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DNA看看 臺灣人的上、下 50,000年? 中國、臺灣非 同文同種!

herblee wrote:
並非如此 ! 目前...(恕刪)

漢本遺址 的外來文物透露了什麼 ?

漢本遺址目前發現的三個文化層可推估至距今 2200 年左右,並且與臺灣北部的十三行文化相關,更不乏與猴猴族、卑南文化、排灣族有關連,其中又以追尋猴猴族和卑南文化的下落相對重要。

位置與年代:漢本遺址位於宜蘭縣南澳鄉漢本車站後方,年代約距今 1100–2200 年,屬於台灣金屬器時代早期。


文化特徵:出土了石堆坡坎, 墓葬, 100具遺骸,玉器、陶器、石器、金箔(草原民族)、紅玉髓、玻璃珠、鐵渣(來自印度),顯示當時已具備冶鐵技術,並與十三行文化有密切關聯。

交流範圍:考古學者指出,當時台灣原住民族的貿易網絡可能延伸至花蓮、呂宋島(菲律賓)、甚至中南半島。這顯示其文化交流主要沿著「南島語族的海上路線」

漢本人基因分型

(0)漢本遺址大多數的Y-DNA O1a O-M119 O-F157 O-K611 母系 mtDNA F3 F4 D6 E1 E2都是台灣本土有很深連結的南島基因
O-F157 O-K611 更是和萬納杜及東加王國 拉匹塔Lapita文化樣本吻合


(1)漢本遺址出土,編號之 I15156 遺骸 , 發現Y-DNA NO-M214 mtDNA D6a2 NO單倍群很少見 , 而D6a2 發現於台灣 泰雅族Atayal 及 菲律賓
Y-DNA NO-M214 的起源起源時間:約 45,000–40,000 BP
根據 YFull 和 FamilyTreeDNA 的推估,NO-M214 是 K2a 的唯一子群,後分化為 N 和 O 兩大支系。
NO-M214 是未分化祖型
現代人群中極少見,因多數已分化為 N(北亞、歐洲)或 O(東亞、東南亞、太平洋)。
I15156 的 NO-M214 可能是「未分化的祖型」,代表早期南島語族或東亞古人群的殘留。
二種可能
(A)台灣在地殘留型: 為早期 K2a2(NO)未分化群體,留存在台灣東部,未分化為 O 或 N。
(B)南島語族回流型: 祖先可能曾南下至菲律賓或更遠的南太平洋,後代再回流至台灣(如漢本)。
其與臺灣本土 D6a2 母系的組合,強烈支持漢本人群具有南島語族的深層遺傳背景,並可能參與了南島語族的早期海上擴散與回流。

(2)漢本遺址 I13697 樣本 Y-DNA F-M89 , mtDNA R
檢出「F-M89」常代表目前解析度停在宏(廣)譜系層級,為所有 G、H、I、J、K(含 O、R)等譜系的祖節點未分型至 F 的下游(例如 H、J、L、O、R 等)
mtDNA R 為所有 B、F、H、U、T、J 等母系的祖節點,分布極廣,涵蓋歐亞與南島語族
印度北部確實是 F、R 的高頻地區之一,尤其是下游的 R1a(父系)與 U(母系)。
但若無進一步分型(如 F → H/J/L,R → U/H),無法確認是否來自印度。

但是臺灣原住民的 Y-DNA 幾乎都已分化為 O-M119 等南島支系。
若 I13697 為台灣本土起源,其單倍群應該呈現更具代表性的南島父系與母系。
因此,F-M89 + R 組合更可能代表:
外來人種族群進入台灣,或是早期與外來人口混合群體(混血兒) 的後代

(3)漢本遺址 I8076 樣本 Y-DNA O-M119 , mtDNA R30
父系 O-M119 → 本地南島核心訊號 表明 I8076 的男性血統與台灣南島語族高度一致。
母系 R30 在南亞人群(含印度次大陸)報告較多,被視為南亞的本地或高頻子支之一。
R30→ 外來母系訊號 暗示此個體的母系可能來自南亞或東南亞,並非典型台灣原住民母系。
明顯的 台灣 +南亞印度 混血

