向清晰化轉變。美國試圖在推動制裁的過程中建立友岸產業和技術同盟,構建集團化產業鏈供應鏈。歐盟與俄羅斯能源脫鉤伴隨著產業脫鉤。美國構建的IPEF、美歐打造的貿易與技術理事會,以及《芯片與科學法案》,都在加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向集團化、友岸化和近岸化發展。”
Derek2025 wrote:
俄烏衝突下全球經濟秩序面臨調整



原來又是一篇出自土共國的簡中喇叭廢文 何苦翻成繁體中文...
hunginn wrote:
看法覺得以偏概全.....(恕刪)


所以在92共識的時候一中並沒有說到底是哪一中
直接用模糊化來處理
這次KMT到中國去也是一樣
這也是DPP目前的困境
所以感覺這幾天DPP似乎又回到只要對抗的路線
但現在畢竟不同於2020了
台灣短期就看小三通是否繼續與擴大
甚至直航點擴增
當然也看看大多數民眾的意願
反正最早兩岸因為KMT可以交流時那是對KMT有優勢
後來包含香港又變成DPP有優勢
現在是否又回到KMT因為可以交流又有票就看看民眾意願
現代弄對抗不一定拿到夠多的票的
然後也得看看美國到底怎操作
美國當然希望DPP能繼續執政
但民意如流水
如果DPP的對抗路線得不到夠多的支持
那就跟DPP本來支持川普但拜登當選還是得交往一樣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陽炎級驅逐艦-雪風 wrote:
原來又是一篇出自土共...(恕刪)


又來鬼扯喔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hunginn wrote:
雖然怎麼看 俄羅斯在...(恕刪)


打了這不得不打的一仗,其實,俄羅斯也是元氣大傷。

消耗戰那種“消耗”,可不是說笑的。但比烏克蘭優勝的是,這場仗總算不是在自己的國土上打,但人命上的消耗,軍力上的消耗,國際話語權上的消耗,金融經濟上的消耗,戰後俄羅斯的國力,和話語權,只能是一落千丈了。

至於俄羅斯和中國的關係,就要看這場仗還要打多久。就現在看來,不打到最後一個烏克蘭人是不會停手的了。到時的俄羅斯,基本上已是師老兵疲,經濟衰退,人口再下一個台階。沒有十年以上的時間,難以回復。到時除了依靠中國,還能有什麼選擇呢?(但到時的中國也再沒有選擇,有甚麼事就要親自赤膊上陣去幹架了)

這是一場和時間競賽的遊戲,這場戰爭,西方若真能把俄方打到被迫上談判桌,而時間越早的話,中國能準備的時間就越少。

俄方若能越早迫烏方上談判桌,自己的損耗越少,戰後對中國的依賴就能越少。

若最後是西方和俄羅斯兩敗俱傷,就是中國完勝了。
hunginn wrote:
雖然怎麼看 俄羅斯在...(恕刪)


俄羅斯還是得看看後面自己經濟結構的轉化調整
中國不會讓俄羅斯垮的
一定會讓俄羅斯有國力可以持續地打下去
也許俄羅斯太強勢的時候中國也減少對俄羅斯的協助
但別忘了俄羅斯還是有些技術項目是中國想要的
這可以幫助中國快速的追上美國的技術領域
對中國的幫助很大
更別說俄羅斯畢竟繼承的蘇聯
有很多的國際關係影響力比中國經營得更久
例如俄羅斯對越南和北韓的影響力
這有助於緩和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俄烏戰爭畢竟不直接牽扯中國的利益
但別忘了亞洲部分那就有
拿日本來說好了
日本動作這麼大
那對日本的方向上中俄就有共同的利益

至於你說的中亞那些
以前俄羅斯也防範中國
所以都不會放
現在引進中國
那歐洲很難施展力道的
一來中國對資源的需求太大
夠滿足這些國家的出口
二來別忘了這些國家自己要發展
不論是中國來做基建或購買中國商品改善民生
與中國的互補要遠大於歐美

至於你說與東盟的互補
你可能太高估東盟的製造能力了
連中國主要從東盟進口的都是農產品為主
東盟的主要製造業其實還是以成衣和製鞋這類只要簡單基礎建設
然後有大量低廉勞動力為主
比較好一點的如大馬與泰國略好一點(越南反而整體還在這兩國之下)
有些電子與汽車相關產業
但這些國家要與中亞往來恐怕還得靠中國先把中亞的基礎建設弄起來才可能
而且距離很遠互補的成本可能太高了
還不如中亞這幾個國家直接從伊朗或土耳其這條路互補來得好

東盟論技術只有新加坡比較高
但這也不是新加坡的強項
且新加坡的技術輸出能力也不強
反而是拿優惠政策的技術輸入國
真正比較有技術的是日本和南韓
尤其日本相當早就跟中亞那邊有一定的接觸
但日本一來沒中國有錢
二來基礎建設真的很難跟中國競爭

中國的發展是非常早就建立的大戰略
如毛設定的與第三世界綁定的發展
那剛好與美國只注重G7這一塊分化開了
以前第三世界沒有個強國來帶領一起發展
但現在有了
但這種互補性和中國在中間製造的優勢還是持續的狀況下
美國並沒有太好的辦法
美國更麻煩的是越來越保守
不願意開放市場
那包含東盟和中亞或金磚這些國家
怎會太過偏向美國
只有歐洲與日本被美國長期綁住
那不得不大部分與美國同步
但劇烈的與中國對抗
這些國家恐怕也不願意
起碼歐洲大國如德法都很明確不會放掉與中國的商業合作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0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