再來看 漢本人的 Admixture K=9 的分析


在漢本人的 Admixture SNP 祖源分析當中, 出現了有紅色的 Afanasievo文化 及印度 的成份
Afanasievo 文化(約公元前3300–2500年)是最早進入中亞的印歐語族群之一,與 Yamnaya 顏那亞人有親緣關係。其基因特徵常見於後來的 Saka塞迦(塞種人)、吐火羅人 等中亞白種人群體
Saka塞迦(塞種人) ,即 雅利安人 , 後來入侵了印度
《漢書》卷96〈西域傳〉上:「罽賓國……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賓。塞種分散,往往為數國。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屬,皆故塞種也。」
《漢書》卷96〈西域傳〉下:「烏孫國……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縣度。大月氏居其地。後烏孫昆莫擊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烏孫昆莫居之,故烏孫民有塞種、大月氏種。」

印度成分 在 Admixture 中可能代表的是「伊朗新石器農民」或「南亞古代混合群體」,這些成分也常見於Saka 塞迦(塞種人)、吐火羅人、甚至南亞深色皮膚的達羅毗荼語族群。

🧭 漢本人為何會有這些紅色中亞白種人成分?
Admixture 中的 Afanasievo 和印度成分,代表的是「祖源訊號」(ancestry signal)就是從 SNPs(單核苷酸多型性)推導出來的。
這些 SNPs 會呈現出某些族群特有的「基因簽名」,當漢本人顯示出 Afanasievo族群的成分,代表漢本人某些基因的 SNPs 中有部分與 Afanasievo 和 印度 高度相似。

可能的路徑一:海上絲路與南亞互動
漢本遺址出土玻璃珠、金箔、鐵器等,顯示其與南島語族、東南亞、甚至南亞有貿易互動。印度成分可能透過這些交流進入台灣。

可能的路徑二:北亞草原文化的間接擴散 Afanasievo 成分可能透過草原文化南下,經由中國北方、華南、再進入台灣。這條路徑可能涉及吐火羅人、契丹、甚至早期的鮮卑或突厥族群。
2000年前的漢代史書從未有如此記載此種可能

可能的路徑三:混合群體的再擴散 某些南島語族群(如菲律賓、印尼、南太平洋)在歷史上可能與南亞或中亞混合,這些混合成分再透過移民或貿易進入台灣。

如 Yamnaya、Afanasievo 這些歐亞草原基因遺傳成份, 常以 R1b(尤其是 R1b-M269)表現 Y-DNA 標記。
R1b只存在於男性的 Y 染色體上,只能由父親傳給兒子,不會出現在女性身上。
若子代是女性,或其父系血統中斷(例如外祖父是 R1b),那麼這個標記就會「消失」在後代中。

🧬 常染色體 SNPs:祖源訊號的「稀釋記憶」
人類有 22 對常染色體,每代子代從父母各繼承一半的基因。
若某人有一位 Afanasievo 祖先在 20 代前,那麼其基因只剩下約 1/2的20次方 ≈ 0.000095 的比例來自那位祖先。
但 ADMIXTURE 分析能夠偵測這些微量 SNPs,並標示為 Afanasievo 成分,即使 Y-DNA 已經不再是 R1b。

🔍 所以,就算漢本人的主體Y-DNA 是O1-M119 , 但若漢本人在 ADMIXTURE 中出現 Afanasievo 成分,即使比例很低(例如 10%),這代表漢本人的常染色體中仍保留了來自 Afanasievo 群體的 SNPs。
說明「很多代之前漢本人有一名 Afanasievo 的祖先」?

這些 SNPs 可能來自某位 Afanasievo 後裔(如 Saka、吐火羅人、蒙古草原混合群體)與其他族群混合後,再經由多代傳遞至漢本人。
即使 Y-DNA 不再是 R1b,常染色體仍可保留祖源訊號,成為「基因記憶」的證據。

在 Admixture 分析中的漢本人 , 同時還呈現出 藍色 (Baining畢斯麥群島) and 綠色(new Guinea新幾內亞)的基因遺傳成份 , 此不同於泰雅族 Atayal 僅有紫色 南島 基因 成份
且依據 語言學上的證據 , 曾居住於漢本遺址的猴猴族 , 經李壬奎老師 解讀 它們的南島語, 具有輔音脫落 "consonant dropouts"的現象 , 和它們周邊及全台灣的南島語都不同 ,卻具有東部太平洋南島語的特徵 。

由語言學證據:李壬奎老師觀察到輔音脫落
這些特徵在台灣較為罕見,但在南太平洋南島語系語言中卻很常見,尤其是在玻里尼西亞語支和大洋洲語支。
加上漢本人呈現出 藍色 (Baining畢斯麥群島) and 綠色(new Guinea新幾內亞)的南太平洋基因遺傳成份
顯示語言趨同可能反映了漢本人可能是遷移回流的南島語族 。
或因航海到太平洋定居後再返回,因而引起的語言變化 及 保留了南太平洋美拉尼西亞人的基因特徵。


漢本人的墓葬文化
墓葬文化很難改變 ,漢本人的墓葬文化 和Afanasievo 印度古國 毽陀羅 相同 ,都是側身屈肢葬,墓穴同樣堆壘石頭而成
Gandhara 毽陀羅vs. Hanben 漢本人 墓葬比較
項目 : Gandhara 墓葬 VS Hanben 墓葬
葬式 :側身屈肢葬(side-flexed burial) VS 側身屈肢葬
墓室結構 : 石板砌築墓室 VS 石板砌築墓穴與屋基
陪葬品 陶器、人面陶罐 VS 陶器、人面陶罐(十三行文化)
文化背景 印度-巴基斯坦交界,約西元前1400–800年 VS 台灣東部,約距今2200–1500年

這些相似性不僅僅是偶然的視覺巧合,而可能反映出跨區域的文化傳播、技術擴散,甚至是族群互動的歷史痕跡。

Yamnaya 顏那亞人 側身屈肢葬


毽陀羅墓葬以人臉陶罐聞名, 在臺灣的13行文化, 舊香蘭也有人臉陶罐


漢本人的黃金圓磐
金飾是歐亞大草原民族文化特徵 , 漢本遺址也出土的黃金圓磐 , 上面有些符號 , 和中亞草原 的 Tamgas 對照互相符合

Tamga 是什麼?
Tamga(也拼作 tamgha)是中亞草原民族(如突厥、蒙古、薩迦、庫善等)使用的部族印記或徽章,常見於:
金幣、印章、旗幟、馬具、墓葬石碑
具有「家族、部族、權力」象徵意涵
形狀多為幾何圖形、鉤形、叉形、圓形、箭頭等
可能透過海上絲路或南島語族網絡,中亞的符號系統可能經由南亞、東南亞傳入台灣。

台灣玉的遠古貿易網絡:跨區域文化橋樑
考古證據顯示:台灣的豐田玉(閃玉)在距今約3000年前已出現在菲律賓、越南、泰國等地的遺址中,形成「南島玉坊及玉器圈」。


支亞干遺址(花蓮)被認為是台灣最大的玉器製作工坊,出土大量玉器與玉廢料,顯示台灣玉曾大量出口。
劉益昌教授指出:漢本人的煉鐵技術、金器與玻璃珠可能來自外來文化,透過玉器貿易網絡進入台灣。
漢本遺址的外來技術與基因訊號
製鐵技術:漢本遺址出土煉鐵爐與鐵渣,年代約在公元前後,與南亞、東南亞的早期煉鐵技術相近。
印度紅玉與金器:漢本出土的紅色寶石與金箔可能來自南亞,與印度次大陸的紅玉(如紅石榴石)相似。
mtDNA R30:此支系在南亞(尤其印度西南部與斯里蘭卡)頻率較高,在漢本樣本中出現,可能代表南亞女性族群曾進入台灣,符合「新娘遷徙」或婚姻交換的模式。

漢本遺址發現的鹿骨雕刻的刀柄microblade(微型石片)技術


此鹿骨雕刻的刀柄 和西伯利亞的Mal'ta文化 及 北美印地安人一樣, 同樣使用 microblad 微刃技術 雕成
🔪 什麼是 microblade 技術?
microblade(微型石片)技術是一種將石器打製成細長、規則的石片,再嵌入骨器、木器或其他基座中,形成複合工具的技術。
起源於 舊石器晚期的西伯利亞與東亞地區,Mal’ta 文化是最早使用者之一(約24000–15000 BP)。
此技術後來傳入 北美印地安人(如阿拉斯加、加拿大西部),成為「美洲進入技術」的關鍵指標。


Mal’ta 文化 使用 microblad 微刃技術 雕成 的骨雕

據目前考古與基因研究,漢本遺址確實出土了以台灣閃玉製成的刻劃工具;而嶺頂遺址的 mtDNA C 單倍群也可能來自西伯利亞,屬於古代北亞或東亞族群的遺傳痕跡。
漢本遺址的閃玉刻劃工具與嶺頂遺址的 mtDNA C 單倍群,皆支持台灣在史前時期與北亞、南亞有多重文化與基因互動。
漢本文化因位於宜蘭漢本,故名為漢本文化(與漢人完全無關),是研究台灣原住民的重要發現,泰雅族原住民稱當地為「Blihun」,意思是「門戶」。

「漢本文化」(Hanben Culture) 是台灣史前考古文化之一,屬於 新石器時代晚期,年代大約為 距今約 2,000–3,500 年。主要分布在 宜蘭、花蓮北部沿海地區,尤其以 宜蘭縣蘇澳鎮的漢本遺址 最具代表性,因此得名。

🌏 漢本文化的主要特色
✅ 1. 石器技術
多使用 粗石器、磨製石器
出土物包含:石斧、石鋤、石刀、石鏃、石球等
加工技術較粗獷,和較早期的新石器文化(如卑南文化)不同

✅ 2. 陶器特徵
漢本文化的陶器被認為是其最重要的辨識標誌:
多為 紅褐色陶器
夾砂陶為主(添加砂粒強化陶土)
器型包括:罐、甕、缽、壺等
少見精緻紋飾,風格較樸素

✅ 3. 生活方式
主要為 沿海漁撈、採集,兼具部分農耕
可能逐漸轉向較穩定定居
出土大量海洋動物遺骸,如魚骨、貝殼
這反映了台灣東北部史前族群對海洋的高度依賴。

✅ 4. 葬俗
人骨多呈仰身伸直葬
陪葬品不多,可能反映階層差異較小

✅漢本文化的族群來源
最有可能為南島語族原住民祖先的一支。
與後來台灣原住民的 噶瑪蘭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 有一定的基因及文化連續性。
cman4434
漢本文化本來就是台灣原住民文化, 基因除了接近阿美族外, 還有泰雅族, 太魯閣族...
herblee
猴猴社曾居過漢本遺址,猴猴人居住過太魯閣峽谷,東賽德克人趕走了猴猴族成為現在的太魯閣族,由立霧溪遷到和平溪中下游,旋受南澳泰雅人壓迫,北遷大南澳、東澳,最後約於1750年代抵南方澳
cman4434 wrote:
"Y-DNA 分析顯示:台灣原住民的父系譜系(如 O1a2-M50)與菲律賓、印尼族群更接近。"就別再偽造成漢族啦"!!

漢族是 炎黃部落的 O1a、O1b及 N人種,我沒說是 O1a2人種?
漢人是 契部落的 O3-M122人種,3700年前聯合 東夷推翻了 夏,建立了 商。
3100年前少數的 N聯合 O1a、O1b人種又推翻了 商,建立了 周是為諸夏又稱華夏。
商 敗了之後又退回去東北遼寧省至 內蒙赤峰一帶,跟 西漢沒有半毛錢關係。
華夏人又稱 華夏族,後建立 西漢又稱 漢族,這 O3-M122人種在近代自稱 漢人根本沒理由!
"揚子江新石器"故意把時間拉到了 2000年前,明顯是 中國復旦仿古學者的認知作戰!
farmer3000
中國人笨是笨,但絕對沒有笨到這種程度,中國誠實的考古學者都知道 中國復旦仿古造假的事! 你 黨的黑手在裏頭。
cman4434
自己造假竟反污衊別人造假[偷笑]
cman4434 wrote:
漢本文化因位於宜蘭漢...(恕刪)

臺灣原住民 追朔 2萬4千年前的 西伯利亞 Mal'ta 文化

臺灣原住民「萬山岩雕群」是台灣首見的史前「岩雕藝術」
位於高雄市茂林區魯凱族萬山舊社(萬斗籠社)的傳統狩獵區山林中,其刻鑿於岩石表面的圈狀紋、重圓紋、人形紋、足狀紋,及許多無法解釋的圖形,配合魯凱族原住民傳奇、神話式的故事背景,在原住民社會中有著特殊歷史意涵,在台灣歷史中亦是奇特的孤例。

其中TKM1孤巴察峨 (Gubatsaeh)
所謂「孤巴察峨」一語,意指「有紋樣的石頭」之意。

TKM1孤巴察峨為一巨大之砂岩塊,是萬山岩雕群多紋飾最多且豐富具完整性的一座,在80餘平方公尺的岩石表面上佈滿了人像紋、人臉紋、同心圓、圈狀紋、游渦紋等,具有高度的藝術研究價值。
代表性雕紋:人像紋及圓渦紋 spiral motif

漩渦紋的可能來源與文化脈絡
1. 宇宙與生命的象徵
漩渦紋常見於世界各地的史前文化中,代表宇宙中心、生命起源、靈力流動。
在孤巴察娥岩雕中,漩渦紋與人像、人臉紋並列,可能象徵人與宇宙的連結,或祖靈的顯現。

2. 魯凱族神話中的湖神與百步蛇
根據高業榮教授的研究,孤巴察娥岩雕中的人像圖紋可能代表湖神或百步蛇精靈。
漩渦紋與高舉雙臂的人像相連,象徵靈力的流動與生命的曲線。

3. 布農族女子的傳說
傳說中,一位布農族女子因吃蛇肉被族人誤解,悲傷離去,在岩石上刻畫圖紋,岩石變得柔軟,留下人形與漩渦紋。
漩渦紋可能是她與祖靈溝通的方式,也可能是巫術或儀式的痕跡

TKM1孤巴察峨 Gubatsaeh 的漩渦紋(spirals motif)與 Mal’ta、西伯利亞、北美印地安人、Newgrange(愛爾蘭)、蒙古 Noin-Ula 墓的螺旋符號之間,可能存在跨時空的象徵性連結,反映出一種深層的「太陽—生命—祖靈」圖騰系統

西伯利亞烏索爾區馬爾塔村(Мальта́)發現的一名男孩Mal'ta的遺骸,通常被稱為MA-1(或MA1)。
遺骸於1920年代被發現,經鑑定可追溯至距今24,000年前。MA-1屬於古代北歐亞人 ANE 人種,他們的基因「介於現代西歐亞人和美洲原住民」之間 ,但與東亞人相距甚遠
墓葬當中 發現一面 象牙牌匾,中央有穿孔,兩面均有雕刻。
正面就有漩渦紋圓形圖案

背面卻是 三條蛇 ? 顯示當時的西伯利亞氣候是溫暖的

螺旋象徵原始水源、生命力與蛇的靈性力量,與古代北歐亞人 ANE 人種的宇宙觀相關。

Tappeh Sialk (Iran伊朗, ~8,000 BP): :螺旋陶器圖案代表宇宙子宮和生命之海——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象徵意義。

愛爾蘭 Newgrange(約 5,000 BP):三重螺旋刻於墓室入口,與冬至日照對齊,象徵太陽崇拜、生命循環與死後世界。



北美印地安人岩雕(約 4,000 BP 起)Signal Hill:螺旋紋代表太陽、風、靈力流動與祖靈遷徙,常見於儀式場域。



蒙古 Noin-Ula 墓的螺旋符號
諾彥烏拉墓地,是指位於今蒙古國中央省巴特蘇木貝縣色楞格河旁丘陵地區的一個墓葬遺址。

墓地出土織物的質地、顏色、織布方法和刺繡都與希臘在黑海沿岸殖民地為斯基泰人(Saka)生產的織物相似。
精美的紡織品包括一張用薄皮革襯裡的羊毛地毯,地毯上飾有紫色、棕色和白色的氈布貼花,以及一些希臘-巴克特里亞、帕提亞或犍陀羅風格的紡織品。

南太平洋的毛利人及馬雅人臉陶器都有漩渦紋


雖然地理位置相距很遠 ,彼此之間顯示有共同 文化 信仰 祖靈 太陽崇拜 的連結
TKM1孤巴察峨 Gubatsaeh 的漩渦紋(spirals motif)石雕 ,再度顯示台灣原住民與2萬年前的西伯利亞的 ANE古北歐亞人種 及 北美印地安人 有遠古連繫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